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还在对你的孩子说“笨鸟先飞”吗?


最近,不少家庭都处于“网络学习”的热潮中,“停课不停学”把家长、老师和学生都折磨得苦不堪言。

表姐昨日打电话来向我吐槽三年级的外甥女心心在家学习的状态。

“每天懒懒散散,一点都没有学习的样子,老师都讲到第四课书了,我昨天检查第一课的内容,还是一问三不知!气得我直拍桌子!本来成绩就一般,这一番下来,又不知道要退步几名!”

“姐,你不用太担心,小孩子自制能力本来就差,线上学习效果不佳也是正常的。”

“正常什么啊,我看群里好多妈妈都说自己家的孩子已经把好几篇课文都背完了!我天天苦口婆心的教导她,假期是弯道超车的好机会,咱们笨鸟先飞,趁这个机会把成绩赶上来,她就是无动于衷……”

外甥女心心在班上学习成绩的确很一般,每次考完试,表姐都是老师的“座上宾”,表姐着急的心情我可以理解,可她教育孩子的一些方式我也确实不敢苟同。

相信很多家长都和表姐一样,面对孩子的成绩着急上火,想让孩子多努力,便把“笨鸟先飞”挂在嘴边。殊不知这句话恰恰会适得其反。


“笨鸟先飞”这四个字,最先映入眼帘,也最刺眼的想必就是“笨”字。家长本意想表达“先飞”,就是提前学、努力学,可孩子却会觉得,因为我笨,所以才要更加努力。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和同事们提出了“能力内隐理论”,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对自身能力的本质及特性持有一定的看法,这些看法大致可分为两类-—一些人认为,能力是不稳定的,可以通过努力得到增长提高,这样的人持有的观点叫做“能力增长观”;而有些人则认为,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个人一种有限的特性,它是稳定而不可改变的,努力学习只能获得新知识,但却不能提高个人的聪明程度,这样的人所持有的观念称为“能力实体观”。


在中小学校园中,有很多学生,特别是学业不良的学生,都持有“能力实体观”。

他们有过上课听不懂、考试成绩不理想等体验,而家长和老师也常常把“不聪明”、“能力有限”等词用在其身上,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我很笨,我智商不高”,“我成绩不好是因为我能力不够”的认知,进而形成“能力实体观”,表现出惧怕难题、缺乏持久性以及失败后自暴自弃等特征。

持这种观点的人更倾向于回避挑战性任务,因为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要证明自己的胜任力,避免低能的评价,他们常常把目标锁定在成绩上,强烈希望获得对自己能力的积极判断,从而维持自己的价值感。

此时若有人在旁边用“笨鸟先飞”加以鼓励,“能力实体观”的持有者则会自然而然的认为“努力”意味着他们智商低,能力低,将“能力实体观”固化。


反之,如果我们把能力看作是一种可以通过努力和训练加以提高的技能,把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种挑战,看作是练习和改善技能的机会,那么即便经历了失败,也只会认为自己当前能力不足,日后只要加以努力,还会有很多提高,难题早晚可以迎刃而解。

这样,失败的体验对工作和学习动机的危害就会大大减轻,我们仍能有勇气去追求富有挑战的目标,并在反复的尝试和训练中提高个人的能力。

要知道,持有“能力增长观”的人,更加关注自己已经掌握了什么,以及即将掌握什么。他们的关注点在于努力的过程,而非成绩。


前段时间去同事沛然家坐客,赶上她先生正帮女儿做期末数学试卷分析。

那张试卷的成绩很不理想,我本以为又是一阵狂风暴雨,刚要转身去客厅坐着,只听孩子的爸爸说:“这些题目比较难,你考试时不能一次做对也没关系,老师讲完之后你理解了,你的数学能力就提高了一块,今后在这些薄弱知识点上努力练习,熟能生巧,你的数学成绩仍然可能变好。爸爸当然希望你各科都能名列前茅,但更希望你享受超越自我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增强学习的能力。

小女孩本是一脸犯了错的样子,听了这话眼睛里也露出了一抹期待和自信。

过后我和沛然说:“你先生性格真好,对孩子也是教导有方。”

沛然笑道:“你以为他心里不发闷吗,只是还要耐着性子好好引导。”


“努力练习,增长能力”和 “笨鸟先飞”从家长嘴里说出来,出发点本是一样的,但本质上却给了孩子两种不同的心理引导,使得孩子形成了不同的“能力内隐理论”。

第一种说法给予了“努力是为了获得知识,增长能力”的引导;

而另一种则容易让孩子形成“因为我笨,所以才需要格外努力”的观点。

孩子听到第一种说法,想要增长智慧,提高能力,自然而然产生了努力的动力,也增强了学习的动机。

而常常听到第二种说法的孩子,只会愈发灰心丧气,甚至想制造一种“平时看起来学得很轻松,考试却要求高成绩”的假象。结果只能是经历一次次的打击,形成恶性循环。

作为家长,我们如果能在适当的时候予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孩子以正确的心态面对挫折和挑战,形成“能力增长观”,便能使孩子在漫长的求学生涯以及人生的道路上增强自信,即使遭遇失败,也能迅速调整心态,在失败中获取经验,不断增长经验和能力。


其实不光是孩子,成年人更需要形成“能力增长观”。

前段时间,在央视主持人大赛中,担任点评评委的康辉在现场点评时犀利有力,切中肯綮,又言之凿凿。引起了一大批观众的喜爱。被誉“国脸”的他,在央视的各项重大节目中都展现出大将之风。然而他扎实的功底、敏捷的才思和睿智而不失幽默的台风并非天然形成。

撒贝宁在主持人大赛的最后一期中提到:“我和康辉在同一个化妆间 ,我本届大赛最大的愿望就是哪一次比他来的早。可是每次我走进化妆间,他永远已经在那了,他的桌子上永远都是堆满了资料,他在那做案头工作。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从1993年进入CCTV新闻中心,到今天我们看到他皎如玉树临风前。其不断的进步正源自于他终身成长的理念。将遇到的每一次挑战,都看作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通过努力不断的超越自我。


反观我们周围的人,每天看起来忙碌不已,殊不知自己早已停下了前进的脚步。因为害怕得到负面评价便不愿接受高难度的挑战,对工作消极对待,降低期望,注重结果却不注重过程,错过了一个有一个增长能力的机会,这不正是“能力实体观”的表现吗?


见到别人和外国人对答如流,便只觉得自己记忆力不好,背不下来单词;见到别人在谈话中引经据典,字字珠玑,便认为自己文学素养不够,不能口吐莲花;见到别人考取了各种证书,也只是觉得自己学习能力差,学不会那几本备考书。


却未曾见到这些“别人”也曾遭遇一个有一个瓶颈,经历一次又一次失败,却仍逼着自己不断突破,反复练习,继续捡起勇气去迎接接下来的挑战。每个人的能力,都是在这充满荆棘的道路中练就而成的。


生活在快节奏的今天,我们只有将“能力增长观”内化,主动寻求挑战,不断的探索和进步,将成长作为时刻拥有的状态,而非目的,才能随时应对充满无限变化的未来。


“磴道盘且峻,巉岩凌穹苍”。武汉方舱医院里读书的那一股清流,一定也在不知不觉中打动着你,不如就趁此机会,放下手机,拿起你一直想看却始终没有勇气翻开的书,坐在你用心布置好的书房中,帮自己攀一座高山,为孩子树一个标杆。让“宅”在家里的时光也充满春天的盈盈香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