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 :“烟锁池塘柳”,考生:“太难,太难!对不出来!”,结果成状元!你怎么看?

瓜太郎


古往今来,选拔人才的方式在不停地变化,从禅让,世袭,到推荐,再到科举,这一步步走来,不仅让人才的选拔更加的公平,也让阶级更加流动。

科举的诞生更是让寒门学子看见了希望,让平民百姓明白了努力的方向,有多少寒门人士通过科举变换门庭,成为了人上人,又有多少贤能人士也通过科举进入官场,流芳百世。而据史料记载,在科举开始后,中国曾经出现过近800位状元,跟状元有关的事迹也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一位因为学会拒绝而变成状元的神奇故事。

相传在乾隆期间,有一次在江南科考,出现了两位伯仲之间的才子,而乾隆则在他们两个之间犹豫不决,无法决断,他认为两位都有状元之才,但状元只能钦点一位。

乾隆思来想去,决定还是以对对联的形式来决定谁才是真正的状元。其实乾隆是一位非常喜爱文学之人,虽然乾隆没有什么传世的名作(只有一首刚刚入选小学生语文教材),但他写的诗歌却高达几万首,而且江南诗歌之盛由来已久,以对对联来检验两人文学修养与思维敏捷的程度,是相对公平合理的选择,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两人谁也没有对出下联。

因为乾隆出的上联“烟锁池塘柳”太难了。

这一句不仅从意境上描绘了一个幽静的池塘里绿柳环绕、烟雾笼罩的景象,五个字的偏旁还暗含“水金火木土”五行,所以要对上这短短的五个字不仅要暗含五行,还要符合这句的意境。

对那两个人来说,要对出合乎五行且符合意境的诗句,琢磨一个月兴许已经算是实属不易,短短的面圣时间内,想要对出合适的对联简直是痴人说梦。而且这句在历史上也可以说算是“绝对”了,这句最早出现于陈子升的《中州草堂遗集》,可直到乾隆时期也无人能对出来,所以乾隆也没有指望两个人能够当场对出来,毕竟他也明白要对出这句难度有多高。

在历史上,还有人提出五行不能同位相对,有合掌之嫌;更有人为了增加难度,甚至要求五字都是名词(事实锁字虽是两用词,但句中只能作动词用),而这也为对出这副对联增添了不少难度。而两位举人自然也明白自己面临的处境。

果然,当中一人在听完乾隆出的考题后,叩谢圣恩后,立马掉头离去,表示自己无法对出,而另外一人则在冥思苦想好半天后,才黯然离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乾隆居然钦点了第一位为状元,这一变故让在一旁的大臣也不得其解。

乾隆说:“我此联为绝对,能一见断定者,必高才也。”至少你还知道自己斤两!应该表扬!

不得不说,乾隆还是非常有远见的。

两个人不同的解决方式却让其中的一个人成为了状元,这个故事大概是想告诫大家,在遇到一件一看就不是自己能够完成的东西时,选择放弃,远比选择坚持一会后不得不放弃,要好得多。能够及时的选择放弃,明白自己有多大的能力,不做无用功,不去不撞南墙不回头,也是一种明智。


历来现实


有一年,乾隆在殿试时出了一上联“烟锁池塘柳”,让两个考生决出谁是状元。

当时有个考生一看上联连连叹道:“太难了,太难了”。说罢放弃走出了考场,而第二个考生皱眉挠头想了半天才放弃了答题。

这时乾隆宣布第一个走出考场的考生为状元。

(问题来了),先放弃对下联的考生为何成了状元了?

原来乾隆岀的这个上联属于绝对,也就是世上没有人能够对出下联。

大家来看上联——“烟锁池塘柳”,这句话描写了薄雾缭绕池塘岸边柳树的景象。

不过这五个字都带有“金、木、水、火、土”五行偏旁,并且按照五行相生相克来排列。

对出的下联要求意境和五行相对应,要想兼顾确实很难。

乾隆认为,第一个考生很快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即发现是绝对。

你看上联除了幽静的环境描写外,还包含了火克金(烟锁),金生水(锁池),土克水(池塘)、土生木(塘柳)。

先放弃联的考生看出了门道,知难而退。这说明他的知识丰富,不浪费时间。

第二个考生没参透里面的奥秘,说明没发现上联中还镶嵌着五行之说,试图想对出下联。

但是经过尝试不能对出意境很好的下联,这才放弃,这说明他的才智在第一个考生之下,所以乾隆选择了第一位为状元。

乾隆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这就是“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的道理。

