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息非常低,为什么很多老年人还是习惯存在银行?

品多多VV


为什么老年人喜欢把钱存到银行里呢?我对这个问题专门做过分析,我先说两个案例,然后再分析原因。

我的一个亲戚家是农村的,是一个退休教师,由于手里积累了一点存款,听说网上理财收益很高,而且利息兑付也很及时,于是就投资了20万元,就是大家熟知的P2P,结果后来平台跑路,投资到现在也没收回来,他这种情况,是很多老年人的笑柄,他们觉得虽然存银行利息低,但是安全,这是最关键的。

还有一个是我们单位退休的干部,他可谓见多识广,退休后开始下海经商,凭借自己的人脉关系销售商业礼品,后来遇到一个红颜知己,专门做投资,发现经商不如投资赚钱快,结果到处借钱投资,最终结果可想而知,不但鸡飞蛋打,连自己的房子也被拍卖了,我们退休的同事都对此耳熟能详,所以他们感觉还是存银行牢靠。

上述案例说明,有些老年人也是想获取高收益的,但是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这给很多老年人起了警示的作用,大部分人辛辛苦苦赚了一点养老钱,是不敢去冒大风险的。

所以老年人喜欢把钱存到银行,主要是有以下原因:

一是自己的退休金都从银行代发,月月跑银行,对银行的业务比较熟悉,比如利率什么时候上浮?大额存单什么时候发行?国债什么时候开卖?所以他们有自己的投资方式。

二是老年人之间互相会进行交流,像前面说的两个案例,我都是从老年人口里得到的,他们对于投资失败的案例记忆特别深刻,对于一些投资成功的案例,他们认为时间还太短,不能验证其准确性,往往持观望的态度,所以还是喜欢把钱存到银行里。

三是老年人对现在的一些投资工具不熟悉,大部分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有些人不认识英文字母,对于投资理财的知识更是有局限,所以我告诉他们创新存款、货币基金这些概念的时候,他们理解起来都非常费劲,而银行存款对他们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四是年龄大了会变得更加保守,老年人经历的事情太多,年龄越大越知道自己个人能力有限,这样人就会变得越来越保守,更喜欢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投资,银行存款有实体营业厅,有纸质存单,有国家担保,他们觉得存款更安全。

总之,尽管我们感觉银行存款利率比较低,但是据我了解,老年人都有自己的投资之道,无论是银行存款还是理财,他们的资金和投资周期安排的都比较合理,长期算下来,投资收益也还是可以的。


互金直通车


这个问题我也经常拿来问自己。

刚开始很不理解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为什么到了年底就把一年攒下来的钱存为定期。

后来,随着自己的年龄慢慢变大,也慢慢地理解他们了。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为这个问题再加点料。

我认为不仅仅是很多老人习惯这么做,很多中年人也这么做(60后、70后)。

话不多说,接下来来谈谈我是如何理解这个问题的。

这是一个从小就扎根在心底的习惯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

但也有例外,龙变虫、凤变鸡、老鼠变老虎。

借这两句话,我就想和大家说,一个婴儿最终长大成什么人,主要由遗传和环境决定。

遗传大家都懂,就是从上一辈继承下来的基因,比如说长得像。

环境呢,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从小到大接受的各种教育,如父母、学校和社会。

由此,我们来谈谈为什么老年人总是把钱存在银行里。

不知道大家听没听说过这些例子:

一个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老人,在儿女家生活的时候总是习惯买很多的菜把冰箱塞满。

一个在饭店经历过严重火灾并险些丧命的人,每次到公共场合时总要先知道后门在哪里。

这些说明什么?

说明他们的遭遇形成了他们的习惯。

那么老人存钱的习惯就好理解了。

现在我们所说的老年人大多是40后、50后。

那时候的他们过的是啥日子,过的是饥寒交迫、担惊受怕的日子。

经常是吃一顿不知道下一顿还有没有,甚至都不知道能不能看到明天的太阳。

如果运气好、收成好,有了不错的结余,还能去挥霍、去投资地产?

