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朱元璋和朱棣可以一言九鼎,完全說了算,後來的明朝皇帝卻處處受文官集團的制約?

匿名用戶3567721


開國之君大多強悍無比、氣場十足,很難被他人左右,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朱元璋。他白手起家,經歷千難萬險,開創了龐大的明帝國,並且得位最正,他驅逐了腐朽、汙濁、暴虐的元王朝,為萬民敬仰。


朱棣得位不正,但朱棣即位是通他自己的努力達成的,這和開國之君類似。況且朱棣在朱元璋的基礎下,讓明王朝變得更加強盛,永樂盛世就是證明。

正所謂中央集權才是君主的第一要務,只有牢牢地掌控權力,才能實施野心和抱負,才能保持長治久安。

朱元璋權力慾極強,他不僅廢除了宰相,還殺掉了大量官員,為的就是讓權力最大化。所以在朱元璋強大氣場下,文臣是不敢造次的,而且朱元璋精力充沛,根本不需要過多的文臣來分割他的權力。

朱元璋設置了大學士,也就是內閣的雛形,但這些大學士只是朱元璋的顧問,沒有絲毫權力。朱棣即位後才設置了內閣,並令解縉擔任了永年年間的第一位內閣首輔,此時朱棣還是牢牢掌握著絕對控制權,內閣作用很小。

朱棣經常御駕親征,朝中需要有人幫助其行使部分權力,所以內閣的權力也在慢慢提升。伴隨著皇帝更替,內閣權力變得越來越大,正德帝去世後,首輔楊廷和負責選擇繼任者,從而確定了嘉靖的皇位,萬曆年間,張居正幾乎可以隨心所欲發佈政令,皇帝對其言聽計從。那麼為何朱棣之後的皇帝們經常受到為官集團的制約?

一、開國之君和守成之君的區別

打工相對容易,而創業非常難,開國之君就好比道路的修建者,而之後的皇帝們只需要按照前人的道路繼續走,這相對會容易很多。朱允炆就是位守成之君,他沒有經歷過戰火和廝殺,身上也缺乏氣場和決斷,威信較低,於是這就給了朱棣機會。

朱允炆盲目信任齊泰、黃子澄,不論是削藩還是出兵,齊泰、黃子澄的決策一錯再錯,而朱允炆卻起不到一絲積極作用。削藩直接逼反了朱棣,給了朱棣靖難的理由,出征換成了李景隆,又給了朱棣取勝的機會,就好像朱允炆一直在給朱棣做嫁衣。

朱棣雖然並非開國功臣,但他卻在之後的戰火中磨練自身,成為當時最優秀將領。朱元璋布衣出身,在戰場上摸爬滾打多年,眼中不揉一點沙子,對戰局判斷極為準確。這些素質都是守成之君不具備的。

史料記載:

“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坐奸黨死者甚眾。”

朱棣攻下南京後,殺掉齊泰、黃子澄、方孝孺,株連家族,建文舊臣中,凡是反對朱棣的幾乎都被殺了。如此情形哪裡還有文官什麼事,哪個還敢來挑戰皇權,這不是找死。

朱棣以他的暴戾壓服了所有人,而事實上,朱棣也姓朱,他本身也有繼承權,恩威並施之下,天下也很快安定了下來。氣場這東西很難講清楚,但在朱棣、朱元璋上能明顯地顯露出來,其中的表現應該是強勢、威懾、自信和果決。經歷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人,也造就了不同的皇帝,這大致就是開國之君和守成之君的區別所在。

二、土木之變

朱元璋在立國之初還是很重視武將的,開國封爵的大多數是武將,畢竟打仗是要靠武將的,況且在開國之處戰爭仍在繼續,只有安定的時候才需要大量文臣。

朱元璋設置了五軍都督府,是最高軍事機構,調兵遣將的命令都要從五軍都督府發出,權力很大。正統十四年,瓦剌也先侵擾明朝邊境,在王振的慫恿下,朱祁鎮率兵親征。在王振的錯誤指揮下,明軍在土木堡和敵人遭遇,明軍傷亡慘重,朱祁鎮本人也被也先俘虜。

史料記載:

“師潰,死者數十萬。英國公張輔,奉寧侯陳瀛,駙馬都尉並源,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壎,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王貴,尚書王佐、鄺野,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鉉、王永和,副都御史鄧棨等,皆死,帝北狩。”