观其行察其色,便能知道这个人的文化功底如何。

乾隆说:“对于无解的题就不要浪费精力了。”

到后来,相传人们在发掘出,埋在地下的一断碑上发现了下联——桃燃锦江堤。

据说是全真教道长王重阳所撰写。

“桃燃锦江堤”描写了桃花开放锦江两岸的美丽景象。其中包含了木生火(桃燃)、火克金(燃锦)、金生水(锦江)、土克水(江堤)。

我认为这句是上联的绝对,无论从意境还是五行相生相克都一一对应。

其他对出的下联还有“炮镇海城楼”、“板城烧锅酒”、“深圳铁板烧”、“绣堵油烟机”……

但无论从意境和五行对仗都不如“桃燃锦江堤”更贴切。我的对联知识欠缺,不知亲们是否赞同我的观点?


秉烛读春秋


“烟锁池塘柳”,的确堪称为绝对,上联五字,字字嵌五行为偏旁,且意境很妙。看似简单,其实很难对,有人甚至认为它是“天下第一难”,但是仍有文人墨客尝试对出完美下联。

据说民国时期,某地出土一碑,上刻一对:烟锁池塘柳,桃燃锦江堤。此对一出,震惊世人。此联是公认最好的下联,可惜出者无人知晓,是一大遗憾。有道是文无第一,每个人欣赏的角度不同,自然心中的答案就不一样,它的最佳下联,或许在每个人心中。


紫竹语嫣9501


大家好,这里是老鸦说历史,欢迎大家关注。

“烟锁池塘柳”是乾隆皇帝出的非常有名的上联,五个字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偏旁部首,刻画了一个烟雾笼罩,绿水环绕,幽雅安静的美景,如果要对下联,除了要偏旁对应外,还要有一定的意境。因此,在乾隆看来这是一个非常难对的上联。关于这个对联还有一个故事。

传说中,乾隆有一次主持殿试考试,其中两名考生的卷子,难分伯仲,考官就交给了乾隆钦定。乾隆看完两人的答卷,也觉得无法定夺。可是,他一抬头,望见殿外的池塘,灵光乍现。乾隆想起了下江南晨游西湖时,风拂垂柳,烟雾袅袅的景色,提笔便写了:“烟锁池塘柳”的上联。第一名考生一看之下,大惊失色,连称:“太难,太难,对不出来!”而另外一位考生,看了半天,才说对不出。乾隆看两人都对不出下联,得意地笑道:“无妨,是朕出的上联太难了。”然后御笔一挥,将首先说“太难,对不出”的考生点成了状元,而另外一位则点为了榜眼。

在鸦叔看来,这位状元肯定知道这是乾隆御笔亲提的考题,也一定知道乾隆好大喜功,比较喜欢别人拍他马屁。看穿了这个玄机之后,这位聪明的考生立刻脱口而出:“太难,太难,对不出来!”惹得乾隆皇帝龙颜大悦,这么机智的考生怎么能不点为状元呢?

《巧对续录》载有一文士和武士的两个对句。文句云:秋唫涧壑松。武句云:炮镇海城楼。后来“炮镇海城楼”就被后世认为是“烟锁池塘柳”最佳的下联。

鸦叔私对一联:灯燃港城桥。大家觉得如何,有什么绝妙的下联的朋友,加关注一起探讨吧。


老鸦说历史


此联相传乃乾隆所作。本意做千古绝对,传为佳话,是为沽名钓誉者也。然早有下联,由来已久,一说是出自才子纪晓岚。且看: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如果作为一个段子,考生大呼太难,甚合朕心,点为状元,可以理解。但应该不会出现在现实中,因为科考毕竟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不容儿戏。


