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群體免疫”:繼特朗普之後,約翰遜可能再被疫情拉下馬?

國外疫情還在蔓延,繼意大利、丹麥等國封城之後,倔強的特朗普也宣佈美國進入“緊急狀態”。

但讓人意想不到是,剛剛脫歐的英國卻宣佈實行“群體免疫“計劃。簡單點來說,也就是英國將不採取任何隔離措施,任由病毒發展,等到有足夠多的人被感染,也就有了足夠多的人產生了免疫力來對抗新型冠狀病毒。


英國“群體免疫”:繼特朗普之後,約翰遜可能再被疫情拉下馬?


群體免疫是指對感染免疫的人群比例足夠多,從而降低了疾病傳播的風險。群體免疫可以保護因年齡過小而不能免疫接種的兒童和禁忌接種疫苗的個體。

而根據人體對病原體產生免疫的原理來看,人體在感染病原體之後,免疫系統就會運轉起來,對抗感染的病原體。並且同時會記住這個病原體。然後在以後再次碰到病原體後,就會產生快速高效的回應。

在英國宣佈群體免疫之前,世界上針對群體免疫最常用的做法是打疫苗。但鑑於疫苗的研製時間和成本,英國選擇了讓民眾“以身試毒”。

看到這,千萬不要以為是約翰遜“藝高人膽大“或者“異想天開“,人家這麼做是有科學家背書的。


英國“群體免疫”:繼特朗普之後,約翰遜可能再被疫情拉下馬?

3月13日,英國首席科學家顧問帕特里克表示:

如果封鎖一切,在解除這種封鎖以後,病毒還會捲土重來。因為短期內不可能徹底消滅病毒,考慮長期防控目標,要讓足夠多的英國人被感染。

根據這位科學家的計劃,有人做了一個推算,如果要達到長期防控目標,將需要60%的英國人被感染。

60%大概是個什麼概念呢?我們可以推算一下。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署兩年前發佈的數據,英國2018年的人口為6644萬。如果要達到群體免疫,將會有3986.4萬人感染病毒。根據全球現在0.7%-2.3%的死亡率,也就是將有27.9萬-91.7萬人會因此死亡。

這其中,有基礎病和高齡的弱者面臨的死亡威脅會遠遠大於身體健康強壯的年輕人。

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講都是無比珍貴的。這個珍貴,無關年齡和其它。但在制定和宣佈這項計劃的政客眼裡,生命只不過是一串數字,而且是一串遲早都會因為疾病和年齡離開這個世界的數字。

而英國首相宣佈這項計劃的時候,說的一句“要做好失去所愛之人的準備”,更是將生命的逝去描繪的輕描淡寫和無足輕重。

當全世界都在嚴防死守、傾盡全國之力抵抗的時候,在疫苗尚未研發成成功的前提下,英國做出群體免疫的決定,不僅僅是對本國那60%的弱者不負責任,更是在拿全球人類的生命安全做一場豪賭。

而英國、歐洲乃至全世界的弱者,都將成為英國“踢貓效應”下那隻弱小的貓。


英國“群體免疫”:繼特朗普之後,約翰遜可能再被疫情拉下馬?


在歐洲有這樣一個寓言故事:

一位騎士在晚宴上被領主訓斥了一頓,他怒氣衝衝地回到自己的莊園,對沒有及時迎接的管家打發了一通脾氣。管家心裡窩火,回家後找了個雞毛蒜皮的理由,又把自己的棋子罵了一頓。妻子受了委屈,正好看到兒子在床上蹦躂,上去就給了兒子一耳光。

最後,那孩子莫名其妙地捱了一耳光,心情極度糟糕,一腳把正在身邊打滾的貓踢了一個跟斗。

於是,心理學家用這則寓言描繪了一種典型的情緒傳染鏈——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的心情,一般會隨著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

最終,無處發洩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犧牲品。

事實上,這則情緒轉移現象在生活中並不少見。一個人一旦無法正常宣洩和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就往往會找一個出氣筒,把情緒轉移到他人或物的神色,而且,往往會宣洩到那些比自己弱的人或物身上——非但憑空發怒,而且欺軟怕硬,事情過後往往因此更加自責。有時候自己也明知不對,卻很難控制。


英國“群體免疫”:繼特朗普之後,約翰遜可能再被疫情拉下馬?

這種現象,一般在家庭和職場中出現的比較多。

家庭裡,就跟這個寓言故事講的一樣,一層層傳遞下來,最弱小無助的孩子往往成為了父母情緒的宣洩桶;

在職場裡,則往往是那些入職不久的實習生或者級別最低的普通員工。

回到英國“群體免疫”對策上,在政府的這個計劃裡,那些本身就有基礎病的和高齡的老者,就成為了被踢的“貓”。

但是,這些弱者不僅僅是被“踢”了一腳,成了壞情緒的被迫接受者,而是赤裸裸的被掠奪了生命。

正如世衛組織幹事在回應英國群體免疫政策時,說得一樣“我們可以談論理論,但目前面臨的情況是,我們必須採取行動”。

的確,疫情還在全世界蔓延,所有人都在恐慌和害怕。但這決不應該成為放棄或轉移的藉口,畢竟除了英國外,所有國家都還在行動著。


英國“群體免疫”:繼特朗普之後,約翰遜可能再被疫情拉下馬?

對於英國的這種決策,我們無法去改變或者左右。但是,在生活或職場中,我們完全是有能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緒,拒絕成為“踢貓效應”的發起者或者承受者。

心理學家蘭斯.蘭登曾經分享過一個故事:

某家小餐館裡,一個顧客指著自己面前的杯子,對服務員喊道:“服務員,你過來。你們都能牛奶都是變質的,把我的紅茶都糟蹋了。”

被喊的服務員沒有做任何辯駁,連忙對客人說:“真對不起,我立刻給您換一杯。”

新的紅茶很快就換來了,紅茶旁邊的碟子裡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乳。

這名服務員在送上新換的紅茶時,對顧客說道:“先生,如果您要在紅茶裡放檸檬,就不要加牛奶,因為檸檬的酸會使牛奶結塊。”


英國“群體免疫”:繼特朗普之後,約翰遜可能再被疫情拉下馬?

聽完服務員的話後,這位怒氣衝衝的客人臉刷得一下紅了,小聲說了一句“謝謝”,語氣明顯沒有剛開始那麼憤怒了。

事後,目睹這一切的蘭登問了這位服務員:“明明是他的錯,你為什麼沒有直接說呢?”

服務員笑著說:“因為他當時很生氣,我不能跟著他一起生氣。否則,他就會衝我發火,把壞情緒傳染給我。但是我又能朝誰發火呢?”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是“踢貓效應”中的發起者“客人”,也可能是承受者“服務員”。而作為“踢貓效應”鏈條上的一個可能的環節,壞掉的情緒會通過我們的姿態、表情、語言傳遞給身邊人,甚至感染到對方。

而不管是“踢貓者”,還是“被踢者”,最好的方法是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不把這種情緒和行為傳遞給他人。適當的時候,像這個服務員學習,截斷壞情緒的傳播鏈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