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殷商所有发现的甲骨文中,都没有提及轩辕黄帝,却在周以后的典籍中出现记载?

小子不年轻了


这个上古历史的问题,我回答过好几次了,这次,再解答一下。

原因很简单,因为甲骨文的词汇量非常少,只能简略的描写出当时的祭祀和皇族生活的一些细节。其他的,甚至反映当是社会生活的,都没有。

因为,大商王朝,文字刚刚发现不久。

而商朝之前,是没有文字的,有,也是一些图形和符号,根本无法表义(至少是解读非常少,而且,词汇量极其少,少到无法解读的程度。)

因为,商王朝及之前的王朝,还是以口口相传,也就是说话为主。

但到大周王朝时,文字较为发达了,能够记录更多事情了。于是,之前口口相传的历史(比如问主所说的轩辕黄帝)等,就被记录下来了。


董江波


据资料考证,商晚期的都城遗址,古人称其为″北蒙",现积殷墟。而早期甲骨卜辞中称其为"商邑"和″大邑商"。

而在出土的甲骨文里(经甲骨四大家之考),殷商时期的重大祭祀、占卜、等,钧没有出现″三皇五帝"的名字?或炎帝、皇帝、尧、舜、等称号,有人怀疑上述之人,并非商朝祖先?

而在有的甲骨文中,在重大的祭祀中,多次出现被称为″高祖"的名子,其为″夋"。还有一个更远的先祖名子不断出现在求雨的祭祀中,专家怀疑是″契"。或许″夋"和″契"为商朝之祖?

而在最新发现破译的甲骨文中,大量出现了关于:盘古、王母、三皇(伏羲、神农、黄帝)及"夏",还有″禹"字。并提及″殷革夏命"的卜辞。如″古(止也)王事"既罢贡。″不作王侮",既不当王奴。夏桀将象征王权的九鼎全部交给商汤,商汤得鼎后″致鼎,泣"的卜辞。

这些甲骨文,联接了夏未到商初。为证明:夏、商、周的断代,提供了文字证。也证明了中国传统的″从盘古到三黄五帝"至商代的存在。


眸子8552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在质疑黄帝存在的真实性,周以后才开始有了黄帝的记载,并不能说黄帝真的就不存在。

祭拜先祖,自古至今都是存在的,而炎黄二帝作为中华始祖,自然更是受到了无数人的敬仰。

黄帝被记载为五帝之首,被称为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为轩辕氏,本姓公孙,后改姓姬,黄帝的功德不仅仅在打败了众多入侵的民族,不仅仅是统一了中华大地这么简单,更体现在黄帝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经济,文化。

甲骨文是目前来讲最为古老的一种文字,主要用作占卜之用,但是从目前出土的,已经能够解读破译的甲骨文来看,三皇五帝其实并没有存在于商朝的记载之中,这是不是就说明三皇五帝都是前人根据神话典故编造出来的呢?

其实这主要是因为黄帝等人并非商朝的先祖,祭拜先祖之礼自古有之,在商朝的众多文献之中,都出现过高祖这个名字,不仅仅是高祖,还出现过一个“契”字,当然了,现在因为甲骨文尚未解读完全,这些文字是否真的代表着商朝的先祖还不能确定,但就目前来看,商朝的先祖的确很可能就是这二人。

而周朝祭拜的先祖主要就是三皇五帝,自周以后,历朝代都已三皇五帝做华夏文明的开山鼻祖,特别是在汉朝以后,黄帝这一名字才正式流传了开来,这之前黄帝更多的是只念一个“黄”。

当然了,商朝的先祖到底是谁确实是存在争议的,各个学者持着不同的典籍诉述着不同的观点。

自古至今,三皇五帝存在的真实性都是受到不少人质疑的,不少人引经据典,甚至能得出炎黄二帝都是幻想出来的人物这一结论。

有些学者认为,炎黄二帝在历史上并无其人,都是一些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而后世却在他们的身份中加入了相对应的历史,让他们存在的真实性得到证实。

然而在不少典籍中,我们都能发现,三皇五帝时期,历史其实是比较混乱的,甚至有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更特别的是,这几位黄帝在位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过一百年,看似很不合理。

