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為何極力貶低姜維?姜維的實力究竟如何?

王世融


姜維此人一輩子最重要的事情,莫過於其組織北伐的戰爭。從延熙十六年(253年)到景耀五年(262年)這一期間,在姜維的主導下蜀漢進行了六次大規模的北伐。這六次北伐中,總的來說姜維基本上都無功而返。延熙十八年(255年)那次北伐,是姜維一身中取得戰果最大的一戰,一下子殲滅了王經的數萬軍隊,但是在後一年的北伐中,姜維就被鄧艾打的大敗而歸,史載“蜀軍星散流離,死者甚眾。”


總的來說姜維的北伐,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姜維自己對於功名的追求。因為其連年不斷的進行北伐戰爭,而不顧國情導致蜀國的國力不斷下降,百姓生活越來越艱難,為蜀漢最終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而且姜維的此人還一個抹不去的黑點,那就是把蜀漢在漢中的防禦部署進行了錯誤調整,放棄漢中外圍險要的關隘,把全部都兵力都集中到了內線的漢、樂兩座城中。
到鍾會大軍來攻打的時候,姜維根本來不及救援漢中,導致蜀漢迅速的丟掉了整個漢中。魏軍主力直接兵臨劍閣關,直接威脅到了蜀地的安全,而鄧艾所部趁蜀軍主力與鍾會對峙之際,走陰平小道出其不意的滅亡了蜀漢。陳壽所謂的“明斷不周,終至隕斃”說的是恰如其分。


浮沉的歷史


姜維只是做到了很平常的分內功勞,蜀的地形,人口等跟諸葛村夫帶來的體系註定這結果,你讓張良白起常遇春等人來一樣的結果。姜維厲害就在於能夠把持住國內,並且把蜀的人口跟經濟發展到不像是常年北伐狀態。

先主劉備極其重視漢中防線,在張飛魏延之中選擇魏延駐守漢中。面對魏國不世出的文武全才鄧艾,姜維的智謀幾乎被碾壓,卻放棄了以前魏延王平的拒險守漢中策略,姜維是不是過於冒險?假如漢中不丟,也沒有鄧艾偷襲陰平。想起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沒有嘗試。。

漢,樂二城是孔明北伐造的,劍閣劉備為劉璋徵張魯御曹魏造的,克漢中又建子午谷箕谷斜道等。季漢發展的是戰爭經濟。黃皓表現為後主權力慾,姜維經營隴西不能像季漢四相般去約束後主。政治生態圍繞地緣環境遡造,恃險成分大且根基淺。關羽大意失荊州,馬謖大意失街亭,諸葛瞻大意失綿竹於是乎亡。

姜維可是我小時候看三國的偶像,因為他是諸葛亮的徒弟誒,牛逼不牛逼,諸葛亮看不上蜀國其他人,唯有姜維入了她的眼,要求是多麼的苛刻啊!長大後,他還是我的偶像,他的執著已經超越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報效諸葛知遇之恩,他死而不悔,絕地反擊,即使是最終功虧一簣,也要把敵人的一嘴牙給打碎。

三國姜維傳遊戲裡有對這一段的演繹。諸葛亮仙去彌留之際,將姜維叫到身邊談心。“其實亮也不認為北伐戰爭會成功,很多人說亮是為了平衡荊州派和東州派的內部矛盾而發動的戰爭,是也不是。其實更主要的是為了報答先帝對我的知遇之恩,先帝,關羽,張飛,趙雲等相繼離去,唯有亮一人能維護先帝的夢想,很美的一個夢。很多時候結果並不能說明什麼,努力去做便問心無愧了。現在可以解決你心中的疑惑了嗎?伯約。”

說為了百姓不受戰亂,不打仗投降的,我笑了,算是古代版一槍不開丟三省咯....蜀漢被魏國吞併後真的就百姓安居樂業了?自古被吞併的政權都是受到欺壓的,區別在於壓的多還是少而已,而西晉前期還好,後期也就不談了……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諸葛亮等人光彩照人,但是那是太陽的光芒在他們身上的反射;而伯約的光輝是自己發出的,雖然沒那麼光彩照人,但更透人心脾。應該承認成功者固然讓人欽羨,但是精神不死的失敗者給那些堅持理想,毫不退縮的芸芸眾生找到一個很好的精神家園。 伯約精神不死。

