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0)——须颂篇第六十(下)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0)——须颂篇第六十(下)

七、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周王室逐渐衰败,诸侯并起纷争,五公称霸,征伐不止,这便是近三百年的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即战国时期,各国陷入混战,直至秦王赢政统一中原。以秦一国之力,灭各国诸侯而代周,使天下重归一统,秦始皇所建功业可谓至伟。秦始皇采纳辅臣建议,“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为传承中华文明、天下民族融合,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中央集权,实行郡县制,这是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最大贡献。如此说来,秦始皇是有大功德的,“刻石文世”有何不可?统一了国家,终止了诸侯国之间的战乱,不诉诸以强大武力如何实现?如果认为以武力得天下便是无道,那么“道”当何解?如孔子般周游列国劝说诸侯放弃纷争?事实证明,孔子的做法毫无用处,最后他还是悻悻然回到了故土鲁国,专心治学去了。秦始皇堪称史上伟人,史书、刻石皆有记;汉朝亦有建立非凡功业的伟人,载史之书也未少记,王充却为何称“国德溢炽,莫有宣褒”?从其言“咎在俗儒不实论”,或可晓其意,借贬儒而彰显自己才是知道赞颂汉朝皇帝的那个人。原来如此,王充与大多舞文弄墨的文人亦无太大差异。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0)——须颂篇第六十(下)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0)——须颂篇第六十(下)

八、

何为圣王?治世无苛政,朝中少佞臣,国泰无外患,百姓不忧生。史上历代王朝,政不苛者甚少,不苛政则朝廷府库财富难盈;朝臣无有不争,权势私利欲壑难填;争权则生内乱,所谓圣王基业亦毁于王公贵族的贪心;内乱必遭外患,内乱外患并存,百姓苦不堪言。历朝开国创世之主,倘若自身贤明,加以良臣辅佐,或能使几代人得以休养生息,然而创业之帝常有不思进取的承业子孙,盛世之下渐生懈怠,心思重在享乐,好似温水煮青蛙,待亡国危机逐渐显现,为时已晚。光武皇帝复兴汉室,王充赞其德,尊其为圣。明、章二帝承光武基业,虽然表面呈现出一派祥和,宛若盛世,实则已经埋下了危机,即戚宦之争,而大汉王朝最终也正是亡于外戚与宦臣之乱。如是之乱,其实是始于所谓的盛世,盛世之主不能防患于未然,何谈其“圣”?著书写圣者,无不“称圣过实”,非止儒者,王充亦然。由此而言,或许可以说史上只有开创宏大基业的伟人,而从无真正的圣王。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0)——须颂篇第六十(下)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0)——须颂篇第六十(下)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0)——须颂篇第六十(下)

九、

风雨飘摇乌云漫天,地上的人看不到日月星辰,日月星辰犹在,这是自然现象。天下庶民无感“圣德”,当真只是因为无“鸿笔”书赞圣王之德?或许圣德雨露所能滋润,恩泽及于朝臣府官犹显不足吧。用现代的词汇形容,便是圣德的资源有限,施恩朝臣官吏尚可,润及天下则过于“摊薄”,故而庶民无感。汉朝文人,以诗赋文章赞颂汉朝帝王者颇多,甚或神化,“邦表之言”无数。非是汉朝德厚不显,而是赞誉过溢,失实颇多,即便如所谓的“明章盛世”,明、章二帝亦有昏政,导致在其身后,外戚与宦臣相争,使汉朝渐露败象,朝代更迭之期不远。善媚者,常以诗赋文章赞当世皇帝,只颂其德,不言其过,世人所闻皆是皇帝德高,然而其德却与百姓的期许相差甚远,所以说,汉朝圣王之德,出于文人笔下,本欲彰显于世,论是颇多失实。皇恩如若真浩荡,没有“鸿笔”亦可彰,何需刻意立“邦表”?媚君惑民致国伤。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0)——须颂篇第六十(下)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60)——须颂篇第六十(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