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樣的歷史原因促使吳三桂打開大門放清軍入關,吳三桂真的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嗎?

白羽居士


公元1644年,在亞洲東部這片大地上同時屹立著大明、大清、大順、大西四個政權。這一年,分別是大明崇禎十七年、大清順治元年、大順永昌元年、大西天命三年。

同樣,在這一年,在關外擁有重兵的寧遠團練總兵、平西侯吳三桂也面臨著艱難的抉擇。自己的東家,大明王朝已經在李自成的大順農民軍、張獻忠的大西農民軍、皇太極的滿清鐵騎的進攻下,風雨飄搖。


此時的寧遠城,已經成為遠懸山海關外的一座孤城。昔日曾讓關外梟雄努爾哈赤飲恨城下的關寧錦防線已經土崩瓦解,面對虎視眈眈的滿清鐵騎,吳三桂完全沒有與之交鋒的信心,他只知道自己必須儘快作出選擇,以便能夠保住自己到手的榮華富貴。

其實就在三年前,自己的頂頭上司大明兵部尚書、薊遼總督洪承疇,自己的舅舅大明名將祖大壽已經戰敗投降了皇太極。面對前面已經投降的兩位,吳三桂絕不認為自己有能力接過兩位之前的抗清大旗,繼續為國堅守邊疆;相反,前面兩位的投降事蹟倒是給了吳三桂提供了一條出路。

就在一年前,吳三桂就給自己舅舅祖大壽寫了一封信,進行投石問路,這邊皇太極就馬上給吳三桂回信,堅定其投降信心。


接到對方老大親自回信後,吳三桂估計開心極了,立刻收拾鋪蓋,帶著弟兄準備跑到對方的陣營中去。可就在這時,皇太極駕崩了,對方的老闆換成了六歲的福臨,而幕後老闆卻是攝政王多爾袞,吳三桂的跳槽計劃只得重新來過。

就在此時,遠在北京的老闆朱由檢也極力拉攏自己的這位下屬,平西侯的爵位就是在這個時候賜給吳三桂的。崇禎朱由檢面對李自成的大軍攻城,急召吳三桂進京勤王。然而吳三桂還在進京的路上時候,李自成已經攻陷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吊死在北京景山的一顆歪脖子樹上了。此時,失去依靠的吳三桂急需尋找新的主子,就在各方勢力之間進行政治投機。


接管了北京城的李自成向吳三桂投來了橄欖枝,吳三桂心動了,畢竟自己的家人和財產都在北京城裡。然而農民軍在京城後,開始對城中達官顯貴進行掠奪,吳三桂的家族也未能倖免。在聽說到這個消息後,吳三桂的投降農民軍的決心動搖了,開始積極與關外的多爾袞進行聯繫。

面對吳三桂的搖擺不定,李自成親率大軍向山海關開拔企圖逼迫吳三桂投降。吳三桂一邊與農民軍周旋、假裝投降,一邊向多爾袞告急、尋求支援。

就這樣,大順農民軍與大清鐵騎同時到達了山海關附近,企圖在雙方之間左右逢源的吳三桂被多爾袞放了鴿子,面對農民軍的強勢進攻,吳三桂堅持不住了,終於徹底倒向了清朝政府。在一片石戰役中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清軍順利入關,開始了對中原大地長達三百多年的統治。


安定郡小書生


答:吳三桂打開大門放清兵入關,並非真的衝冠一怒為紅顏,而是有以下三方面的歷史原因促成的:

公元166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城, 崇禎自縊身亡,明朝宣告滅亡。鎮守山海關的平西王吳三桂失去靠山,處在大順兵和清兵雙方夾擊和彼此的招降之中。但面臨急迫的歷史命運抉擇,他最終投降了清兵,打開大門放清兵入關。

為什麼吳三桂會作出這樣歷史抉擇呢?