姜維身上可能更能顯示出諸葛丞相的的那句名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兩人都是為了報知遇之恩,但是考慮到姜維的身份,他本可以再次以魏人的身份迴歸強大的曹魏,起碼也可以混個軍委副主席,但為了報一個知遇之恩,到最後都執著到不惜命,這種人可能就是活著可怕,死了可惜,最後的一計害三賢,如果成功,估計現在姜維要被拔高到韓信那個級別了吧,可惜可惜!

最喜歡伯約,公瑾,伯言是我最喜歡的幾個人物,年少得志,出將入相,一戰成名,文武全才,有王佐之才。可惜最後沒一個善終,伯約在自己的曲線救國幻想中走完了一生,公瑾死於瘡傷,伯言死於黨爭和猜忌,都可說是天妒英才。倒是魏國的文和和仲達雖然聰明,但善於隱藏鋒芒和明哲保身,一個位列三公,一個締造晉朝。都是聰明人,卻有不同的命運。

一個人如果真的認為自己才華橫溢,一定會有強烈的迫切地想要力挽狂瀾的使命感,和忠誠無關,這是他選擇的自己願意為之奮鬥一生的事業,平淡安全成功率高的日子一定會讓他生不如死。做的一切到最後只求能對自己說一句:這一路走來,我盡力了。我相信姜維一定是這樣想的,看到姜維的結局對他的性格和想法有強烈感同身受的感覺。


歷史深度揭秘


若要問三國眾多人物,誰的爭議最大?

非姜維無疑。

在羅貫中的筆下,姜維乃諸葛亮第二,一心匡扶漢室,矢志不渝,最後不惜冒著滅族之險,攛掇鍾會造反,可惜最後兵敗身死、全族遭戮。


然而,在歷史評論家孫盛口中,姜維卻成了不忠、不孝、不義、不節之人。

不忠,姜維背叛了曹魏;不孝,姜維拋棄了老母;不義,姜維窮兵黷武,頻繁用兵;不節,沒有以死殉國,苟且偷生。

孫盛的評價貌似太過極端了,咱們來看看陳壽的評價:

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

其實,《三國志》的評價還算客觀。歷史上對於姜維的評價,本就兩極分化,爭論不一的。雖然有人把姜維比作諸葛亮第二,但其實不論是地位、能力,還是謀略、貢獻值,姜維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諸葛亮臨死之前,劉禪派尚書前來垂詢,他死之後,誰可繼任?諸葛亮答:蔣琬!尚書又問,蔣琬之後呢?諸葛亮答:費禕!尚書又問,費禕之後呢?諸葛亮搖頭不語!

而不論蔣琬,還是費禕,都是持重老成之人,他們的政治主張都是趨於保守的,都不主張頻繁用兵。

諸葛亮之所以作此選擇,主要是因為他認清了現實,興復漢室,統一全國,根本就是不能實現的夢想,他窮盡一生,六次北伐,次次敗北,勞民傷財,耗盡國力。

蜀國越繼續折騰,離滅亡就越近一步,蜀國只有不折騰,與民休息,發展生產,才有可能多苟延殘喘幾年,認識到了這一點,諸葛亮這才調整了國策,選擇了蔣琬和費禕兩個守成之人,而不是好戰分子姜維。


蔣琬死了之後,費禕繼任,這二人主政的十餘年間,魏蜀兩國只有小規模衝突,沒有大規模的作戰,經濟得到了恢復,百姓得到了修養生息。

但是,和平是短暫的!姜維一心要繼承丞相遺志,北伐中原,但劉禪不許,後來姜維屢次三番地上表,劉禪拗不過,就找來費禕商量,後來,費禕建議採取折中策略,允許姜維北伐,但不能超過一萬人馬。

每欲興軍大舉,費禕常裁製不從,與其兵不過萬人。

有人會疑問,既然劉禪不想打仗,為何不直接回絕掉呢?

