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山扶贫故事汇:春风拂过的太蓬乡响水村

营山扶贫故事汇:春风拂过的太蓬乡响水村

春风拂过的响水村

  3月20日上午10时,春日暖阳跃过营山县太蓬乡响水村的山头,明媚的春光穿透山林。
  接到驻村干部曹猛要来家送生活物资的电话后,今年71岁的村民熊荣光早早就在家门前搭好了板凳,望着河对面村道上驶来的一辆辆小车。“小曹的车是白色的,疫情防控期间,他隔三差五就要到我家里来,家里的生活用品基本上都是他负责代购并送上门。”掐着时间,熊荣光等待着曹猛的出现。
  不想让熊大爷等久了,从场镇采购了村民们之前交代的一些生活物品后,曹猛看了看时间,“都上午10点过了,时候不早了,赶紧出发。”
  村道坡多弯急,每天在山路上驾车,从营山县财政局下派到太蓬乡响水村的驻村干部曹猛都特别小心谨慎。“开这样的山路,必须将方向盘把稳了,稍不注意一分神,就容易掉进山沟里去。”从场镇出发,近6公里车程后就进入响水村地界,穿过一道山门,进入蜿蜒盘旋的村道路,前方是一段陡峭的上坡路,曹猛扭过头,叮嘱坐在副驾驶位置上的记者:“兄弟,坐稳了哈,马上到山顶了。”
  车加速翻过上坡路段,“嘎吱”一声在熊荣光家门前不远处停稳。


  “熊大爷,你要的东西我给你带来了。”
  “小曹,这两个多月给你添了不少麻烦,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人出门不方便,多亏你心里时时记得到我哟!”
  “没啥,今天顺便来看看你家里还缺啥生活物资,过几天我去乡里或县城买了给你带过来。”
  “家中儿子出车祸英年早逝,儿媳妇也改嫁了,他这把年纪了还要拉扯着孙子生活,虽然靠政策兜底脱了贫,但他已不能像村里的年轻人一样靠体力和一门技艺出去挣钱呀!”曹猛将车上的东西一件一件地往熊荣光家中拿,两人见面就拉上了话。
  四面环山,山间一条沟,响水村人世世代代就沿着沟间那条名叫响水滩的小河沟栖居。
  “以前的响水村,啥都叫不响。如今路通产业兴,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响亮了。”在熊荣光的记忆里,2014年以前的响水村只有一条烂泥路,村民们的房子多为土坯房,庄稼地分布在山间,交通更是制约村子发展的最大障碍,村民们去乡里赶场,还得天不见亮就起床,沿着山路赶早去乡里。“去几公里外的乡上都这么困难,家中没有车的话要想去50公里外的营山县城办事就更恼火了。”路不通出门办事有多难,熊荣光形容说:“要是哪家要抬头大肥猪去乡里售卖,几个壮小伙一早抬上街,包准天黑了才回得了家。”

  没有像样的路,村民们交易农副产品和购买生活物资困难,步入古稀之年的熊荣光做梦都盼着村里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
  2014年以来,让熊荣光看到的高兴事一件接着一件。随着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和各级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进驻响水村的驻村干部来了一批又一批,他们吃住在村里,与村委会干部一道走村入户了解民情,倾听民声,收集民意,共同制定贫困村的致富奔康长远规划;县乡对口帮户的部门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力出力,昔日的小山村一下变得热闹起来,村口那座阻碍乡亲们出行的小山包被炸开一条口子,昔日的盘山烂泥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路,村民们出门从此脚上泥都不沾;在各级干部的多方奔走下,村里近两年相继引进台湾绿竹笋、青翠李、淡水鱼等种植、养殖致富产业……
  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攻克最后的堡垒,彻底甩掉贫困帽,营山县于2018年向脱贫攻坚主战场发起了冲锋冲刺。各种“尖刀班”“冲锋队”进驻全县所有贫困村。同年7月,由营山县委派出的驻村工作队进驻响水村,熊荣光成为了营山县财政局驻村工作队干部曹猛的定点帮扶对象。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攻艰克难,至2019年底,包括熊荣光在内的45户贫困户157人全部脱贫,响水村成功退出贫困村的行列。

  “我在山里活了70多年,这两年才算过上了好日子!要说感谢的话,还是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和遇到了时下这些好干部。”眼前的曹猛经常到熊荣光家里来问长问短,脱了贫后的他也没把曹猛当外人,临别时又给曹猛开出了一纸“送货单”。
  “下次你过来的话,就在乡上给我带几把面和一袋米哈,近段时间出门不方便,多亏有你跑腿送东送西。这不,疫情好转了,还是要麻烦你。”
  “熊大爷,说这些话就见外了哈,反正我有车,去趟县城和乡里也方便。”即将离开熊荣光家,曹猛将老人所需的生活物资一一记在随身带的笔记本上。
  投身脱贫攻坚战场,为方便工作,从进驻响水村那天起,曹猛就把自家的小车与响水村的发展捆绑在一起。
  “车子开了不到两年时间,已行驶了6万多公里,车身四处都是伤痕。有时虽然心疼,但牺牲点个人利益换来响水村人的幸福,花再大的本钱都值得!”说完这番话,面庞黑瘦的曹猛呵呵一笑,紧握方向盘,轻点脚下的油门,小车轻快地驶向弯弯曲曲的山路。
  临近中午,身后的响水村座座农房顶上飘起袅袅炊烟。春风拂面而来,醉人的花香伴着农家蒜苗炒腊肉的味道,这就是响水村人的新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