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四公子,有没有你认为名不副实的人?

无忧历史


如果非要在战国四公子中找一个最差劲的,那非孟尝君田文莫属。

孟尝君是唯一一个将自己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的“公子”

在公元前321年,孟尝君田文就已名动天下,因此,他在战国四公子中,是名副其实的前辈。但出道最早,并不代表最优秀。

田文门下食客数千人,开创了战国时期大规模养士的先河。但是,他这一举动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的名气:

首先,用我们的视角来看,他的门客里有很多是违法犯罪之徒:

孟尝君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皆舍业厚遇之,存救其亲戚

连逃犯的家人亲戚,他都大度的予以关照。看起来很仗义,看从齐国国家利益层面来看,他这是在以个人特权破坏法度。而同期的秦国在干什么?延续商鞅变法,全国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秦国百姓怯于私斗、勇于国战。

孟尝君手下那些鸡鸣狗盗之徒,也许能替他个人卖命;但说到为齐国整体利益,能指望一批违法之徒?这就是齐国难以与秦国匹敌的原因之一。

其次,田文毫不掩饰自己对名声的追求,他曾这样对食客们公开宣布:

有能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私得宝于外者,疾入谏!

只要你能让我田文出名、让我少犯错,即使你在外面违法受贿都没关系。

所以《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这样评价田文:

孟尝君之养士也,不恤智愚,不择臧否,盗其君之禄,以立私党,张虚誉,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

他养几千张嘴吃白食,钱哪来的?齐国给的。但他食君之禄,却结党营私、沽名钓誉。上骗国君,下剥百姓,这种人就是个奸人。

其次,为了一己之私,他公然鼓动各国灭自己的母国

齐闵王在位期间,鉴于孟尝君的存在对齐国、对自己都有极大危害,在公元前286年,决定将其除掉。而我们的田文同志则在逃往魏国、并担任魏相后,致力于联合各国共同灭齐。

公元前284年,燕国乐毅带头,燕、秦、韩、赵、魏五国联军大破齐军。其后燕军长驱直入,几乎将齐国灭亡,只剩下莒城、即墨苦苦支撑。

这次行动,虽然是世仇燕国牵头,但孟尝君田文毫无疑问担任了内奸的角色。后来齐国复国后,田文自立门户。但多行不义必自毙,在他死后,他的儿子们争权夺利,被齐、魏联合灭掉,满门抄斩,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平原君赵胜、春生君黄歇,虽有缺点,但都为本国利益而努力

看到有朋友说平原君赵胜鼓动赵王接受上党,是出于利令智昏,对此个人不认同。当时秦国在远交近攻战略的指导下,对三晋是志在必得;在这件事之前,秦军就曾长途跋涉绕过上党、攻打赵国阏与,最终被赵奢击败。而夺下上党,正是试图依仗此地居高临下之时直杀邯郸,这是秦国难以扭转的既定战略。在这个情况下,赵国不可能韬光养晦,只能迎难而上、险中求利,尽量抢占主动,而不是坐以待毙。最终赵国,只是败在综合国力的差距上。(关于这个问题,笔者写过一篇文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头像查看)

后来的邯郸保卫战中,也是赵胜豁出脸面、低声下气,甚至采用激将法,求自己的小舅子信陵君魏无忌前来救命,最终才使赵国转危为安。这样的表现,与孟尝君相比不知高了多少个档次。

而赵胜的最大问题,则是也有沽名钓誉之嫌,他招收门客的标准,是对方的名气;对于那些德才兼备,但却出身卑微的人,他是打心底里瞧不起。就因为这个毛病,信陵君魏无忌差点跟他翻脸。

在四战国公子中,除了春申君黄歇,其他都出身王族。但黄歇是靠着自己对国家的贡献上位的。公元前273年,秦国携抢下楚国国都、黔中郡之余威,计划派白起协同韩、魏两国挥师直入,一举将楚国灭亡。而作为楚国使者的黄歇及时赶到,凭借对形势的分析,成功说服秦昭襄王与楚国和亲,将精力转向经营、巩固从三晋抢来的地盘。三年后,秦王更进一步,在范雎的建议下,正式确立了稳定齐楚、远交近攻,优先吃下三晋的战略。直到秦始皇灭六国,秦国都沿用这一路线。

而在公元前272年,在达成和亲意向后,黄歇陪同楚国太子芈完前往秦国当人质。十年后(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楚国朝廷围绕王位展开争夺。黄歇帮助太子乔装打扮逃回楚国,自己则主动请缨留下殿后,对外宣称太子生病不能见客,以此拖延麻痹秦人。