但其实轩辕黄帝是否真实存在,虽然依旧有很多人在争论,但更多的时候,炎黄二帝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形象,而是统领着中华文化的精神领袖。


魏青衣


黄帝之帝的尊号,其实是到了周朝才给追加上的。所以在甲骨文的卜辞中根本不可能出现黄帝一词。一直到东汉,学者还知道黄帝本来是没有“帝”称的,可以直呼一个黄字,“古者质(质朴),生死同称……名‘黄’,[号]有熊也”(《白虎通义•谥》)。


《白虎通义》是东汉初期全国名儒在白虎观讨论经史政治制度时的总结性记录,此书正确的阐释黄帝本自名黄,给我们后人一个很宝贵的资料。其实在甲骨文的卜辞中,我们可以见到很多黄帝的只单称一个黄字的例子,在有些卜辞中除了“黄”之外,也有被加以“黄尹”官称的。

甲骨文中“黄”和“黄尹”本该很容易地读为后代所尊崇的黄帝,但是为什么不被承认呢?

首先就是忽视了《白虎通义》关于黄帝本自名“黄”的提示。其实,郭沫若先生在研究甲骨文时,滥用通假,将黄帝勾销,把黄帝变为伊尹。这也是郭先生的失误。


我们中国人是非常敬祖重史的,而且历史传承从未曾中断。尚鬼的商人非重视祭祀祖先,按常理,在商王室以占卜祭祀为主的甲骨文中,不可能没有祭祀黄帝的记录的。在甲骨文中黄帝的名号“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如果本来就不相信黄帝的存在,所以就会视而不见或张冠李戴。历史是在怀凝和研究中发展的,我相信黄帝不仅仅是传说,不久的将来一个真实的黄帝一定会出现在我们的历史中。


云台山闲人


问题所问的为什么,大概一是因为载于甲骨之文多为卜辞,占卜用的,不负责记载历史;第二,如果说商族为黄帝后裔,也离得太远了,没被作为祭祀偶像。

一,据学者研究,中华先民的龟灵崇拜和龟甲占卜历史久远。目前所见最早遗物,是河南舞阳贾湖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随葬龟甲。这些龟甲均经过修治、钻孔和背腹甲剖分,成套放置,其中一些还带有刻画符号,时间约在距今8000年前。另外,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一期的墓葬中,亦发现有龟灵崇拜的遗物。使用经过施灼的龟甲占卜,当始于商代,迄今所见商代最早的龟卜遗物出于殷墟文化之前的郑州二里岗时期。 二,考古证明,在商代使用甲骨进行各种占卜之前,史上还有一个使用兽骨占卜的漫长发展时期。目前所见最早的占卜遗物,是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旗富河沟门遗址出土的鹿和羊的肩胛卜骨,距今约5500年。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三期遗址所出卜骨,年代约距今5000-4500年,其与富河出土卜骨相同,有灼而无钻凿。距今约3800-3500年前的河南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卜骨,也是有钻无凿,工艺简单。河南境内发现的早商卜骨主要有郑州南关外一期、二里岗下层一期、二里岗下层二期、商代二里岗上层一期等类型。

(殷墟牛胛骨)

三,商代前期王城遗址出土的卜用骨料中,占大宗者为牛胛骨,其次是龟甲,还有少数鹿羊猪狗胛骨。占卜型态可分三种情况,一是仅施火的,以牛猪骨为多;二是先钻后灼,以牛骨为多,龟甲次之;三是钻凿后的,以龟甲为多。其钻有单钻和双联钻,既深且密。殷墟文化,可知是在吸收、继承远古先民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出土的占卜遗物,已基本摆脱了原始占卜随意盲目的形态。此时的商代统治者,将自己的主观追求和人类生活经验集中贯注于对甲骨占卜技术的改造以及对于兆象的解释之中,使占卜活动达到了史前和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不仅龟骨并用,且用龟的数量和品种也前所未及。刮、削、锯、切、磨、修、穿孔以系等,成为例行的整治流程,不同类型的钻凿形态又显示出相应的时间特色。卜用甲骨,除了经过精心整治,钻、凿、灼兼施,并系统规范地刻写占卜记录与记事文辞。这是前溯的任何一个上古中国的时代都不能相比拟的。