首先,清兵強大的軍事壓力促使吳三桂不得不降清。因為,從軍事戰略上來講,當時,清兵已繞過寧遠,打下後所、前屯衛、中前所,很快三座城池全部失陷,使吳三桂的寧遠成為山海關外一座孤城,失去了重要戰略意義,而且清兵近在遲尺,已經直接威脅到了自身安全。這時候,大順軍還在北京城,距離相對較遠,所謂“遠水救不了近火”;另外,從軍事力量上來講,入關前的清軍非常強大,擁有精兵十餘萬,其中八旗軍戰鬥力尤為強悍,因為八旗軍作為滿清一個世襲的武裝集團,普遍都有著較強的凝聚力和榮譽感,尤其是那些祖輩“從龍入關”的舊滿洲軍人家族,更為勇猛頑強,所向披靡,素有“鐵騎”之稱,而吳三桂手中兵力僅有區區2萬左右,戰鬥力亦相對較弱,故力量相差懸殊,決戰遠非清兵的對手。

其次,滿清大力度的招降誘使吳三桂逐漸形成了降清念頭。因為,從招降的時間來看,滿清早在崇禎十五年就已經著手開展對吳三桂招降活動了。皇太極曾經致書吳三桂的舅舅祖大壽等人“因系將軍之戚”所以厚待為話,要吳三桂歸順滿清。此後,又利用吳三桂之兄吳三風及祖大樂、祖可法、張存仁、胡弘先、姜新、陳邦選等親友關係,紛紛作書勸降吳三桂。後來,皇太極又親自寫信招降吳三桂,同時又命祖大壽繼續寫信勸降,甚至還承諾吳三桂“可以藩王及天下許之”之重賄。後來,吳三桂通過祖大壽轉給皇太極一封信。皇太極回信說:“爾遣使遺爾舅祖總兵書,朕已洞悉。將軍之心,猶豫未決。朕恐將軍失次機會,殊可惜爾”。通過此封信,從中可以看出當時吳三桂雖然處在猶豫不決階段,但在滿清許諾的重大利益面前已經開始動搖,暗中與滿清眉來眼去,產生為自己留後路的念頭了。大順軍則是從崇禎十七年才開始對吳三桂展開招降活動的,時間上比滿清慢了二年,而且招降的方式僅為派人帶白銀4萬兩來犒賞吳三桂部官兵,力度上與滿清相比,顯然少得多。

第三,大順軍的霸蠻行為最終逼反了吳三桂決意降清。在李自成率軍攻破北京城後,由於驕傲自滿,放縱無束,導致了其手下大將劉宗敏擅自霸佔了吳三桂愛妾陳圓圓,並扣押吳三桂的父親吳襄等大批達官顯貴,嚴刑拷打,追繳軍餉。這一系列突發的事件,最終促使原本動搖不定的吳三桂決意降清,成為吳三桂打開大門放清兵入關的導火線。

 



錢藏說錢


吳三桂放清軍入關真的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嗎?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竊以為,歷來關於吳三桂降清衝冠一怒為紅顏的說法這只是文學家的藝術渲染,實際歷史並不可取。吳三桂作為遼東將門世家,他的父親吳襄、舅父祖大壽都擔任過明朝的總兵,與當地的士伸交集頗深,崇禎十七年又被封為平西伯,身居要職,被崇禎帝寄於厚望,況且又在遼東與清廷的八旗兵打了十多年的仗,從屍山血海中可謂是一步步的成長成明朝的高級將領,這樣的一個人,怎麼可能會去為了兒女情長 去決定自己未來的政治走向呢?

在崇禎十七年三月明亡之時, 吳三桂等人獲悉消息,很快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 並且在前往北京的途中發佈歸順大順軍的告示。這就說明在一開始,吳三桂並沒有打算歸順清廷,畢竟李自成的大順軍與自己同是漢族,而且自己曾經的朋友同事都已經歸順了李自成,這樣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但是很快,吳三桂行至河北玉田的時候見到了從北京逃出來的吳家奴僕,得到全家被抄沒得消息,吳三桂立馬改變主意,快速反擊山海關已經投降李自成的唐通,重新奪回了山海關。