后来,黄歇差点被秦王杀掉泄愤,在范雎的帮助下才躲过一劫。他回到楚国后,被封为春申君,并担任楚相。

其后的20多年里,在黄歇的主持下,楚国一度有复苏的迹象,但他自己也因生活过于骄奢、专权等毛病被人诟病。公元前238年,他因玩弄权术失利被李园所杀、全家被抄斩,令人叹息。

而信陵君魏无忌,则是四公子中的典范

信陵君魏无忌,被后世的汉高祖刘邦视为楷模: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魏无忌是魏安釐王魏圉的同父异母弟弟。公元前276年,安釐王在即位的第二年,将无忌封为信陵君。当时的魏国常年处于秦国的打击下,可谓强疮百孔。信陵君则尽心竭力,以养士的方式,拉拢各国人才替魏国出力。

而他待人以诚,选用门客只看品德和能力,丝毫不管出身;为了接近人才,甚至放下王子的身段,去赌档、酒楼与人谈天说地、交流时事。据史料记载,甚至当时赵王的身边,都被信陵君安排了沿线,赵国朝廷的一举一动,都尽在其掌握。

而就是靠着宾客遍天下的信陵君,魏国暂时遏止了颓势:

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

当然,信陵君还有更加传奇的壮举:

第一,窃符救赵

公元前258年,秦国携长平之战之余威再度攻赵,兵锋直达邯郸;赵国苦苦支撑,并向各国求援。但魏国的十万大军出发不久,就在秦昭襄王的威胁下停兵不前。

考虑到“唇亡齿寒”,再加上姐夫平原君赵胜的不断求救,信陵君费尽全力劝魏王赶紧发兵,但毫无效果。无奈之下,他决定率领自愿跟随自己的宾客一同前往邯郸赴死;好在他平时厚待的隐士侯羸指点,信陵君最终窃得魏王兵符,自己率大军救援赵国。第二年,他在邯郸城下大败秦军,赵国得救,秦国吞并六国的计划严重被挫。

第二,勇赴国难,率联军伐秦

在击退秦军后,信陵君把魏军遣回,自己则留在赵国十余年。公元前247年,秦国大举攻魏,为了救国难,信陵君火速赶回,并向各诸侯国搬救兵。

诸侯闻公子将,各遣将将兵救魏

在他的号召下,魏国不仅转危为安,各国联军甚至一路往西追杀到秦国的国门函谷关。但其后秦国施展反间计,污蔑信陵君想夺魏王之位,最终他兵权被夺,从此称病不朝,四年后去世。


因此,笔者个人对战国四公子作如下排名,由高到低: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最后一位,甚至有辱公子之名。


正史漫谈


导入语:鸡鸣狗盗晨已曦,窃符救赵诛晋鄙。毛遂自荐不负期,李园入宫命归西。滚滚黄沙两千年,名副其实只有一。——自赋诗一首

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是战国末期四位赫赫有名的人物,人称“战国四公子”。他们在战国末期的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为战国末期的政局带来无数的变幻,为自己也为国家争得无数的荣耀。在历史留下留下浓墨重彩的画卷。

然而,在填哥看来,真正的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到值得尊重的只有一位——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勉强可以胜任。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都是名不副实之辈。

为什么说田文和黄歇名不符实呢?我们可以来看看两位的行为。

孟尝君田文——朝秦暮齐

1.相秦攻秦

田文,齐国名相田婴之子。自幼聪明伶俐。获得父亲的喜欢。因而继承父亲的爵位。

且孟尝君喜欢结交游侠,宾客盈门。

秦昭襄王听说孟尝君非常贤能,于是派人去齐国游说孟尝君。要他到秦国来做相国。孟尝君欣然应允。许多宾客劝他不可相信虎狼之秦,孟尝君都不听。后来,苏代用木偶人与土偶人的事劝说他,孟尝君才没有前往。但是心里面还是很想去的。

孟尝君田文剧照

后来,齐闵王派孟尝君出使秦国。这些可好,秦昭襄王直接任命孟尝君为相国。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

——《史记.孟尝君列传》

孟尝君与秦昭襄王你情我愿的。但是孟尝君屁股还没坐热呢,秦昭王反悔了。他怕孟尝君不利于秦国。于是,将孟尝君囚禁了起来,准备杀死他。

这下可好,见了秦昭王,不久就得去见阎王了。孟尝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逃出秦国。对了,中间还出现了“鸡鸣狗盗”的事情,为我们语文增添了一个成语。

