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从威远县城往黄荆沟镇方向行进,到新刘家洞煤矿右侧上山,顺着小公路来到徐家路分岔口往左,便到了目的地真觉寺。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寺前有一块青石铺成的坝子,面积约一百平方米,坝子中立有两根方形石柱,这是古时的“灯杆石”。灯杆石正面和背面都雕刻有对联,但因年代久远,字迹模糊难辨。灯杆石上部被雕成莲花座,座上各雕一颗圆石球。每根灯杆石下部三分之一处都凿有圆孔,是用来插灯杆的,旧时,每年阴历正月十五,寺庙前便立起灯杆,点燃灯笼挂在灯杆上,一串串红红的灯光,在寒冷的夜里给行人照亮回家的路。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再往上走,一段弯曲的小路连着几十级长满青苔的台阶,台阶右侧石龛中,土地公、土地婆悄然静候,默默聆听信众与游人来去匆匆的脚步声。沿台阶来到寺庙大门旁,只见左右两边各矗立着一尊石狮,虽年代久远,风化得只剩大概轮廓,但仍可看出雕像刀法圆润、造型古朴,透出威武之风。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抬头望,一排高高的朱红院墙肃然而立。院墙最上面是山墙,山墙上是飞檐翘角的屋脊,屋脊左右两边雕着蜿蜒盘踞的龙,它们尽职尽责地护卫着殿中的“佛宝”。两道厚重的黑漆木门悄然打开,迎送着四面八方朝拜的宾客。大门上方是金色繁体大字“真觉寺”,熠熠生辉;再上是三个上圆下方的龛孔,上面还有一扇形方格,正中悬挂一个大大的金色“佛”字。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关于真觉寺建立年代,至今仍争议不断,有说唐代,有说汉朝。据《威远县志》记载,此乃唐代文物。真觉寺因何而建?传说有一僧人自天竺云游至资威交界白云山,突然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忽见山脚有一岩洞,遂入洞避雨。僧人自洞中向外眺望,洞口之外“群山环拱,如莲花聚”,僧人赞叹不已。片刻雨停,彩虹飞渡,山清水秀,氤氲之气袅袅升腾,祥光普照,僧人顿悟“花开见佛悟无生”,于是募修真觉寺以参佛修道,后成高僧。光阴冉冉,后来真觉寺遭遇战火兵乱,雄姿不再,胜景无存,让人扼腕叹息。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雍正年间,峨眉悉心禅院如卉上人见古刹胜景被毁,心急如焚,便化善缘准备重修。据资料载,“道光年间,廊庙垂新,因而倾圯。过斯地者类无不慨然喟然。怅斯庙之销沉,不忍与洛阳铜驼咸阳石鼓同……”光绪三十三年,住持月空法师“目击心伤”,遂与徒济乐、济惠等徒弟,将寺庙地基移上一层,后经众师徒殚精竭虑,方使“真觉寺”慢慢恢复,香火日隆。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从大殿中出,信步穿林,漫步长满青苔的石阶来到后山。后山左边石壁凹处,竖刻着苍劲古朴的“插花微笑”四个大字。字旁是一尊站立佛,双耳垂肩,一手放于胸前,一手微举过肩,拇指中指交合,手心向前,体态雍容丰腴。这佛的两边,还有两位护法使者,一人双手抱拳,一人双手合十,默默肃立左右。在这三尊佛像的右旁,还有一尊佛坐于莲台,赤足踏莲,一手放在曲膝处,一手支在莲台上,身披飞天服饰,衣袂飘飘,身旁奇花异草相伴,几朵祥云悠然飘过,真是栩栩如生、神采飞扬。此乃不可多得的石刻精品。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我的中国行(八十一)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真觉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