(祭祀夒的卜辞)

四,殷墟甲骨上的文字,从内容看,大致可分为卜辞和非卜辞两部分。其中卜辞部分占绝大多数,非占卜内容主要在晚期。这两类内容都不承担记载历史的“史记”功能。在卜辞部分中,又分为王卜辞和非王卜辞两大类。王卜辞是不同时期以商王为中心所作出的占卜记录,这是整个殷墟甲骨文的大宗。整个王卜辞从“自组”甲骨开始,大致可理出两条发展线索,不多细述。非王卜辞,是与王室血缘亲近的家族首领的占卜记录,多出现于武丁中晚期,可分四种主要类型,也不赘言。

(甲骨文中的夒字)

五,那么,在商代甲骨卜辞中,提没提到过黄帝呢?目前尚未发现。甲骨卜辞里提到的最远的先祖神是夒(náo),总共有八十多条。编号为“屯南.4528”的甲骨上,称夒为高祖,一次祭祀杀牲20头牛。王国维考证,说夒就是“俊”,郭沫若认为有道理,还有人考证夒是舜。一些学者赞同,俊、喾、舜是作为殷商族始祖神夒的一神之三名。认为这一神三名,作为天体宇宙神的俊、喾、舜,集中反映了殷商人的宇宙观和宗教观——日月崇拜以及对日月循环运行规律的认识并将其动物图腾化;夒是殷商人的祖先神,同时也是殷商人所崇拜的日月神。但饶宗颐和胡厚宣两位先生不赞成王国维和郭沫若的考据,他们认为,夒,就是商族的直接祖先契,这个说法得到现在很多学者支持。在甲骨文中还发现了商朝的“周祭制度”——就是每天一祭,对所有在过位的先王,循环往复进行祭祀——第一个是上甲微,就是成汤,然后第二第三第四……周而复始。当然,很多学者,对商族把契作为自己的太阳神的观点是同意的,因为有卜辞为证。这样来说,甲骨卜辞中并未追悼比契更早的祖先,当然也不可能追悼黄帝了。

(记载“叀册用”的卜辞)

六,黄帝是不是殷商人的祖先呢?司马迁认为是。他说,帝喾是黄帝的后代,又是商契的爸爸,尽管他也说帝喾的第二个老婆吞食了鸟蛋而生下了契。最早和最完整记载黄帝和炎帝起源的文献是《国语.晋语》,其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国语.周语下》则记载,黄炎两族在陕西的西北部起源后,便往东发展,大约到了五帝时代中后期,便已到了河南一带。其中黄帝族偏于黄河之北,炎帝族偏于黄河之南。在黄帝世系中,玄嚣与昌意是重要的两支。其中,玄嚣一支当在今河南中部一带。考古学界中,以邹衡、李伯谦等先生为代表,通过对漳河型先商文化的分析与有关文献的互证,最后认为商契起源于太行山东麓的河北北部的邢台、邯郸一带。这个观点得到大多数学者赞同。殷商人对以上情况会不会有记载呢?很可能有。《尚书.多士》云:“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商有记载先人的册典。甲骨文中的记载证实了这点。“合集.30398”等甲骨有“叀册用”等语,郭沫若解为在祭祀时要诵读记载先人事迹的册典,这里面会不会有黄帝的记载呢?很可能有。不过,一是册典不如甲骨利于保存,没流传下来;或者,被秦皇一把大火烧掉了也未可知。

黄炎二帝世系,现在见到的是东周以后的人记载的,可能有传说的成分。但中国古代各远古民族都有重世系、辨源流、讲历史的传统,因此,即使是传说的世系,也当有一定的历史依据。


