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唐使",唐朝為何能八方朝拜並被尊為天朝上國?

歷史上中國自晚清之前一直是亞洲地區乃至世界上最為強大與先進的國家,唐代是公認的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時代。唐朝時期我國國力鼎盛,在政治、經濟與文化等各方面都推動著東亞各國的發展。其中日本便不斷派出遣唐使來唐,以吸收唐朝先進經驗和文化。遣唐使是唐朝天朝上國輝煌的重要見證,是唐朝中日交流的渠道,也唐朝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

一、 遣唐使時期唐朝的歷史背景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琉。"唐代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遣唐使派遣之初唐朝正處於社會穩定、經濟繁榮、文化昌盛的對外開放時期。

唐朝國家貨幣體制完善,朝廷組織建立了鑄幣政策。確定了國家鑄幣在國家中的法幣地位,實行實物貨幣與金屬貨幣共同流通相互補充的多元貨幣體制。

農業方面耕作技術的進步、生產工具的改進、水利工程的大量興修使得農業發展大幅進步,農業生產水平提高。僅唐朝初期記載在冊的的水利工程就多達一百六十多例,水利設備完善,水利事業相當發達。曲轅犁與筒車的發明也使生產工具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在朝廷的統一管理下,手工業發展大幅進步。當時的絲織業與陶瓷業工藝相當發達,產品質量上乘,當時的唐三彩、邢窯白瓷赫赫有名。

商業方面,長安成為國際性大都市,各民族交流與各國使臣的朝拜的中心,洛陽、廣州、揚州也漸漸成為大都市。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聯繫物質文明聯繫的紐帶,絲綢之路成為世界的黃金走廊,商旅絡繹不絕。


唐朝是一個高度繁榮昌盛的時期,強大的經濟實力刺激著文化的發展,開放的國家政策促進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文學方面唐朝詩歌是中國古典詩歌的巔峰,藝術成就高超,至今為人誦讀;教育方面儒家文化盛行,東亞多國遣送學子來唐學習,儒家文化便是在此時遠傳海外。

唐朝法律制度完善,唐太宗極其注重法治,同時又主張寬容以待慎重用刑。唐太宗組織編訂的《唐律》對東亞各國都產生了顯著影響,也是中國古代最早最完備的法典。

二、 遣唐使時期日本的歷史背景

日本派遣遣唐使之時尚處於奴隸制社會時期,文化與經濟相較唐朝十分落後。當時的日本十分需要唐朝政治經濟方面先進的經驗以確定日本改革與發展的前景。聖德太子通過派遣使節交流學習漸漸唐朝先進的經驗與文化,經過一系列的改革,日本逐步向封建社會過渡。之後的日本革新勢力也一直延續聖德太子的革新,推行新政,推動日本進入大化革新時代。


經過大化改新改革運動以後,日本進入封建社會,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律令國家。效仿唐朝新政府實施班田法,初期效果顯著,提高了日本農民的積極性。後期由於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導致了班田制的瓦解。日本經濟發生轉型,莊園成為獨立的王國,發展成為與秀相類似的封建社會模型,使日本創造出有別於東亞各國的歷史。

遣唐使是一種結合日本當時實際情況產生的政治制度,是一種特殊的外交政策。遣唐使將唐朝先進的文化帶回日本對當時落後的日本起到了極其重大的作用,中央集權制的引入為日本政治制度與國家管理秩序提供了參考,宗教與文化的傳播豐富了大眾的精神生活,工藝技術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唐代李白《哭晁卿衡》

遣唐使東渡唐朝時期,日本的生產水平低下、航海與造船技術落後,導致海難頻發。遣唐使東渡路途可以說是艱難險阻、九死一生。日本學者估計遣唐使船有四分之一以上遇難沉沒,就算沒有沉沒,路途遙遠食物短缺重要問題。

三、 遣唐使的大體概況

關於日本遣唐使出使唐朝的次數,仍然是史學家們尚未出爭論出共同結果的問題。遣唐使出使次數的爭議主要在於有無到達唐朝。日本史學界的主流觀點是一十三次,遣唐使前後總任命一十九次,但其中三次僅任命卻未出行,因此這三次不計入其中。


遣唐使人員一般由大使、副使各一人和判官、錄事組成,統稱為遣使四等官。遣唐使中人員一般以四類人為主,第一類是學問、文化傳達人員;第二類是學習各項技術人員;第三類是船隻駕駛管理人員;第三類是史生與隨從等下級官員;第五類是輔助遣唐使的人員。

