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果把東風21D和東風26裝到艦艇上,並且把艦艇併入航母戰鬥群作戰效果會如何?

路過葒塵


歷史上有過較大型水面戰艦安裝上彈道導彈的,就是圖片上的意大利海軍巡洋艦“加里波第號”(它退役之後艦名由一艘輕航母接替),它當時就是在艦艉處安裝了四個“北極星”A1潛-地彈道導彈。

“加里波第號”將後主炮拆除了,騰出來安裝了四個導彈發射筒,由於導彈發射筒有些長,佈置時往艦舷兩側略傾斜一些。

當時的世界正處於“冷戰期間”,蘇聯率先在G級潛艇上安裝在SS-N-4潛地彈道導彈…這對於“北約”來說是重大威脅!美國也緊跟著研製了“華盛頓級”戰略核潛艇和“北極星A1”中程潛地導彈應對…並且隨後還將“北極星A1”出口到了英國,但是在地中海-南歐方向也必須要部署“北極星”,但它的射程比較近只有1500公里,為了讓南歐盟國也有打擊蘇聯的腹地能力,美國和意大利商討部署“北極星”的事宜,由於意大利沒錢建造彈道導彈核潛艇,只能通過變通的方式,使用排水量11000噸的巡洋艦當做發射平臺…這樣也就有了世界上第一型可以發射彈道導彈的水面艦艇。
加里波第號成功發射“北極星A1”實驗彈。意大利雖然有“北極星A1”,但是核彈頭擁有權是美國的,只有在必要的條件下才能從美軍駐意大利基地的核彈頭庫中取出來裝在彈上。

粗略介紹完“加里波第號”之後,回到問題的原點,從理論上來說055大型驅逐艦佈局更合理、排水量也更大,在它上面部署“東風21”或者“東風26”是完全可以的,可問題即便是有能力安裝,055艦也沒有必要去部署兩型彈道導彈!
055艦的主要任務是護衛航母和為艦隊提供防空掩護,這是它的主業,而對艦攻擊則由艦載機去完成,雖然我軍目前的“遼寧艦”和17號航母的艦載機數量不多,但也有足夠的對敵艦目標實施有效的打擊能力,將來直通彈射器型航母建成之後對艦打擊能力會進一步增強!而055艦雖說可以使用遠程反艦導彈,但這只是對艦載機打擊能力的補充。


東風-26和東風-21導彈都是彈體長度較長的大型武器,目前較可靠的公開數據是:東風-26彈長14米、彈徑1.4米、重20噸;東風-21(巨浪1型潛地導彈的陸地型)彈長10.7米、彈徑1.4米、重16噸。

重量和長度很大的這兩型導彈要部署在055艦上是比較困難的,它們不可能使用055艦目前的850×850毫米通用垂直髮射器,需要重新設計尺寸更大的發射器才行,而且要單獨佈置在戰艦的某一塊空間,不能與其它導彈放在一塊兒,因為其它導彈都是使用通用發射器,發射器的結構加固、穿透甲板的層數…都經過嚴格的計算,如果加入更大的發射器會破壞掉整體結構的穩固性,甚至由於彈道導彈發射時所產生的排焰量大大多於一般導彈,有可能嚴重燒損發射器,這是非常危險的!有可能殃及其它導彈的安全,所以只能單獨佈置在其它戰艦部位。



還有,中程彈道導彈的發射複雜程度遠不是一般導彈可以比擬的,它的飛控、跟蹤、修正…直至打擊到目標的過程,需要一套完整的航天測量與複雜的地面控制,據說:東風21和東風26作戰時需要有十幾臺套特種車輛配套才行,並且發射彈道導彈是更加專業的技術,不只是“按一個發射按鈕”那麼簡單!

雖然055艦上的設備已經非常先進了,但這些設備中除了相控陣雷達可以提供一定距離的跟蹤測量之外,其它的裝備與發射彈道導彈關係不是很大,還需另備一套有關的裝備…軍艦上添置發射彈道導彈一整套裝備會嚴重的擠佔空間和消耗極大的電量,更會嚴重的影響到其它裝備的性能發揮!


還有就是055艦“雖大”
,但是可以部署中程彈道導彈的位置實在是太少了!參照“加里波第號”最多也就部署6枚,在使用非核彈頭的條件下,這麼一點數量的導彈要想“團滅”敵航母編隊是很困難的!