当然不会,还是过的“一分钱掰成两半用”的日子,把结余都省下来以备万一。

所以说,老人已经这样过了几十年了,早已把这种习惯牢记在心。

存钱在银行也就不足为奇。

可能也有过拿钱做些其他事情的想法,但心有余而力不足

不排除老人也想拿着钱像年轻人一样买个基金、股票。


但是实力不允许啊。

不是每个老人都像巴菲特、盖茨那样,大多老人都是普通人。

生活在这么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连年轻人都要时刻努力不让时代抛弃自己。

更何况本来起点就低的老人们,他们大多没接受过多少教育。

所以说,就算老人们有想法,但是“不会用”是个天然的障碍。

很多老人目前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但去银行存钱不一样啊,多多少少也存过几十年的钱了。

再加上银行几乎已经普及到每个乡镇,还有什么比去家门口的银行存个钱更省事的事情呢?

年纪大了,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冒险了,更何况还是孩子们给自己的生活费

1.年轻的时候,去多闯荡、冒险没多大问题,但老年人不行。

因为年轻人犯错的成本很低(不违法),大不了是几个月的生活费。

但老年人不一样啊,他们大多已经退休,拿着子女的钱和自己的退休金。

这时候再去像年轻人那样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去投资,会让自己陷入非常难的困境。

更严重的话,可能会影响到自己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举个例子,有很多报道称老人被卖保险、保健品的骗子把养老的钱都给骗走了。并且因此和儿女的关系也变僵。

2.老年人很多钱都不是留给自己的,大多还是为子女以及自己的孙辈准备的

老年人已经走过了大几十年的岁月了,该体验的也体验的差不多了。

就算还想体验些新鲜的,但身体已经不允许了。各个感官的能力严重退化。

并且老人都想为自己的孩子们做点什么、不拖累他们。

所以,老年人怎么会把儿女们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拿去做些有风险的事情了

以上呢,就是我的全部观点,仅供参考。

欢迎你在评论区留言进行指教、交流。

最后,感谢你的阅读。


GloryLong


因为老年人跟不上时代发展,不会用手机银行周转资金,只能存银行。其次老年人思想保守,不放心把钱放在网上银行,认为手中只有拿着存折放心踏实。

我有个同事,父母都是知识分子,退休金比较高,每月他都要去银行取钱存钱,很费功夫,也不方便。我觉得奇怪,就跟他介绍用手机处理工资的好处。

当时是2013年,网上某宝的存款收益曾高达7%,以致我天天看收益了几块的,心里可高兴了。从那时到现在我一直这么做,感觉很好,是稳定安全又收益较高的理财方式。

我先再手机上下载淘宝等购物的,这样避免去超市浪费时间购物,网上购物选择余地大,可比性强,物美价廉,还送货到门,除了新鲜蔬菜,几乎所有物品都是网购。

手机上再下载自己支工资的银行,我还办了一张借记卡,也把卡的银行app下载到手机上。这样购物可先借银行的钱,每月定期还上就行?

手机上又下载支某宝,把银行卡、购物都连起来,每月工资下发后马上存在宝宝里,购物用透支卡支付,这样可多得一个月红资利息。

别小看这利息,日积月累也比较客观,这几年光这块收入近八万元!要是像前几年那样高的利率,更是一笔客观收入。

这样做避免去银行排队,节省时间,也不用数钱担心数目不对。特别逢节假期前银行人特别多,每当看到银行长长人流我暗自为自己的聪明做法高兴。

我把这购物理财方式告诉了同事,说真的当时要不是关系好我真不想说。这么省事省时省力收益远比银行高的好办法,为什么不用?

我原以为同事听了会跟高兴,会说感谢我的话,可每想到他说,他父母就相信那张纸———存单,觉得钱放到手机里看不见摸不着,很不放心。

这几年银行也与时俱进了,用了自动存取款机,但是我觉得效率还远远不够,老年人习惯不好改主要是不会用,如果年轻人帮助老人学会使用,我想他们会接受的。

帮助老人学习使用手机存钱,既是孝顺老人,让老人不用出门就能办理,又能确保人身安全,不会出交通事故,保证资金安全,收益还远比银行高,何乐而不为?