這就是劉禪的聰明之處了,因為他要平衡,要妥協,要知道,姜維代表的不是他一個人,而是一群如狼似虎的將士,這些將士渴望征戰沙場,建功立業,渴望在沙場上實現人生價值。

假如劉禪一味壓制,極有可能釀成兵變。

只有一萬人馬,姜維只能小打小鬧,就算全打完了,蜀國也不能傷筋動骨,但姜維打著打著,就不耐煩了,於是再次找到了費禕,要求增加兵力,但費禕一口回絕了,還說了這麼一句:“你覺得你比諸葛丞相強嗎?”


姜維謙虛道:“不如!”

費禕繼續說道:“那就是了,丞相都做不了的事情,咱們這些凡夫俗子又如何實現得了呢?”

姜維無語了,緩緩退了出來,但他賊心不死。

公元253年,發生了一起宮廷慘案:

延熙十六年歲首大會,魏降人郭循在坐。禕歡飲沈醉,為循手刃所害。

費禕在一次宴會上,被刺客郭循殺害,而郭循是姜維的老鄉,幾乎可以斷定,姜維就是幕後黑手。

費禕死了之後,姜維終於執掌大權,於是發動了11次北伐,取得了5勝4平2敗的戰績,戰果看起來似乎不錯,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且並未取得有效的戰果,反而空耗國力,以至民怨沸騰。


不僅宦官黃皓反對姜維,連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公開反對姜維,這讓打著諸葛亮旗號的姜維著實難堪,他成了眾矢之的。

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劉禪投降,蜀國滅亡,姜維投降了鍾會之後,攛掇鍾會謀反,結果事情敗露,全族被殺!

姜維就是個賭徒!


一半秋色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本是蜀漢臣子,蜀漢滅亡後,入魏入晉,書中對曹魏和司馬氏多有溢美、迴護,對蜀漢自然不敢明確褒揚歌頌。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陳壽寫書時的當代便是“晉代”,他必須站在西晉統治者的角度來書寫三國曆史,只有這樣他寫的史書才能得到朝廷的重視流傳下去,自己也才不會遭遇橫禍。

更何況,陳壽還是亡國之臣,處境更加艱難。

陳壽對姜維的評價是:“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

從這段總評上看,他對姜維的評價的確不高。

但是考慮到成王敗寇,以及對蜀漢的忌諱,這評價也不乏有些不得已的成分。

對姜維評價一向兩極分化

大抵是諸葛亮是耀眼,以致於諸葛亮死後,其他蜀漢臣子的才華都顯得不是那麼突出。

不突出是一種對比,不代表不傑出。

稱讚姜維的,裴松之引用《世語》道:“時蜀官屬皆天下英俊,無出維右。”

西晉幹寶也評價他為“古之烈士”。

“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側室無妾媵之褻,後庭無聲樂之娛,衣服取供,輿馬取備,飲食節制,不奢不約,官給費用,隨手消盡”,“姜維之樂學不倦,清素節約,自一時之儀表也。”

這些評價都從其他方面展示了世人對姜維的看法。

當然,也有否定批評姜維的。

“姜維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害加舊邦,不可謂義;敗不死難,不可謂節。”

當你所處的立場不同,你對姜維的看法也自然不同。

或贊或貶,很多事情人們對一個人的評價並不是從這人一生事蹟本身出發,而是帶有一定的立場。

畢竟真正直書的史家是很少的,而有春秋筆法的史家是多的。


微史春秋


縱觀《三國志》,對姜維並沒有貶低,反而是抬高他了。在《三國志姜維傳》結尾總結,對姜維的評價是:

姜維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老子有云:“治大國者猶烹小鮮。”況於區區蕞爾,而可屢擾乎哉?

