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工人地基打不下去,挖坑想挪走障礙,結果後挖出“鎮水神獸”

在1973年的時候,我國成都天府廣場的施工地中,打地基的工人碰到了一個堅硬無比的“阻礙”,這地基無論如何都打不下去,而一頭“鎮水神獸”卻因此得以重現世間。當時由於城市建設的需要,成都市區中天府廣場北側的地區被列為施工地,而在1973年11月的一天,施工工地上的工人在使用打樁機鑽頭將建築樁打入地基之時,卻碰到了一個堅硬的障礙。

成都工人地基打不下去,挖坑想挪走障礙,結果後挖出“鎮水神獸”

這地基一直打不下去,工人們只好挖坑想將這障礙挖出來挪開,哪曾想這個坑是越挖越大,直到最後他們在大坑中見到了一尊巨大的石獸。但由於當時科學技術條件等的限制,對石獸的發掘工作未能展開,人們迫於無奈只能將其就地掩埋回去。後來直到2010年,由於市政建設需要,位於天府廣場的電信大樓將被拆除,改建為四川大劇院。

成都工人地基打不下去,挖坑想挪走障礙,結果後挖出“鎮水神獸”

兩年後的八月,為了配合四川大劇院的修建工作,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原電信大樓所在地,也就是使石獸掩埋之地開始了正式的考古發掘工作。12月16日,石獸在距地表三米以下的地層顯露真容,這頭碩大的石獸當時側臥在土地裡,表面還覆蓋著大面積的鋼筋混凝土。為了讓這個龐然大物翻身還不傷害其本體,考古人員使用厚棉被將其包裹,並啟用大型吊車才讓它站了起來。

成都工人地基打不下去,挖坑想挪走障礙,結果後挖出“鎮水神獸”


這尊沉睡了千年歲月的石獸,形似犀牛總重約的8.5噸,在古時候人們認為將石刻的犀牛置於河邊可以鎮壓水怪,因此石犀也被稱之為“鎮水神獸”。據專家考證顯示,此地的石犀應是戰國時期水利家李冰,在治理戰國時期受水患侵擾的蜀地時放置。

成都工人地基打不下去,挖坑想挪走障礙,結果後挖出“鎮水神獸”

當時一共有五尊石犀被放置,此處為記載中的“府中”之地,石犀身上留存有現代建築物的破壞和覆蓋,可以說是“一身傷痛”,因此專家將其運往文物保護中心做了進一步的修護。2016年沉睡千年的驚世石犀“鎮水神獸”,成功“轉型”為成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陳列於其展廳之中,供世人觀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