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所兵和府兵有什么区别?

黑水冥王


都是半农半兵。

府兵制是唐朝为节省兵力开支和防止大将专权而实行的制定。是从曹操屯田制发展而来。划分一定地方为“府”,在这些地方实行均田制。把因战争而无主的农田分给士兵,让士兵在此地定居,平时为民,耕种训练,战时为兵,出兵打仗。而且世代当兵,连兵器都需自己提供,后来由于土地兼并加剧,府兵制就不能延续。

到了明代 把全国划分若干个卫所,派士兵在此地定居,平时为民,耕种训练,战时为兵,出兵打仗。而且世代当兵,甚至连军官都可以世袭,后来也是,土地兼并,士兵变成农夫连土地都没有了,部队没有什么战斗力。


一文不值2000


中国古代的“府兵”制度,发源于北魏,兴盛于唐朝。“府兵”平时耕种国家给予的农田,享有土地的所有权,免于承担徭役,只有在战时服“兵役”。而明代的“卫所制”中,卫所兵是“世袭”的,不但要服“兵役”,同时还要替国家种田(屯田)。

一、“府兵制”士兵有私产,有荣誉感

“府兵”制最初是由北魏时代,少数民族政权兴起的一种兵制。在这种制度中,最初担任“府兵”的,全部是鲜卑少数民族中的贵族。汉人被排除在兵制之外,专门负责种地。我们现在读《木兰诗》时,看到花木兰的家庭,就是这样的北魏贵族家庭。北魏王朝初期,鲜卑族是统治阶级。北魏朝廷对于鲜卑人的信任度,远高于汉人。

因此,采用“府兵”制,通过奖励贵族田产,来收获他们的忠诚度。同时让他们闲时务农,自给自足;战时提枪,保家卫国。由于这些“府兵”,本身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小地主”,国家生死存亡,和他们自己的财产得失,就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所以他们打起仗来,就比普通的、没有土地的士兵更加卖力。

这种制度发展到了唐朝前期,“府兵”的成分主要是关陇贵族,后期也有一部分“中产”者加入。不过,由于大唐开疆拓土,中后期频繁与少数民族政权爆发冲突,打起仗来没完没了,很多“府兵”常年戍边归不了家,于是就军心涣散了。再加上后来出现耕地被藩镇抢夺、兼并的问题,“府兵制”就彻底被瓦解了。

二、“卫所制”士兵没有私产,没有人身自由

“卫所制”是明代朱元璋参考前朝的军制发展出来的,他和“府兵制”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也有非常大的区别。一是,“卫所制”的军人出自“世袭军户”,一人当兵,子子孙孙都要服兵役;二是,除了服兵役,同时还要给国家“屯田”。通过上交公粮来养活卫所以及卫所的官员,本身压力特别大。卫所里的兵丁,在军户中抽一名适龄的男子充任,他们拖家带口被迁到边远地方屯田。

但是屯田生产出来的粮食,并不是像“府兵”一样可以归自己所有,而是要上交给卫所的官员,再由官员按月支付很少的银子来维持生活。军户们本来已经活得像奴隶一样了,更有甚者,很多屯田当地的王公贵族,把“卫所兵”当成自己的家奴,除了让他们种国家的公田,还经常拉他们去种自己的私田。时间一长,“卫所兵”们或者就怠战,或者就逃走,最终成为了流民。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逃走的军户多达七成以上。整个“卫所制”彻底宣告瓦解,朝廷不得不采用新的兵制来代替。事实上在明朝前期,“卫所制”带出来的兵,战斗力还是非常强的,他们种公田(屯田),领粮饷,因为是职业军队,训练有素,作战顽强勇猛,为扫荡北元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是到了后世,社会生产力发达,经济繁荣。眼看着身边的人都过上了好日子,自己还过得像奴隶一样,就很难安心替国家卖命。