田文那个恨啊,于是,公元前298年,率领齐、韩、魏三国之兵,大举攻秦。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报了在差点在秦国被杀之仇。

鸡鸣狗盗

2、路赵害赵

田文出走秦国之后,路过赵国。平原君对孟尝君钦慕已久,对孟尝君以礼相待。赵国人听说孟尝君到来,都想看看孟尝君。他们本来认为看到一个伟岸的君子。没想到看到孟尝君的长相相当猥琐,所以大失所望。孟尝君知道后,勃然大怒。跳下车来,与门客一起,屠杀一个县的人,扬长而去。也许在孟尝君看来,这一个县的人命,还没有他的名誉重要。

2、相齐灭齐

孟尝君回到齐国后,在齐国任相国。孟尝君在齐国也做了不少坑害齐国的事情。其中之一,就是阴谋逼走吕礼。因为秦国打算让吕礼担任齐国宰相,这样田文就会被排挤。

于是田文写信给魏冉,让秦王攻打齐国。吕礼因此出逃。孟尝君保住相位。

后来,孟尝君越来越目中无人,且在国内只手遮天,严重威胁齐闵王地位。齐闵王灭宋国后,也非常骄纵,想着除掉孟尝君这个眼中钉。于是孟尝君逃离齐国。

乐毅伐齐

但是孟尝君也是睚眦必报之辈,立刻建议魏国出兵,联合燕国、秦国、赵国、韩国攻打齐国。齐国,遭受一次灭顶之灾。

後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於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湣王亡在莒,遂死焉。——《史记.孟尝君列传》

3、身死薛灭

孟尝君后来回到封地——薛邑。受到齐襄王的礼遇。但是,孟尝君再也没有在哪一国任职。孟尝君死后,几个儿子立刻为争夺薛邑,展开争斗,齐国和魏国趁机联合攻占了薛邑。

孟尝君空有君子之名,礼贤下士之为,坑灭祖国齐国,杀人害命,实在不是君子所为。

春申君黄歇——利令智昏

1、辛苦遭逢起一经

春申君黄歇的早年,其实还是挺不错的。靠着三寸不烂之舌,为楚国办了不少好事。

阻止秦国攻击楚国,帮助楚考烈王登基,春申君功不可没。

春申君黄歇

公元前279年,前278年,秦昭襄王派白起连续多年大规模进攻楚国。占领楚国大半地区。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后,秦昭襄王又想伐楚。当时黄歇正出使秦国。于是,上书秦昭襄王,陈述秦楚亲善的好处,使得秦昭襄王放弃伐楚。

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彊,壹举事而树怨於楚,迟令韩、魏归帝重於齐,是王失计也。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以临韩,韩必敛手。王施以东山之险,带以曲河之利,韩必为关内之侯。若是而王以十万戍郑,梁氏寒心,许、鄢陵婴城,而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亦关内侯矣。王壹善楚,而关内两万乘之主注地於齐,齐右壤可拱手而取也。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约天下,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然後危动燕、赵,直摇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

——史记.春申君列传.黄歇上书秦王片段

后来,楚顷襄王病危,嫡长子熊完还在秦国作为人质。春申君设计帮助熊完逃离秦国。回国即位。是为楚考烈王。春申君因此被封为相国。

后来,春申君还帮助楚国灭了鲁国。并且率领列国合纵攻秦。春申君名动一时。位列战国四公子之一。

2、“绿”了楚考烈王

春生君黄歇不仅仅帮助考烈王登上王位,灭了鲁国。还给楚国考烈王带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