一老沈一


现在发现的甲骨文不是用来记录的。是商代用来祭祀占卜用的。

很多人认为甲骨文应该是全面的文字记载。这是典型的出发点错误。

商代主要的事情是祭祀和征战。不需要表面自己从哪里来,自己的祖先继承来源。

商代得国本身就不光彩,所以很刻意回避。

周代征伐商,出师有名。得道多助。

商代征伐夏本身就是串权行为。大家只能在文字意思的缝隙里寻找一点证据。



2019年的朱红兵


大家对远古时代有普遍的误解,仿佛夏商周是一脉相承的,忘记了那个时代的逻辑,那是个文明初期,生产力文化水平很低的发展阶段。

大家都知道夜郎自大的典故,其实古王朝就是由一个个相对孤立的部落联盟形式政权相对孤立的存在,各个都是夜郎国,只不过不存在自大的问题,当时没有真正意义的大国,各个区域国家政权都以为自己是大国。各个部落联盟之间的相互交集攻伐往往也是惨烈的灭族之战,因此这逻辑上就是和其他文明直到最近的历史那样的文明断裂中断消失再组合的逻辑。

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化传承手段,传承夏一脉口口相传历史的是周部落联盟。说部落联盟仿佛那是个原始部落,其实这个时候应该已经是家天下的贵族联盟了,而商朝一族的贵族联盟则不是黄帝一脉的,当然就不会有关于黄帝的记载,这应该很好理解,由于当时星罗棋布的部落联盟的此消彼长不断消灭,很多应有的部族历史脉络早已被历史消灭遗忘,一脉相承下来的只剩下黄帝一支一统天下,这里面早期历史也逻辑上会存在其他和黄帝一族有交集的部族祖先传说的交集,其他的也就消亡在漫长的历史当中了,比方三星堆遗迹的历史就是在中华流传正史当中难觅踪迹的。


guanghua458


尧、舜、夏人及周人都是北方黄帝部落联盟,而商人是东夷部落联盟,是中原地区第一次全面打败黄帝部落联盟的部落,南方的炎帝部落联盟就没有打嬴黄帝部落联,后部分与其融合。商部落打败黄常的帝部落联盟后,彻底地消灭了黄帝部落联盟的文化,包括夏文化,在中原大兴中华文化一炎帝部落文化及东夷人文化,直到周人(黄帝部落的一个分支与羌人及炎帝部落的分支融合形成)才又恢复部分夏文化,后来奏人(并非东夷人西迁,而是十足的西戎,是周人一支与羌人混合品种,为了抬高身价,编造了一个嬴姓,附会到所谓的帝喾各义下)统一中原后,沿袭周人制,直到汉人(东夷人与炎帝部落及少部分周人融合而成)推翻奏人,才算中华先民彻底地把黄帝部落赶回北方,真正实现汉人光复中原,恢复中华,回归炎、夷文化正统。后来黄帝部落的同宗匈奴人及其后裔一直为患中国北方,并多次消灭汉人政权!


汪小龙339


既然是刻在龟壳上的文字,那当然只是关于占卜的,为何要扯上黄帝呢?而至于周朝的典籍既然为典籍自然是记载历史或者哲学,学术等值得传承的华夏古文化的,在这里我们能够了解到我们的上古圣帝自然是最正常的事情。但是周朝的典籍上的文字与知识也不是周朝一个朝代的,里面所载承的乃是整个华夏至周朝为止的所有先人的智慧的结晶,其中包含了我们华胥时代、伏羲时代、炎黄帝时代、帝喾帝辛时代、以及虞朝、夏朝、商朝、周朝以来所有的文化传承。且周朝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朝代之一,其汇集了天下之典籍,商朝的典籍自然也被周朝继承了,所以周朝文献里所提及的黄帝,若周以前的朝代没有作为信史记载过,周朝之人又怎能知道,就像我们现在,若是我们的文化没有代代相传我们没有信史,又怎么知道古人,我看我们会连清朝都不了解,何况古人。文字载史跟墓葬文化、祭祀文化、家谱文化一样,这其实都是一种信史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提现,我们古人早就知道历史是镜子,历史是前车之鉴,人类要更好的前进不能没有历史,所以我们的司马迁与司马光奋作《史记》、《资治通鉴》,为的就是让我们以史为鉴!

最后感谢我们的古人为我们留下这么多历史巨著与文化宝藏,从而让中华民族永远是根深叶茂!稳定向前!


仰望802315


有系有的,但上古对大自然的恐惧产生生殖图腾即奔周仔等,以前的人在未受孔孟之淘熏很粗口的,以前的男女都是穿裙欠内,这个啥不存在非礼勿望,每户有个长母掌火堂为之娲,娲也膽养别人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