乾隆 :“煙鎖池塘柳”,考生:“太難,太難!對不出來!”,結果成狀元!你怎麼看?

瓜太郎


古往今來,選拔人才的方式在不停地變化,從禪讓,世襲,到推薦,再到科舉,這一步步走來,不僅讓人才的選拔更加的公平,也讓階級更加流動。

科舉的誕生更是讓寒門學子看見了希望,讓平民百姓明白了努力的方向,有多少寒門人士通過科舉變換門庭,成為了人上人,又有多少賢能人士也通過科舉進入官場,流芳百世。而據史料記載,在科舉開始後,中國曾經出現過近800位狀元,跟狀元有關的事蹟也數不勝數,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一位因為學會拒絕而變成狀元的神奇故事。

相傳在乾隆期間,有一次在江南科考,出現了兩位伯仲之間的才子,而乾隆則在他們兩個之間猶豫不決,無法決斷,他認為兩位都有狀元之才,但狀元只能欽點一位。

乾隆思來想去,決定還是以對對聯的形式來決定誰才是真正的狀元。其實乾隆是一位非常喜愛文學之人,雖然乾隆沒有什麼傳世的名作(只有一首剛剛入選小學生語文教材),但他寫的詩歌卻高達幾萬首,而且江南詩歌之盛由來已久,以對對聯來檢驗兩人文學修養與思維敏捷的程度,是相對公平合理的選擇,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兩人誰也沒有對出下聯。

因為乾隆出的上聯“煙鎖池塘柳”太難了。

這一句不僅從意境上描繪了一個幽靜的池塘裡綠柳環繞、煙霧籠罩的景象,五個字的偏旁還暗含“水金火木土”五行,所以要對上這短短的五個字不僅要暗含五行,還要符合這句的意境。

對那兩個人來說,要對出合乎五行且符合意境的詩句,琢磨一個月興許已經算是實屬不易,短短的面聖時間內,想要對出合適的對聯簡直是痴人說夢。而且這句在歷史上也可以說算是“絕對”了,這句最早出現於陳子升的《中州草堂遺集》,可直到乾隆時期也無人能對出來,所以乾隆也沒有指望兩個人能夠當場對出來,畢竟他也明白要對出這句難度有多高。

在歷史上,還有人提出五行不能同位相對,有合掌之嫌;更有人為了增加難度,甚至要求五字都是名詞(事實鎖字雖是兩用詞,但句中只能作動詞用),而這也為對出這副對聯增添了不少難度。而兩位舉人自然也明白自己面臨的處境。

果然,當中一人在聽完乾隆出的考題後,叩謝聖恩後,立馬掉頭離去,表示自己無法對出,而另外一人則在冥思苦想好半天后,才黯然離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乾隆居然欽點了第一位為狀元,這一變故讓在一旁的大臣也不得其解。

乾隆說:“我此聯為絕對,能一見斷定者,必高才也。”至少你還知道自己斤兩!應該表揚!

不得不說,乾隆還是非常有遠見的。

兩個人不同的解決方式卻讓其中的一個人成為了狀元,這個故事大概是想告誡大家,在遇到一件一看就不是自己能夠完成的東西時,選擇放棄,遠比選擇堅持一會後不得不放棄,要好得多。能夠及時的選擇放棄,明白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不做無用功,不去不撞南牆不回頭,也是一種明智。


歷來現實


有一年,乾隆在殿試時出了一上聯“煙鎖池塘柳”,讓兩個考生決出誰是狀元。

當時有個考生一看上聯連連嘆道:“太難了,太難了”。說罷放棄走出了考場,而第二個考生皺眉撓頭想了半天才放棄了答題。

這時乾隆宣佈第一個走出考場的考生為狀元。

(問題來了),先放棄對下聯的考生為何成了狀元了?

原來乾隆岀的這個上聯屬於絕對,也就是世上沒有人能夠對出下聯。

大家來看上聯——“煙鎖池塘柳”,這句話描寫了薄霧繚繞池塘岸邊柳樹的景象。

不過這五個字都帶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偏旁,並且按照五行相生相剋來排列。

對出的下聯要求意境和五行相對應,要想兼顧確實很難。

乾隆認為,第一個考生很快發現了其中的奧秘,即發現是絕對。

你看上聯除了幽靜的環境描寫外,還包含了火克金(煙鎖),金生水(鎖池),土克水(池塘)、土生木(塘柳)。

先放棄聯的考生看出了門道,知難而退。這說明他的知識豐富,不浪費時間。

第二個考生沒參透裡面的奧秘,說明沒發現上聯中還鑲嵌著五行之說,試圖想對出下聯。

但是經過嘗試不能對出意境很好的下聯,這才放棄,這說明他的才智在第一個考生之下,所以乾隆選擇了第一位為狀元。

乾隆的做法無疑是正確的,這就是“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的道理。

觀其行察其色,便能知道這個人的文化功底如何。

乾隆說:“對於無解的題就不要浪費精力了。”