李园剧照

事情是这样的,楚考烈王不会生育。这可愁坏了考烈王。春申君也为此事发愁。

这个时候,极富心机的李园想让妹妹入宫侍候楚考烈王。但是一想到考烈王不会生育,于是心生一计,准备钓春申君上钩。以他为中间人,实现自己的目的。

李园于是成为了春申君的“舍人”。并且设计让春申君知道自己的妹妹貌美如花。春申君知道后,立刻召见了李园的妹妹。并且临幸了她。使得她有了身孕。

李园的妹妹让春申君把她献给楚考烈王。如果生了个儿子,那么将来的楚国就是春申君的了。

利令智昏的春申君答应了。楚考烈王也“笑纳”了李园的妹妹。考烈王因此被戴上一顶“绿帽子”。

3、利令智昏,命丧黄泉

利令智昏的春申君中了李园的圈套。让李园的妹妹入宫。一旦考烈王去世,无论是李园,还是他的妹妹,都不会留着春申君这个可能出破他们奸计的“活口”。

几年后,考烈王病重,眼看快见阎王了。李园准备对春申君下手了。

而这个时候,不明所以的黄歇还在做着成为“太上皇”的美梦。

不过,门客中倒是有明白事理的人——朱英。朱英劝说春申君除掉李园。春申君认为李园胆小,不敢动他这个大人物。朱英见春申君不听劝,就走了。

考烈王病逝之后,李园先入宫,在宫内埋伏大批杀手。春申君入宫的时候,被李园埋伏的杀手杀死。春申君惨遭灭族。

後十七日,楚考烈王卒,李园果先入,伏死士於棘门之内。春申君入棘门,园死士侠刺春申君,斩其头,投之棘门外。於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史记.春申君列传》

其实,春申君不仅利令智昏,还穷奢极欲。

有一次,赵国的平原君派门客拜访春申君,春申君把他们安排在上等的客馆住下。平原君的门客想向楚国夸耀赵国的富有,他们故意在头上插上玳瑁簪子,亮出装饰着珍珠宝玉的剑鞘,前去拜见春申君,而春申君的上等门客都穿着宝珠做的鞋子,让平原君的门客自惭形秽。

春申君黄歇之墓

春申君的府邸的豪华,就连两百多年后,见多识广的司马迁也赞叹不已。

太史公曰:吾適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史记.春申君列传》

如此足见春申君的生活的奢侈。

结束语:公子之称,应属于品德高尚,聪明贤达之人。孟尝君的品德有亏,春申君智商欠佳,两人皆徒有公子之名,而无公子之实。可叹信陵君,品德高尚,为国殚尽竭虑,却落得兵权被收,郁郁而终的下场,真是不该!

《资治通鉴》


填哥讲史


战国时期四位有名的政治活动家,皆以礼贤下士而闻名于世,他们分别是信陵君魏无忌,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时称"战国四君子"。虽然人们对战国四君子或褒或贬,但有一点却不可否认,那就是他们在当时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是战国时期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

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前243年),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嫠王的异母兄弟,他为人仁厚并礼贤下士,因为有他,其他国家十多年不敢动魏国的心思。设计偷窃兵符假托皇命救助赵国,在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信陵君窃符救赵"的英雄佳话。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约前308年-前251年),战国四君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倾其家有,犒赏食客,得敢死之士三千人,击退秦兵三十里。不久魏国、楚国的救兵赶到,邯郸围解。

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前314-前238年),战国四君子之一,以辩才扬名,四君子中唯一不是王室之中的人。楚国太子完作为人质到秦国,被扣留了下来,春申君以命相抵,设计将太子救回楚国。楚国顷襄王死后,太子完登位,就拜黄歇为国相,封为春申君。从此黄歇辅国持权二十五年,说一不二,荣宠不衰。

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战国四君子之一。是齐威王的孙子,齐国宰相田婴的庶子。被任为魏国宰相,后联合秦、赵等国攻破齐国。从此,中立于诸侯国之间。

信陵君魏无忌

魏无忌(?-前243年),号信陵君,战国四君子之首 。魏国第六个国君魏安厘王魏豹的异母弟。由他汇集手下门客思想言论编纂成《魏公子兵法》

魏无忌处于魏国走向衰落之时,魏国自梁惠王魏罃时的马陵惨败后,国势衰落,江河日下,而西邻秦国经商鞅变法、张仪略地,在列国中突起,有兼并六国之势,没有一个国家敢真正抗御秦国,魏国毗邻秦国,受秦害较深。

他效仿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的辅政方法,延揽食客,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

但屡遭魏安厘王猜忌而未能予以重任。为离间信陵君和魏王的关系,秦王派人持金万斤到魏国行贿,找到晋鄙的门客,叫他们诋毁信陵君。秦王又几次派人假意祝贺信陵君,问他是否已经做了魏王。魏王因听信谗言,心生疑窦。信陵君则推说有病,日夜以酒色自娱。如此四年,被魏王赐予鸩酒毒死。

