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嬰寧》:笑也是有罪的?這才是人生的大悲哀

次日,至舍後,果有園半畝,細草鋪氈,楊花糝徑;有草舍三楹,花木四合其所。穿花小步,聞樹頭蘇蘇有聲,仰視,則嬰寧在上。見生,狂笑欲墮。

而女由是竟不復笑,雖故逗,亦終不笑,然竟日未嘗有戚容。

——蒲松齡《聊齋志異 嬰寧》

引言

蒲松齡是清朝著名的文學家,在那個黑暗年代,他在自己的書齋——聊齋寫下的鉅著《聊齋志異》記錄了那個年代人們內心的傳說故事。蒲松齡也藉著這些傳說故事來表達自己對於封建社會的強烈批判。

《嬰寧》是《聊齋志異》當中第二卷的第六篇,講述了一個十分愛笑、不曾踏入人間的少女,在踏入人間之後因自己的笑而引發禍端,慢慢演變為一個“發誓不再笑”的封建婦女的故事。

蒲松齡用“笑”作為線索,通過“從十分愛笑到不笑”這一個過程,告訴我們封建社會究竟有多麼泯滅人性,人民究竟有多麼痛苦。

蒲松齡《嬰寧》:笑也是有罪的?這才是人生的大悲哀



本篇文章綱要

1 愛笑:天真的自然人

2 不笑:犧牲的社會人

3 個性解放和世俗矛盾


1 愛笑:天真的自然人

嬰寧的出場是帶著笑聲的。在上元節的花會當中,外出遊玩的王子服正隨波逐流,突然間被一陣清脆如響鈴一般的笑聲吸引。王子服回頭看去,看見了“拈梅花一枝,容華絕代,笑容可掬”的嬰寧,愛慕只在一瞬間產生。在此之後,王子服也不顧什麼仁義廉恥,把世俗禮儀拋之腦後,雙眼死死盯著眼前這個帶著梅花的姑娘。

後來,王子服被鄰居所騙,還真就前往山中尋找嬰寧,戲劇性就在於:還真的被他找著了。在山上和嬰寧相遇的時候,蒲松齡對於嬰寧的笑聲的描寫是這樣的:

一開始是“隱有笑聲”,之後是“嗤嗤笑不已”,再到“笑不可遏”“忍笑而立”“復笑,不可仰視”“大笑”等等一系列的動作和對比。

不得不說,在這裡,嬰寧用千姿百態的笑容表現出她對封建禮教的毫無顧忌和人類本身自然的天性。

後面的描寫更是凸顯出這個特點。

王子服去後花園賞花,正在牆頭坐著的嬰寧還是大笑不已。後來把王子服“騙”過去之後,還假裝摔倒,硬是讓王子服抱了她一把。王子服這個時候也沒有什麼顧忌了,竟然“陰捘其腕”,就是暗中抓住嬰寧的手腕。

按照封建禮教“男女授受不親”的規矩,這樣的行為可是完全顛覆人們的認知的。按常理,嬰寧這個時候會做出一些反抗,因為王子服的行為相當於“非禮”嬰寧了。但是愛笑的嬰寧非但沒有做出任何反抗,還“笑又作”,再次笑了起來。這還不能說明嬰寧心中完全沒有封建禮教的觀念嗎?

當嬰寧來到王子服家中之後,一開始王子服的母親還呵斥嬰寧的笑聲,但是嬰寧絲毫不放在心上。漸漸的,他們一家人也習慣了嬰寧的笑聲,甚至開始覺得如果缺少嬰寧的笑聲,整個家就會變得十分寂寞。

同樣的事情還在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當中出現過。主人公娜塔莎原本就是這樣一位十分熱愛自然,十分愛笑的少女。她不顧世俗規矩,公然追求鮑里斯。而描寫最多的還是娜塔莎的“笑”,她也是帶著笑聲出場的,和公爵的第一次相遇,也是笑聲吸引了他的注意力。