遣唐使在出發前會獲得日本朝廷的各種賞賜,出行旅費與各種生活備品也包括在賞賜中。日本使節來唐後各種生活費用與歸國所需皆由唐王朝提供。

遣唐使來唐主要活動分為兩種,一是朝見唐朝皇帝,二是進獻貢品與獲得賞賜。由於遣唐使肩負外交使命負責兩國政府間溝通交流,所以朝見皇帝是頭等大事。唐朝皇帝權勢至高無上,遣唐使抵唐後僅大使一人可以參與朝會面見聖上。遣唐使來唐進京進貢主要以瑪瑙寶器為主,在進貢之時,使臣請求唐皇安排留學事宜並辦理交接留學生,唐皇應允之後,留學生所需費用皆由政府提供。


遣唐使福堂路線前後多有變化,前期多以北路,路途遙遠但沿岸航行,相對較為安全;中期改走南島路,耗時相對於北路來說較少,可海難風險較大;後期以南路為主,相對其他兩條路耗時最短,可這條路也最為危險,遇難率最高。北路自今大阪出發,途中經過福岡,從朝鮮海峽之間穿過;南島路沿著日本本島南邊小島逐島而下,雖繞遠路但路途中可獲得補給;南路橫渡東海,直達長江口。

四、 遣唐使在中日關係中的作用

遣唐使雖是為了吸收唐朝先進經驗和文化而來,但是其將唐朝政治、經濟先進經驗與優秀文化成果帶回了日本的同時,也把日本本土優秀產品帶來了唐朝。遣唐使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也促進了中日關係的發展。

東風日本至,白雉越裳來。唐代李白《放後遇恩不沾》

隨著遣唐使的往來,海上路線的開闢,中日兩國之間民間往來也逐漸加強。遣唐使所帶回的商品並不能滿足日本民間的需求,正因為日本國內民眾對唐朝優質商品的嚮往,促進了兩國間海上貿易的發展,商船往來日漸增多。據記載日本僧人曾經三次東渡唐朝,這足以說明中日之間民間商船來往頻繁。


日本地理位置偏僻、地域狹小造成了日本早期經濟文化的落後。在遙遠的海上距離面前,不發達的航海技術使文化沒有交流的機會,島國文化初期呈現封閉的局面。遣唐使的出現激發了島國封閉對唐朝文化的自由開放的嚮往。大量唐朝文化的湧入與日本本土的結合,刺激著獨具日本特色的日本文化的誕生。

遣唐使承擔著日本與唐朝交好,保持良好外交關係的作用,保持良好的東亞國際環境。,保證日本在整個東亞中的國際地位。

五、 遣唐使對日本的影響

遣唐使訪唐的主要目的便是學習先進的經驗與文化,遣唐使來唐後,有專門的學習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的人員。吸收唐朝先進文化相較於技術是遣唐使最為重要的目的,他遣唐使使團大使都是經過日本政府精心挑選,他們回國後將是日本改革與發展的重要基石。

唐朝完備的法制是日本社會轉型急需之物,日本律令可以說是唐朝文化日本本土化後的結晶。《大寶律令》是《唐律》結合日本國情適當刪減變通的版本。

日本派遣遣唐使之時尚處於奴隸制社會時期,其政治轉變便是依據唐朝的"法式備定",日本依照唐朝建立了、皇權至上的政治制度。仿照唐朝建立中央集權的官僚體制,以擴大皇權。

遣唐使帶著大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與工具回到日本,記載著豐富的農業生產技術的農書《齊名要術》,曲轅犁與筒車的製造方法的相繼傳入。推動著日本農業的發揮,日本農業生產效率飛躍式進步。

唐朝絲織業、陶瓷業等手工業工藝相當發達,工藝品的的製作技巧也被遣唐使帶回日本。仿照"唐三彩"研製而成的"奈良三彩"使得日本陶瓷業也處於世界頂尖地位。諸多被遣唐使帶回日本的精美手工藝品收錄流傳至今。


大量史籍經文的輸入奠定儒學在日本教育中的關鍵地位,儒學備受日本統治者的重視。日本政府結合儒學的教育制度,設立"太學寮",傳授本土化後的儒學。唐朝詩歌文賦對於日本文化產生了深遠而又持久的影響,其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基礎,至今可以從日本文化中看到唐朝的蹤影。

參考文獻

《遣唐使眼中的中國》

《舊唐書·倭國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