律己善


上联:烟锁池塘柳

——:平仄平平仄

下联:酒销梦境愁

——:仄平仄仄平


此联为秀才今日偶遇路过,眉头一皱,胡乱应得拙对。自以为意境虽然跟原对相比逊色不少。但本人此联从格律、平仄、意境都基本上能说得过去。而且上联"烟锁池塘柳"五字内含五行火、金、水、土、木为偏旁部首。我对"酒销梦境愁"五字联中亦嵌入了五行水、金、木、土、火,基本还能过的去。

不过美中不足的就是原对中都是左右结构的汉字,而我的下联中有梦、愁两字为上下结构之汉字。而且联末之字"愁"与"柳"词性不同,亦是该联瑕不掩瑜之处。所以还是与原对不匹配,希望高人赐教点评。


"烟锁池塘柳″在头条出现不下数十次甚至数百次了。却说此孤对并非乾隆所创,而是前人所撰,何人是原创作者,众说纷纷,在此无需考究,亦无从推敲,免提。

话说乾隆帝有一年自拟题目殿试新科前三甲举子。就是以"烟锁池塘柳"为上联让三大才子应对下联。以时间及工整度衡量名次,以次钦点状元、榜眼、探花。并赐爵分官报效国家。

当主考官乾隆帝刚出完试题,不一会儿,其中一位才子转身便走,大臣奏请皇帝说此人无君无父,按律当以欺君之罪杀头问斩。熟不知一向天威难测的乾隆皇帝不但不恼火,反而哈哈大笑。众臣不知其意,弄得一头雾水。皇帝义正严词地说:"新科状元何罪之有?"。众臣更加不知究里,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乾隆为何钦点不应对的那位才子为状元呢!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学子见多识广,博学多才,一听试题是绝对便走是其大智。二、千古绝对千百年来都无人应出完美佳对,自己何德何能可应对呢!是其聪明,有自知之明。其三、明知本联为前人撰写,当今皇帝借典一用,自己对不上来正好抬高了皇帝文学身价。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是其谋也。其四、自己无以应对,倾刻便走,能在皇帝面前胆识过人,无拘无束。当机立断,一走了之。是其勇也。试想,一代圣君乾隆见到如此文武兼备之臣,岂能不青睐乎?故此状元非其何谁。

"烟锁池塘柳"此联古代文人也曾经应对过许多下联,但都是些牵强附会之作,登不得大雅之堂。就是乾隆朝大名鼎鼎的大才子,对联专业户纪晓岚所应的"板城烧锅酒"充其量只能把五行"金木水火土"与汉字左右结构对上来了。但是意境、词性、平仄格律还是相差甚远,不可以佳对论之。


却说,多少文人墨客对不出的绝对,却让一个武夫对出了"炮镇海城楼″的不错下联,自此"烟锁池塘柳"再不觉孤独了,而成了佳偶。但此联虽然从五行汉字结构对得准确无误,十分贴切,恰到好处。只不过按照格律平仄对仗却也瑕不掩瑜,现将此联平仄进行分析,大家一看便知分晓。请看:

上联:烟锁池塘柳

——:平仄平平仄

下联:炮镇海城楼

——:平仄仄平平

依据最起码的要求,就算一三五不论,本联二四六都不分明,不过迄今为此没有一联超越此联,不失为一佳对。


秀才品诗词


上联:烟锁池塘柳,

下联:冻洒冀中南。

金木水火土难对,不必拘泥,对东南西北中,如何?



和和生生


乾隆皇帝这个人很喜欢附庸风雅,一生写诗无数,可是能让人记住的却一首也没有,可见此人才学有多不堪了。

可是,不论才学有多不堪,却也始终挡不住乾隆那颗追求文艺的心,反正写得再怎么不好,也总会有马屁精给他拍马屁。

对于乾隆而言,一时不听别人拍马屁,他就浑身难受,和珅为何能够受宠几十年?原因便在于他摸准了乾隆的喜好和小心思,所以一顿马屁拍过去,乐得乾隆晕乎乎的,他自然也就更加受宠了。

乾隆喜好什么呢?当然是喜好显摆了。

这不,即便到了科举殿试的时候,乾隆这位爷仍然没有忘记附庸风雅,仍然没有忘记好好显摆显。

据说在一次殿试上,乾隆原本只是想着好好地用几个早已拟好的题来考究考究参加殿试的考生们的学问,可是他问完了,考生们也答完了之后,他又觉得不太满意,也不知道应该点谁为状元。

所以,他决定再加一题,谁给这道附加题一个好的答案,便点谁为状元。

想了半天,乾隆愣是想不出来有什么难题可以为难这几个考生,正当他准备放弃的时候却突然灵光一闪,想到了一道好题,于是便笑呵呵地对考生说:“朕给你出个对子,你们给对一对,看看谁对的好,听好了,烟锁池塘柳!”