這個評價是對姜維的客觀評價。而在《三國志》中,把姜維和蔣琬、費禕合傳,也是認為姜維是繼承了諸葛亮遺志的體現。

說姜維粗有文武,這是大家公認的評價。姜維在諸葛亮活著的時候,曾經受到諸葛亮的讚賞。但是,我們可以看看諸葛亮對他的定位,“姜伯約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其人,涼州上士也。”只是把他定位於李邵、馬良之上而已,並沒有把他當做特別出類拔萃的人才。

至於蜀漢內部的人員的評價,費禕謂維曰:“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且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以為希冀徼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而鍾會對姜維的評價則是,“以伯約比中土名士,公休、太初不能勝也。”也就是在夏侯玄、夏侯誕這個層次的。

而鄧艾的評價更為刻薄,他說“姜維自一時雄兒也,與某相值,故窮耳。”言外之意,姜維根本不是他的對手。

從當時內外的評價來看,對姜維的評價都不太高,認為他根本不可能達成北伐成功的意願。但是,姜維不顧大家的反對,反覆進行北伐,最後搞的民窮財盡。

我們如果對姜維的北伐舉動進行評判,我們可以看到,姜維的行動沒有明確的戰略意圖,而戰術上也沒有相應明確的行動。他的北伐,實際上跟軍事騷擾差不多。可是,要進行軍事騷擾沒有必要出動舉國之兵,這就形成了本末倒置。

而姜維和諸葛亮不同,他只管軍事,他對國家的經濟、政治不加理會。諸葛亮北伐的時候,是對全國的經濟統籌安排,經過一段時間的積蓄才開始軍事行動。

而姜維則是不管不問,只管隨心所欲的開戰。在他的軍事行動期間,他將蔣琬、費禕多年的積累消耗一空,使得整個蜀漢處在了經濟崩潰,政治滅亡的邊緣。

而且姜維還胡亂指揮,隨意改變行之有效的防禦方針,破壞了漢中的防禦體系,開門揖盜,使得鍾會輕易拿下了漢中。為了補救,姜維被迫退守劍閣。姜維這支主力就這樣被鍾會牽制住,使得鍾會得以趁虛偷渡陰平,直達成都城下,迫降了劉禪。

如果不是姜維胡亂改變漢中的防禦體系,依靠秦嶺天險拖住鍾會。鄧艾就算是有十個膽子也不敢偷渡陰平。因為鍾會被險要地勢牽制,姜維這一支部隊隨時可以調往危險的地方補救。鄧艾絕不會自尋死路。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姜維實際上是滅亡蜀漢的罪魁禍首。而《三國志》裡面對他的評價已經不是極力貶低了,而是相當抬高他了。

我是歷史笑春風,喜交往,愛朋友,希望和朋友們一起分享歷史的樂趣。請大家關注我和我的文章,謝謝。


歷史笑春風


如果說三國志的話那姜維厲不厲害其實影響不大。蜀國本來就是國力最弱的,再加上諸葛亮之前北伐基本把蜀國的精兵消耗殆盡,蜀國滅亡是必然結局,只是演義中作者對蜀國有偏向,所以都覺得蜀國的武將比較可惜?


斷腸人在刷鞋


《三國志》是陳壽所寫,而他編寫這本書的時候是晉朝,晉朝的統治者是司馬家族,在那樣一個時代陳壽寫書肯定還是有點顧忌的。首先我們來了解下陳壽貶低姜維的原因在哪?