朱祁鎮這次親征帶上了大量朝廷文武官員,倒黴的是這些官員也跟著軍兵一起被敵人埋葬。這造成一個重大問題,就是官員斷層,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這些高官被殺,朝廷只得啟用大量文官。

造成的問題就是權力平衡被打破,于謙之所以能成為軍隊一號統領,一定程度是因為大量官員被殺。加之時局危機萬分,于謙的權力也變得空前的大,所有兵力調動、物資配給全部由於謙一人做主。

在北京保衛戰結束後,于謙的這些政策被保留了下來,比如京城的團營部隊,於是乎文官的權力增大,武將被進一步削弱,五軍都督府的權力大多收回了兵部。土木之變雖然讓明軍損失了十萬士兵,卻給了文官們強大自身的機會。

三、皇帝的不作為和行政需要

朱元璋是最勤政的皇帝之一,沒日沒夜地工作,也沒有太多興趣愛好,這在旁人看來可能有些不可思議,然而朱元璋卻做到了。隨著和平時間的增長,明朝的皇帝們也變得越來越懶,甚至出現了不上朝的現象,比如嘉靖和萬曆。

海瑞那篇舉世聞名的《治安疏》就有“一意修真,竭民脂膏,濫興土木,二十餘年不視朝,法紀弛矣”等記載。可見嘉靖這皇帝做得不太稱職,大興土木花銷無度,這些皇帝們難免會有,最令人詬病的便是二十年不上朝,並且長年修道煉丹,耽誤了很多政務。

嘉靖帝和萬曆皇帝還是有所區別,嘉靖皇帝多少還會處理政務,而萬曆皇帝是常年不出宮門,除了特大事項其他一概不管。權力是個好東西,誰都想要,既然皇帝對權力有所放鬆,那麼文官就會順杆往上爬,嚴嵩、徐階等權臣就是這樣出現的。

不靠譜的皇帝很多,但朝廷也要繼續運轉,那麼大家就選出個代理人,也相當於總經理,幫助皇帝來處理政務,伴隨的皇帝們越來越懶,內閣的權力就越來越大,直到嘉靖、隆慶、萬曆年間到達頂峰。

如果明朝的皇帝人人都像朱元璋,那麼是文官集團會被永遠壓制下去。但人和人不同,很多皇帝是來享受生活的,不喜歡恪盡職守,於是文官崛起成為一股強大的力量,來同皇權抗衡。

在明代中後期,皇帝已經不是主角,內閣才是舞臺的一號人物,也正是他們的存在,大明王朝才變得光彩奪目。


楊角風發作


朱由檢笑了,崇禎做了十七年皇帝,一共殺了兩個首輔大臣,撤換了五十個內閣大學士。 另外還撤換了十四個兵部尚書,而且這被撤掉的十四位,還都是正經八百的兵部尚書,僅僅只加兵部尚書銜的還沒計算在內。這十四人裡,其中有九個被治了重罪:斬首者一人,治死者一人,自殺三人,下獄兩人,革職查辦兩人。 刑部尚書,前後撤換了十七人。 處死或被逼自殺的督師、總督,包括袁崇煥在內合計有十一人,如薊遼總督劉策,漕運總督楊一鵬,督師熊文燦,陝西三邊總督鄭崇儉,薊州總督範志完、趙光抃等。 各地巡撫被斬殺的十一人、未來得及問罪先行自殺者一人:“終崇禎世,巡撫被戮者十有一人:薊鎮王應豸,山西耿如杞,宣府李養衝,登萊孫元化,大同張翼明,順天陳祖苞,保定張其平,山東顏繼祖,四川邵捷春,永平馬成名,順天潘永圖,而河南李仙風被逮自縊,不與焉。”《明史·列傳第一百三十六·顏繼祖傳》。





多特萌徳


朱元璋和朱棣父子都是歷史上少有的強勢皇帝,他們二人有著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強勢,果斷,能文能武。歷史無數次證明凡是懂得軍事的皇帝,他們一般都很強勢,文官集團幾乎無法抬頭。

