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留學生:緣於“民族不自信”

疫情一出,留學聚焦,百態紕漏。

除了高等教育階段中或完成後,就個人專注的專業拓展視野思維、緊跟國際前沿、捕捉髮展機遇等留學這一情況之外,對於從小學或初高中階段就在域外就讀的情況,其根源基本上可歸為“不自信”。如果往大處說,便是民族不自信。

當然,這種不自信的根於不在於小孩子,而在於家長。這種不自信主要包括:從根本上對國家不自信,然後觸及到對國家的教育、發展等方面的不自信,一種天然的媚外心態。也正式這種心態驅使其讓小孩子去所謂留學——或許讓其感到榮耀,或許託付晚年,移居國外。

這種不自信驅動下的留學不良後果是最不可估量的。因為:

(1)小孩從小受父母的國外的月亮比國內圓宣導——至少在讓小孩子接受留學安排要有一個讓其欣然的理由——這時候談理想教育的概率有,但不會太——小學生無需多言,初、高中階段留學人員屬學霸行列的真不多;

(2)這種情況下,小孩子再在國外從小受妖魔化中國的教育,對中國歷史沒有清楚的認識,最終成為“香蕉人”;

(3)這樣的中國後裔越來越多,也就形成了“三人成虎”的格局——中國並不怕,只是最好不要在國家發展過程中有太多的“蔣逸文”(他還真不夠量級,只是一時找不到更恰當的代表性人,選他只是應點)之流形成無謂的干擾。

此“疫”似乎有了一個讓小留學生們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機會,重塑民族自信。然成本太高,風險太大,可一但能二。

當然也默禱“谷愛凌”“朱易”一類後生晚輩多多湧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