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聊齋之《嬰寧》笑著的嬰寧把我們看哭了

讀完《嬰寧》不知道是悲劇還是喜劇,從嬰寧“嬉不知愁”到“雖故逗亦終不笑”的轉變,應該是人們對人生理想和現實生活的折衷,是蒲松齡一生飽經世事磨難產生的謹慎思想和超然於世俗的態度。

嬰寧生活在“亂山合沓,空翠爽肌,寂無人行,止有鳥道。遙望谷底,叢花亂樹中,隱隱有小村落,下山入村,見舍宇無多,而意甚修雅。北向一家,門前皆絲柳,牆內桃杏尤繁,間以修竹,野鳥格磔其中。”在這裡她是一個混沌未開,率性自然的少女,作者反覆用笑容對嬰寧進行了細膩深入的刻畫,沒有封建時代的“行不露趾,笑不露齒”,出場就“拈梅花一枝,容華絕代,笑容可掬”,碰見一直注視自己的男子王子服,不僅敢笑,還打趣說他“目灼灼似賊”,當養母叫她與王子服見面時,“戶外嗤嗤笑不已”,進門後還捂著嘴“笑不可遏”,總之她一直在笑。“使華妝行新婦禮”的時候,她笑到不能俯仰,人們“疑其為鬼,吊其無家”,她殊無悲意,孜孜憨笑。蒲松齡反覆用笑容對嬰寧進行細膩深入的刻畫。

王子服與她在後花園的對話鮮明的刻畫了嬰寧的天真,單純,兩人對話一明一暗,極具趣味性。嬰寧“笑處嫣然,狂而不損其媚”,她愛花成癖,甚至不惜當掉金釵四處購置良種。蒲松齡又以花襯人,以人比花,將嬰寧花一樣的容貌和內心表現的淋漓盡致。

然而,當她用惡作劇懲罰了好色之徒“西人子”後,大家沒有對好色者進行譴責,反過來埋怨嬰寧“過喜而伏憂”,嬰寧發誓再也不笑了。

當她“悽戀鬼母,反笑為哭”對生零涕著講自己的悲慘身世,並希望王生把撫養自己成長的鬼母與秦氏合葬時,大家才明白“我嬰寧殆隱於笑者矣”。當她說“使地下人消此怨恫,庶養女者不忍溺棄”時,呈現出來的是一個多麼善良,知恩圖報的美麗女孩啊,一舉一動,突出了她性格深沉,又純真可愛的品質增添了亮色,她的精神世界也昇華了。

她笑起來,“人皆樂之,鄰女少婦,爭承迎之”。她的笑,正是人們心中最美好的東西。然世事紛擾,人生多忌多艱,鬼母說“若不笑,當為全人”,婆婆告訴她“人罔不笑,但須有時”。蒲松齡就把它撕破了給大家看,最後又讓人們在“小嬰寧”身上看到了希望…… 可能這就是人長大變成“全人”的過程吧,脫離言笑由心的自在狀態,開始入世生活。

世事難測,人葆其天真,卻不可以一任其天真。

人生最美是清歡。或積極入世,或桃花源遊,願大家常生歡喜心!!!

讀聊齋之《嬰寧》笑著的嬰寧把我們看哭了


讀聊齋之《嬰寧》笑著的嬰寧把我們看哭了


讀聊齋之《嬰寧》笑著的嬰寧把我們看哭了


讀聊齋之《嬰寧》笑著的嬰寧把我們看哭了


讀聊齋之《嬰寧》笑著的嬰寧把我們看哭了


讀聊齋之《嬰寧》笑著的嬰寧把我們看哭了


讀聊齋之《嬰寧》笑著的嬰寧把我們看哭了


讀聊齋之《嬰寧》笑著的嬰寧把我們看哭了


讀聊齋之《嬰寧》笑著的嬰寧把我們看哭了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