通過上面粗略的分析表明,055艦安裝“反艦彈道導彈”是不適宜的,不但沒有提高055艦的戰鬥力,反而影響到了其它系統的正常工作和戰鬥力發揮…是得不償失的事情,與其這樣還不如單獨的建造一艘“武庫船”跟隨航母編隊一同作戰。
水面艦艇發射彈道導彈的做法目前也只有印度在做,圖片裡印度“蘇坎亞”號護衛艦就在直升機平臺上安裝了“長弓”近程彈道導彈。


“長弓”
導彈就是印度“大地導彈”的海軍版本,射程只有150~300公里,這個射程不及世界上很多遠程巡航式反艦導彈!也不清楚印度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當然除了印度之外其他海軍大國根本沒有這樣的想法,大國海軍是專業化和體系化的,一些“異端行為”根本不會去花費精力和金錢去實驗。


皇家橡樹1972


把東風21D和東風26反艦彈道導彈放到艦艇上,並放入航母編隊。告訴你,這是做無用功,最笨的辦法。三哥這麼裝備了,300公里的短程大地導彈,大概在10年前,放在艦船上,不知道現在怎麼樣了。

東風21D和東風26本身是岸艦導彈,屬於防禦性導彈,讓美國航母中國附近海域,大約在3000公里,讓航母無法靠近,給中國本土一份安寧。人是陸地的人,不是海里的人,人對土地的依靠是天生的,也是必須的。即使航空母艦炫耀在海上,也需要有母港,也需要停靠。所以,把航母殺手裝在艦艇上去大海上攻擊航母,本身就違反了海軍的本質。大洋決戰更像古時候的角鬥場,角鬥場本身是遊戲場,奴隸主不把奴隸當人看,看奴隸角鬥,就像狗鬥,雞鬥一樣。蘇聯也提出決戰大洋,所以蘇聯消失了。

航空母艦是對小國的侵略工具,用航母讓小國臣服,但對大國就不一樣。當大國沒有航母,是恐嚇,當有航母時至少就不對峙了,因實力而言,會成為朋友,確切的說,兩大國將沒有戰爭,進入和平演變階段。蘇聯就是這樣,蘇聯紅海軍一直準備海洋大戰,兩國卻沒有了航母決戰,蘇聯解體了,蘇聯紅海軍沒有發力的地方。

所以艦艇安裝東風21D和東風26完全沒必要。再說了,東風21D就是來自092核潛艇巨浪1,如果想裝備,放進去就行。如果092退役了,是不是可以讓094裝備東風26呢?想可以想,應該不會實現吧?有點兒太愛玩耍!



大志遠思想空間


如果把東風21D和東風26裝到艦艇上,並且把艦艇併入航母戰鬥群作戰效果會如何?東風-21D和東風-26彈道導彈具備反艦能力,俗稱“反航母殺手”。曾在我國西北某靶場出現過航母狀的靶標被DF-21D彈道導彈精確命中,因此曾經有網友製作過DF-21D攻擊美軍航母的YY圖和視頻。彈道導彈攻擊航母有利條件是,一是射程遠,從目前公開的數據東風-21的射程達到2400公里,二是速度快,在中端是在大氣層外,普通的防空導彈無法達到攔截高度,再入大氣層以後可以機動飛行攻移動中的目標,彈道導彈再入大氣層的速度是7-8馬赫,基本無法進行攔截。下圖為彈道導彈打航母的YY圖。

東風21D和東風26都是火箭軍裝備的路基機動發射彈道導彈,那麼假如把這兩款反艦彈道導彈裝到軍艦上會取到什麼樣的效果呢?答案是——會取到作戰水平倒退30年的效果!由於彈道導彈的體積十分龐大,如果要上艦就必須要求噸位十分巨大載艦,比如蘇聯的1143型“基輔級”航空母艦,在甲板上就安裝有大量武器裝備,包括反艦導彈、防空導彈、反潛導彈、艦炮、魚雷發射器等等,“基輔”號、“明斯克”號和“新羅西斯克”號裝備有4座雙聯裝SS-N-12反艦導彈發射裝置。SS-N-12反艦導彈是前蘇聯於20世紀七十年代開發的重型遠程超音速反艦導彈,彈長11.7米,彈重4.8噸,彈徑880毫米、彈翼摺疊直徑1.8米,展開直徑2.6米,戰鬥全重5噸,彈頭為1噸常規炸藥或5萬噸TNT當量的核炸藥,飛行速度2.5馬赫,最大射程550公里,最大巡航高度約13500米,彈體為鈦合金製造,動力裝置為液體火箭衝壓發動機附加兩具外掛固體火箭助推器。下圖為基輔級艦艏安裝的大型反艦導彈