欢迎您对我的回答留言!

请关注我,每日为您发恋爱婚姻情感内容。




日得人生


谁说存款利息非常低的呢?银行存款利息不低

说银行存款低的人,是不是指的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利率,国家基准利率是0.35%;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目前只有0.3%~0.35%,个别银行比国家基准利率还低,这就是利率的市场化。

同样,银行为了吸引固定长期的存款,往往对定期存款利率有很大优惠。比如,三年期定期存款基准利率是2.75%,商业银行吸引定期存款的利率一般比基准利率上浮20%~30%,也就是说利率一般在3.3%~3.575%。

银行大额存单是2015年银行才推出的一种存款理财产品,优惠利率比基准利率高出40%~55%,利率能达到3.85%~4.2625%。相信不管什么情况,4%的利率不会太低。

老年人存款的条件

虽然说我们一些理财产品的利率能达到5%甚至6%以上,但是往往不适合老年人。

第一,发行规律很不固定。很多理财产品,都是有银行或其专业理财的子公司不定期发行的,不仅老年人难以知晓,甚至年轻人也只能通过网上银行的手段去获取信息。理财产品都是有限额的,一些好的理财产品非常抢手,老人还在银行排队呢,结果抽到号到窗口就卖完了。

第二,门槛条件较多。利率越高的产品门槛条件越多,比如起步10万、20万,甚至上百万。实际上,很多人都没有这样高的积蓄的。

第三,流动性不如存款好。银行理财产品绝大多数都是有封闭期的,有的封闭期甚至长达一年两年。对于老年人来说,万一得大病,急用钱的时候取不出来,可就麻烦大了。银行存款随时都可以兑现,真遇到紧急事件,利息有损失也无所谓的。

第三,安全性受到质疑。有的理财产品收益高,但是安全性是得不到保障的。比如说一些股票类基金,时常会出现涨跌风险。再加上一些民间借贷,根本是非常不安全的。个人可以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一般也划分为PR1级到PR5级,分别是谨慎级、稳健级、平衡级、进取级、激进级。平衡集是大多数不会亏本的,但是进取级以上本金的安全性就都难以保障了。老年人理财是以稳定安全为主,肯定不愿意冒这个险。虽然银行有风险控制,但是老年人还是相信自己的判断,一般不愿意听取银行工作人员的介绍。

如果仅相差一两个百分点的收益,50万元一年也就是5000到1万元。很多老年人想自己还能活几天呢,才不会在乎这几个百分点的收益呢,一切要以安全为主。

银行存款是有存款保险制度保护的,一个银行所有存款账户内的50万元以内本息可以得到全额保障。再加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倒闭的可能性几乎是0。所以,老人们更愿意相信的还是存款。


暖心人社


存款的利息非常低?

其他的都不用说,就你开头这句话,都已经是错误的了,因为现在的银行存款利息并不低,在低风险的投资产品中,甚至存款的利息是最高的。比如大家最熟悉的货币资金(余额宝、零钱通这类)目前的收益率普遍低于2.5%,银行的理财产品收益率虽然高一些,但是超过5%的也是少数,大部分都在3%-5%之间;再比如分红型保单,虽然名义利率也有百分四五,但是实际利率一般都不到2%;至于说国债,三年期的4%,五年期的4.27%。

因此除存款外的其他低风险产品,其实收益率并不算太高,银行存款如果在几大国有行确实不高,但是如果在地方中小银行以及民营银行里,存款的利息其实挺可观的。如下图所示,一年期的甚至可以达到4.1%,5年期的很多都在5.3%以上。

安全性

当然除了收益率之外,老年人们之所以选择银行存款,还有很大的一个因素就是安全性!对于老年人而言,甚至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因素,毕竟这个钱可能是养老的钱,就当前整个市场而言,真正能做到绝对保本保息刚性兑付的产品,只有两个,一个是国债,另一是就是银行存款。国债的利率对比小银行的存款利率并没有优势,再加上国债是有固定期限发行的,只能在指定的代理发行银行购买,投资渠道的便捷性还没有银行定期存款好,所以在二选一之下,肯定很多老年人会选择简单的定期了。