这“烟锁池塘柳”自然不是出自乾隆之手,出于明朝陈子升《中洲草堂遗集》一书。

乾隆自诩风流,自然也看过这个对子,并且尝试过对出下联,只可惜呀,他的能力有限,无论如何也想不出一个好的下联,最终只能放弃。

这几个考生一听完乾隆出的上联,顿时脸色也是一变,这个上联可是鼎鼎有名的千古“绝对”呀!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上联不仅描绘出了一副池边烟雾缭绕、杨柳依依,烟雾缭绕着杨柳,烟如杨柳,杨柳如烟的画面,更重要的是上联的五个字竟然囊括了金、木、水、火、土五行,谁要是对得出来,恐怕也得是谢灵运那样的“一斗之才”了。

他们在心里呐喊着,太难了,太难了。

可是,他们却又不得不对,因为这事关他们的前程,谁对出下联,谁就可能成为状元,这个诱惑没几个人能抵得住。

所以呀,他们只能眉头紧锁地想,使劲地想。

过了好一会儿,突然有一个考生出声了:“皇上,这个对子太难了,太难了,我对不出来,我不对了!”

这话一出,顿时所有人惊愕地看向他,对出来可能就是状元了,就这样放弃?怕不是脑袋被驴踢了吧?

然而让所有人没想到的是,乾隆在愣了一会儿之后,竟然笑哈哈地指着放弃对对子的那个考生说:“好,你就是朕的状元了!”

乾隆这话一出,所有人更加惊呆了,皇帝你这是闹哪样?他都没对出来,你就点他当状元,这对别的考生不公平吧?

乾隆为什么要点那个第一个说对不出“烟锁池塘柳”这个对子的考生为状元呢?乾隆当然有他的原因。

乾隆是谁?是皇帝呀!是一个怎样的皇帝?是一个自诩多才多艺的皇帝,是一个一生写了数万首诗的皇帝呀!

可是,这样一个“有才学”的皇帝想了很久都没能对得出来,这时候如果让几个考生用了一点点时间便给对出来了,那乾隆这个皇帝岂不是很没面子?乾隆是一个很好面子的人。

所以,他一看到有人说对不出来的时候,心里很高兴,果然不是朕不行,是这个对子真的太难了!

所以,他得赶紧结束这个对对子的题,万一真有人对出来了怎么办?

于是,乾隆也就给第一个说不行的考生送了一份大礼——状元给你了,反正将来能当多大的官也得看你的实际能力如何!

除此之外,乾隆点这个考生为状元,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这个考生在经过了思考之后,确定自己对不上来了,于是及时放弃,这让乾隆看到了他身上的一些品质。

第一是诚实,这是个不错的优点。

第二是知难而退,懂得审时度势,这样的人将来到了官场之后,想来混得也不会太差,毕竟人力有穷时,该进则进,该退则退,懂得审时度势乃是为官不可或缺之道。

第三是敢为天下先,不论是为官也好,是平时处事也罢,难免总会遇到一些别人不愿意去做,或者不敢去做的事,这时候便得有一个敢为天下先的人站出来,这样的人到来官场之后或许也能够成为一个能吏。

所以,这个第一个站出来说自己不行的考生反倒成为了最后的幸运儿,这就是命。


史不知味


我个人认为:烟怎能锁得住柳树。烟,飘渺而看的见,但抓不住。烟不是物体。怎可常规去对?物对烟,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就是误区。有些老师太刻舟求剑了。难到不可以用天马行空的方式对吗?

烟锁池塘柳

雾掩碧潭莲

唉:过去文人都被八股文所影响,所以难对。


闲翁梅林


上联:烟锁池塘柳(平仄平平仄)

下联:焰铺港圳桥(仄平仄仄平)

火 钅 氵土 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