標準排水量為3.6萬噸的“基輔級”航母尚且只能安裝8~12枚5噸級的SS-N-12反艦導彈,那麼16噸級的DF-21D又該用多大的船來運載呢?我們姑且不考慮載艦噸位或者說可以把DF-21D小型化到“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級別的問題,假設DF-21D成功上艦了,那麼這種大型戰艦的戰鬥力就跟“基輔級”航母差不多了。海戰的核心目的是奪取制海權,而現代化戰爭條件下的制海權歸根結底還是先從奪取制空權為先決條件,試問一艘即要裝載彈道導彈又要搭載艦載機的航母又該如何奪取制空權呢?這正是“基輔級”航母被淘汰的原因所在。下圖為我國航母遼寧艦正在進行艦載機放飛和回收訓練,航母的核心作用是在海戰中奪取制空權。

那麼如果像題主提出的那樣將裝載反艦彈道導彈的戰艦編入航母編隊會不會避免上述缺點呢?理論上是可行的,但是實在沒有這個必要啊,航母編隊中已經有可以發射彈道導彈的核潛艇,如果有需求,可以將反艦彈道導彈改裝後放在核潛艇裡發射(巨浪-2潛射彈道導彈本身就是從東風-21基礎上改進而來的),又何必多此一舉去浪費巨大代價造一款跟航母噸位差不多大的功能單一的水面艦艇呢?如果有這個功夫還不如多造一艘航母來增加航母編隊戰鬥力,當取得制空權以後不就想怎麼打就怎麼打了嗎。下圖為打開導彈發射井蓋的094型彈道導彈核潛艇,該型潛艇可以搭載12枚“巨浪-2”型彈道導彈。


兵器知識譜


將東風21和26裝到艦艇上,也並非不可,例如可以裝到潛艇上,類似巨浪導彈。

東風21是反航母武器,作戰半徑在2000公里左右。只有超過2000公里,才有必要裝載到潛艇上作遠程的航母對抗。

但不建議加入航母編隊。試想一下,如果艦隊有實力,根本用不著東風,用反艦導彈和空艦導彈就能解決艦隊對抗問題;如果沒有實力,航母編隊也不敢跑到2000公里外進行遠洋作戰。

一般伴隨航母作戰的潛艇,都是攻擊潛艇,發射攻陸巡航導彈,或者反艦導彈,很少聽說彈道導彈潛艇跟隨作戰,因為彈道導彈潛艇本身就是獨立作戰。

現在的反艦導彈最遠射程在400公里左右。在400公里之外進行反艦,應該說是一個空白。利用東風導彈1500到2000公里的射程優勢,為何不能償試上艦呢!其實就是將巨浪換裝成東風21就可以,只不過在技術上要適應水下發射。




添力


首先從假設層面來說的話,東風21D是我國最新列裝的一款反艦彈道導彈,擁有比所有常規反艦導彈不具備的末端飛行速度,這對於突破對方軍艦的防空反導體系來說簡直就是猶如無人之境。


如果真的那麼做的話,我們首先要分析一下這種反艦彈道導彈上艦的理由有哪些?

從反艦彈道導彈最大的作用---遠程拒止作用來說,這類武器裝備的戰略威脅意義要大於實戰意義,因為這種導彈的發射也就意味著戰爭的開始,所以其作用是等同於戰略核潛艇的,那麼我國在已經列裝戰略核潛艇的情況下,對於這類武器又有多達的需求呢?

