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41年發生了什麼?為什麼這一年在歷史上這麼的重要?

蒼鷹105350496


我覺得大多數時候,只要把問題的幾個關鍵點問出來,答案自然就會浮現。比如:

1.為什麼歷史在這一年才有了比較清晰的記錄呢?大家都知道司馬遷是一個比較執著的人,然而無論他怎麼努力,都無法把記錄時間往前推。而掌握現代科技的考古工作者也無法往前推。因為在這之前基本沒有記錄,至少沒有正式的記錄可供查詢。

2.那為什麼以前的歷史都少有記錄,而從公元前841年就要開始記錄了呢?因為召公和旦公聯合執政了,而且號稱共合元年,周厲王靠邊站了。這就相當於以前是個體戶,現在改股份制公司了。個體戶記不記賬,怎麼記,都隨心所欲。而股份制公司那是需要做賬公開的,一方面做出成績方便慶功領賞,或者搞砸了的時候推卸責任,肯定也會做些假賬,但大多數情況下至少時間、人名都是真的。這也是讓司馬遷最頭疼的事情,所以太史公寫史都很簡直,就是怕把後人帶壞了。

3.你也許會問,不就記個賬嘛,這能扯到啥重要的程度上去?問得好!因為有了這個賬本,士大夫貴族團隊和皇權的爭鬥從此拉開了帷幕。天下就分為底層普通老百姓、士大夫特權貴族階層和皇權。普通老百姓這個角色一般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和貢獻者,有時還在活不下去的時候去客串一下改朝換代的炮灰,當然也偶爾有幾個中大獎的兄弟。士大夫特權貴族階層裡最厲害的那個一般成了開國皇帝,其他的特權群體表面上向皇帝稱臣,但看到軟蛋皇帝時也經常去拿捏拿捏,比如把持一下朝政什麼的,有時候玩得興起還乾脆自己來當皇帝的也不少。而皇帝呢,就是這個帝國的法人、董事長,名義上有無限的權利,但實際上根據個人能力而定。因為那些士大夫特權貴族階層為了爭奪利益經常給皇帝上眼藥、玩套路、搞道德綁架,就是利用聖賢曰、祖宗法、江山社稷、天下等緊箍咒來碎碎念,有時候念得皇上幾十年都不想上朝。還有的皇帝乾脆出家去當了和尚…而他們用的這些緊箍咒就是從公元前841年出現的。


聖谷凡心


公元前841年,即周厲王37年,這一年在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值得所有中國人都必須記住!這一年發生了一件重大的歷史事件:周厲王被趕跑,周王朝進入“共和行政”時期。

公元前841年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正式進入“信史”時期,也就是說,從這一年開始,中國的歷史事件才開始有了準確的紀年。在此之前,中國歷史是“斷片”的,給中華文明的起源研究,帶來極大困難。


也就是說,公元前841年,是中華文明歷史研究的一個分水嶺,由此向前的歷史斷代學,成為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的重要課題。

周厲王失國與共和行政

周厲王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暴君,不過說實話,他是一位被抹黑的國君。周厲王即位的時候,周王朝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民生凋敝、政治腐敗、王室大亂。

為了擺脫困境,周厲王決定改革,首先在用人上,他以榮夷公和虢公長父為輔政大臣;在經濟上,他將山川水澤收歸國有;在權力結構上,他試圖走王權獨裁之路。周厲王之所以這麼做,有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井田制的崩潰和諸侯國不盡義務,經濟改革非常迫切;

其二、改革核心必然觸及權貴利益,只能從山川水澤邊緣經濟開始;

其三、王權受到舊貴族掣肘,利益階層的弄權,導致王權旁落

儘管周厲王採取了儘量迴避觸及權貴階層的核心利益,但是依然與他們形成了尖銳的矛盾,改革僅僅三年,以召公和周公為首的舊貴族,挑起國人暴動,將周厲王驅逐。

周厲王逃往於彘地後,王位空缺,周王朝進入衛武公代政,召公和周公聯合輔政的階段。衛武公又稱“共伯”,名“和”,所以歷史上將這段歷史稱為“共和行政”,時間起點公元前841年。

史書中第一次出現了“共和”紀年,公元前841年就被稱為“共和元年”。“共和十四年”,周厲王病逝於彘,周宣王即位,“共和”時代結束。

“共和”紀年,開創了獨一無二的以大臣稱號為紀年的歷史。

歷史的年輪從此開始

當然,公元前841年開始的“共和行政”,雖然是很重要的歷史事件,但是卻不是它最重要的歷史價值,最為歷史精確年輪的開端,才是公元前841年最有價值的光輝點。

我們經常講,中國有五千年的光輝燦爛的歷史,在周王朝之前還有商朝,商朝之前還有夏朝,《竹書紀年》裡還記載了虞朝,再向前推還有三皇五帝。不過,在相關史料與出土文物驗證之前,這樣的記載不能當做“信史”,而只是傳說。