到後來,相傳人們在發掘出,埋在地下的一斷碑上發現了下聯——桃燃錦江堤。

據說是全真教道長王重陽所撰寫。

“桃燃錦江堤”描寫了桃花開放錦江兩岸的美麗景象。其中包含了木生火(桃燃)、火克金(燃錦)、金生水(錦江)、土克水(江堤)。

我認為這句是上聯的絕對,無論從意境還是五行相生相剋都一一對應。

其他對出的下聯還有“炮鎮海城樓”、“板城燒鍋酒”、“深圳鐵板燒”、“繡堵油煙機”……

但無論從意境和五行對仗都不如“桃燃錦江堤”更貼切。我的對聯知識欠缺,不知親們是否贊同我的觀點?


秉燭讀春秋


“煙鎖池塘柳”,的確堪稱為絕對,上聯五字,字字嵌五行為偏旁,且意境很妙。看似簡單,其實很難對,有人甚至認為它是“天下第一難”,但是仍有文人墨客嘗試對出完美下聯。

據說民國時期,某地出土一碑,上刻一對:煙鎖池塘柳,桃燃錦江堤。此對一出,震驚世人。此聯是公認最好的下聯,可惜出者無人知曉,是一大遺憾。有道是文無第一,每個人欣賞的角度不同,自然心中的答案就不一樣,它的最佳下聯,或許在每個人心中。


紫竹語嫣9501


大家好,這裡是老鴉說歷史,歡迎大家關注。

“煙鎖池塘柳”是乾隆皇帝出的非常有名的上聯,五個字以“金木水火土”五行為偏旁部首,刻畫了一個煙霧籠罩,綠水環繞,幽雅安靜的美景,如果要對下聯,除了要偏旁對應外,還要有一定的意境。因此,在乾隆看來這是一個非常難對的上聯。關於這個對聯還有一個故事。

傳說中,乾隆有一次主持殿試考試,其中兩名考生的卷子,難分伯仲,考官就交給了乾隆欽定。乾隆看完兩人的答卷,也覺得無法定奪。可是,他一抬頭,望見殿外的池塘,靈光乍現。乾隆想起了下江南晨遊西湖時,風拂垂柳,煙霧嫋嫋的景色,提筆便寫了:“煙鎖池塘柳”的上聯。第一名考生一看之下,大驚失色,連稱:“太難,太難,對不出來!”而另外一位考生,看了半天,才說對不出。乾隆看兩人都對不出下聯,得意地笑道:“無妨,是朕出的上聯太難了。”然後御筆一揮,將首先說“太難,對不出”的考生點成了狀元,而另外一位則點為了榜眼。

在鴉叔看來,這位狀元肯定知道這是乾隆御筆親提的考題,也一定知道乾隆好大喜功,比較喜歡別人拍他馬屁。看穿了這個玄機之後,這位聰明的考生立刻脫口而出:“太難,太難,對不出來!”惹得乾隆皇帝龍顏大悅,這麼機智的考生怎麼能不點為狀元呢?

《巧對續錄》載有一文士和武士的兩個對句。文句雲:秋唫澗壑松。武句雲:炮鎮海城樓。後來“炮鎮海城樓”就被後世認為是“煙鎖池塘柳”最佳的下聯。

鴉叔私對一聯:燈燃港城橋。大家覺得如何,有什麼絕妙的下聯的朋友,加關注一起探討吧。


老鴉說歷史


此聯相傳乃乾隆所作。本意做千古絕對,傳為佳話,是為沽名釣譽者也。然早有下聯,由來已久,一說是出自才子紀曉嵐。且看:

煙鎖池塘柳

炮鎮海城樓

如果作為一個段子,考生大呼太難,甚合朕心,點為狀元,可以理解。但應該不會出現在現實中,因為科考畢竟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不容兒戲。