结语

“府兵制”的兵有自己的田产,“卫所制”的兵没有自己的田产”。府兵作战,自备武器与军粮;卫所兵作战,国家发兵器与军粮。早期的“府兵”,可以获得“贵族的荣誉感”。因为当时,只有身份得到认同的人,才有资格为了国家上战场。明代“卫所兵”出身“贱籍”,毫无荣誉感可言。

因此,无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来说,两种兵制带给士兵们的感受,都是天差地别的。不过,它们还有一个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崩溃”的结局。


倚树听风雨


卫所兵因防设卫,是卫所制的主要原则。“度要害地,系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这种制度说穿了就是世兵制,一人为兵,子孙世代为兵。就是利用卫所之兵自种自吃的机制,为国家大大减轻了财政负担。但亦农亦战的军队,其战斗力自然不会太强。

府兵制是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这种制度的好处是,一方面,它免于了全国大多数人的征战之役;另一方面,征召为兵的军府男丁农闲时定期进行军事训练,军事技能自然比只接受两年训练的后备兵要强的多。

适应时代需要才是最强大的,不管是卫所兵还是府兵,最终都倍历史所淘汰。


天狼星下5


府兵制 府兵制源于西魏,府兵泛指军府之兵。初创时,基本上采取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成为军户,不属于州县管理。隋朝初年,隋文帝诏令府兵及全家都归入州县户籍,只有府兵本人由军府统领。 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 明代在与元朝及元末群雄争战期间,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亦即垛集军,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后又有强使民为军的方式,不过都属于少数,卫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军制


古谈奇闻


  府兵制是西魏宇文泰创立、北周武帝承继发展、隋唐两代君主不断改革完善、最终在唐玄宗天宝年间消亡的军事制度。

  公元543年,西魏权臣宇文泰大败于邙山,西魏军被东魏军斩杀六万余人,可谓惨败而归。

  正因为当时,缺兵少人的西魏有被东魏举国灭掉的巨大风险。

  所以为了保家卫国,防止被敌国所灭,宇文泰便迅速搜集兵源组织壮士集结成军,即大规模招募关中陇右的汉人豪强家族子弟来当国家的正规士兵,史称其广募关陇豪佑以增军旅。

  创建府兵制的宇文泰

  一时间,为了保家卫国这一共同目的,西魏的汉人和鲜卑人在宇文泰的统筹兼顾下,逐渐改变原来汉人种地、鲜卑人打仗的一贯做法,开始共同参军保家卫国,胡汉交融的府兵制便由此而生。

  宇文泰创建府兵制的具体措施是确立名为八军、实为六军的总体军制,以暗合鲜卑的八部制和西周的六军制,借机广收鲜卑人和汉人的人心。

  西魏六军的编制为:最顶层设八个柱国,除总统军权的宇文泰和充当摆设的元欣外,其余六柱国,每柱国下辖两个大将军,共十二个大将军;每个大将军下辖两个开府,共二十四个军;每个开府下有两个仪同,共四十八仪同。

  府兵制的领导机构

  就这样,整个金字塔形的军事领导机构便初步形成。

  领导机构有了,还得有士兵给这些军事领导管带,府兵制创立初期,宇文泰编制的一个柱国大将军领兵八千,一个大将军领兵四千,一个开府领兵两千,一个仪同领兵约千人,这样算来,六柱国合计需要筹集精兵四万八千人。

  为了选到真正能打仗、能保家卫国的士兵,宇文泰虽然将选兵范围定得很广泛(汉人、鲜卑人都可入选),但将选兵要求定得很严格。

  入选府兵的第一个条件是家产富裕,有入选府兵资格的家庭,得身居六户中等以上,得有经济实力提供弓刀一具;第二个条件是家庭男性成员的人数得多,只有壮年男丁在三人以上时,该家庭中的男人才有资格被挑选为府兵,男丁少的家庭得种地交赋税服劳役,不得参军;第三个条件是兵员能力得过关,当然这是指士兵得身强体壮。