遺憾的是,中國準確的歷史紀年並不算遙遠,它的起點就是公元前841年,即共和元年!為我們留下這個寶貴遺產的,就是司馬遷。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從共和元年開始,中國所有的歷史事件,都有了準確的時間節點,而在此之前,所有的歷史事件都丟失了歷史的年輪。確認時間節點的最重要文獻,就是《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它記載了共和元年,對應各諸侯王年表如下:

宋釐公十八年,周厲王三十七年、共和元年,齊武公十年,陳幽公十四年,蔡武侯二十三年,曹夷伯二十四年,燕惠侯二十四年,魯真公十五年,楚熊勇七年,衛釐侯十四年,晉靖侯十八年,秦嬴仲四年。

司馬遷在解釋紀年缺失時說,自黃帝以來,中國就有紀年,可是由於他所看到記載並不一致,加之資料的缺失,已經無法判斷真偽,只好如實記錄。

為了找回丟失的歷史年輪,我國曾在九十年代組織了一次“夏商周斷代工程”,力圖將史書中斷裂的年表續接上。

據當時的研究成果說,他們將武王伐紂的時間,準確地找到了,即公元前1046年,由此將歷史年輪準確到了夏朝。可惜這個成果後來遭到了很大質疑,不知所終。


尋根拜祖


因為三個原因,所謂它非常重要。

第一個原因是,在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的周厲王殘暴統治下,百姓苦不堪言終於發起了暴動,憤怒的百姓將這位君王趕出了都城,這是歷史的拐點,周王室權利威嚴盡喪,這直接導致諸侯不在敬畏周天子,為此後的春秋戰國時代,拉開了序幕。

第二個原因是,開啟了貴族共和執政,也是這一年中國有了明確的歷史年份記載,這對於中國乃至世界史學都意義重大。

第三個原因是,這是首位被自己的臣民趕出自己都城的君王,為後世君主、百姓所鑑,其意義源遠流長。

這件事的發生,對後世影響很大,所以這一年才這麼重要。


想跟你聊故事


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有史可考的一年,對中國歷史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年。從是年“共和行政”起,我國曆史才有了準確的、不間斷的紀年,從此周王的地位受到了沉重地打擊,它的宗法統治秩序動搖了。

這一年,發生了著名的“國人暴動”。周厲王貪婪殘暴,任用榮夷公作卿士,實行專利。國人不滿,發出怨言,厲王又使衛巫監謗,用武力壓制輿論,使得矛盾激化,國人相與叛變,武裝襲擊厲王。厲王逃奔到彘(今山西霍縣)。厲王的太子靜藏匿在召公家,也被國人包圍,召公用自己的兒子冒充太子交給國人,才使太子逃脫。國人暴動是我國曆史上有文字記載的第一次群眾武裝暴動。



眞愛壹丗


公元前841年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年,因為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歷史才有了確切的年份記載。而在這一年之前,在前面寫了好幾千年,明確寫出年份的也有一千多年,但那些年代,都是大致年份,並不是有文字確切記錄的年份。只有到了公元前841年,我們才敢於充滿信心地將哪一年的事歸於哪一年。感謝偉大的司馬遷先生,他以他的付出,為我們這些後世歷史工作者及愛好者,梳理出了一條準確的歷史通道。

當然,公元前841年之所以了不起,還不僅僅因為這一年是準確記年之始,這一年所發生的"國人暴動",讓中國進入了一個"共和"時代。國人暴動的起因很簡單,那就是典型的官逼民反。上一節我們談到過,周厲王以其殘酷的統治,輔以特務手段,成功地使國內的老百姓再也沒人敢於抨擊他的暴政,不僅不敢抨擊,評論也不敢了,又不止不敢評論,說話都不敢了。讓人連話都不敢說的政府,不管他有多麼強橫的手段,也註定不長久。


風揚之水


國人暴動

公元前841年,因不滿周厲王的暴政,鎬京的“國人”集結起來,手持棍棒、農具,圍攻王宮,要殺周厲王。周厲王下令調兵遣將。臣下回答說:“我們周朝寓兵於國人,國人就是兵,兵就是國人。國人都暴動了,還能調集誰呢?”周厲王帶領親信逃離鎬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霍州市),並於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病死於該地。

國人攻進王宮,沒有找到周厲王,便轉而尋找太子姬靜。召穆公將姬靜藏了起來,國人圍住召穆公家,要召穆公交出太子,召穆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竹書紀年》記載:“(國人)執召穆公之子殺之”。

在大臣周定公、召穆公的勸解下,國人平息了一些怨恨,紛紛離去。此時宗周無主,周公和召公根據貴族們的推舉,暫時代理政事,重要政務由六卿合議。這種政體,稱為共和(一說由共國國君共伯和代行天子職務)。史稱“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關於“周召共和”或“共和行政,兩者相比,“共和行政”說較勝。