像美國那樣利用戰略核潛艇發射常規彈道導彈現階段我們又不需要。美國當初將4艘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改裝成發射戰斧巡航導彈的潛艇本質上是為了避免因為《削減戰略武器條約》,而將多餘的4艘戰略核潛艇改裝成只發射戰斧巡航導彈的潛艇來保存潛艇。再加上美國一直以來在全球作戰中長期缺乏一種更大載彈量的對陸遠程攻擊平臺,所以改裝後的俄亥俄級潛艇更像是曾經曇花一現的水下“武庫艦”。但是從這4艘改裝後的巡航導彈核潛艇重新服役後的表現來說,世界局勢趨於緩和,大規模的戰爭已經很少了,所以這類只有大規模戰爭時期才能發揮效用的武器平臺在和平時期反而會增加海軍艦艇維護升級保養費用。




其次將這種導彈裝備到艦艇上:

艦艇我們可以理解為所有裝備有武器裝備的水面軍艦,從我國現役軍艦的情況來看,能夠裝備這類體積、質量超大的彈道導彈的軍艦也就只有剛剛正式亮相沒多久的055大型導彈驅逐艦,的確在055首艦下水之初,很多人就對055艦艇中厚布的垂髮裝置和煙囪之間的那塊空白還裝有艙蓋口的位置很感興趣,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為像東風21D/26這類彈道導彈預留的位置。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這個位置能不能裝備這類彈道導彈,首先從軍艦的動力系統模式來說,從煙囪往後的因為有傳動軸,所以很多軍艦的中後部垂髮裝置的深度一般不會太深,再回到055艦來說,其在煙囪和直升機機庫中間的位置也裝有垂髮裝置,而且比這個未知位置更靠近機庫,這樣從理論角度來說其深度要更深一些的,按照我軍最新的艦艇通用垂髮裝置標準來說的話,其最大深度不超過9米,也就是說煙囪後面的這塊位置區域最大可裝載導彈的長度最大隻有9米左右,很顯然這個深度是裝不了東風21D、26這類彈道導彈的。



所以從需求決定結果的角度來說,雖然像東風21D/26這類反艦彈道導彈性能先進、戰略打擊/威懾能力也足夠讓任何國家的海軍膽戰心驚。但是並不是說055導彈驅逐艦不能裝備更先進的反艦彈道導彈,畢竟我國已經正式裝備反艦彈道導彈,而隨著各國軍艦反導能力的擴展,未來彈道導彈這類平臺衍生而來的各種高超音速武器上艦還是有很大需求的。


魑魅涅磐


我國要把東風21D和東風26要進行升級改造,不能上艦,只能裝在095和096核潛艇上。改造一:作為反艦導彈體積要小。第二,飛行速度要超音速。第三,必須裝入濃縮鈾增強爆炸威力。第四,因為航母的鋼板比較厚必須是鑽地形,穿透力很強。經過改造的反艦導彈不裝航母和任何軍艦,這樣會減輕航母重量,增強航速。重點裝在陸基火箭軍和核潛艇,然後陸基火箭軍與海底核潛艇聯網發射,也就是陸基發射兩枚反艦導彈打航母兩頭(前後面)海底核潛艇就同時發出一枚打航母中間,因為發射裝置聯網,開關就陸基火箭軍掌控,一按下發射按紐,同時三枚反艦導彈命中航母,不沉也會報廢。


鄧愛平381


話說東風-21D或東風-26上艦可以帶來不對稱作戰優勢,尚可說的過去,但編入航母戰鬥群就顯得有點不倫不類了,這與航母編隊護航艦艇實際職能相沖突。

自有“航母殺手”之稱的反艦彈道導彈從傳說變成現實,且在9.3大閱兵中解放軍同時亮相兩款具備打擊大型水面艦艇的的殺手鐧武器,對於未來海戰產生一定的顛覆性作用,國內部分輿論就顯得有些膨脹了,先說052D東風上艦,055萬噸大驅下水後又同樣複製到055上,同時拉出煙囪前部兩個不明用途的方形空間作為上艦的所謂“實錘”依據,未免太過牽強了吧。

今天不談彈道導彈上艦能否上艦,這裡也不再贅述彈道導彈上艦有何技術瓶頸;著重探討一下,反艦彈道導彈的本質以及上艦後的實際作用。

二戰後,世界海軍發展逐步分流出兩個發展方向,第一種即以航母戰鬥群為核心的美國發展模式,第二種則是蘇聯領銜的導彈鉅艦模式;蘇聯模式最大的特點就是鉅艦、海上武器庫,這種模式實質上是二戰前戰列艦大炮鉅艦海戰思維的延續,只不過是將巨炮換成導彈而已,比如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就是最好的例子。