皇帝夠英明,夠厲害,文官都害怕啊。當真還有幾個不怕死的箴臣。事實證明,當官的大多數都是為了自己前途著想,很少有官員冒著殺頭的危險與皇帝死磕。

朱元璋一生殺官員無數,堪稱最能殺官員的皇帝,試問這樣的皇帝哪個不怕,哪個文官膽子那麼大,敢和皇帝爭權。

朱棣也不用說,在權利面前,連親兒子都不放過,何況文臣,管你是啥官,敢和朱棣爭權,那只有一個後果——殺。

而明代後世的皇帝見的世面少了,也缺乏那種果斷和能力,文官也都是文化人,一個個都狡猾狡猾的,很難對付,因此,明代後期宦官才會亮相,不是偶然,而是必然,因為皇帝鬥不過這群有文化的知識分子。





戲說明史


明朝尚武的皇帝其實也就4個,分別為朱元璋、朱棣、朱瞻基、朱厚照。其中朱瞻基是難得的文武雙全之輩、朱厚照是土木堡以後,唯一一個懂軍事的。


親自帶兵上陣的有5個,除了以上4個,還有一個朱祁鎮,雖然他不懂軍事,最終釀成大敗,徹底改變了明朝的軍事進攻態勢,但是人家的確是親征啊。

真正不受文官制約的,也不需要通過太監來也制約文官的,只有3個人。分別為朱元璋、朱棣和朱厚熜。


朱元璋和朱棣是馬上天子,在他們的時代,文官勢力相當弱小。甚至文官成為明朝政局一個影響深遠的勢力,還得拜這兩位皇帝所賜。

首先,朱元璋如果不廢除近2000年的丞相制度,他就不需要文官大學士這類秘書班子。


其次,朱棣這輩子靖難之役,完成了不可能的逆襲之後,五出漠北、三犁虜庭,過夠了馬上天子的癮,但實際治國卻丟給了文官集團,以至於最後選嫡也不得不向文官集團實質性妥協。


再次,朱高熾即位後,徹底調整了內閣班子,給予了巨大的品級地位和權力,讓他們徹底凌駕於六部之上。原來的皇帝只要對付丞相一個人,後來的生於深宮的皇帝,面對的卻是一個巨大而複雜,有的自己利益運作和不受皇權干預的晉升體制的文官集團。


最後,在朱棣死後20年後,之前朱元璋和朱棣用來制衡文官集團的武將勳貴集團,被朱祁鎮同學徹底報銷於土木堡,文官集團就逐步失去了制約。

好在當年和文官集團一起成長起來的還有另一個特殊階層,那就是太監,當年在“靖難之役”中取得了關鍵作用。後來朱瞻基教他們讀書,絕對不是因為好玩。


真正厲害的皇帝是嘉靖皇帝朱厚熜。這位權謀手段近乎達到明朝巔峰的人精皇帝,那真可謂“雲在青天,水在瓶”。

朱厚熜剛進紫禁城,就讓玩了一輩子鷹的楊廷和,被鷹啄了眼睛。靠一己之力,利用文官集團自己的武器“禮儀”,將整個文官集團打敗,並且讓他們實現了大分裂,並且將整個文官集團踩在了自己腳下,成為自己的傀儡。


炒米視角


元朝末年,朝廷腐敗,沉重的徭役賦稅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一時間,民不聊生,生靈塗炭。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災頻發,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鋌而走險,紛紛揭竿而起。生於貧困家庭的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的紅巾軍,加入推翻元朝的起義中,憑藉其機敏英勇的作戰才幹,很快得到賞識,聲名四起。接連消滅陳友諒、張士誠之後,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輝煌的大明朝由此正式建立。

朱元璋在位期間,輕徭薄賦、為政勤廉,社會生產逐漸恢復並不斷髮展,開啟洪武之治的盛世。當然,為鞏固中央集權,朱元璋在政治上也大刀闊斧地進行了改革。起初,無論是中央建制還是地方治理原則在相當程度上沿襲了元朝,在中央設立中書省,置丞相,地方推行行省制。然而沒多久,朱元璋就察覺到中央的丞相和地方的長官權力過大,對自身權力存在不小的威脅,尤其丞相胡惟庸獨斷專行、權傾朝野,更是朱元璋的眼中釘。