之所以產生這樣的反差,戲劇性的一幕讓人瞠目結舌。實際上這源於李自成對明朝官員“追贓助餉”所導致, 大順軍攻克北京後,為了獲取民心, 向百姓允諾三年不納糧。承諾一開,為了大軍的軍餉開支,就轉而嚮明朝的官員追贓,嚴刑拷打之下,大量的白銀被交出,同時使得自身在管僚地主階層上失去民心,吳三桂也是大地主大官僚,本來他向李自成投降是為了名利爵位,眼下父親卻深陷大獄,老婆也成了劉宗敏的玩物,眼見自己的利益受損,吳三桂肯定是不能無動於衷的。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 吳三桂叛“順”是勢在必行。再加上清朝之前對吳三桂的幾次招降,吳三桂打著借兵報“君父”之仇的名義很快上了清廷的賊船。





川娃子123


吳三桂打開山海關,迎清軍入關,這是時也勢也,吳三桂作為一個梟雄不可能為了一個女人衝昏頭腦。吳三桂投降滿清是為了其自身的榮華富貴,“衝冠一怒為紅顏”只不過是民間文學的傳播需要罷了。

  • 陳圓圓

首先,還是老套路,我們先聊聊這件事發生的歷史背景。

吳三桂守關抗清時,明朝大勢已去。

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朝覆滅。李自成佔據北京後,稱帝。這時,李自成的農民軍即取代明朝成為了抗清的主體。

這時,地處滿清和李自成政權之間的吳三桂成了最為關鍵的那個點。吳三桂開關,滿清20萬大軍可順勢而入,奪取廣大的中原地區。吳三桂守關,李自成即可留出時間奪取明朝剩餘地區,全面繼承明朝的江山。

吳三桂作為明朝的遺臣,在明朝已然滅亡的情況下(南明小政權不成氣候),自然不可能對明朝死忠。到底是歸順滿清還是李自成政權就是擺在他面前的一個難題了。

滿清和大順政權的兩種做法,決定了吳三桂必然投降滿清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後,採取的是“殺土豪、分田地”的做法。李自成農民軍在北京城中對降臣中的勳貴高官抄家滅族,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也在其列,家資已被籍沒。雖然李自成派人拿著吳襄的親筆信前往山海關勸降,可以說是破降。吳三桂因此判定他不可能在李自成政權中獲得高官厚祿,因此拒絕歸順大順政權是必然的。

反之,滿清對待吳三桂又是另外一番做法。

《清世祖實錄·卷四》記載:吳三桂請求清兵“滅流寇於宮廷,示大義於中國”。多爾袞立即復書,表示是三桂如“率眾來歸”,願“封以故土,晉為藩王”。

加之滿清政權在入關前,其國主皇太極、攝政王多爾袞全面學習漢人文化,在盛京(今瀋陽)仿明朝設立六部理事,以漢話為官方語言,錄用漢人為官,全面系統地學習了漢族的先進文化,已經擺脫了東北女真人落後的少數民族舊俗。

在此背景下,北京城傳來了李自成霸佔吳三桂美妾陳圓圓的消息,吳三桂打消了最後一絲顧慮,順勢開關迎敵。清軍入關後,吳三桂率軍與滿清八旗一道,合攻李自成,李自成兵敗倉皇逃出北京城。

  • 吳三桂劇照

吳三桂是一個精明的政治家,他看出了投降滿清的好處

降清後,吳三桂因為開關有功,加之與清軍合擊李自成又立下了大功。1657年,吳三桂以“平西大將軍”的名義討伐南明永曆政權。這時,吳三桂已經打定主意,要鎮守一方,當一方諸侯。在對南明永曆政權討伐的過程中,吳三桂對其窮追猛打,死追不放,最終消滅了永曆政權。

滅了南明後,吳三桂深知自己立了大功,請求世代鎮守雲南,清朝基本剛立國不久,為了拉攏明朝舊臣,對明朝降將也是十分大方。吳三桂被封為平西王,管轄雲南、貴州兩省,成為了事實上的三藩之一。

  • 康熙年間,清朝平定三藩


所以,吳三桂投降滿清,引清軍入關不僅僅是因為一個女人的原因,如今很多民間話本大肆渲染“衝關一怒為紅顏”。這其實是不對的,忽略了事件發生時的歷史背景以及人物性格,對普通讀者造成了誤解。

