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不把國內教育搞好,而是把孩子往外送?

那個大叔有點飄


我感覺中國的教育是比較好的,特別小學到高二。這段時間是中國教育的精華,很多人詬病填鴨式教育,長大以後,你會發覺,你絕大部分常識理解源自小學到高二的知識點特別特別多。

沒有填鴨式的給你天文地理上天入地的知識點,哪裡來你出來社會那個行業都能起碼皮毛上懂一些。

其實國外的精英教育和中國普教差不多嚴格,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填鴨式的。只是我們很多人看到國外普通教育,什麼培養孩子興趣孩子年紀小就應該玩。那叫放棄治療的教育。

像我們過去的課程小學初中到高中,數理化,語文英語,地理歷史,生理衛生,生物,政治,音樂,繪畫,體育,珠算,都忘記很多不記得。但像音樂一週一堂課教你最基本的音樂知識,繪畫也是一週一堂課教你基礎知識。算盤學會加減法,乘除就沒教了,要自學。

高考是理科要考:數理化,語文英語,生理衛生+生物,政治。文科是數學語文英語地理歷史政治。

知識點遠遠比西方普通教育多得多。

大學教育確實中國需要改革,應該從填鴨式教育轉變為引導性教育。

像大學文科我不懂,理工科,理科應該像醫學一樣5年本科,工科應該4年,工科應該學更多的應用而非理論,兩年理論課程半年足矣,剩下3年半學工科應用。理科不一樣,他要理論結合應用,起碼他們應該能和工科的人有橋樑溝通,因此理科生多一年學工科皮毛更好的為他理論研究。工科生半年的理論課起碼懂得理科生講的是什麼,溝通也沒問題。


未來75537870


我家原來過年的時候,都是由祖輩的爺奶帶著,一大家子人擼起袖子,忙著準備自家過年的年貨。

爺爺、伯伯、叔叔們忙著殺豬宰羊,買魚買蝦,奶奶帶著嬸嬸們在屋裡擇菜、和麵。

需要準備的種類實在是太多了,豬牛羊肉,炸魚炸蝦燉雞燉鴨。還有素丸子、甜米飯、茄盒、油條,還要準備一大堆的棗糕和饅頭。

大概,從臘月過半就開始有所準備,過了小年,更是集全家之力要趕在除夕之前,完成這些豐盛的年貨。

後來,爺奶相繼過世,父母也漸老去。輪到我們這一代人,當家過日子了。過年的時候的模樣,也變了味道。

我們乾脆摒棄了之前一大堆的麻煩事:什麼殺雞宰魚,什麼和麵和餡兒,統統都免了。就簡單兩個字:去買!

是因為忙嗎?不是!從根兒上講,是因為懶。還有快餐消費的概念。

我們這一代,就是講究偷懶,速成!工作要找輕鬆的,嫁人要嫁有錢的,吃飯要吃現成的。有時間的話,還要玩玩遊戲,刷刷抖音。

連自己的生活,都懶懶散散,都在尋找捷徑,更何況是全民教育這樣的大事?



竹閒


全文摘錄

一個送孩子去英國讀書家長的自白:

兒子6歲留英讀書,我在英國買了一套住宅,在當地聘用了一位合法的監護人,負責陪伴照顧兒子,在英國讀書十年可以獲得批准為英國永久居民,再過一年可以獲得英國國籍,這比投資移民便宜很多,孩子還受到了英國式教育。孩子拿到國籍時,我們也到退休年齡了,孩子可以申請我們去英國養老,我們拿著退休金在英國一家相聚了。特別補充一點:還能來中免費免試上清北,領大筆獎學金,再辦一張中國永居記,享受超國民待遇。人生贏家,全世界的好處都能享受到[呲牙][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這是真的嗎?怪不得我國有這麼多未成年人在英國留學,有錢人的算盤打的啪啪響,我等凡夫俗子拍馬都追不上。

如果文中說的是真的,若是孩子6歲離家去外出求學,他跟遠在中國的父母還有親情可言嗎?等父母退休後他會申請父母去英國養老?