律己善


上聯:煙鎖池塘柳

——:平仄平平仄

下聯:酒銷夢境愁

——:仄平仄仄平


此聯為秀才今日偶遇路過,眉頭一皺,胡亂應得拙對。自以為意境雖然跟原對相比遜色不少。但本人此聯從格律、平仄、意境都基本上能說得過去。而且上聯"煙鎖池塘柳"五字內含五行火、金、水、土、木為偏旁部首。我對"酒銷夢境愁"五字聯中亦嵌入了五行水、金、木、土、火,基本還能過的去。

不過美中不足的就是原對中都是左右結構的漢字,而我的下聯中有夢、愁兩字為上下結構之漢字。而且聯末之字"愁"與"柳"詞性不同,亦是該聯瑕不掩瑜之處。所以還是與原對不匹配,希望高人賜教點評。


"煙鎖池塘柳″在頭條出現不下數十次甚至數百次了。卻說此孤對並非乾隆所創,而是前人所撰,何人是原創作者,眾說紛紛,在此無需考究,亦無從推敲,免提。

話說乾隆帝有一年自擬題目殿試新科前三甲舉子。就是以"煙鎖池塘柳"為上聯讓三大才子應對下聯。以時間及工整度衡量名次,以次欽點狀元、榜眼、探花。並賜爵分官報效國家。

當主考官乾隆帝剛出完試題,不一會兒,其中一位才子轉身便走,大臣奏請皇帝說此人無君無父,按律當以欺君之罪殺頭問斬。熟不知一向天威難測的乾隆皇帝不但不惱火,反而哈哈大笑。眾臣不知其意,弄得一頭霧水。皇帝義正嚴詞地說:"新科狀元何罪之有?"。眾臣更加不知究裡,搞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乾隆為何欽點不應對的那位才子為狀元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一、學子見多識廣,博學多才,一聽試題是絕對便走是其大智。二、千古絕對千百年來都無人應出完美佳對,自己何德何能可應對呢!是其聰明,有自知之明。其三、明知本聯為前人撰寫,當今皇帝借典一用,自己對不上來正好抬高了皇帝文學身價。這種以退為進的策略是其謀也。其四、自己無以應對,傾刻便走,能在皇帝面前膽識過人,無拘無束。當機立斷,一走了之。是其勇也。試想,一代聖君乾隆見到如此文武兼備之臣,豈能不青睞乎?故此狀元非其何誰。

"煙鎖池塘柳"此聯古代文人也曾經應對過許多下聯,但都是些牽強附會之作,登不得大雅之堂。就是乾隆朝大名鼎鼎的大才子,對聯專業戶紀曉嵐所應的"板城燒鍋酒"充其量只能把五行"金木水火土"與漢字左右結構對上來了。但是意境、詞性、平仄格律還是相差甚遠,不可以佳對論之。


卻說,多少文人墨客對不出的絕對,卻讓一個武夫對出了"炮鎮海城樓″的不錯下聯,自此"煙鎖池塘柳"再不覺孤獨了,而成了佳偶。但此聯雖然從五行漢字結構對得準確無誤,十分貼切,恰到好處。只不過按照格律平仄對仗卻也瑕不掩瑜,現將此聯平仄進行分析,大家一看便知分曉。請看:

上聯:煙鎖池塘柳

——:平仄平平仄

下聯:炮鎮海城樓

——:平仄仄平平

依據最起碼的要求,就算一三五不論,本聯二四六都不分明,不過迄今為此沒有一聯超越此聯,不失為一佳對。


秀才品詩詞


上聯:煙鎖池塘柳,

下聯:凍灑冀中南。

金木水火土難對,不必拘泥,對東南西北中,如何?



和和生生


乾隆皇帝這個人很喜歡附庸風雅,一生寫詩無數,可是能讓人記住的卻一首也沒有,可見此人才學有多不堪了。

可是,不論才學有多不堪,卻也始終擋不住乾隆那顆追求文藝的心,反正寫得再怎麼不好,也總會有馬屁精給他拍馬屁。

對於乾隆而言,一時不聽別人拍馬屁,他就渾身難受,和珅為何能夠受寵幾十年?原因便在於他摸準了乾隆的喜好和小心思,所以一頓馬屁拍過去,樂得乾隆暈乎乎的,他自然也就更加受寵了。

乾隆喜好什麼呢?當然是喜好顯擺了。

這不,即便到了科舉殿試的時候,乾隆這位爺仍然沒有忘記附庸風雅,仍然沒有忘記好好顯擺顯。

據說在一次殿試上,乾隆原本只是想著好好地用幾個早已擬好的題來考究考究參加殿試的考生們的學問,可是他問完了,考生們也答完了之後,他又覺得不太滿意,也不知道應該點誰為狀元。

所以,他決定再加一題,誰給這道附加題一個好的答案,便點誰為狀元。

想了半天,乾隆愣是想不出來有什麼難題可以為難這幾個考生,正當他準備放棄的時候卻突然靈光一閃,想到了一道好題,於是便笑呵呵地對考生說:“朕給你出個對子,你們給對一對,看看誰對的好,聽好了,煙鎖池塘柳!”