我是【湘沅說事】,關注我,一起解答歷史,暢談歷史。


湘沅說事


“衝冠一怒為紅顏”幾乎已經成為了吳三桂身上的一個重要標誌,那麼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真的是為了陳圓圓嗎?事實上並非如此,明朝滅亡、清軍虎視眈眈,駐守山海關的吳三桂處境可以說極為尷尬,在大順與大清之間,其實一開始吳三桂更傾向於投降大順,卻又偏偏被大順最終推向了滿清一邊。

處境尷尬的吳三桂,最初極可能倒向李自成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之後率軍攻向京城,此時的明朝已經到了崩潰邊緣,再加上瘟疫曾經橫行於陝西、山西、河北、北京一帶,明軍根本無力抵抗,李自成一路勢如破竹,到二月時形勢已經急轉直下。

眼看形勢危急,王永吉、吳麟徵等大臣便先後上書,請求崇禎帝撤寧遠之師入衛京城,然而崇禎帝卻在南遷和抵抗之間搖擺不定,直到三月初六才發佈“命天下兵勤王”的詔令,命令吳三桂、唐通、劉澤清等率兵勤王。

然而,吳三桂則由於距離較遠,裹挾百姓入關行軍速度較慢,遲遲未能到達。等到李自成三月十九日攻陷京城時,吳三桂才剛剛抵達山海關。三月二十二日,吳三桂率軍到達玉田一帶(河北省唐山市),前方便已經傳來了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消息,這直接令吳三桂陷入了兩難境地。

對於此時的吳三桂來說,西邊是滅亡了明朝的大順政權,東邊則是虎視眈眈的清軍,夾縫之中的吳三桂只能選擇降順或者降清,根本沒有第三條路可走。對於吳三桂來說,他與大順有亡國之恨,而對清軍又有民族之仇,這令吳三桂糾結了長達一個月之久。

有人說吳三桂早有降清之心,理由就是早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正月時,吳三桂曾與降清的祖大壽通過信。不過,我認為這更多是吳三桂在給自己預留退路,原因是佔領了漠南的清軍已經可以隨時入關,這令吳三桂所在的寧遠已經失去了戰略意義,只要不想殉國,他必然要為自己預留退路。

吳三桂雖然有降清的考慮,但此時顯然不太可能。原因在於,無論是出於父親吳襄、愛妾陳圓圓均留在京城,還是曾與清軍拼殺十幾年和民族仇恨,吳三桂都極可能倒向李自成。事實上也的確如此,在李自成遣使招降,並給予其四個月軍糧及白銀四萬兩之後,吳三桂的確有意倒向李自成,但為了防止李自成詐和,同時又向多爾袞求援。

吳三桂最終降清,與闖軍所作所為密切相關

既然吳三桂已經選擇了降順,為何最終又開關放清軍入關呢?這我們就不得不說闖軍在京城的所作所為了。李自成入京之初,曾發出過“敢有傷人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的命令,因而京城最初的秩序還算穩定,但隨著站穩腳跟,闖軍的軍紀開始迅速敗壞。

從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二十七日起,闖軍為了籌措糧餉,開始要求明朝官員按照官職高低“捐餉”,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而吳三桂的父親吳襄便因此遭殃。

在吳三桂準備投降大順之際,曾先後收到了兩封信,其一是大順使者送來的吳襄親筆信,信中吳三桂的父親勸其歸降李自成。第二封則是密信,信中說吳三桂的父親被劉宗敏抓了起來,威逼捐餉二十萬兩,但由於只湊夠五萬兩,遭到了劉宗敏的嚴刑拷打。同時,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也被劉宗敏所霸佔。

得知父親和愛妾的遭遇後,吳三桂一怒之下將大順的兩名使者抓了起來,殺死一人,割去另一人的耳朵,令其傳話給李自成“李賊自送頭來”。同時,吳三桂立即升帳,率領大軍回師山海關,擊敗大順守關將領唐通,將山海關掌控在了自己手中。

見吳三桂態度堅決,李自成於四月十三日率軍十萬,號稱二十萬大軍東征,親自討伐吳三桂。吳三桂自知不敵,一面派人向李自成假意求和,一面連忙向多爾袞求援,意圖聯清抗李。四月二十一日,多爾袞急行軍一晝夜抵達山海關,利用吳三桂所處的危急局面,逼迫吳三桂放棄聯清擊李的政策而徹底投降清朝。