胡楊1954


國人暴動

那時候,住在野外的農夫叫“野人”,住在都城裡的平民叫“國人”。周都鎬京的國人不滿厲王的暴虐措施,怨聲載道。

大臣召公虎聽到國人的議論越來越多,進宮告訴厲王說:“百姓忍受不了啦,大王如果不趁早改變做法,出了亂子就不好收拾了。”

厲王滿不在乎地說:“你不用急,我自有辦法對付。”

於是,他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國人批評朝政,還從衛國找來一個巫師,要他專門刺探批評朝政的人,說:如果發現有人在背後誹謗我,你就立即報告。”

公元前841年,國人忍無可忍,終於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暴動。起義的國人圍攻王宮,要殺厲王。厲王得知風聲,慌慌忙忙帶了一批人逃命,一直逃過黃河,到彘的地方才停下來。

國人打進王宮,沒有搜到厲王。厲王出走後,朝廷裡沒有國王,怎麼辦呢。經大臣們商議,由召公虎和另一個大臣周公主持貴族會議,暫時代替周天子行使職權,歷史上稱為“共和行政”。從共和元年,也就是公元前841年起,中國歷史才有了確切的紀年。


乏味的生活1982


公元841年,這是中國古代的西周時期,這一年發生的兩件大事是足以載入史碑的,什麼事呢?

第一件事周厲王下臺,貴族共和執政。

第二件事從公元841年開始歷史上才有明確的時間記載。

周厲王在歷史上其實是一個暴君的代名詞,因為在他殘暴的治理下,所以他的屬民就一起聯合起來把他趕跑了。

事實上,周厲王其實是一個比較聰敏的人,因為到了他執政的時候,周朝已經不可避免的走向衰敗了,因此為了挽救這一樣一種情況,在經濟上他開始對貴族收稅,政治上也開始逐漸收軍政大權。

所以周厲王的一直舉動,引起了貴族們的一直不滿,所以在貴族們的支持下就策劃了一起“農民暴動”,周厲王被趕下臺,於是貴族開始了短暫的“共和執政”。

第二件事就好理解了,從公元841年開始,歷史上就有明確的時間記載,而在此之前,並沒有詳細記載說,那一年發生了什麼事,在這以前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事件摸稜兩可的都需要推測。



因此司馬遷的史記就以歷史上準確的記錄時間的公元前841年編訂紀年。


這個歷史很正


公元前841年,也就是周厲王三十七年 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就是國人暴動。由於周厲王在統治期間過於殘暴,所以遭到眾多人的驅逐,最後實現了貴族的共和執政。



並且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才有了明確的時間記載,因為之前一直是沒有的。之前的歷史記載都是片段性的,所以中國一些考古研究對之前的歷史研究都是相當困難的。大家在歷史書中都知道國人暴動這件事情,國人暴動正好發生在周厲王時代,就是周厲王過於獨裁,以至於老百姓見了面都不敢說話,只能眼色行事,當時就有防鳴之口甚於防川一說。



最後所有的人都受不了周厲王的這種獨裁統治,所以最終暴動起來,將周厲王驅逐出去。如果光看這些,大家肯定認為周厲王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但周厲王的初衷並不是如此,因為他在位的時代,周朝已經相當的腐朽,周易王不得不通過一些改革來重新振興已經衰弱的周朝。只不過他想搞改革自然要加強集權,這樣就顯得過於獨裁,遭到了很多大臣的抵制,同時他的改革也觸及了當時很多貴族的核心利益,所以最終被驅逐自然就在所難免了。


從公元前841年開始,史書上的事情就有了明確的記載,而之前的記載都是片段性的,並不完整,很多時候都得從各方面進行推敲。從這一點上講,有了明確的時間歷史記載,這件事情對於中國古代更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我是平安讀歷史,謝謝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公元前841年,中國發生了兩件大事,其中一件事就是有名的國人暴動,另外一件事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中國的歷史有了明確的時間記載。

國人暴動這件事情大家都比較清楚,從歷史書中應當有所瞭解,是指當時周朝的國君周厲王由於在統治時期獨斷專行殘暴不仁,所以最終被周朝的大臣和百姓聯合起來趕出了周朝。記得有個成語就是專門說這件事情的,就是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當時周厲王為了維護他的控制,可謂是到了相當苛刻的程度,也難怪老百姓起來反抗他。

不過現在又有說法,說周厲王統治時期,周朝已經腐朽不堪,所以不得不進行一些改革。而在改革的過程中,周厲王自然就要加強中央集權,這樣就會被別人指責獨斷專行,進行獨裁統治。同時在改革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觸及那些貴族的利益,所以最終將其驅逐。

當然另外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就是在那一年開始,中國古代的歷史中有了明確的記載,而在之前的記載都是一些片段性的,並沒有連貫起來,這給考古和歷史研究都帶來了極大的難度。而這件事情的意義影響更加深遠,對中國中國古代的歷史都有極大的影響。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