於是,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枉法的罪名處死了胡惟庸及相關官員,同時宣佈廢中書省,廢除丞相。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三者分立又互相牽制,有效防止了地方權力過重。在各府縣的重要地方,朱元璋還設置了巡檢司,負責把關盤查、緝捕盜賊、盤詰奸偽。對於貪官汙吏,朱元璋整肅綱領,採用嚴刑酷法,當政31年,拔除貪官15萬餘。

朱元璋一生勵精圖治、內政修明。而丞相的廢除,也為鞏固中央集權、強化君主專制做出了巨大貢獻,權分六部,直接由皇帝管理,自此皇帝一言九鼎,真正地將至高權力牢牢握在了手裡。

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廢除丞相之後,所有的政務負擔全都落在了皇帝一人身上,皇帝直接領導六部,事無鉅細都要親自處理,壓力之大可想而知。朱元璋平均每天要批閱奏章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開交,於是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另設殿閣大學士,侍從左右,以備顧問。這便是後來內閣制度的前身。

明成祖朱棣即位後,雖有朱元璋一樣獨攬大權的雄才偉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駕親征讓他不能真正意義上地總攬政事,於是一個輔助皇帝的“助手”機構——內閣應運而生。朱棣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至此,內閣制度正式建立。

朱棣把原來宰相擁有的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據《明史·職官志》記載:“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也就是說,此時的內閣仍然只是皇帝的私人秘書,並非權力機構。因而內閣初期並無多大實權,對君主專制也構不成威脅。

直至永樂中期以後,內閣職權漸重,兼管六部尚書,成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決策機構。明宣宗朱瞻基時期,內閣權力開始不斷上升,自此往後,內閣權力愈發重大,地位愈加重要。到了明世宗朱厚璁的嘉靖時,將內閣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地位大大提高,雖無宰相之名,實有宰相之權。嘉靖二十一年,權臣嚴嵩任武英殿大學士後,專擅朝政二十餘年,內閣的權力已經完全與從前的宰相一樣了。

隨著內閣權力的不斷擴大,皇帝自然也愈發受到文官集團的制約。內閣大學士成了不稱宰相的宰相,不僅相權在實質上沒有被消滅,反而因為收集權力,導致更多的權力集中在內閣的手中。皇帝獨裁,文官因為很多權力被上收,為了自保,在科舉座師等傳統維護下,文官選擇了抱團而立,最終成了皇帝與文官集團之間的拉鋸戰。

內閣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就是票擬製度,由於奏摺的數量非常龐大,除重大事項外,皇帝往往很少查看奏摺中的內容,所以閣臣言簡意賅的建議就順理成章成了最後的措施。內閣在維護皇權至上的過程中,實際上已經完成帝國實權的承接。譬如在明朝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藉著皇帝老師的身份,很容易就能影響年幼的神宗朱翊鈞的決策,成為實際上的政務決策者。大臣的“奏章”,閣臣的“票擬”,皇帝的“批紅”,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一手操控,達到空前一致,使得張居正掌閣初期擁有絕對的權力。

然而除了皇權,內閣與六部、司禮監的矛盾也不少,甚至內閣本身也矛盾重重。由此可見,內閣制度在當時並不能與君主專制政體完全適應,內閣地位的特殊又使它成了矛盾輻輳之所,各種矛盾的發展,無一不是加劇了政治的腐敗。至於後來導致宦官專權、朋黨傾軋,“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之罷相始也”。

朱棣之後的明朝皇帝處處受文官集團的制約,除了皇帝自身資質平庸、無心政事之外,廢丞相、設內閣的決策也佔了相當大一部分責任。

《明史》

《朱元璋簡介》


歷史戰爭


除了個人年齡和能力外,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開國皇帝基本上是靠一己之力打下和奪來天下的,因此,他的地位和權利任何人不容置喙和染指。而治世皇帝則不然,由於兄弟眾多、競爭激烈的原因,要想登上大寶,必須在後宮或太監或大臣中尋找幫手,甚至結盟,如此上臺後就必然牽扯利益分配問題,其權利被瓜分、受制約是正常現象,不被架空就已經很不容易了。第二、政治上採取內外服制度,即京畿與封地相互倚重,組織架構採用內臣外臣設計,即太監、侍中等近臣與外廷大臣相互制約,這樣的政治制度和權利架構,周朝就開始了,這兩副挑擔一旦失去平衡,就會出現皇帝被一方制約的問題。明熹宗朱由校,為了不受朝廷大臣制約,能抽出空來做木匠,同時還能說了算,硬生生捧了個九千歲魏忠賢,魏忠賢一己之力就可抗衡以東林黨為首的外臣。