四月二十二日,在吳三桂和清軍的聯手進攻下,李自成在一片石之戰中大敗,慌忙逃回京城,倉促登基之後,旋即退出京城。清軍攻入北京之後,多爾袞將順治帝迎入北京,同時遷都北京,而吳三桂則被封為了平西王。


香茗史館


先來說說是什麼歷史原因促使吳三桂打開山海關大門,放清軍入關

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有果必有因,在這件事上,吳三桂方清軍入關是結果,如果要弄清楚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就必須從當時吳三桂所處的局勢中分析。

那麼,吳三桂打開山海關之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兒呢?

明朝末期,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內憂外患接踵而至,關外清軍長期襲擾,步步緊逼,關內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席捲全國,最終,隨著闖王李自成率大軍攻佔北京城,崇禎帝在煤山自縊身亡,歷經兩百多年的大明王朝轟然倒塌。

此時,孤懸山海關的吳三桂雖然擁有強悍的關寧鐵騎,但是憑他這點軍事實力不僅拯救不了已經破滅的大明王朝,甚至隨時都有被滅掉的風險,因為北京城破後,他已孤立無援,既要面對關外的清軍,又要防範關內李自成的大軍,而且這兩股軍事力量顯然也比自己強太多。所以,在這關乎生死存亡的危急時刻,吳三桂想要生存,就必須依附於其中一方。

由於吳三桂所處的山海關自古就是軍事要地,明朝沒有滅亡時,他就一直鎮守山海關扼制清軍,使得清軍始終無法進入關內。所以,吳三桂雖然孤立無援,但是憑藉山海關易守難攻的優勢以及強悍的關寧鐵騎鎮守,想要攻破他的防線還是相當費事的。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吳三桂也成了山海關內外兩股軍事力量竭力爭取的對象,他們都對吳三桂伸出橄欖枝,開出的條件也相當有誘惑力。

拋開封爵賜官的條件不說,吳三桂的家人和根基都在北京城,他爹吳襄也成了李自成的俘虜,而且李自成還讓他爹來勸降他,所以,面對這樣的情況,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李自成,事實上吳三桂也是這樣選的。可是就在吳三桂點兵進京投靠李自成的路上,京城傳來消息,李自成的手下們居然把他家給搶了,為了搜刮財富,他們對吳襄嚴刑拷打,他家的女眷們也被李自成的手下給霍霍了,這其中就包括他的愛妾陳圓圓。

得到這個消息後,吳三桂就意識到農民出身的李自成並不靠譜,還沒等自己到他的地盤,李自成就違背當初的承諾,等到了北京,他還不一定怎麼對待自己,於是,憤怒的吳三桂就調轉馬頭,重新選擇投入清軍的懷抱,打開山海關,聯合清軍滅闖賊。

吳三桂真的是衝冠一怒為紅顏嗎?

顯然不是,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將領,吳三桂決然不可能是一個感性的人,更不可能為了一個女人置自己的前途命運於不顧,