  宇文泰将要求定得严格,是因为府兵待遇很好,这样才能激励士兵奋勇作战。宇文泰规定:只要入选府兵,其全家免除苛捐杂税,府兵本人在建功立业后还可按功劳受赏。

  眼看待遇如此多利少弊,关陇豪佑便纷纷响应宇文泰号召入选府兵。

  招收完府兵后,宇文泰规定,全体府兵,每月的上半个月要操练步伐、巡防之类的基本功;下半个月,则要在同州一带进行大规模军事演习。

  如此一来,府兵在士兵身强体壮的基础上训练,便熟能生巧得专业善战起来,同时,府兵家属可免除徭役赋税,建立军功后可升官发财,所以府兵接受训练、领命作战时自然可心无旁骛地热情训练、光宗耀祖地拼死奋战。

  凭借创意满满的府兵制,本来大败亏输有亡国之危的宇文泰重新振作起来,他和他的侄子宇文护、儿子宇文邕,靠府兵制的巨大潜力和巨大威力,先后扫平巴蜀、攻下荆州、攻灭北齐。

  而后,隋文帝杨坚凭借府兵制攻灭南陈,完成了天下的统一。

  将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在一起的隋文帝杨坚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隋炀帝对府兵制进行了改革,最主要的一点是将府兵制与均田制挂钩,隋文帝规定,府兵除原有军籍、隶属军府外,还要与其家属一同列入州县的户籍,如此一来,府兵军人及家属与一般百姓一样,也可以按照均田制获得一份田地耕种。

  隋文帝杨坚将府兵制向兵农合一(府兵制下的军人,亦成为均田制下的农民)方向发展,即规定府兵平时在家务农,发展经济,遇到战事时,就紧急集合,放下锄头,拿起武器,为国家而战。

  此项改革,虽然解决了府兵的土地安置和国家的物资生产问题,但也为府兵制的没落和消亡留下了隐患。

  到了唐代,府兵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其基本单位变为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等,上府1200人,中府1000人,下府800人。折冲府的长官是折冲都尉,副长官为果毅都尉。

  全国折冲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十二卫指左右领军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卫,东宫六率指左右司御率、左右卫率、左右清道率。

  十二卫分别设置一位大将军,并直接服从于皇帝;东宫六率则效命于太子。

  府兵的选拔,每三年进行一次,征选的原则是“财均者取强,力均者取富,财力皆均,先取多丁”。

  府兵一般21岁入军,到60岁退役,在服役期间,府兵可免除赋税徭役,但出战时的军资、衣装、轻武器(弓箭、横刀)和粮食、均需自备。此外,每十人还得共同准备供运输的马(或驴)六匹,即所谓“六驮马”。

  自备军资对于府兵来说,是很沉重的负担。

  府兵平时的职责是轮流到京城宿卫,号称“番上”,遇到特殊情况,府兵会出征或戍防外地。府兵在和平时期在各自的家乡从事农业生产,到了冬季农闲时便集中参加军事训练,如此唐朝府兵便实现了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双重目的,此举既保证了府兵的安全生产和战斗力,也减少了国家的军费开支。

  从总体来看,唐朝府兵制的意图也很明显,府兵军府较多时有六百三十四府,可谓遍布全国,总兵力60余万,可是关内道,竟设置了二百六十一府,占全国军府三分之一以上,至于其余军府,则依次设置在河东、河南、河北、陇右诸道,而其它诸道,则至多不过十府,少则只有二三府(如江南、岭南)。

  这种厚此薄彼的军府布局,体现了唐朝统治者居重驭轻,举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政治、军事意图,能够保证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绝对控制。

  最重要的是,府兵的调遣权是皇帝通过尚书省兵部牢牢掌控的,中央十二卫长官和地方的州县长官均无权私自调兵。国家遭遇战争时,一般由皇帝临时任命将军统率府兵出征,打完战争后,将军回到朝中任职,府兵回归各自军府。一般情况下,将帅没有统兵之权,在战时,将帅会临时与府兵们结合在一起,作战完毕,将帅就得立刻将府兵们遣散回各自军府,将兵符交还兵部。