总结

江湖上有句话叫做:你大爷始终是你大爷!你大妈始终是你大妈!往往你所认为不起眼的产品,恰恰可能其目前反而是最优的产品,故而不能简单的以偏见去判断一个产品,更关键的是我们要自己去了解去认知。


鲤行者


说真话、讲实话、不废话、没套话,让我们今天说一点大家都能够听得懂的人话,大家好我是你们的社长。

银行存款的利息确实非常低,但是老年人还是愿意习惯性的把钱存在银行,主要原因有两方面,第一方面出于安全的考虑,第二方面出于方便的考虑。

虽然现在互联网相对比较发达,但是对于老年人来说钱拿在手里面,摸得着看得见心里才踏实,如果通过手机转来转去他们心里没有底。

安全考虑

虽然我们可以看到当前主要是以互联网发展为主,存钱取钱转账我们再也不用去银行了,当然这是对于当前的年轻人来说。

而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从小长大的那个时代并没有手机,也没有什么互联网,所以说根深蒂固钱对于他们来说只有看得见摸得着,心里才踏实。

而当前网络上五花八门的投资理财,一方面是他们不会操作,另一方面是他们听过欺骗的故事太多心里有所顾忌。

所以还是愿意多走两步到银行里面亲手把钱存在自己的卡里面,这样他们才会放心。

考虑方便

老年人平时基本上不会把钱放在家里面,都是存在银行里面,有的选择定期存款有的选择活期存款,用的时候多走几步到附近的银行把钱取出来,不用的时候再把钱存到银行里面。

一方面是害怕钱放在家里面自己忘记找不到放到哪里,另一方面是害怕放在家里面容易丢失,从在银行里面选择活期存款自己想用就去想充就充相对比较方便快捷。

另一方面主要原因是老年人更加相信银行,因为银行有办公地点他可以找的着,而网络上一旦停电停网他就根本找不到。

综合来看: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在意的是安全和方便,在他们的意识当中高利润存在着高风险,这其实就是正常人的思维模式,恰恰现在很多人的思维模式想要的是高收益低风险,所以说对于当前的很多年轻人需要返璞归真的想法。


社长财经


现在存款利率这么低,为什么老年人还是喜欢把钱放在银行?通过我多年的观察以及根据我老妈也喜欢在银行存款的表现,我归结为两个原因。

01.老年人文化程度较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不懂的用手机上网,自然就不会懂得网络理财,网络理财收益再高对他们来说也没用。

就像我妈一样,今年六十多岁了,大字不识几个更不用说上网,拿着老人机会打电话就不错了, 让她用手机来购买收益率较高的网络理财根本是做不到的。

02.老一辈人比较信任银行,有店面在安全可靠。

老一辈人存钱都去银行柜台,存钱看得见又有存单为凭,眼见为实的想法深入骨髓,想让他们去网上购买理财不太现实。

总之

一方面由于年龄大的人根深蒂固的观念和自己文化程度低的影响,导致了他们很少购买网上理财,反而对银行存款情有独钟。


小方聊投资理财


你的看法有点片面。有些人存款是为安全而存在的,这就是客户习惯去银行存款的理由。

银行人告诉你:不止是老年人,中年人,年轻人同样有钱存定期存款。只不过年轻人手中有存款的少,中年人买房的多。比例其实是一样的。

这些人特别理性,任你说破天去,连理财业务都不办,你越提醒他们存定期,利息少,不划算,他们越以为你在骗人。事实上站在专业的角度上,银行推荐给客户的,确实比他们自己要的定期存款收益多很多。

虽然说高风险有高回报,低风险收益低,但是人的想法很难改变。你也不能说他们小心驶得万年船不对,但是同样存一年,你就不点,人家是你一两倍,就想问一问,钱多咬手吗?!!!