尊礼侯生

魏国有个隐居的人,叫侯嬴,已经七十岁,因家贫,为大梁夷门的守门小吏。信陵君前往拜访侯生,想馈赠一份厚礼。他不肯接受,说:"我修身洁行几十年,不能因为贫困而接受您的财物。"信陵君设筵席大会宾客,都已坐好,他才带领随从的车骑,空着左边的上座,亲自去接侯生。侯生整理破旧的衣冠,并不谦让,径直上车,坐到信陵君空出的上首座位。信陵君亲自握着马缰,越发恭敬。侯生对信陵君说:"我有个朋友在市中为屠户,希望委屈您的车骑,让我去拜访他。"信陵君引车至市中,侯生下车,见到他的朋友朱亥。侯生一面侧目窥察信陵君的脸色,又故意久立,跟朋友说话。信陵君的颜色越发温和。这时候,魏国的将相宗室宾客满堂,等待着信陵君回来饮酒。市人都看到信陵君手执缰绳等待。信陵君的随从都暗暗地骂侯嬴。侯嬴见信陵君始终面不改色,就辞别朱亥上车,到信陵君家。信陵君引侯生上座,向宾客一一介绍,赞美侯嬴,又起立为侯嬴敬酒。侯先生趁机对公子说:"今天我侯嬴为公子尽力也够了。我只是个城东门抱门插关的人,可是公子委屈车马,亲自在大庭广众之中迎接我,我本不该再去拜访朋友,今天公子竟屈尊陪我拜访他。可我也想成就公子的名声,故意让公子车马久久地停在街市中,借拜访朋友来观察公子,结果公子更加谦恭。街市上的人都以为我是小人,而认为公子是个高尚的人能礼贤下士啊。"宾客无不惊异。侯嬴从此便成为信陵君的上客。侯嬴对信陵君说:"我所拜访的屠者朱亥,是个贤人,世人都不知道,今隐身在屠户间。"信陵君多次去看望朱亥,朱亥却不曾答谢。

公元前266年,范睢为秦相后,秦昭襄王欲替他报仇。曾经迫害范睢的魏相魏齐被逼逃亡赵国,匿平原君家。秦王诱骗平原君至秦而把他软禁,派使者对赵王说:"不把魏齐的头送来,不放平原君。"魏齐过从虞卿。虞卿解赵相印与魏齐逃至大梁,想通过信陵君而去楚。信陵君畏秦,犹豫不肯见,问门客说:"虞卿是个什么样的人?"侯嬴在旁说:"虞卿穿草鞋,戴斗笠,从远方至赵。一见赵王,赐白璧一双,黄金百镒。再见,拜为上卿。三见,卒受相印,封万户侯。当此之时,天下争知之。夫魏齐穷困过虞卿,虞卿不敢重爵禄之尊,解相印,捐万户侯而间行。急士之穷而归公子,公子曰何加人。人固不易知,知人亦未易也!"信陵君大为惭愧,亲到郊野去迎接虞卿、魏齐。魏齐听说信陵君起初对见他有难意,怒而自刭。赵王终于取魏齐头予秦,秦昭王才放平原君回赵。

门客解魏

一次,信陵君正与魏王下棋,得到赵兵将寇北境而举烽火的警报。魏王立即停博,欲召集大臣商议对策。信陵君拦阻说:"是赵王出来打猎,不是入寇。"说完,又不失常态地与魏王博。魏王却惊恐不安,已无心再博。不久,又从北方传来消息说,赵王在打猎,不是入侵。魏王大为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赵王是出来打猎的?"信陵君说:"我的门客有能探听到赵王隐秘的人,赵王的活动总是向我报告,所以我能知道。"

窃符救赵

赵国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秦兵围邯郸,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救,魏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救赵。秦王派使者威胁魏王说:"赵的国都很快就被攻下,谁敢救赵,等到破了赵就先打谁。"魏王恐惧,令晋鄙军留邺筑壁垒,名为救赵,实际上是观望两国的胜败。平原君向魏求救的使者接连不断,责怪信陵君说:"我以为你有救别人困危的崇高义气,今邯郸危在旦夕而魏国救兵不来。公子纵然轻易地抛弃我,难道也不怜惜你的姐姐吗?"信陵君为此事很忧虑,屡次去请求魏王,门客们也用各种办法劝说,魏王始终不听。信陵君估计魏王不肯派兵救赵了,便决定带一百多辆车骑去赵,跟秦军死拼。路过夷门,遇见侯嬴,侯嬴说:"公子勉励,我年老不能跟从。"信陵君已行数里,总觉得不痛快,心想,我待侯生不薄,将去拼死,为什么他没有一言半辞送我呢?于是又回来见侯生。侯嬴笑着说:"您的行动好像是以肉投喂饿虎。"侯嬴支开旁人悄悄对信陵君说:"我听说调动晋鄙的兵符在魏王的卧室内,魏王最宠爱如姬,她可随便进出卧室,能够窃到兵符。我还听说,如姬因为父亲被人所杀,想要报仇,三年没有找到仇人。如姬曾哭泣着求您。您派人取了仇人的头献给如姬,如姬很感激您。如请她偷出兵符,就能救赵了。"信陵君依照侯嬴的办法,果然得到了兵符。

