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上海音乐学院有关的几栋老建筑

上海东平路九号的门口因为挂着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牌子,铁门里面那栋优雅的花园洋房很容易就被骗忽悠说是贺绿汀过去的别墅,办公或者居住好像理所当然。

与上海音乐学院有关的几栋老建筑

其实不然。这栋建于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上海近代优秀建筑,二层结构,局部附以假三层;四坡法式红瓦屋顶棱角分明,其局部处理为孟沙式;墙面外饰碎细卵石,肌理清晰,又附攀着蔓藤,随四季变幻色彩;墙角前后两块隅石,作成扇形棱角;类似法国南部别墅类建筑风格,因临近地中海,天气较热,所以窗户都处理得大而敞。

与上海音乐学院有关的几栋老建筑

这是当年属于孔、宋两大家族的别墅群建筑之一,是宋子文购来赠与宋美龄的“陪嫁”。所以标示含糊其辞,只是隐约大有来头的实施保护,没有明目张胆地具体说明。在以后相当漫长的时光岁月一直作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学的音乐排练厅。

与上海音乐学院有关的几栋老建筑

想想也是,贺绿汀基本就是和聂耳、冼星海一样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这样的文化名人,一定应该也没有什么太多忌讳,而且可以值得允许大张旗鼓。

与上海音乐学院有关的几栋老建筑

“……在密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轻快、流畅、生动、活泼的《游击队之歌》,不仅革命年代,而且在以后的很多年,都是几代人张口即来至今仍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的红色歌曲,那清新激越的曲调旋律就是出自贺绿汀之手。

与上海音乐学院有关的几栋老建筑

他的代表作品还有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嘉陵江上》、《牧童短笛》、《春天里》、《四季歌》、《天涯歌女》和《摇篮曲》等等等等,还有那最常用的《哀乐》。

与上海音乐学院有关的几栋老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贺绿汀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时间是从1949年一直到1989年。这恐怕也是和他的经历大有关联:他是个老革命,早年参加过湖南农民运动和广州起义;也算个老上海,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做过明星影片公司音乐科科长;还是个红色系的艺术家和领导者,他担任过延安中央管弦乐团团长、华北文工团团长。

与上海音乐学院有关的几栋老建筑

当然上海音乐学院这是后来的称呼,其前身是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国立高等音乐学府,由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先生和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博士创办1927年11月27日的“国立音乐院”,蔡元培为首任院长。

与上海音乐学院有关的几栋老建筑

而后也是命运多舛:1929年9月,更名为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1937年,更名为私立上海音乐院;1942年,被汪伪政权接管更名为国立音乐院;1943年,原上海国立音专师生在重庆成立“国立音乐院分院”;1945年,分院于改名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1945年抗战胜利后,自重庆返沪的国立上海音专接收了伪“国立音乐院”,与私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合并为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

与上海音乐学院有关的几栋老建筑

1949年6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国立上海音乐专科学校;9月1日,更名为国立音乐院上海分院,贺绿汀自此以后长期担任院长;1950年1月28日,更名为中央音乐学院上海分院;8月,国立福建音乐专科学校并入;10月,成立全国最早的音乐学术研究机构——音乐研究室;1952年,更名为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同年,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音乐系、上海市行知艺术师范学校音乐组先后并入;1956年11月20日,更名为“上海音乐学院”,从此院名沿用至今。

与上海音乐学院有关的几栋老建筑

那个东平路9号的附小是贺绿汀于1951年创办的少年班;1952年行知艺校音乐组并入少年班;1953年正式建立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1956年,更名为上海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专科学校,同年,又建立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儿童音乐学校,简称上音附小;1996年,上音附小并入上音附中,实行了大、中、小一贯制的音乐教育管理体制。

与上海音乐学院有关的几栋老建筑

现在我们有时也会因缘际会前往这个位于徐汇区汾阳路20号的上海音乐学院,以为就是老校,其实也还是一个不然。这是1950年贺绿汀担任院长,把上海音乐学院从过去的漕河泾迁入到的这里。

与上海音乐学院有关的几栋老建筑

当然事出有因,当然不是平白无故。迎大门的一幢有着半圆形落地长窗的建筑,是现在是上海音乐学院办公楼。建于19世纪20年代,当年是犹太人在上海的俱乐部。1927年的“国立音乐院”后,聘请了数位外籍音乐家包括犹太人音乐家任教作曲、钢琴、声乐、弦乐,建院之初的每个系,都有犹太音乐家任教甚至领衔。

与上海音乐学院有关的几栋老建筑

以他们为核心,经常举办着闻名上海的“星期四聚会”,吸引了当时一大批音乐、文学爱好者在此聚集。1938年的上海是全世界唯一不需要签证就能进入的城市,随着上个世纪 30年代后半期德国纳粹对犹太人迫害的升级,为了逃避纳粹屠杀,上海成为了犹太人的诺亚方舟,约两万多名犹太难民辗转来到上海,也让这个原本欢声笑语的俱乐部,自然而然成了难民们的聚集地。

与上海音乐学院有关的几栋老建筑

直到此后的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人进入租界,占领了这个俱乐部,并于 1943年2月在虹口设立隔离区计划,勒令凡从1937年起来沪的所谓无国籍者——来自纳粹统治区的犹太难民,全部在一个月内迁入。

与上海音乐学院有关的几栋老建筑

另外,曾经的比利时驻沪领事馆也设在这,是建于1905年-1911年风格比较混杂的西式花园住宅,二幢建筑均为假三层,其中一幢四屋顶,较为平缓,有棚屋形老虎窗,立面白色粉刷,层间设齿形饰,柱体有凹槽处理。侧立面有突出半圆形房间,上设露台,整体风格有美国小住宅特色。

与上海音乐学院有关的几栋老建筑

该建筑有走廊与其他建筑链接,塔斯干式双柱、三柱支撑。另一幢建筑的双折屋顶面陡峭,有双坡形老虎窗,主立面二层为敞廊,木质构架支撑。底层砖墙,水泥毛刷墙面。半圆拱券门洞和窗洞,券身突出毛石间隔点缀,整体极富特色,局部带有北欧风格。

与上海音乐学院有关的几栋老建筑

1927年起,这里就一直是比利时驻沪领事馆,也是1941年被日军所占,1945年恢复的。现在是作为上海学院办公、接待专家之用的专家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