出自皇宮內院婦人之手的治世皇帝,不管哪朝哪代,只要不是天資特別聰穎的天才,只要繼位有蹉跎,行政必然受制約,這是做皇帝的代價也是宿命。





徐大乎


朱元璋和朱棣作為尚武的皇帝手裡是有強大的兵力的而且殺伐果斷!當然可以一言九鼎。

發展到了明朝的中後期,宰相的廢除和內閣制度的確立,皇帝的權力進一步的下放分散,使得皇帝的權力開始下降。

明朝的政治制度使得明朝精英階層空前膨脹和精英階層確立了獨立性,無論是經濟上的獨立性還是思想上的獨立性都在不斷加強,單個精英或精英團體與君主或皇帝的利益,與帝國的利益越來越難協調一致;而君主的權威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逐漸下降。

因此,出現了明朝皇帝越來越難以控制文官集團,越來越難以隨心所欲。維護君主,打擊精英,反歷史潮流而動,嚴重破壞生產力,破壞經濟和社會的健康穩定成為歷史必然。



縱情山海間


這個問題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的問題,如果細細的研究,少則能寫一篇名為《論明代文官集團的形成與發展》的長篇論文;多則能出一本專門研究明代文官政治的書。

不過在這裡,只能簡單的探討一下。

題目認為朱元璋和朱棣能不像後來的皇帝受文官集團制約,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皇帝強勢。眾所周知,朱元璋和朱棣都是馬上皇帝,江山是自己一刀一槍打下來的,馬上皇帝有個共同的特徵,就是強勢。說話辦事說一不二,沒人敢頂撞,這種情況下,自然不受文官集團制約。

第二,皇帝能力強。這點在朱元璋身上尤為突出,洪武四大案几乎將朝中一掃而空,然而朱元璋卻能事必躬親,將國家維護的井然有序,對他來說,那些文官多一點少一點根本無所謂,自然不可能受他們的制約。

第三,文官集團尚未成型。洪武年間和永樂年間,都是國家剛剛建立,科舉制度推行時間還不長,加上靖難朱棣清理了一批,文官集團還不是很壯大,難以與皇權抗衡,因此也無法制約皇帝。

第四,武將勳貴集團的制約。土木堡一戰,導致明朝的武將勳貴集團損失殆盡,文官集團失去了制約,在朝政上野蠻生長,最後發展到能夠制約皇帝也就不奇怪了。

然而,這些觀點都是站不住腳的。

首先,你只要看看文官們是如何制約皇帝的。

一個是對皇帝不合適的旨意進諫,這個恐怕都不能算制約,身為大臣,進諫本就是職責。只不過有的言辭激烈,能唬住皇帝。

二是撂挑子,要麼你開了我,要麼你殺了我。來了我你得自己幹活,殺了我你得承擔惡名。

數來數去文官們就這些手段。

因此嘉靖皇帝做出了好榜樣,所有大臣在他的領導下對同僚是鬥來鬥去,對皇帝是極力表現。

不聽話就換人,你不幹有大把人想幹;

所以說,羚羊敢向獅子叫板的時候,多半都是獅子在打瞌睡的時候。能被文官制約的皇帝,不是懶惰,就是軟弱。

即使到了胡惟庸那種程度,想挑戰皇權,朱元璋只用一句話便解決了:

那就都殺掉吧!

刀把子在皇帝手裡,制約皇帝?不存在的!