我看未必,孩子跟誰相處久,就跟誰親,別說他不會申請父母去養老,可能他連回國探親都懶得回,他寧願為照顧他的監護人養老送終都不想贍養親生父母。沒有一個孩子喜歡背井離鄉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生活,有些父母為了自己的私慾而違背孩子內心的想法,孩子心裡肯定記恨著。所以孩子還是要在父母身邊好好養著,才有親情可言,不要到頭來竹籃打水,一場空。#育兒寶典#

你們有什麼見解,歡迎討論!


秋的浪漫1900


中國的教育行也是不行,不行也是不行。中國教育在全世界說是第二,沒人敢說第一!那麼為什麼縷縷遭到否定甚至抨擊呢?這需要大篇幅論證,簡單滴說,就是知識分子始終跪著膜拜西方!自我閹割,自我踐踏,始作俑者,崇洋媚外!所以也就有了中國人湧向國外的浪潮,人群中不乏幼子。這可悲的一幕豈止是不自信,乃是自賤!


葉落隨風處


一場疫情,讓大家看清了誰才是真正的裸泳。被很多公知大力讚揚的發達國家,科學素養,奉獻精神,責任態度都一文不值,所謂的免費醫療也中經脫去了內褲,露出了醜惡的面目。

更為重要的是,海外的華人受到排擠與打壓,甚至有惡意的毆打與歧視。其實那些人可能本身也不是中國籍的了,或者說千方百計希望脫離中國籍,他們對於所在國家的忠誠可能要比他們本國人甚至更要強一些,我們不是看到很多華人的大媽們買口罩,還有很多用品送給當地的警察嗎?無論是目的如何?是不是比很多他們國家的白人對國家更忠誠?但是又怎麼樣呢?捱罵捱打的還是他們。

你以為你跪下滿臉堆笑,他們就會認為你和他們一樣?愚蠢的公知與舔狗們,你們錯了。中國才是你的家,那個你看不上的地方,早晚會成為你高攀不起的地方。如果現在你還不是外國國籍,迷途知返吧!如果你正在外求學,學成歸國,才是你的正途。如果暫時無法回國,也千萬不要丟掉自己中國人的身份,因為那是你最後的護身符。

記住了,就算你加入了別國的國籍,你在別人眼裡依然是中國人,他們興盛的時候,會噁心你是沾光的;他們衰敗的時候,會仇恨你是帶來厄運的,所以,學成回國,為祖國建設奉獻力量,才是正道,也是有前途的道路。

如果你丟掉了中國人的身份,要記住,中國人最恨的就是叛徒,就是背叛祖宗的人。在國外你依然被別人看成中國人,更有可能被人看成背棄祖宗的中國人,沒有哪個民族是喜歡叛徒的,你將裡外不是人,到時候你哭都來不及,你會可恥地走完這一生。

再次忠告,永遠不要放棄自己的國籍,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身在國外,心向祖國,無論何時,才可以問心無愧地回到自己的母親身邊,才能真正感受到母親的溫暖。


說實話的清風


"有人“指的是誰?含忽其詞!不要偷換概念!不要把國家與家長混為一談!錢學森當然 是歸國的佼佼者、老子、孔子、 諸子百家也是從國外引進的嗎?不要以點代面、以偏概全。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小草


國內教育輪得著你搞嗎?你提出一種教育理念,估計你得被處理,你在學校倡導一種教育模式,估計你也待不久了。

我國是自上而下的模式,先上去了,才能改變,才能搞,在下面,你只能聽話,不能搞。而你上去的前提就是你不瞎搞,所以除非你是一個無比虛偽的人,才可能有所作為,因為你在下面得裝的自己一無所有,只懂得聽話,可是上去了又說的頭頭是道。


微微風雨走


看看清華和哈佛的官網,就知道差別有多大

The Future Is Calling(未來在召喚)

Harness your curiosity and learn about the word-and yourself. Through our liberal arts and sciences curriculum ,you'll discover how to use your passions to build a bright future. (利用你的好奇心,瞭解這個世界,也瞭解你自己。通過我們的人文和科學課程,你會發現如何利用你的熱情來創造一個光明的未來)

Before you can change the word ,you need to understand it. (在你能改變世界之前,你需要了解他)




理性正能量的胖大叔


題目有點偏。

不把國內的教育搞好?