造成他衝冠一怒的根本原因是李自成的背信棄義,陳圓圓被擄走只是李自成做出背信棄義行為的其中一件,只不過被後人著重渲染了而已。


一鍋煮了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不可能因為陳圓圓被霸佔和父親被打。

在李自成攻取北京,逼死崇禎皇帝后,吳三桂就陷入腹背受敵的尷尬境地,前面有多爾袞的虎狼之師咄咄逼人,後面李自成浩浩蕩蕩的起義軍隨時向他逼近。如果李自成站穩腳跟後,勢必有一天會來到山海關清理他這個明朝餘孽。他這時是不想投降清朝的!因為他知道,這樣會揹負漢奸的千古罵名。所以,這時候,吳三桂想到一個萬全之策,明朝肯定是完蛋了!即使投降李自成,也不能投降多爾袞,因為李自成是漢人,投降他,不會招致千古罵名。所以他選擇了和李自成談判,並偷偷的離開山海關,進京談判,然而就這趕往北京的路上,他京城的家丁和他哭訴,其父被打得奄奄一息,愛妾陳圓圓被霸佔。緊接著又接到李自成歡迎他進京的文書,這就使吳三桂懷疑人生了!那邊把我的家人收拾了!這邊歡迎我進京和談。吳三桂懷疑是李自成騙他進京,所以匆忙返回山海關,正舉棋不定的時候。多爾袞派使者要和他合作對付李自成,然後以黃河為界分治!吳三桂這時候仍沒有投降清廷的打算。他還打算看看李自成的動向再說。而這時狡詐的多爾袞看出端倪了!所以這時候,多爾袞開始進攻李自成的軍隊!讓李自成誤以為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因此放棄招安吳三桂,引大軍向山海關殺來。多爾袞這一損招,直接離間了李自成和吳三桂的關係,從而把吳三桂逼近死衚衕,不投降清軍,吳三桂就會被數倍於己的起義軍殲滅。於是吳三桂不得不接受多爾袞的談判條件,放清軍入關,共同對付李自成起義軍!而之後的吳三桂“衝關一怒為紅顏”只是後世牽強附會的也是雜談而已!









閒人管中窺歷史


吳三桂是明朝遺臣他在當時的形勢下沒有選擇的餘地,無論是選擇李自成起義軍還是多爾袞的八旗軍其實都是變節,作為老謀深算的吳三桂自然會選擇實力更為強大的八旗軍,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利益。

松錦大戰後明軍只剩下山海關,吳三桂已經獨木難支

松錦大戰的失敗讓明軍的主帥洪承疇被俘,寧遠城也不得不放棄,整個東北全境都落到了清朝的手中,明軍只能困守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的主力部隊也不過四五萬人與接近二十萬的清八旗軍相比實力相差甚遠,吳三桂的部隊還有很多親眷家屬機動能力非常差,因此想獨守山海關已經是非常困難。

  • 關內的李自成迅速壯大起來明軍已經無力剿滅

李自成自河南起家後勢力逐漸壯大起來,孫傳庭前期還能把李自成打的沒脾氣,但在洪承疇的大軍抽調至關外後,明軍在關內的實力已經嚴重不足。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廣泛的吸收流民和災民,部隊的實力得到擴充迅速,對明軍已經佔據絕對優勢。

潼關之戰李自成輕鬆將孫傳庭擊殺,此後他順利攻西安建立起了大順政權,此後李自成的起義軍僅僅用時三個月就攻入了北京城,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滅亡。

  • 關外皇太極雖然病逝但繼任者多爾袞依舊很睿智

皇太極在松錦大戰結束後不久病逝,清朝內部因為繼承人的問題曾出現紛爭,但在濟爾哈朗和代善的推動下,順治帝福臨繼位多爾袞攝政。朝局穩定後清朝把入關作為第一要務積極拉攏吳三桂並整軍備戰意圖佔領中原。

陳圓圓不過是誘因,在吳三桂面前利益高於一切

陳圓圓被劉宗敏掠奪確實是吳三桂投降多爾袞的誘因,但從當時的形勢看吳三桂是經過了深思熟慮才做出投降清朝的決定的。清軍實力最強大已經是明面上的事實,關外多次的大戰中明軍都是慘敗,可見八旗軍的戰鬥力之強悍。

  • 李自成的起義軍雖然四十萬眾但能用的軍隊只有十萬人

有人說起義軍在北京快速腐化了,這到還不至於畢竟李自成的部隊在北京呆的時間還不到一個月,為了出征山海關李自成還親自到達了前線。但是李自成的主力部隊只有十萬人面對清軍和投降清軍的吳三桂顯然實力不足,在八旗軍騎兵的輪番攻擊下最終戰敗也是情有可原。

  • 八旗軍裹挾吳三桂實力明顯佔優,吳三桂投降李自成沒前途

吳三桂投降八旗軍是明智的,因為在皇太極擴充了蒙八旗和漢八旗後清軍的實力有了質的提升,軍隊的數量也上升到了20萬人。面對有絕對實力的八旗軍吳三桂投靠是必然的結果,因此投靠李自成是沒有前途可言的。

陳圓圓是吳三桂倒向多爾袞的直接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作為一個政治野心家他不會把自己置於危險之中,他最需要的是成功是利益。

