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八章:上善若水

【原经】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一、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

前面几章中,老子为了让世人更清晰地感受道的存在,以及道的形态,往往把道比喻成一种具体的事物,比如风箱、谷神等等,在本章中,老子再一次把道比喻为水,而这一比喻比其它比喻更加深入人心,流传至广。水与道在中国文化中从此就合二为一,难离难弃了。

《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到底是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何谓上善?就是至高的境界,而这里其实指的就是道。老子说,道具有至高无上的境界,如果让我做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明,就是像我们日常所见的水一样。水为什么能够成为道的“代言人”,老子认为水有一种特别重要的品德,即“水利万物而不争”。

放眼整个世界,我们就会明白,水是万物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万物因水而生,而老子从另外一个角度表达,即“水利万物”。尽管水哺育了万物,但是,水却从来没有因此而居功自傲,彰显自我,而忘乎所以,即“不争”。

与其相反,水甚至偷偷地躲在一边,无声无息地过着自己随遇而安的生活,正所谓“居人之所恶”。何谓人之所恶,指人不喜欢的东西。比如,

即人喜欢向高处走,水喜欢向低处流;人喜欢卖弄,水喜欢低调;人喜欢彰显自我,水喜欢因地而制流。在很多时候,水的选择与人的选择往往是相反的,老子利用这种反差来映衬人的主观性和私欲心。当然,这种表达只是一种类比,有一种寓言的味道,并不是让人不要奋进,不要努力,要甘心过一种凄苦的生活,主要是希望世让人能够放下贪欲,达到成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的一种命状态。在现实生活中要能上能下,能屈能伸,能贵能贱,能荣能辱。

正因为水具备了这样一种特质,所以,老子说,“故几于道”,水的表现就有些与道类似了,我们看不见天地大道,我们总能够见到水吧。

二、何处寻道义,高山闻泉音

如果说上一句,老子只是在一种宏观的角度上以水说道,让我们效仿水的品德,来达到道的境界。那么紧接着,老子更加具体的描绘了水的七种品德,即“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

一是居善地。即不择地而处之,不管呆在哪里,在一种什么样的境遇下,都能够除却尊卑之心,贵贱之辱,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

老子讲,看到了水,我们就学会一种泰然处之的生命状态,如果人没有这样一种心态,就容易心生怨恨,就很难成就大的事业,甚至会给自己带来伤害。回顾千秋百代,那些在历史上成就大事业的人,哪一个不是经历了千难万险,哪一个不是起起伏伏,而他们最终能够胜出,最重要的就是怀有这样一种宠辱不惊的居善地的精神。

《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到底是什么意思?

比如,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孔子在弟子们面前都不回避这一点,孔子甚至说,“颜回,吾不如也”,我孔子都比不上颜回。后来,颜回英年早逝,孔子闻讯后嚎啕大哭,“天丧予,天丧予”,意思是说,老天爷啊,你可把我害苦了,你既然把这么好的学生赐给我,为什么今天又把他夺走,你可让我怎么活啊。回想起来,颜回为什么能够这么感动孔子,我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居善地”。

二是心善渊。即指做事做事要有气度,有气量,心里能装得下是非。

用今天的话来讲,做人而言,官可以不大,财可以不大,但是格局一定要大,说白了,格局也就是胸怀,心大了,什么事都小了,心小了,什么事都大了。清朝的名臣林则徐曾做了一幅对联自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事实上,林则徐的一生一直坚守这种做人做事的气度。林则徐虎门销烟本是利国利民之壮举,也得到皇上的认可,但是,后来皇上因为受到外国强权的压迫,不得不把林则徐免职,并贬新疆为官。

《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到底是什么意思?

林则徐面对这种境遇,说一句很有明的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言外之意,国家都这个样子了,皇上也有皇上的难处,自己作为国家重臣,当为国分忧,为君解仇,甚至为国赴义,再所不惜,这种精神到今天看到都让人感慨不已,自愧不如。

我们今天的人做官做事,为什么没有这种气度,就是没有这种文化的修炼,官越大,心眼越小;钱越多,气量越小;即使有一点气度和气量,也都是官气和俗气,看不到正气和志气,一个民族想做大做强,心胸必须宽广,目光必须弘大,不能只盯着眼前那点得失。

三是与善仁。即给予了要发自内心,不图什么回报。

比如水,化云为雨,滋润万物,你想报答云,机会都没有,云化雨则散,再来云已经不是那片云了,此云非彼云也,这就叫与善仁。给予就要真诚,凡是给予中有期待,有欲求,这种给予就不是纯粹的,也就不是大道情怀了。

比如朋友之间,兄弟之间,相互帮助中如果有述求,还不如不帮助,久而久之便会产生隔阂。对家、对国、对天下,一个真正的君子都应该有这样的情怀。

《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到底是什么意思?

四是言善信。即言而有信,不可轻言和妄言。

在没有玻璃镜子和铜镜之前,古人一般是对水梳装,用一个黑的陶盆装一盆水,水放平之后,就能够清晰地照出人的样子,水从来不歪曲人,这就是水的言善信。有句话讲得好,水平则清,人平则静,就是这个道理。

一个政权与百姓之间建立不起诚信,那么这个政权离危亡就不远了,有了诚信,才会有信心,有了信心,整个民族才能够真正凝聚起来。失信于人,失信于民,个体和群体的危亡也就会随之到来,自古皆然,概莫能外。

五是正善治。即心怀治平之道。

我会今天在日常生活中也常讲一个词“水平”,在中国文化中水是公平的象征。中国有句老话,一碗水要端平,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公平之心,心平了,一切都会治理好了。

《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到底是什么意思?

六是事善能。即做什么事都要有必成的能力和决心。

在后文,老子曾经赞美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不要看水那么温柔,但是,无论多么坚硬的东西都能够被水所穿透,这就叫事善能。

我们老百姓有句话,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那个瓷器活,就是这个道理。人在其位要谋其政,并且要谋好其政,没有能力就要主动的把位置让出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特别是身居高位而掌握公权力的人,如果没有能力,没有本事,其危害大矣。治国先治吏,吏之治,关系到国之兴亡。

观当今之世,用人仍然是执政的第一要务,多少人越腐越上,多少人越清越下,有能者不得其位,无能者飞黄腾达,伤了多少志士之心,“带病提拔”成为常态,需要深思啊。所以,一位将军忧虑地讲,我们这个社会缺什么,缺得就是为国家敢于担当的忠臣良将,可谓是一语中的,发人深省。

七是动善时。即看清事态,因时因势而动。

《孙子兵法》中讲,“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水避高而趋下,兵避实而击虚”,都是强调兵家必须要效仿水的运动状态,要因时而动,因势而动。

《道德经》第8章:上善若水到底是什么意思?


孙中山先生也讲,“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所以,无论个人、团队还是一个社会,都必须对让主客情况有一个充分的认识,有一个准确的愿景,有一个科学的政策设计。我们原来总以为,自然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规律似乎是主观的,甚至无所谓的,所以,人们往往更重视自然规律的探索,而忽视探索社会规律的意义,因此,对社会规律的把握总是滞后于社会现实的发展,从而造成社会治理和发展的困境。

综上所述,老子所讲的水的这七德,亦或说道的这七德,非常具体,涵盖及广,可以看到老子道义的精深,以及对现实生活跨时空的巨大指导意义,具有某种普遍价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