出現這種現象,與美蘇爭霸期間兩國的軍事戰略有很大關係,蘇聯更側重於暴力美學;反艦彈道導彈概念最早出自蘇聯人之手,只不過最終在我國開花結果由傳說變成現實,是我國區域拒止作戰體系的核心裝備之一;由此可見,反艦彈道導彈本身就是對蘇聯暴力美學的延續,其存在的威懾意義遠大於實戰意義,實際作戰效能未必會達到部分人預想的那樣。

東風導彈上艦理論上完全可以,潛艇能裝的了,水面艦艇有何不可?但上艦之 後其存在的作用在哪裡,這是問題的結症所在;反艦彈道導彈的定義是打擊敵海上大型水面艦艇,縱觀當前國際海軍,有幾個國家的海軍具備受領這份前所未有的“榮耀”?扳著指頭都能數過來;當前這兩款東風導彈皆隸屬火箭軍裝備序列,基本滿足我國當前作戰運用需求,何必再千方百計上艦,為一國而大肆開發用途難以延展的武器裝備,那是軍備競賽,是典型的面子工程,這顯然不符合解放軍實事求是的裝備發展理念。

航母戰鬥群是以航母為核心,由多艘防空、反艦、反潛以及後勤保障用途艦艇組成的以艦載機為打擊核心的海上戰鬥編組;護航艦艇主要承擔防禦和保障任務,同時兼具一定的對海、對陸協同打擊任務,主要執行防禦型作戰任務,保護航母的安全是第一要務;反艦彈道導彈主要職能在於打擊大型水面艦艇,諸如航母、兩棲攻擊艦、綜合補給艦以及大型驅巡艦等,其存在的第一要務是打擊航母,也就是說對手有航母它才有用武之地,不然就是一擺設,完全與航母護航艦艇基本職能掛不上鉤,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我們之所以花費大力氣去搞這個東西,最主要的在於有和沒有完全是兩個概念,我們有了這個東西,美國航母就不敢輕易進入我國領海,比如朝鮮戰爭前期和96危機期間直接進入臺灣海峽,這種猖狂舉動將永遠成為歷史,這就是其存在的最大意義,也是威懾的本質。


鷹鴿分析


題主你需要先了解一下東風21d或者更大射程的東風26的發射硬條件,再來發問。

題主你再多少了解下中短程戰術導彈火箭發動機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對載體的技術要求及設想所產生的影響,以及對此兩型導彈的技術改造升級所帶來的成本是否划算後,再來發問。

艦載海基導彈的發射方式,尤其是大型戰術/戰略導彈,和陸基無論從發射方式還是發射成本都是“天上人間”的差距。因艦船本身的噸位決定了其攜帶導彈級別,火箭發射彈出彈倉需要輔助動力——或助推火箭或者氣壓差彈射。所造成的反作用力足以使得艦船偏離原有的“發射要求航線”,二次緊急發射就有大概率可能增加其飛行難度而最終導致導彈制導精度的大幅下降……為了避免此弊端,所以才有了“垂直髮射”方式。

如果把路基的東風21d或者更大射程的東風26在海基發射,需要比巨浪3更大的發射裝置……現實嗎?


陸家梧桐棲小鳳


完全不可行!第一、沒必要,東26的射程到關島了,裝船上沒多大意義。第二、要裝上船兩種導彈都要大改,在平穩的陸地上發射和在搖擺的船上發射完全是兩回事。第三,導彈個頭太大,裝上船,船小不了,走那裡都是個明顯目標。這種辦法,其實印度真這麼幹了,但也只有印度這個奇葩這麼幹。


因敵而變


這種事大好,好到不敢想,單艦控制半徑2000公里乃至數千公里海洋,這也太。。。

不過有許多問題要解決。導彈打人要解決,發現到摧毀等等一系列問題。路基導彈有完整空天防禦體系可依託,遠洋海軍單艦或編隊的話,有點吃力。

導彈打航母不是光發射導彈就行了的,有很多具體細節和步驟要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