總結

陳圓圓的被掠走讓吳三桂下定決心投降清朝,但即使沒有陳圓圓吳三桂還是會選擇投降多爾袞,因為從當時的形勢看只有投靠實力強大的人才會撈到充足的利益。吳三桂的選擇是明智的,他不僅幫助清朝打敗了李自成還統一了華夏,自己也被封了平西王,而這一切也是他最想要的結果。


秋雨魯北說歷史


在崇禎在歪脖子樹上吊自殺大明就已經滅亡了所以不存在吳三桂不存在替大明盡忠的說法。

此時放在吳三桂眼前只有兩條路,要麼投降李自成,要麼投降滿洲八旗,當然雙方都在爭取吳三桂,因為吳三桂有著他可以儀仗的資本,無論是他鎮守的天下第一雄關山海關,還是他賬下精銳的關寧鐵騎和紅衣打炮,雙方無論誰想短時間吃掉吳三桂都是要崩碎牙齒的。

放在滿洲和李自成也只有一條路,招降吳三桂,因為他實在是太重要了,吳三桂如果投降李自成則滿清八旗根本不可能逐鹿中原,就會一直被鎖在關外,等到中原王朝穩定政局修養生息後就可以平定關外之地了。

對於滿洲八旗那吳三桂是一塊他們垂涎三尺的蛋糕,如果吳三桂投降滿洲八旗則中原門戶大開,一切如摧枯拉朽,中原之地如探囊取物一般輕而易舉。

我認為吳三桂更傾向於投降李自成的,吳三桂的父母妻兒都在李自成手上,生死都在李自成一念之間,而且李自成也是漢人,從名義來說比滿洲八旗對漢人來說更容易接受。

可李自成幹了什麼事情?,第一件錯事。進入北京的李自成,為了讓吳三桂投降,把吳三桂的父親吳襄抓了起來。吳襄被逼迫給吳三桂寫了一封信,老父親被虐待,吳三桂非常不爽,在歸順李自成的問題上開了動搖。

在吳三桂遲疑的時候,李自成做了第二件錯事。李自成的部將大部分都是土匪出身,在對於吳三桂的其他家眷上態度也很差,陳圓圓非常漂亮,吳三桂一直寵愛她,結果李自成默許了部將強佔了陳圓圓。

父親被虐待,老婆被搶走,這種情況下,吳三桂無論如何也不會投降李自成了。這時候吳三桂中立在各方勢力之間,他一方面和李自成交涉自己老婆和父親的問題,一方面和清朝進行秘密商談。吳三桂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不滿李自成的蠻橫,對於李自成的態度強硬起來。

就在吳三桂搖擺不定的時候,李自成犯了第三個錯誤。由於對自己的軍事實力比較自信,面對著遲遲不肯投降的吳三桂,李自成決定武力解決,經過短短几天的準備,李自成帶領著6萬精兵直撲山海關而來。

看到敵人來勢洶洶,吳三桂自身實力不足,堅定了投奔清朝的決心,邀請多爾袞過來幫忙。假如這時候李自成不去進攻吳三桂,吳三桂絕對不敢引清軍入關。引清軍入關,就意味著吳三桂全家都會死,吳三桂無論如何也不想看到這種結局。李自成的自信導致了他的失敗,面對著腐敗的明朝軍隊,李自成的大順軍確實戰鬥力兇悍。可是面對著精銳的八旗兵,李自成的軍隊就只是一幫烏合之眾。兵敗如山倒,李自成也和他的大順王朝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

通過以上幾點我認為吳三桂不僅僅是因為陳圓圓衝冠一怒,還有其他必然的的原因導致其做出投降滿洲八旗導致中原門戶大開的決定。


幾世浮沉幾飄零


吳三桂投降滿清,打開山海關放清軍入關與陳圓圓一點關係都沒有,純粹是局勢所逼,至於讓陳圓圓背鍋,既是吳三桂給自己臉上貼金,也是明朝遺民的一塊遮羞布。

吳三桂守山海關簡直太難了,總共才五萬多兵力,不但要防住滿清時不時對山海關的騷擾,又要對北京城進行拱衛。自從後金在盛京建國後,對滿清對遼東地區就取得了絕對的控制權,特別是崇禎皇帝時期,唯一能夠抵擋滿清對大明侵擾的就是山海關。