窃符救赵

信陵君带人要去调动晋鄙的军队,侯嬴又对他说:"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晋鄙如果不听从,就危险了。要带朱亥去,必要时就把晋鄙打死。"信陵君一行到邺,要代晋鄙领兵。晋鄙合符后,表示迟疑,不想交出兵权。在这紧急时刻,朱亥从袖子里抽出四十斤重的铁椎,把晋鄙打死。信陵君遂将晋鄙军,他下令军中,说,"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父母。"得选兵八万,进兵攻击秦军。秦军在魏军、楚军和赵军的外内夹攻下大败,邯郸围解。赵王及平原君亲自到邯郸郊界迎接信陵君。平原君背着箭袋为信陵君在前引路。赵王一再感谢说:"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

留赵十年

魏王恼怒信陵君偷盗兵符、矫杀晋鄙。这一点信陵君自己也知道。在退了秦兵后,信陵君便遣军归魏,而独与门客留赵,一直在赵十年。

赵王与平原君商议,为酬谢存赵的功勋,欲以五城封信陵君。信陵君听说后,露出了矜功骄傲的神态。有客劝信陵君说:"物(事)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信陵君听到这一意见后,立即自责,好像无地自容的样子。说自己有罪过,对不起魏,无功于赵。赵王与信陵君饮酒到傍晚,因为信陵君的谦让,不好意思说出献五城的话。信陵君留赵后,赵王以鄗(今河北柏乡县北)为信陵君的"汤沐邑"。

信陵君听说赵有处士毛公隐于博徒(赌徒),薛公隐于卖浆家,很想见他们,但这两个人都躲着不肯见。信陵君打听到他们的住所,悄俏徒步前往,同两人交游。平原君对他的夫人说:"公子跟博徒、卖浆者来往,是个荒唐的人。"平原君的夫人把话告诉了信陵君,信陵君说:"我听说平原君贤,才背魏而救赵。平原君不是求士而只是以宾客多而感自豪。无忌自在大梁时,就听说这两个人贤,还怕他们不愿意与我交往,平原君却反以为羞耻。"信陵君整顿行装要离去。平原君免冠谢罪,固留信陵君。平原君的门客听到这件事后,离开平原君而归信陵君。

信陵君之死

信陵君留赵十年,未回魏国。秦闻信陵君在赵,出兵伐魏,魏数败。魏王忧虑,派使者至赵请信陵君。信陵君怕魏王恨自己,不肯回魏,告诫门下说:"有敢为魏王使通者,死。"门客都不敢劝信陵君归魏。毛公、薛公见信陵君说:"公子受到赵国尊重和名闻诸侯,都是因有魏国。现在魏国有急难而公子不顾惜,假如秦破大梁而毁掉先王宗庙,公子还有什么脸面对天下人呢?"话还未说完,信陵君脸色骤变,催促驾车回魏国。魏王持信陵君而泣,以为上将军。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信陵君使人向各国求援。各国闻信陵君为将,都派兵救魏。信陵君率燕、赵、韩、楚、魏五国之师破秦军。秦将蒙骜战败逃走。五国之师乘胜追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