這“煙鎖池塘柳”自然不是出自乾隆之手,出於明朝陳子升《中洲草堂遺集》一書。

乾隆自詡風流,自然也看過這個對子,並且嘗試過對出下聯,只可惜呀,他的能力有限,無論如何也想不出一個好的下聯,最終只能放棄。

這幾個考生一聽完乾隆出的上聯,頓時臉色也是一變,這個上聯可是鼎鼎有名的千古“絕對”呀!

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個上聯不僅描繪出了一副池邊煙霧繚繞、楊柳依依,煙霧繚繞著楊柳,煙如楊柳,楊柳如煙的畫面,更重要的是上聯的五個字竟然囊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誰要是對得出來,恐怕也得是謝靈運那樣的“一斗之才”了。

他們在心裡吶喊著,太難了,太難了。

可是,他們卻又不得不對,因為這事關他們的前程,誰對出下聯,誰就可能成為狀元,這個誘惑沒幾個人能抵得住。

所以呀,他們只能眉頭緊鎖地想,使勁地想。

過了好一會兒,突然有一個考生出聲了:“皇上,這個對子太難了,太難了,我對不出來,我不對了!”

這話一出,頓時所有人驚愕地看向他,對出來可能就是狀元了,就這樣放棄?怕不是腦袋被驢踢了吧?

然而讓所有人沒想到的是,乾隆在愣了一會兒之後,竟然笑哈哈地指著放棄對對子的那個考生說:“好,你就是朕的狀元了!”

乾隆這話一出,所有人更加驚呆了,皇帝你這是鬧哪樣?他都沒對出來,你就點他當狀元,這對別的考生不公平吧?

乾隆為什麼要點那個第一個說對不出“煙鎖池塘柳”這個對子的考生為狀元呢?乾隆當然有他的原因。

乾隆是誰?是皇帝呀!是一個怎樣的皇帝?是一個自詡多才多藝的皇帝,是一個一生寫了數萬首詩的皇帝呀!

可是,這樣一個“有才學”的皇帝想了很久都沒能對得出來,這時候如果讓幾個考生用了一點點時間便給對出來了,那乾隆這個皇帝豈不是很沒面子?乾隆是一個很好面子的人。

所以,他一看到有人說對不出來的時候,心裡很高興,果然不是朕不行,是這個對子真的太難了!

所以,他得趕緊結束這個對對子的題,萬一真有人對出來了怎麼辦?

於是,乾隆也就給第一個說不行的考生送了一份大禮——狀元給你了,反正將來能當多大的官也得看你的實際能力如何!

除此之外,乾隆點這個考生為狀元,還有另外一個原因。

這個考生在經過了思考之後,確定自己對不上來了,於是及時放棄,這讓乾隆看到了他身上的一些品質。

第一是誠實,這是個不錯的優點。

第二是知難而退,懂得審時度勢,這樣的人將來到了官場之後,想來混得也不會太差,畢竟人力有窮時,該進則進,該退則退,懂得審時度勢乃是為官不可或缺之道。

第三是敢為天下先,不論是為官也好,是平時處事也罷,難免總會遇到一些別人不願意去做,或者不敢去做的事,這時候便得有一個敢為天下先的人站出來,這樣的人到來官場之後或許也能夠成為一個能吏。

所以,這個第一個站出來說自己不行的考生反倒成為了最後的幸運兒,這就是命。


史不知味


我個人認為:煙怎能鎖得住柳樹。煙,飄渺而看的見,但抓不住。煙不是物體。怎可常規去對?物對煙,差之毫釐,失之千里。這就是誤區。有些老師太刻舟求劍了。難到不可以用天馬行空的方式對嗎?

煙鎖池塘柳

霧掩碧潭蓮

唉:過去文人都被八股文所影響,所以難對。


閒翁梅林


上聯:煙鎖池塘柳(平仄平平仄)

下聯:焰鋪港圳橋(仄平仄仄平)

火 釒 氵土 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