這說法不符合現實。

中國教育的普及,比西方遲了許多年,有許多經驗的欠缺,始終在學習和追趕,也始終在進行改革試點,更始終在關注最新教育理論與成果。

中國是大國,決策上的任何小錯誤,都會產生極大的損失,得不償失,所以十分穩健的進行各種試點,從試點中再研究。

中國是負責任的大國。

至於小孩送西方學習的問題,是有講究的。

首先中國教育最大的成功,就是中國的學生被培養出了超強的學習能力,普通學生能和外國的精英比學習能力。

其次中外教育方式的不同,能夠讓孩子們在能力的培養方面更完全。如同陰陽魚太極圖,中外各佔一條魚,雙魚才能晉級,境界提升比單魚更容易。

再次,中國還不是發達國家,需要學習的東西還很多,需要有外出學習的人出現。只要他們學成回國,能力與視野方面會給中國帶來借鑑性的東西。

所以,儘量讓有能力的學生出國學習,利是大於弊的。


老崧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郝峰濤

高考,為什麼是“語數外+文理科”?科學嗎?合理嗎?符合教育成長嗎?現實教育的焦慮、矛盾和高考指揮棒有關嗎?

大問題只是一個小矛盾!A生數學100、語文50;B生數學50、語文100;C數學80、語文80;D生數學50、語文50,誰是優秀的孩子?

A生優科數學,B生優科語文,C生科目均衡,D生優科未知,而我們的社會、家庭、教育和高考一致認定C生分數高,均衡發展最優秀,科學嗎?強迫A生B生“挖東牆補西牆”,合理嗎?認定D生不優秀,真的嗎?

論一: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

論二:人都是以“中心發展”為模式,以某一方面為核心,進而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迫性均科發展實際是去“中心”化,大量而無用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中心”趨勢,最後連同興趣、方向和高度一塊埋葬。

論三:孩子們各有天賦和興趣,在發展中就會產生不同的優勢,這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也是天才成長、優科發展的內因外果。天才高於優科,優科高於均科,均科只能算是個人才。全面均科發展,其實是一種違揹人性發展的人才策略。

論四:優科的成功在於他們努力建設自我的專業興趣、專業方向和專業高度,而所謂的均科其實是被誤導的無興趣、無方向和無高度的三無產品!人才都有一定的成長之路,越是卓越的人才越注重自我的專業發展。

所以,優科的人才發展觀是優於現代教育中盛興的平均主義均科觀。天才源於天賦,優科源於興趣,均科源於誤導,平均主義均科觀是扼殺天賦、迷失興趣的禍首。

教育,當不當“育人為先,選才為後”呢?

一,高考要不要從“均科固定文理制”向“優科自選建構制”轉變?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的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

二,中小學可不可以讓孩子在“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自選優勢學科參加評價,其餘科目作為參考,多一些包容,以鼓勵學生髮掘自身的興趣、方向和高度呢?

三,學生優勢學科的不確定性、可改變性和學科組合的複雜性,有利於打破教育功利和學科固化,弱化家長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強化孩子學習的主動性。

四,學習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方向,所有強加給孩子的學習目的都是陷阱,因為孩子的未來只屬於他自己!

五,學習的四重境界:知識之境――課本知識是孩子學習的全部;精神之境――精神誘導孩子進行知識學習;興趣之境――孩子以興趣為中心進行學習;天賦之境――孩子以天賦異稟的引導學習。

中國孩子無童年,教育當打破主副科、文理科、快慢班、填鴨式和應試觀,要鼓勵學生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要給天才、優科更大的成長空間!

荒原開蹊徑,枕草待曉鍾。

十年心酸夢,只為此文生。

 

致敬:

千千萬萬的孩子才是我們的事業,若您覺此文不錯,請推送轉載,舉手之善,或將成為教育改革的最大助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