《战国策·魏四》载,安陵(今河南鄢陵县西北)人缩高的儿子在秦国做官,秦派他守管(今河南郑州市)。信陵君攻管不下,使人对安陵君说:"你派缩高去攻管,我任用他为五大夫,使他为执符节的军尉,去招抚他的儿子。"安陵君说:"安陵是个小国,缩高未必听从,还是使者自己去请他。"就派官吏引导使者至缩高的住所。使者传达信陵君的命令后,缩高说:"叫我去攻管,是'父攻子守,人大笑也;见臣而下,是倍(背)主也。父教子倍,亦非君之所喜'。"推辞不去。信陵君大怒,派使者对安陵君说:"安陵如同魏国的土地一样,管攻不下来,秦兵一到,魏国必危。希望您把缩高捆缚送来。否则,我将领十万兵到安陵城下。"安陵君说:"我的先君成侯在接受魏襄王命令守安陵时,襄王亲手把'大府之宪'交给先君。宪法的上篇记载:'子弑父,臣弑君,有常不赦',也不包括在国家大赦的范围内。现在缩高不接受禄位,'以全父子之义',而您却要逮捕他。这是使我违背襄王的诏令,废大府的宪法,即使把我杀死,也不敢这样作。"缩高听到后说:"信陵君的为人,悍猛而自用,必将招来安陵的祸患。"他到魏国使者的住所,自刎而死。信陵君听说缩高自杀,穿起白色衣服(丧服),并避开正房,寝于他处,以示哀悼。派使者向安陵君谢罪说:"无忌是个道德低下的小人,考虑不周,对您失言,请释罪!"

信陵君尚未克管,秦对魏的威胁还没有解除的时候,秦王为了离间信陵君跟魏王的关系,派人持金万斤到魏国行贿,找到晋鄙的门客,叫他们诋毁信陵君说,"公子是魏将,诸侯的将也都归附他,天下徒闻魏公子,不闻魏王;公子想要称王,诸侯也打算立他为魏王。"秦王又几次派人假意祝贺公子,问他是否已经做了魏王。魏王天天听到诽谤的话,也就相信了,使人代公子将兵。公子知道自己因为谗言的诋毁再次被废止不用,便推说有病,不去朝见魏王,日夜以酒色自娱。如此四年,被魏王赐予鸩酒毒死。魏安厘王也死于同一年,即公元前243年。

历史地位

诸侯的宾客所进献给公子的兵法,公子皆书其名,世称《魏公子兵法》。《汉书·艺文志》兵形势家中,有《魏公子》二十一篇。

信陵君盗窃兵符,夺晋鄙军而败秦存赵,是违背、对抗魏安厘王的意旨的,但实际上却是魏国的大利。赵存,使魏不孤立而有屏障。败秦军,消除了魏王尊秦为帝的幻想,减少了对秦畏惧思想,也使魏在东方各国间的威信有提高。

司马迁是把信陵君作为一个礼贤下士的人物来写的。他认为信陵君的"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名冠诸侯",都实有不虚,所以历史上将信陵君排在四公子之首位。

《太史公自序》说:"能以富贵下贫贱,贤能诎于不肖,唯信陵君为能之"。信陵君在秦汉之际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张耳,是梁人,"其少时,及魏公子毋忌为客";"陈豨,梁人,其少时数称慕魏公子"。

汉高祖刘邦少时,也"数闻公子贤";当皇帝后,每过大梁,常祭祀信陵君;汉高祖十二年,更为信陵君置守冢五家,年年四时举致祭。

平原君赵胜

赵胜(约前308年-前251年),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因贤能而闻名。封于东武,号平原君。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的很好。但不注意礼貌对待平民,后在一名门客的指导下和平民搞好了关系,威名大震。

平原君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进围赵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赵王派平原君向魏和楚求援。九年,食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说服了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此即"毛遂自荐"。

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直到楚军和魏信陵君援兵赶到,解邯郸之围。赵平原君虽立大功,却不向赵王请封。有一次和秦昭王喝酒,秦昭王想让他杀他的好友魏相魏齐,但他却厉声拒绝了。赵孝成王十五年(前251)卒。武安君记叙:"至于平原君之属,皆令妻妾补缝于行伍之间。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犹勾践困于会稽之时也。"

赵惠文王元年(前298),平原君被拜相,其后"三去相、三复位",前后相赵48年,历经惠文王、孝成王二朝。

《史记·赵世家》记,赵惠文王"十四年(前285),相国乐毅将赵、秦、韩、魏、燕攻齐,取灵丘"。《史记·乐毅列传》也说"以相国印授乐毅"。

《史记·赵世家》又记,赵惠文王十八年(前281)"魏冉来相赵"。又记"齐安平君田单将赵师而攻燕中阳,拔之。又攻韩注人,拔之。"

