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時日本“遣唐使”與晚清時留學日本熱潮


讀史可以明鑑 ,知古可以鑑今!

一,唐朝時日本“遣唐使”的趣知識。

a,“留學生”這個詞是日本人用中國的漢字創造的。

唐帝國為當時世界上文化、經濟、軍事等最強大的國家,當時日本政府為了吸取中國的先進文化,曾多次派遣遣唐使來中國。

唐朝時日本“遣唐使”與晚清時留學日本熱潮

(大唐長安)

由於遣唐使團是外交使節,不能在中國停留過長的時間,因而難以更好地吸收中國的先進文化。所以所以日本政府從第二次派遣唐使起,就同時派遣“留學生”和“還學生”。

所謂“留學生”就是當遣唐使等回國後仍然留在中國學習的學生,“還學生”則在遣唐使回國時一起回國。

唐朝時日本“遣唐使”與晚清時留學日本熱潮

(遣唐使路線)

b,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264年的時間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

唐朝時日本“遣唐使”與晚清時留學日本熱潮

(各國前往唐朝的使者 )

遣唐使團的規模初期約一、二百人,僅一、二艘船,到中、後期規模龐大,一般約五百餘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七次竟達651人。

其次數之多、規模之大、時間之久、內容之豐富,可謂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舉。

唐朝時日本“遣唐使”與晚清時留學日本熱潮

(晁衡)

c,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時派遣“送使”同去。由於航行艱險,他們往往居留下來,歸化日本。如沈惟嶽﹑袁晉卿等,見於日本史書的有十餘人,都在日本朝廷任職。唐朝僧人也有隨遣唐使赴日的,最著名的是東渡傳授戒律的鑑真。

唐朝時日本“遣唐使”與晚清時留學日本熱潮

(鑑真東渡)

d,著名人物。

晁衡(阿倍仲麻呂):留唐任職,一住54年,

吉備真備:用漢字偏旁創片假名。

甲午戰爭後,清朝開始向外派遣留學生,留學日本正是甲午戰爭後留學教育的開端。

留日學生從1896年公派的13名迅速增加到1904年的2400餘人,1906年的12000多名,形成了空前的熱潮。

唐朝時日本“遣唐使”與晚清時留學日本熱潮

(留學日本時的秋瑾)

這跟當時歷史背景有關:第一清政府倡導“以敵為師”、“師日製日”的留學政策。

第二,日俄戰爭後,為了對抗俄羅斯,日本假意和暫時對清廷示好。

第三,日本離中國近和留學費用相對便宜。

唐朝時日本“遣唐使”與晚清時留學日本熱潮

(魯迅便是於1902年,得到官方贊助赴日學醫。)

這些留日生很多人既是覆滅清朝的主力,也是抗日戰爭中堅決抵抗日本侵略的力量。

辛亥革命元老孫中山、黃興、宋教仁、汪精衛、陳其美、蔣介石等或在日本搞革命或留學。

唐朝時日本“遣唐使”與晚清時留學日本熱潮

(日本留學時的張群和蔣介石。)

唐朝時日本“遣唐使”與晚清時留學日本熱潮

(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革命同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