人生是一場耕心之旅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我來回答

朱元璋是個草根創業者,歷經千辛萬難才建立大明王朝,他驅逐暴元,還個太平世界,值得我們尊重。


朱元璋登基之後必然需加強君主集權,才能實施野心和抱負,保證自己王朝長治久安。

朱棣原本沒機會能問鼎無上之位,他奪取朱允炆皇位,他得位不正,他必須依靠自己不斷努力,才可消除這種不少影響,五徵蒙古、派鄭和下西洋、修永樂大典,都十分不符合朱棣不安的內心,他要大家認為他做的不比自己父親差。

朱元璋為此廢宰相、殺官員,大勢收權,要其擁有無上皇權,在其強有力手腕之下,文臣不敢造次,再加之其上佳精力,要其處理政務得心應手。

朱棣經常親征,要其沒足夠事件處理政事,他就給文臣權利,內閣就產生了,畢竟隨著皇帝更迭,權利不斷加強,以至於會出現後世之君經常受到文官集團制約。

朱元璋、朱棣均為雄主,文臣不敢造次

朱元璋、朱棣為一代雄主,必有極佳之處,後世之君只需按照他們之路就可,無奈朱允炆削藩太急,要朱棣找到機會推翻了其皇位,順利登基。

朱棣文治武功極佳,不太是個守成之君,更是個創業之君,這要其在處理建文舊臣中毫不留情,不容許任何人挑釁其合法性。

朱棣這個時候只能以強硬態度,才可穩定局勢,否則就有人提出其得位不正,這要朱棣很難受,為此他只能不斷建立功績,期望可掩蓋其過處,這也是要我們明白為何朱元璋朱棣期間文臣不敢造次原因。

土木堡之變,武將集團喪失主動權

朱元璋、朱棣、朱瞻基三位帝王期間,武將集團佔有主動權。

這個時候大明王朝急需武將穩定局勢,文臣並不能為之所靠,這也是那句武將戰天下,文臣平天下由來。

可無奈朱祁鎮這小孩,渴望創下不世之功,貿然聽從王振之話親征,明軍損失慘重,朱祁鎮本人也給瓦剌俘獲,大明王朝差點滅亡。

朱祁鎮親征帶上了不少文武官員,其中不少都為百戰之將,無奈因一個錯誤命令,要武將集團全軍覆沒,朝廷為穩定大局只能啟用於謙為首文官,保護北京。

于謙不負眾望,打贏北京保衛戰,大明王朝為此又延續了百年,可這戰中文官集團權勢加重,武將不在有重權,從此大明文官機會來了。

明朝中後期,帝王怠政文官權勢加重

萬曆、隆慶、嘉靖三位皇帝時期,可以說是明朝內閣權利達到頂峰,之所以會出現此種情況,很多時候就是皇帝不在勤政,更多放權,從而要自己更多時間從事喜愛之事。

皇帝對權力放鬆,文官抓住機會往上爬,自然權臣也會出現,嚴嵩、徐階等人就代表皇帝維持朝廷運轉,皇帝不在處理日常政務,更多就在大事上過問就好,大明王朝文臣就迎來他們黃金時期。

朱元璋絕對是個另類,畢竟他超高精力要其緊抓大權,這樣雖可壓制文臣。可一旦更換皇帝,難保後繼之君,會有朱元璋勤政之舉,這也導致文官集團有足夠時間發展,從而抗衡皇權。


莫地方


皇帝的性格強勢與否直接導致了統治的強弱,再說弄出太監勢力也不是為了抗衡文官集團,而是相互牽制,實際權力還是在皇帝手中的。

首先說明朝的體制,明朝擁有非常完善的政治體制,有一整套內閣機制管理國家,但內閣機制也取決於皇帝的喜好,皇帝若想實際掌控,直接掌控內閣就可以了。這也是明朝能夠保持長時間穩定的基礎,甚至萬曆皇帝不上朝也不影響國家穩定和對外戰爭的勝利。

其次要說皇帝的性格了,朱元璋和朱棣性格非常強勢,事必躬親,讓人總感覺國家在他們一人掌管之下,國家的興亡也繫於皇帝一人。而其他的皇帝則給人感覺不強,因為沒有特別突出的政績。這也是因皇帝性格造成的,明朝的完善體制不需要皇帝事事親為,不過想管還是隨時可以管的,看皇帝喜好了。

最後就說明朝的朋黨之爭,明朝後期,朋黨之爭愈演愈烈,已經演變成為了攻擊對手無所不用其極了,絲毫不顧及國家的發展。為了減少朋黨所帶來的不利影響,皇帝開始將宦官提上加以抗衡,事實也證明起到了不錯的效果。但我們還是要認清,宦官從始至終也沒有影響到皇帝的統治,都是在皇帝的授意下做事。

雖然明朝皇帝名聲多不好,但皇權一直非常穩固,個人性格讓皇帝給人的印象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