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日本“遣唐使”与晚清时留学日本热潮


读史可以明鉴 ,知古可以鉴今!

一,唐朝时日本“遣唐使”的趣知识。

a,“留学生”这个词是日本人用中国的汉字创造的。

唐帝国为当时世界上文化、经济、军事等最强大的国家,当时日本政府为了吸取中国的先进文化,曾多次派遣遣唐使来中国。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与晚清时留学日本热潮

(大唐长安)

由于遣唐使团是外交使节,不能在中国停留过长的时间,因而难以更好地吸收中国的先进文化。所以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起,就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

所谓“留学生”就是当遣唐使等回国后仍然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则在遣唐使回国时一起回国。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与晚清时留学日本热潮

(遣唐使路线)

b,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约264年的时间里,日本为了学习中国文化,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与晚清时留学日本热潮

(各国前往唐朝的使者 )

遣唐使团的规模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七次竟达651人。

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可谓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空前盛举。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与晚清时留学日本热潮

(晁衡)

c,遣唐使回日,唐朝有时派遣“送使”同去。由于航行艰险,他们往往居留下来,归化日本。如沈惟岳﹑袁晋卿等,见于日本史书的有十余人,都在日本朝廷任职。唐朝僧人也有随遣唐使赴日的,最著名的是东渡传授戒律的鉴真。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与晚清时留学日本热潮

(鉴真东渡)

d,著名人物。

晁衡(阿倍仲麻吕):留唐任职,一住54年,

吉备真备:用汉字偏旁创片假名。

甲午战争后,清朝开始向外派遣留学生,留学日本正是甲午战争后留学教育的开端。

留日学生从1896年公派的13名迅速增加到1904年的2400余人,1906年的12000多名,形成了空前的热潮。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与晚清时留学日本热潮

(留学日本时的秋瑾)

这跟当时历史背景有关:第一清政府倡导“以敌为师”、“师日制日”的留学政策。

第二,日俄战争后,为了对抗俄罗斯,日本假意和暂时对清廷示好。

第三,日本离中国近和留学费用相对便宜。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与晚清时留学日本热潮

(鲁迅便是于1902年,得到官方赞助赴日学医。)

这些留日生很多人既是覆灭清朝的主力,也是抗日战争中坚决抵抗日本侵略的力量。

辛亥革命元老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汪精卫、陈其美、蒋介石等或在日本搞革命或留学。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与晚清时留学日本热潮

(日本留学时的张群和蒋介石。)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与晚清时留学日本热潮

(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革命同盟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