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识人,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怨。

人生必须要把握的五个要点:

当识人,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怨。

一个人做人要能够识人,就是认识别人。如果你认识别人,跟人家交朋友,你不要探尽,就是不要问人家问到底。“你家里怎么样?你的老婆怎么样?对你怎么样?你的家庭财产怎么分的……”你不要探尽。你认识的朋友,如果你对人家探尽,好到底了,则多怨。人家会怨恨你的,很讨厌的。

当知人,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

你要懂得,跟别人交朋友,不要把话都讲完、讲到底,因为你把什么话都讲光了,“哎呀,我真的,我这个人很直的……”讲到最后,言尽则无友,没有人跟你交朋友的。

当责人,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苛尽是什么意思?你如果讲人家不好,不要把话讲到绝。如果你经常责骂人家、责怪人家,把话讲到底,众远——人家看见你都怕,每个人都逃走,所有的众生都离你很远。做人,中国传统文化,厉害吗?

当敬人,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

我们尊敬一个人,但是没有必要卑尽,卑尽则少骨,没有骨气了。

当让人,让人不必退尽,退尽则路难。

你可以让别人,但是你不要让到自己都没有退路了,因为退到尽头了,你以后的路就很难走了。

学佛人要有境界,看得远;有肚量,要能看得宽;有涵养,要能自持;有锋芒,要学会收敛。所以人成即佛成。这就是中华文化与佛法的合二为一,这就是人间佛法。

当识人,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怨。


有一位五十岁的中年人因为身体原因提早把公司卖了,天天放不下。虽然把公司卖了,但是还在天天难过,公司里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举动他都难过,都牵着他的心,他在感叹和悲伤中只多活了5年。所以,一个人要放下,要彻底放下。我们的生活,每一天放不下的人和事太多了。你们想一想,你们哪一个人有放得下的人生?每个人都牵挂着别人,每个人都牵挂着自己的财富和拥有。名会失去,利也会失去,所以要想通、想明白。台长让你们多吃点苦。记住了,一个吃苦的人会比一帆风顺的人更容易修成。

学佛人不要为一己之利去争、去斗,学会灭度自己心中的恨心和报复心。你们交朋友要知道,如果这个人在你身边经常说“我以后不把他打下去我誓不为人”,这个人你少跟他交;如果这个人跟你说“我恨不得天天诅咒他,让他早点死掉”,这个人不是个好人,这种人就不可交,因为他有嫉妒之念、报复之心,他没有海纳百川之心。学会禅定的修养,

庄严而不孤僻,活泼而又稳重,智慧而不执著,对众生热情而不轻浮,沉着而不寡言,随缘而不盲从,善良而不贪求

每一个人都是塑造自己一生命运的工程师。学佛不是对你的束缚,而是解脱。希望每个学佛人首先要爱自己的国家,遵纪守法,爱国爱民,在学佛中去帮助别人,走出我们消极的人生,积极地去控制自己的心灵,管理好自己每一天的情绪。

逆流而上是进步,顺流而下是死鱼。逆风的方向适合飞翔,走在光滑的冰面上容易摔倒,因为上面没有坎坷。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要靠我们学佛来克制和改变。佛法告诉我们,在泥泞的的小道上挑着担走,比空着手走的人更不容易摔倒,所以有压力的人,有障碍阻力反而会修得更加精进

中华传统文化说,厚德载物,敢于担当,自强不息。一个学佛人肯为别人付出,就是在给自己消业。记住了,一个不让别人摔倒的人,自己也不容易摔倒;一个能够救度众生的人,他一定是一个承担救度众生责任的未来佛。

一个老和尚正在打坐,一个小沙弥煞有介事,问师父:“何处有慈悲?”这个老和尚抬起右手指了指门外的那个桌子,闭目不发一言。小沙弥心中顿悟:原来世间众生万物,无论是达官显赫,贩夫走卒,还是花鸟虫鱼,一草一木,处处皆有慈悲。老僧看着小沙弥站在那里不动,便说:“门外桌子上白色的那个就是瓷杯。”一个杯子是瓷的——瓷杯。因为这个小沙弥根本不懂慈悲是什么。慈悲是看不见的,慈悲是在我们人的心里的,不是说慈悲在何处,在哪里慈悲。慈悲是处处存在,是你内心发出的一种善良的本性。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佛,把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那种慈悲拿出来,好好地去善待众生,在人间就做菩萨去帮助众生,你一定会成为人间的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