  府兵的调兵权由尚书省下辖的兵部管辖

  总之,兵部调兵权和将帅临时统兵权的严格分离,确保唐朝统治者对府兵能够做到绝对控制,能够强有力地维护国家的安定和统一。

  前面提到,隋文帝将府兵制下的军人,改革成了均田制下的农民,府兵军人便极为依赖均田制,因为他们的军资需要自备,所以田地粮食产出便是他们的必要收入,用以购买军资。

  唐朝前期,国家施行的均田制还能确保官僚贵族和百姓均能分得田地耕种。

  但是,由于官僚贵族可得到的土地很多,而百姓常常得不到充足的土地,特别是,永业田和口分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买卖或转让,所以官僚等贵族的大规模土地兼并渐渐抬头,因为越来越多的百姓为不时之需(婚丧嫁娶)或意外之患(瘟疫灾害)而变卖各自的土地,这导致官僚贵族和富商、寺院争相强买百姓的土地。

  曹操曾认为,百姓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田制就因为官僚贵族、富商、寺院的强买式壮大而变得分田不均,导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社会矛盾因此加剧。

  所以均田制的崩坏,也导致府兵制度逐渐走向衰亡。

  因为一旦均田制下的田地被大贵族、大官僚、大商人垄断了,大多数府兵便没有田地生产粮食,没有用以购买军资的收入,就会自残逃役、随意逃跑;同时,府兵本来实行着三年轮换守边的制度,但由于西方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不断壮大,在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统治下,唐朝边防战争越来越频繁,长期驻守边疆的府兵数也越来越多,府兵的戍期也越来越长,甚至远远超过三年,边疆将领也频繁克扣兵士的军饷、掠夺兵士的军资,驻守长安的府兵还被达官贵人随意奴役,就这样,依附在均田制上的府兵制便因为均田制的崩坏、统治者严令的延期戍守、边关将领的克扣掠夺、京城豪族的随意奴役而消亡。

  天宝八载(公元749年),鉴于军府无兵可交,唐玄宗遂下令停止折冲府的征发府兵,府兵制终于废止。

  宣布废除府兵制、采纳募兵制的李隆基

  综上所述,府兵制兴于西魏危急存亡之际,后帮助宇文家族扫平了北方,帮助隋文帝扫平了南方,隋文帝鉴于军府人数众多后勤供应不足,便将府兵制与均田制联系起来,后经唐太宗李世民的发展壮大,府兵制极于全盛,可是由于唐高宗李治、武则天的随意糟蹋,由于人口的大规模增长和官僚、贵族对农民田地的强买式兼并,均田制逐渐遭到破坏,同时,依附于均田制上的府兵制便如无根之木般逐渐消亡,最终被募兵制取代。



张文才天若有情


府兵制 府兵制源于西魏,府兵泛指军府之兵.初创时,基本上采取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政策.一人当兵,全家编入军籍,成为军户,不属于州县管理.隋朝初年,隋文帝诏令府兵及全家都归入州县户籍,只有府兵本人由军府统领.卫所制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其构想来自于隋唐时代的府兵制.明代在与元朝及元末群雄争战期间,军队的来源,有诸将原有之兵,即所谓从征,有元兵及群雄兵归附的,有获罪而谪发的,而最主要的来源则是籍选,亦即垛集军,是由户籍中抽丁而来.除此之外尚有简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后又有强使民为军的方式,不过都属于少数,卫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军制


华严


府兵制,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军事制度之一,历经西魏、北周、隋、唐四朝二百余年,至唐玄宗开元年间废止。

