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產值1500萬的服裝廠盼來複工,訂單卻沒了,花百萬買口罩機

有外貿圈的人形容,這場“戰疫”,“國內打上半場,國外打下半場,外貿人要打全場。”


老胡的工廠,在“中國無紡布之鄉”湖北仙桃。疫情至今,他處於兩難的困境中:要從事原來特殊服裝生產的主業,不光原料問題不好解決,現在連訂單都沒有了;轉身投入當前大熱的口罩生產,卻遲遲買不到生產用的口罩機。


他前後買了兩次口罩機,第一次交了錢,對方要求他派人前往工廠所在地,他身在湖北去不了;第二次交了錢,貨到手了,機器卻是“三無產品”,不能正常使用。


“想辦法到廣東去,再多給點(錢)進材料”“再打聽新的渠道”“不能用的(非正規渠道進的兩臺口罩機),我花高價去找人改進”——雖然遭遇兩難境地,但從老胡與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的交流中可以看出,當前疫情在全球蔓延,口罩需求“量價齊升”,老胡還是執著於如何儘快投入到口罩生產中。


主業困惑:盼來複工,訂單卻沒了


老胡的工廠在湖北省仙桃市,這個縣級市人口僅100多萬,但規模以上無紡布生產及加工企業140多家,且產品出口量佔全國的1/3,被譽為“中國無紡布之鄉”。


如果沒有這場席捲全球的新冠疫情,老胡原本會繼續穩穩當當地當他的服裝廠老闆。他的服裝廠年產值1500萬元左右,主要生產病人服裝、普通隔離衣、鞋套、帽子等,這些衣物並不用於平常家居,而是面向一些有需求的工廠或試驗室。客戶多來自德國、法國、西班牙、意大利等歐洲國家。“年出口額在1400萬元~1500萬元左右,哪怕行情不好的年份,一年也保持在7至8個(百分)點的盈利。”老胡不無驕傲地說道。


年產值1500萬的服裝廠盼來複工,訂單卻沒了,花百萬買口罩機


他在這個行業摸爬滾打十多年,產品上下游渠道很暢通,做了這麼多年外貿,他積累了許多穩定的歐洲市場客戶。


不過,如果繼續做原來的產品,他十多年的客戶資源可能被別人搶走,因為他的客戶現在需要的不是原來的產品,而是口罩。就算他想堅持生產原來的產品,上游的原料也成問題。“我想繼續做原來的產品,衣服的原料也買不到了,上游布料商全都轉向去生產口罩的布料了。”老胡著急地說道。


轉行煩惱:砸錢搶來的口罩機卻是“三無”產品


天風證券3月中旬發佈的研報推測,國內單月口罩需求量為124.12億個。此前的2月29日,國家發改委披露數據顯示,中國普通口罩、醫用口罩、醫用N95口罩在內的所有口罩日產量僅為1.16億個,供需懸殊。


若將目光放到全世界,情況更不容樂觀。2月,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目前全球市場已經被嚴重擾亂,口罩等個人防護用品的需求量是正常水平的100倍,價格則是正常水平的20倍。


老胡的工廠於今年1月停工,但他關注著市場的變化。在上述背景下,他的老客戶幾乎無一例外地向他追問是否可以接口罩訂單。在服裝類訂單遲遲不見,而口罩訂單需求與日俱增的背景下,老胡下定決心:要生產口罩,趕緊買口罩機。


2月初,老胡四處張羅落實口罩機。到2月15日,他終於找到位於廣東東莞的設備商,訂了一套一拖二連線式製造機,雙方議好價格45萬元。當天,老胡就支付了50%的貨款。


年產值1500萬的服裝廠盼來複工,訂單卻沒了,花百萬買口罩機

口罩機購買合同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根據合同約定,廠家需在30~45天之內交貨。然而最晚的交貨期限將過,廠家卻不肯發貨,老胡反覆交涉,對方卻要求老胡派人到東莞才能取貨。當時整個湖北尚未解封,人根本出不去。


這種情況令老胡既恨又悔。其實,十多年前老胡就承接過口罩產品生產,擁有4臺機器。“那時國外暴發甲型H1N1流感。那場流行病結束後,我就不生產口罩,轉做其它的產品了,這幾臺機器一直閒置著,我看它們已經很舊了,估計也派不上用場,前年我把它們給賣了。誰知今年會有這場疫情呢,如果不賣的話,這四臺機器也值100多萬。”老胡嘆道。


後悔之後,是否放棄呢?“我們圈子裡一起做生意的朋友說,廠家不願意發貨是因為口罩都漲價了,有些甚至漲到100多萬”。老胡說,口罩機還得繼續找。


幾天前,老胡通過非專業渠道,以每臺100萬元的價格訂購了兩臺口罩機,貨款已經付了一半。它們確實順利發送到達,但這兩臺機器根本不能正常使用。“‘三無’產品嘛,根本就沒有廠家來維護”,老胡說,“我得花高價去找人改進。”


狂歡過後:誰是最終接棒者?


如果想生產口罩,老胡除了要應付機器落實,還要應對不小的人工開支。“計件工人每天工資三、四百元,技術工人每個月工資5~10萬元。”老胡介紹道。但他有信心,“國外需求量很大,我有一個客戶訂單多到得好幾個工廠給他做,包括我在內,這個客戶一年的銷售額最少在幾個億(人民幣)。”


在老胡的工廠從特殊服裝生產試圖切入到口罩生產的過程中,新冠肺炎疫情已呈全球蔓延之勢,病毒正讓意大利、美國、西班牙、法國、伊朗等國家陷入災難中。


不過,老胡對前景還是充滿希望。“想辦法到廣東去,再多給點(錢)進材料”“口罩機再打聽新的渠道”“不能用的(非正規渠道進的兩臺口罩機),我花高價去找人改進”……


事實上,老胡工廠的轉型並非個案,國內外一些大型企業也投入到口罩生產中,如大型汽車生產商克萊斯勒,以及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


隨著這些巨頭快速切入口罩產業鏈,不少企業也開始關注產能過剩的問題。蜂擁而至的後來者會不會在這場口罩戰中成為擊鼓傳花的最終接棒者?高價買入的機器最終會不會變成一堆“廢銅爛鐵”?這不只是老胡一個人要面對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