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學會適時放手


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學會適時放手

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學會適時放手

王營

一般來說,11歲孩子如今還在讀小學,很多還都躺在父母懷裡撒嬌,自理能力很差。然而葫蘆島有這樣一個“狼爸”竟然狠心讓兒子吃苦受罪,給在瀋陽讀書的兒子,設計了特別的回家方式,讓11歲少年騎行150公里回家,為的是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積累經驗、提升能力和磨鍊意志,然而此舉卻引發爭議。

持反對意見的人認為:我國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孩子滿12週歲才可以騎自行車上路,11歲孩子騎行上路實際上是一種違法行為。但是父母李永生認為,什麼都不讓孩子們去做,孩子的體驗和感受如何能有?沒有體驗的知識,無疑缺乏一種生命力。讓11歲的孩子騎自行車上路的確違法,但父親教育孩子的理念也並非毫無道理,在肯定這位父親富有遠見的教育理念的同時,我為孩子在這次行動中的出色表現點贊!

不可否認,這一行動培養了孩子獨立解決各種生活難題的能力。從藉助手機導航遊覽故宮和大帥府,到改乘大客車後解決自行車託運難題,再到辦理旅館住宿手續,讓人很難相信這些複雜的程序是由一個11歲的少年獨立完成。尤其是當他發現乘坐火車到達盤錦太晚時,果斷作出改乘大客車的決定,這不僅鍛鍊了他的分析判斷能力,也表現了他克服困難的勇氣。

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學會適時放手

孩子未來走向社會不可能一帆風順,一定會遇到比改乘大客車更大的難題,如果孩子在困難面前選擇退縮,則無異於戰場上的逃兵,不僅難以實現人生目標,而且也會讓孩子陷入進退兩難的險境,從而失去成功的機會。因此,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善於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讓孩子學會自已的事情自己做,並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設計一些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通過孩子自己分析和判斷,獨立解決問題。孩子養成了這樣的習慣,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業上,都將受益一生。

更為重要的是,這一行動磨鍊了孩子的意志。在濱海大道上騎行時,當天氣溫下降,風也比較大,又趕上上坡,孩子騎不動就下車推著走,或停下來休息會兒。就這樣騎騎走走,孩子一直堅持騎完全程150多公里。這樣的成績對於成年人來說已屬不易,一個11歲的少年能堅持下來,靠的是頑強的毅力。

有研究表明,一個人專注做一件事情只要能堅持“10000小時”,就有成功的希望。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培養孩子做事情的專注力和持久耐力,是引導孩子將來走向事業成功的不二法門。

另外,這一行動還加深了父子之間的感情。為確保整個騎行過程的安全,父親對整個行動進行了精心設計。儘管如此,他仍然不放心,於是開車緊隨其後,但沒有打擾孩子。最後看兒子實在太累,便下車出現在兒子面前。當爸爸在眼前出現時,孩子又驚又喜。“爸爸會一路保護你的安全!只要你加油就好!”這句有力量的話語讓孩子心裡倍感溫暖。這說明,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定位好自己的角色,孩子獨立做事情時,不能包辦代替,更不能冷嘲熱諷,而是在一旁加油鼓勁,為孩子提供強大的精神後盾,這種親情的溫暖將會變成孩子不斷戰勝困難、勇往直前的強勁動力。

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學會適時放手

每一個父母都愛自己的孩子,但愛的方式有所不同。許多父母將孩子視為掌上明珠,甘願充當“孩奴”,包辦孩子的一切事務,讓孩子失去了鍛鍊的機會,以為這就是對孩子的愛,結果這樣的愛讓孩子成了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巨嬰”,害了孩子的一生。這一案例的啟發意義就在於,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和磨難,在解決問題的體驗中鍛鍊各種能力,為孩子的未來作準備,這才是對孩子真正的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