在整個舞會過程當中,參加舞會的人,並沒有因為娜塔莎“笑個不停”而認為她是一個沒有教養的女孩子。相反,人們聽見她的笑聲還感覺很舒適。

蒲松齡《嬰寧》:笑也是有罪的?這才是人生的大悲哀


2 不笑:犧牲的社會人

但是“自然”只是暫時的,踏入人間之後,難免不受到世俗的約束。

於是,嬰寧就成為了封建禮教的犧牲品。

一次嬰寧在花架上賞花的時候被鄰居家的花花公子看見了,嬰寧還是沒有避開,而是直接以笑回應。這一笑,可笑出了個大麻煩。

鄰居家的花花公子誤以為嬰寧喜歡自己,於是半夜就來搞“偷雞摸狗”的事情。嬰寧畢竟是一個狐仙,她略施小計,毒死了鄰居家的兒子。

鄰居家就認為嬰寧是個妖怪,把他們一家告上了公堂。好在王子服一家一直以來都言行端正,所以官府沒有追究他們的責任。

“憨狂爾爾,早知過喜而伏憂也。邑令神明,幸不牽累;設鶻突官宰,必逮婦女質公堂,我兒何顏見戚里?”

嬰寧看見自己的笑竟然引出這樣的大禍端,便發誓從此不再笑,至此,嬰寧的本性被完全磨滅了。

娜塔莎的遭遇類似,她被愛情傷透了心,又經歷了很多的變故,這一切的變故都讓原本愛笑的娜塔莎變成一個沉默寡言、面無表情的婦女。

文中這樣描寫道:

“她發胖了,身體變寬了,從現在這個健壯的母親身上,已經很難找到當初那個苗條活潑的娜塔莎來了。她的面部輪廓分明瞭,露出一種寧靜、溫和、開朗的表情。她臉上再也沒有先前那種賦予她魅力的熊熊燃燒的青春活力了。現在卻只能看到她的軀體,再也看不到她的靈魂了,看到的是一個健壯、美麗、多產的女人。”

她們兩位在這樣一個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當中,自己的命運完全不在自己的手中,最終一定會變成一個安分守己、十分賢惠的婦女,同時放棄她們本來擁有的自然人屬性,成為了世俗的犧牲品。

蒲松齡《嬰寧》:笑也是有罪的?這才是人生的大悲哀


3 個性解放和世俗矛盾

不得不說,蒲松齡描寫“嬰寧”這樣一個人物,就是為了給我們展示封建禮教的可怕之處。

“自然本真的個性永遠無法逃離群體原則牢籠的悲劇宿命,表現對真誠無偽的理想人格的嚮往,這才是《嬰寧》的深層文化意蘊。”

——王昊《花開又被風吹落,月皎那堪雲霧遮》

原本樂觀天真的小女孩人人都愛,但是一旦成為這樣的一個普通婦女,沒有人能對她有感覺,因為她只是一個普通人。

“普通人千篇一律,個性者萬里挑一。”

清朝作為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歷史的最後一個朝代,其弊端基本上已經完全暴露在人們的面前。加之前面許多年的人們都在追求個性解放,因此這樣的一個年代,絕大多數人都在追求突破封建禮教的約束。

明朝中葉之後,開始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程朱理學“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漸漸被人們唾棄。以“異端”自居的李贄開始宣揚自己的“童心說”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

——李贄《童心說》

李贄的《童心說》基本上就是反抗一切封建禮教,包括我們熟知的孔大聖人。他把追求個性作為童心說的根本所在。

而蒲松齡正是受到他的影響,才塑造這樣一個被封建禮教腐化的少女形象。

整個小說的最後才是最有深刻意義的地方。一年之後,嬰寧生下一個大胖小子,這個小男孩“在懷抱中,不畏生人,見人輒笑,亦大有母風雲。”

嬰寧生下來的孩子一看見人就喜歡笑,這雖然不符合常理,但是這樣一個情節的安排正是蒲松齡“追求個性解放”思想的延續。一個人被腐化了,還有更多的人來對抗封建禮教。

蒲松齡的思想雖然有侷限性,但是對於我們當代社會的發展還是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蒲松齡《嬰寧》:笑也是有罪的?這才是人生的大悲哀



本文資料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本人將立刻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