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將粟裕,三次向毛澤東直言陳事,最終促使戰局轉變

粟裕是一個由士兵最終成長為我軍高級將領的典範。他從一個普通的士兵做起,到1955年授銜時,位列人民解放軍十大大將之首

。按拿破崙的那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來說,那粟裕顯然是一個“優秀的士兵”。

更難能可貴的是,粟裕不僅是個“好士兵”,更是個有才華、有膽略、負責任的好將領。在已經成為了一個我軍的高級將領後,他敢於對毛主席、中央軍委發出的軍事命令提出質疑。

開國大將粟裕,三次向毛澤東直言陳事,最終促使戰局轉變

要知道,毛主席、朱老總二位都是一貫用兵如神的人。但粟裕卻偏偏不盲目聽從,而是理性看待戰場形式,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若有不同意見,在他覺得十分必要的情況下,敢於直言“進諫”

在解放戰爭期間,粟裕共前後三次“直言陳事”,對中央軍委發出的指示提出質疑,並且提出自己的意見。幸運的是這些建議最後都得到了採納,並最終促使戰場形勢向對我軍有利的一面發展。

一、關於內線作戰與外線作戰的問題。

1946年夏天,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命令國民黨軍向中原解放區大舉進攻。為了應對蔣軍來犯,中央軍委提出了以山東、太行解放區主力實行外線出擊,向南作戰的方針。

開國大將粟裕,三次向毛澤東直言陳事,最終促使戰局轉變

6月26日,中央將這一方針電告粟裕所在的華中分局,並且命令他率領華中野戰軍主力部隊出兵淮南,和山東野戰軍相互配合,共同打擊國民黨軍。粟裕的老搭檔陳毅也同意這一方案,要他出兵淮南。

在接到中央軍委的指示後,粟裕覺得這個方案似乎有點問題。之後他從戰場的實際出發,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最後得出了自己的結論,他認為在蘇中先打一仗,對我軍更為有利。

次日,粟裕以個人的名義發電報給中央軍委和陳毅,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觀點。

兩天之後,華中分局的其他領導同志也同意粟裕的意見。於是,張鼎丞、鄧子恢、粟裕、譚震林四人聯名向中央再次發電,建議第一階段仍應留在蘇中解決當面之敵。

開國大將粟裕,三次向毛澤東直言陳事,最終促使戰局轉變

最終毛主席和中央軍委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採納了粟裕的建議,決定先在內線打幾個勝仗再轉至外線,這對我軍想必更為有利。

隨後的一個多月裡,粟裕指揮華中野戰軍發起了“蘇中戰役”,七戰連捷,共殲滅敵軍5.3萬人。這一役,大大鼓舞瞭解放戰爭初期我軍的士氣。

二、發展戰略進攻的問題

1948年1月,中央為了擴大戰略進攻,配合挺進大別山的劉鄧大軍,命令粟裕率領三個主力縱隊,渡過長江,開闢江南戰場,進一步將戰事引入到國民黨統治區。

開國大將粟裕,三次向毛澤東直言陳事,最終促使戰局轉變

接到命令後,粟裕認真總結了一下我軍的作戰經驗,同時根據敵我雙方的力量消長情況和當時的全國戰局分析,認為我軍不應該這麼急著到南方去,而應該先在長江以北發動更大規模的殲滅戰,儘可能多的消耗國民黨的兵力,讓我軍下一步到南方作戰時沒有後顧之憂。他認為,這樣更有利於我軍更快地奪取全國的勝利。

經過慎重的考慮後,1月22日,粟裕向中央軍委和劉鄧大軍發去電報,提出了發展戰略進攻,改變中原戰局的構想,建議在中原戰場集中兵力打大仗。

接到粟裕的電報後,毛澤東高度重視,他仔細地在電文上逐字逐句地圈圈劃劃。看完後,他又把電報交給了其他幾位領導同志審閱,讓他們一起研究研究。

開國大將粟裕,三次向毛澤東直言陳事,最終促使戰局轉變

最後,中央複議的結果是,堅持既定的決策。雖然粟裕的建議在這次沒有得到採納,都是卻為後來粟裕再次直言這一觀點,並最終讓中央改變決策,奠定了基礎。

三、關於三個縱隊暫時不過江的問題

這一次仍是延續兩個多月前軍委電令粟裕率三個縱隊南渡一事,粟裕思前想後,還是覺得不應急於南渡,而應先在中原打幾個大規模的殲滅戰。

於是,在4月18日這天,粟裕再一次給中央軍委發電,表示自己堅持原來的觀點。但他同時也表明,自己對南渡的指示也並不鬆懈,正積極準備。但希望中央三思,再認真研究一下。

正是因為粟裕多次來電,堅持中原決戰的觀點,引起了中央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後來,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五大書記集體聽取了粟裕的彙報。最終當場拍板,採納了他的建議。

開國大將粟裕,三次向毛澤東直言陳事,最終促使戰局轉變

後來的歷史證明,粟裕的這一建議是正確的:

1948年6月到9月間,粟裕指揮華東野戰軍在中原發動了豫東戰役和濟南戰役兩場大戰。其中,豫東戰役一下就殲滅敵軍9.4萬人,創造了一個記錄。全國戰局加速地由戰略進攻轉為戰略決戰。

3次“斗膽直陳”,不僅體現了粟裕大將作為一個戰區指揮員優秀的軍事素養和敢於提出不同意見的膽略,也更充分地體現了他作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家對解放全國事業的高度責任感。

那麼,對於粟裕的這一做法,你怎麼看呢?


我是“一讀歷史”,喜歡文章的朋友歡迎點贊、關注、轉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