哈哈,银行人只是尽义务提醒,办与不办主动权在客户。



红姐来自凤城


老年人的确是银行存款的“主力军”,这也有特定的原因。

老年人相信“眼见为实”

许多老年人,还是最为相信银行,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银行是国家的,所以有信誉,有保证。虽然现在银行卡已经非常普遍,但很多老人还是喜欢用存折、存单,因为他们可以看到上面的数字,他们认为这就是一种凭证。

而一张银行卡,上面也没有任何的数字,万一搞错了怎么办?所以,老年人都不太喜欢用银行卡,或者也可以说是不愿意接受。

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更慢一些

现在,除了银行存款,还有理财、基金、股票等理财和投资的选择,但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更慢一些,很多老人还是保留着3、4十年之前的认知,认为钱就应该存在银行,让他们拿钱去买理财、买基金,他们会认为那样不稳妥。

银行存款是最稳妥的理财方式

说银行存款利息低,没有错,但银行存款并非一无是处。银行存款的最大优点就是保本保息,其他理财投资品种收益是高,但伴随的风险也高。

就拿银行理财来说,最开始是也是保本的,可现在打破了刚性兑付,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了,为什么?因为理财产品的风险是始终存在的,只不过运营的好,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可谁能保证永远不出风险呢?

而打破刚兑,也就是让人们意识到其中的风险,这无论对客户来说,还是对银行来说,都是有利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回答问题不易,也希望路过的小伙伴动动小手帮我点赞,我祝您笑口常开、心想事成、多多发财。如有不同观点,也欢迎在下方评论。想学习理财知识的朋友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谢谢!


小峰谈理财


最近,各大银行也纷纷节后复工,于是就有网友到银行去办事情,但是令他感到奇怪的是,很多中老年人排队把钱存入银行。对此,理财经理还表示,中老年人手里都有一点钱,他们早已养成存钱的习惯,凡是年中、年底或年初需要应对考核时,那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中老年人才是我们争取的目标对象。

可能对于年轻人来説,现在银行利率又这么低,中老年人还习惯把钱存银行,实在有些不可思议。对此,我们认为中老年人选择把钱存银行也无可厚非,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近年来线上线下理财产品频频爆雷,导致投资者损失惨重,血本无归。同时,银行理财产品也在2020年打破刚性兑付。再加上国内经济下行,各种投资风险上升。所以,那些厌恶风险的中老年人,还是更愿意把钱存银行,至少资金的安全是有保障的。

第二,从表面上看,银行存款利率不高。但是,现在银行也在搞金融创新,不仅是民营银行开出的存款利率高达5%以上,各类商业银行先后推出了智能存款、结构性存款,还有大额存单,特别是三年期的大额存单,年收益在4%左右。如果遇到要提前支取,大额存单则可以靠档计息,不会被当作活期存款。而且大额存单还可以抵押、转让出去。所以,大额存单深受老年朋友的青睐。

第三,国内经济下行趋势明显,央行货币政策持续宽松,造成了国内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裕。这除了导致人民币汇率跌破7关口外。还有银行的各种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也在下行。特别是宝宝类货币基金的年化收益率更是跌至了3%以下,而银行理财产品的利率也已经降到与大额存单的利率差不多。既然其他理财产品在利率上没优势,那么储蓄存款的安全性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第四,很多老年人存钱是为了应对不时之需的(比如要买大件家电、大病诊疗、出国旅游等),而不是要获取高收益的。他们把每个月剩的钱去存起来,积小成多,聚沙成塔,几年下来,也能存个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所以,对这些老人来説,银行的利率高低不重要,重要是资金安全和流动性好。

很多老人习惯把钱存银行,在他们看来,社会上各种理财产品频频爆雷,现在只要自己资金绝对安全、流动性好就可以了。同时,目前各类理财产品收益率在趋势性下降,银行大额存款、结构性存款等收益率在上升,理财产品的优势已经不再明显。更关键的是,老年人存点钱为的是应对不时之需,高收益率、高风险理财产品并不是他们所追求的目标,能随时拿出来应急,这才是关键所在。老年人习惯于存银行的原因有很多,他们普遍追求的是比较保守的投资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