山海關的守備異常重要,也是幾換總兵,明朝末期的總兵基本上是打一批死一批,要麼就是降一批,最後的關頭是吳三桂守山海關,他是個典型的“將二代”,老爹吳襄是著名的明軍將領,常年征戰遼東,舅舅祖大壽更是歷史名人,明朝悍將,最後也是無奈降了滿清。

李自成從大同、宣府直逼北京城,崇禎皇帝急得雙腳跳,大明雖然明面兒上有一百多萬軍隊,皇帝能調動的一支都沒有,湖北的左良玉八十萬大軍不來,要和皇帝講條件;山東的十幾萬大軍不來,主將寧願自己從馬上摔下來騙個工傷也不率軍來救。

唯一能調動的就是吳三桂的關寧鐵騎,可是他只有五萬人,還要抵禦隨時來犯的滿清八旗騎兵,救命要緊,崇禎皇帝還是下旨讓吳三桂來救駕勤王。

吳三桂很為難,面對李自成的四十萬大軍,他這點人馬去勤王無異於以卵擊石,可是聖旨不可違,他又沒有左良玉的實力和皇帝講條件,那就去救,做做樣子吧,至於能不能救,看造反。

吳三桂派了一小隊人馬前往北京救援,走到半路,得到消息,崇禎上吊,李自成進了北京城,這一小隊人馬轉頭就回了山海關,連喪都沒有去吊。

李自成進了北京城開始還秋毫不犯,對百姓很好,沒想到打開國庫一看,空空如洗,沒錢。

任何時候都需要錢,任何人更需要錢,李自成也不例外,幾十萬大軍雖然進了北京城,要吃要喝,不是來搞旅遊的,李自成也清楚,沒有錢,這些流民、兵痞不好打發,那就搶吧,北京城大戶多,官員多,貪官就更多了。

這一搶就出了問題。

話說吳三桂聽聞崇禎上了吊,連眼淚都沒有流,自己的前途要緊,其實這個問題也不需要考慮太多,畢竟誰進北京城誰就是天下之主,更何況李自成派來勸降吳三桂的人就在客廳等著的。

吳三桂半推半就的就降了,他是降的李自成,不是滿清!

李自成好歹是漢人,滿清那可是異族,吳三桂這點民族情節還是有的。吳三桂就答應了李自成的招降,李自成的使者就高高興興的回去報告了,才走到路上,吳三桂就反悔了。

事情又從北京城說起,李自成縱容大軍對北京城進行了洗劫,開始從官紳財主動刀,一逼二迫三搶劫,反正是怎麼來錢快就怎麼來,比如崇禎皇帝的老丈人周財主,李自成就從他家逼出了700多萬兩銀子,想當初崇禎皇帝讓大家“眾籌救國”的時候,這國丈爺只捐了區區幾千兩。

李自成的重要股東劉宗敏幹得最瘋狂,他居然把吳三桂的家也圍了,不但逼著吳三桂的爹吳襄(退休在家的高級將領)要錢要物,還把吳三桂的小妾陳圓圓給睡了,愚蠢的劉宗敏完全沒有政治敏感,李自成還在招降吳三桂,你就把他的家抄了,女人睡了。

士可忍,吳三桂不可忍,他當即決定不投降李自成,反而投降滿清。

你錯了,吳三桂沒有那麼衝動,他投降滿清不是因為家被抄的原因,更不是因為女人被睡的原因。

局勢!只有局勢的變化才讓精得跟猴兒似的吳三桂態度發生了變化。

李自成禍亂北京城讓吳三桂非常清醒的認識到這就一群流民、土匪,他們不可能坐穩天下,毫無政治概念,更無天下情懷,投降他們不但拉低了自己的檔次,更沒有前途。

李自成失敗是註定了的,那麼未來誰能入住紫禁城,誰能重整天下呢,唯一的選擇是滿清,他們機構完整,實力雄厚,推崇中原文化,只有他們才是決定華夏的力量。

吳三桂做出了正確的選擇,就是放滿清入關迅速的平息民亂,改朝換代,重建超綱,至於漢族、異族之分,就考慮不了那麼多了。一切源於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