姜維出生不久後,他的父親便戰死在沙場之上。而這個時候時,當時的天下名義上還都歸漢朝左右屬漢朝統治,姜維受賜中郎將、天水郡參軍,曹丕政權剛剛建立不久,在一定時間上還不能完全替代東漢朝廷對當地居民的影響。在諸葛亮北伐開始時,天水太守馬遵得知蜀漢大軍到來,各縣都響應蜀軍,懷疑姜維等人異心,於是扔下姜維等人,連夜隨郭淮逃往上邽。姜維等人追之不及,回城時城門已閉,於是率領所部前往冀縣,而冀縣也不放姜維入城,姜維不得已,投降諸葛亮。在蜀漢後期,魏國將領鄧艾伐蜀,劉禪在大臣的勸說下罷兵投降,他要求要求蜀軍“投戈放甲”,姜維有意復漢,迫於無奈假意投降鍾會,他讓姜維仍統率蜀軍原來的人馬。鍾會是一個野心很大的人,他覺得姜維是蜀中的人才,又有很大的影響力,所以刻意拉攏。鍾會不僅把姜維等人的將軍印信還給他們,還處處厚待姜維。曹魏景元五年正月,鍾會在成都自稱益州牧,公開與曹魏決裂,鍾會準備給姜維5萬人馬,讓他作為前鋒去與曹魏交戰,但在成都的魏軍將士大部分都不肯聽從鍾會的指揮,反攻鍾會,鍾會被殺。姜維復國的願望未能實現,與妻子、兒女一起都死在亂軍之中。在曹魏看來姜維參與了鍾會發起的判亂,這場叛亂表面上打擊的是曹魏,其實打擊的是當時掌權的司馬昭。

從這我們也不難看出《三國志》裡為什麼陳壽要在書中貶低姜維了吧!開始本是魏國人投奔了諸葛亮,後來又歸降於魏國,而且又因鍾會的“株連”成了個叛徒,你說在司馬家能認為他是個好人嗎?也就有了《三國志》裡“粗有文武,玩眾黷旅,明斷不周”貶低他的詞語。

諸葛亮對姜維的評價很高,也很器重他,認為姜維“忠勤時事,思慮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諸人不如也”,又稱讚其“甚敏於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將姜維稱為“涼州上士也”。建興十二年,諸葛亮病逝五丈原,遺命姜維次於魏延斷後,但魏延不願意聽從楊儀調遣,率軍從別道率先撤退,姜維就率軍擊退了試圖追擊的司馬懿。回到成都後,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諸葛亮、蔣琬、費禕先後死去,姜維開始以大將軍的身份負責全國軍事,他一貫執行諸葛亮遺志,立志北伐。

姜維自小便認為自己還是漢朝的子民,很有可能他和劉備,關羽張飛等人一樣,目的只是為了恢復漢朝統治,姜維平時表現出來的大多行動都是對東漢朝廷表示了忠心。古人更是對忠君思想特別重視。他投降蜀漢政權以後,更加願意為蜀漢盡全力而效忠,哪怕到死都在試圖恢復蜀漢的統治。另一方面,姜維之所以對蜀漢忠心耿耿,也是感覺與諸葛亮平日對他的恩情,諸葛亮將自己的一生所學的知識全部寫成書傳授給姜維,讓姜維感激不已。

最後在中國歷史上普遍有一個觀點就是英雄普遍愛惜英雄,更加報答對自己好的人,姜維不外乎就是此種人。諸葛亮之所以對蜀漢政權如此殫精竭慮,到死前最後一分鐘都在為蜀漢盡全力。諸葛亮對蜀漢如此的忠心,沒有任何一絲一毫的保留。諸葛亮就是為了報答劉備對他的那份信任。在那以後諸葛亮幾乎挑起了蜀漢所有軍政事物。所以諸葛亮對姜維有著同樣的恩情,把他從一個無名的魏國降將,慢慢的提拔成蜀軍的最高軍事統帥,更何況將自己的知識以及製造的工具全部給予了他。這份恩情恐怕沒有人能夠比得了。

而蜀國的最高統治者皇帝劉禪信任諸葛亮,所以也特別信任姜維,根本不在乎姜維是不是外國人,而把蜀國軍隊全部交付給姜偉,這份恩情更是讓姜維比較感動。從這裡就可以看出,蜀國的朝廷上下對姜維的信任程度是沒有人可以比擬的。哪怕到最後蜀國上下全部都放棄了,但姜維依然沒有放棄,跟當時已經投降的蜀漢皇帝劉禪說,陛下你隱忍數日,我必然恢復控制。可見姜維對蜀漢的忠心,更是被以後很多人所稱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