唐代的地方行政分州县两级, “府”是地方行政区域之外的另一种军事区域的名称, 是军队的屯扎地, 称为“折冲府”。战时由中央政府以府为单位集结, 故称“府兵制”。

兵农结合是府兵制的特点,府兵制下,丁壮是士兵,也是农民,战时自备武器装备,朝廷免除租赋;平时耕种,农闲训练。这种兵制是以朝廷掌握大量无主土地为前提的,其基础是均田制。

纵观府兵制的兴起发展与废除,与朝廷的均田制密不可分,在唐中期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府兵制也就走到了尽头。

卫所制,是元朝时期出现,存在于明朝的军制。

与府兵制相比,卫所制不仅仅是一种军制,而是一种社会制度,与军事制度、行政区划与地理单位、区域性的卫所等密切相关。

卫所制下,所有军户都是世袭,也许能称之为另类的职业军人,军事训练基本与民户无关,士兵也都是从军户中出。士兵的酬劳从屯田中出,成为军屯。

和府兵制一样,军户也是战时出征,平时种田。不同之处是卫所同样是一种行政区划,五军都督府和兵部负责管理卫所。而军户理论上来说并没有自己的田地。

虽然府兵制与卫所制的区别有很多,但其实他们的相同之处也不少。

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他们都是世兵制,也就是终生是士兵,不管是府兵还是卫所兵,他们都是军户,尽管府兵没有单独的军籍。其特点是子承父业,世袭为兵。

府兵制与卫所制的维持都要求朝廷掌握大量的土地,一旦土地兼并加剧,这两种制度就会走向崩溃,代之以募兵制。

中国历朝历代的兵制基本是世兵制与募兵制的交替。


糊涂橙


府兵制是将土地分给百姓,打仗的时候征募百姓参战。所以军人出自百姓,军人地位也高。而且,唐朝时,很多有名的将领都是良家子出身,他们家境优裕,识文断字,为了功名而战,战斗意志也高。成为府兵卫士可不是随随便便的事,甚至成为一种荣耀。

而明朝的卫所制是给士兵分配土地,士兵身份一经确定,不能修改。且不许军户与其他户民通婚。普通百姓无须为国家安全负责,而军户则受世袭身份限制,失去了读书、经商的权利。因此地位低下,为人轻视。军官也多是世袭,缺乏进取精神。

简而言之,唐朝府兵制下,当兵是一种荣誉,甚至优先考虑权贵。明朝卫所制下,当兵如同命中注定。这也符合唐朝之前重武轻文,唐朝之后重文轻武的趋势。




国家网文化


府兵制到了唐朝时候,实际上和明朝的卫所制度区别已经不太大,都是农兵,都是士兵的负担而不是利益。所以府兵很快就不堪使用,制度实质是崩溃了,虽然到了李隆基天宝年间时候才正式废止。府兵开始时候是西魏宇文泰开始的,宇文泰带入关中的鲜卑人太少了,可能就几千人,资源也极其有限。不得已之下,扩大兵源,凡是能拿起武器打仗的,都来参军,好处是给你发地,给你加免税,各种荣誉和好处都偏向当兵的家庭。实质是就相当于说,只要你能打仗,你就是这个政权的主人,你不能打仗,那你就只配做二等人。相当于军事贵族制度。所以府兵制发展的很好,关中的男子习武参军成了风潮。但到了唐朝之后,府兵制开始崩坏。简单来说就是当兵打仗的坏处越来越大,好处越来越少。原先的军事贵族身份现在变成了苦差事。打仗要自己准备武器、盔甲,还要准备驮马,这是非常重的负担。打仗的地方越来越远,高句丽、西突厥等全都远在天边。打仗经常出门一两年,可能连命都没了。而好处则越来越少,分的地越来越少,免税没什么卵用,打一次仗回来都破产了,不交税又有什么用。当兵打仗越来越像傻缺才干的事。而明朝的卫所兵,从一开始就和唐朝的府兵一样,付出远大于好处,傻缺才去干。那些被固定为军籍的人也都想办法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