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同的舒体书法是原创吗,如何评价?

中国书画收藏报


我曾经临习过一段时间的“舒体”,目前也很喜欢舒同先生的书法,很愿意就这个问题说两句。

(一)舒同的书体肯定不是原创,只能是一种继承和发展

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书法的书体就只有四种,即篆书、隶书、楷书和草书,加上后来兴起的行书、行草书、行楷书,也不过七种。

至于在书法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的一些用书法家的姓氏来定名的书体,在历史上被认可的也只有“楷书四大家”的颜体、欧体、柳体、赵体等,而其他书体则没有用书法家的姓氏命名的,包括王羲之、张旭、怀素,也包括苏东坡、孙过庭等。倒是书法发展到了现代,却出现的诸如舒同先生的“舒体”、刘炳森先生的“刘体”、启功先生的“启功体”等等,其实是不讲究的,这不是对这些书法老前辈的不恭,而是书法学术不严谨的问题。

因此,我感觉舒同先生的书法独具风格,有自己鲜明的特色,让人一看就知道是他的作品,这确实是书法学习达到的最高境界。但是,舒同先生的书体不能算原创,他是对颜体书法的继承和发展。

(二)舒同先生的书法浓墨重彩,大气磅礴,笔法醇熟

舒同先生曾经在我们山东担任省委书记,所以,山东人对其很有感情。我在学书之初认真学习过他的“舒体”。记得那是九十年代初,我刚大学毕业,舒同先生的字体刚刚被电脑录为字体,但那时电脑还没有普及,我也不知道那是电脑字体,就感到很神奇,便将报纸上的舒体字剪下来临习,一段时间还写的有模有样。

舒同的书法是颜体的继承和发展,据说他在写字时笔上醮墨欲滴才写,所以他的字往往是非常圆润有神。加之他将横竖笔画简化为等粗,写出的字就像是颜体的“黑体字”,特别有气势。舒体字很讲究笔法,严格遵循中锋行笔的规则,所以,这种字就很流畅、很有劲道。

舒体字以行书为妙,多有牵丝引带,字形蜿蜒崎岖,如游龙走蛇,变幻多姿。但如果看舒同先生写楷书,就完全是颜体,看不大出他自己的风格了。

结语:

舒体书法是非常美观的书体,尤其适合那些性格豪放的朋友学习。但是,近些年好像学习的人少了许多,电脑上的字体也不多见,却不知是什么原因。对于那些喜欢参加各类书展的朋友不妨试一试这种书体,尤其是写成大字,估计会吸引评委和观众的眼球的。


馆阁秀才


舒同的书法,宗颜真卿,学何绍基。又有个人的发展。对国内的书法界影响很大。

记得”上海广播器材厂”、“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无线电x厂”、”上海华东政法学院”……牌子;”广播歌选“、“山东教育“杂志封面题字……都是他的作品。


江千里2014


舒同的确是原创者,马背书法家,是抗战时期有文化为数不多的人,树立典型所以成角,他的字体过于圆滑油腻,欣赏水平不高,适合做商业门头,如同刘炳森后期字体一样,学习书法不建议临,还是要学古人


長安美髯公


非原创!舒同书法从颜真卿经典法帖里吸收营养,上溯秦汉,广博魏晋,精研隋唐。兼收并蓄古代诸名大家书风意趣,最终形成了自己雍容豪迈,气势恢宏的个性书风。


缘如我诗


舒同早起作品是书法。 后来是绕圈子


用户5526868234927


大家,无评,请评论家叙语。


毛乌素骆驼



傻瓜种瓜


是继往开来的艺术创新,具有具独特的风格、鲜明的特色和时代感!


金城逸翁


独树一帜。


余心平静


大名鼎鼎的“舒体”,取法于颜体,却又与南唐李煜的书法“金错刀”有几分相似

但如果不是舒同,而是另一个人来写,你极可能认为它就是一种“老干部体”。

舒同的字有两大特点:

一是圆。它的笔法圆、结体圆。

舒同几乎以笔笔中锋来写行书,这在书法史上是较少见的,其线条圆劲有力。

其结体也呈圆形,有时不由让人联想起篆书,这种圆形的行书在书法史上也是少见的。

二是拙。它的笔意拙、字形拙。

舒同的字憨态可掬,如同慈眉善目的长者,又如笨手笨脚的熊猫,令人亲近,颇富喜感。

“舒体”的根源:

1、舒体的根基是颜体。

(颜真卿《勤礼碑》局部)

从舒体宽博大气、圆转遒劲的特点,可以看出它与颜体的渊源,而舒同的气质也与颜真卿有几分相似。

应该说,“舒体”是以颜体为根基,又加入了何绍基的一些特点,同时掺以了许多自己的理解,当然,这种理解不一定有价值。

(何绍基作品)

2、舒体与“金错刀”的巧合。

南唐后主李煜以诗词著称,其实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行书圆转遒劲,被称为“金错刀”。

“金错刀”原本是王莽时期的一种货币,而李煜行书收笔处,极像“金错刀”的形状,故有此名。

大家看一下舒同的书法,其收笔处是不是也与李煜的“金错刀”有几分相似?

不知这是巧合,还是舒同有意为之?

舒同书法的价值:

“舒体”大气,“力感”强烈,但它过于程式化,线条少变化。似乎只有舒同的资历与为人,方可驾驭此字体,换作其他人书写,只会是“春蚓秋蛇”。

不管怎样,舒同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否则,中国书法事业也许是另一番景象。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