赵孝成王二年(前263年),惠文后卒。田单为相"。除此三事之外,皆由平原君相赵。

信陵君杀晋鄙

赵孝成王四年(前262年),韩割上党地与秦,守将冯亭不愿降秦,献上党十七邑与赵国,欲引赵国抗秦。孝成王大喜,但平阳君赵豹认为不可接受。孝成王召平原君与赵禹商议此事,两人皆认为可以接受。于是赵王派平原君前去受地,令廉颇领军驻于长平,引发了长平之战。赵孝成王六年(前260),赵王以赵奢之子赵括替代廉颇为将。赵括代替廉颇之后,把原有的规章制度全都改变了,把原来的军吏也撤换了。

秦将白起听到了这些情况,便调遣奇兵,假装败逃,又去截断赵军运粮的道路,把赵军分割成两半,赵军士卒离心。过了四十多天,赵军饥饿,赵括出动精兵亲自与秦军搏斗,秦军射死赵括,赵括军队战败,几十万大军于是投降秦军,但后来白起下命秦军把投降的赵军全部活埋,共坑杀赵军四十万(一说为二十万)。赵孝成王九年(前257年),秦军包围赵国都城邯郸。

秦军围邯郸后,魏安厘王曾令晋鄙前往救援,但后来在秦国威胁之下,令晋鄙在荡阴按兵不动。魏王使客将军新垣衍进入邯郸,向平原君说秦国发兵攻赵,只是为求为帝,劝平原君尊秦昭襄王为帝,即可罢兵。平原君对此建议犹豫不决时,鲁仲连正好游历至赵国,入见平原君,请求与新垣衍相辩,最后鲁仲连说服新垣衍不再提帝秦之议,平原君于是转而向他国求援救赵。

平原君出使楚国,在门下食客毛遂的协助下,说服楚国谛结盟约;同时,平原君夫人为魏国信陵君之姊,平原君遂多次派人前往魏国促其出兵救赵。在平原君动之以情下,信陵君多次请求魏王下令发兵,魏王畏秦,不听其议,信陵君便依食客侯嬴之议,杀晋鄙夺其兵符,发兵救赵。

平原君回国时,楚国和魏国援军未到,秦国加紧攻击邯郸,邯郸告急。邯郸传舍吏之子李同提议说:"现在形势十分危急,但你的姬妾数百人仍穿好吃好,如果赵国被攻破,你还能这样吗,不如让夫人以下的人都帮助守城,把家里的东西都拿来犒劳士兵,如果守得住,还愁没有这些东西吗。"平原君于是将家财散尽犒赏军队,募得敢死之士三千人,由李同率领攻击秦军,秦军退却三十里,李同在此役中战死。楚、魏的援军随后赶来,解了邯郸之围。

杀笑躄者

一次,有个跛子经过平原楼下,平原君的小妾看到,大笑起来。第二天,跛子到平原君面前,跪着请求杀了这个小妾。平原君答应之后,却认为这个要求太过分而没有理会,他的门客因此走了一半。经过查问之下,才知道原来门客们认为平原君重女色,轻士人,于是平原君杀了这个小妾,亲自登门向跛子道歉,门客才陆陆续续的回来。

利令智昏

战国时,秦国派大将白起带领人马攻伐韩国,占领了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泌阳县),使上党(今山西长治市北)受到极大的威胁。"上党守将准备归附赵国,希望得到赵孝成王的保护。赵孝成王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平阳君赵豹认为,无故受利,会招致祸殃,以不要为好。但平原君赵胜却认为,这么大一块好地方,不费任何代价,送上门来还不要吗?最后赵孝成王采纳了赵胜的意见,派他到上党把这块地方接受了过来,井封冯亭为华阳君。可是这样一来,把秦国激怒了。秦国又派白起去打赵国,使赵军大败。后来,差一点儿打进赵国的都城邯郸。

拔擢赵奢

赵奢为田部吏时,平原君家不肯交租税,赵奢便依法杀了平原君门下9人,引起平原君的忿怒。平原君原本要杀赵奢,但在听了赵奢的劝讽之后,认为他很贤能,于是向赵王推荐,赵王便以赵奢治理赋税。

庇护魏齐

赵孝成王元年(前265),当时秦昭襄王任用范雎为相,范雎在魏国时曾受当时宰相魏齐之辱,于是威胁魏国要杀了魏齐。魏齐于是逃到赵国,躲在平原君之处。秦昭襄王得知后,修书邀平原君宴饮,平原君不敢不从。到了秦国之后,昭襄王要平原君交出魏齐,平原君却回答:"在富贵时结交的朋友,都是为了贫贱时所预备的;魏齐既然是我的朋友,就算他在,我也不会交出来,何况他现在不在我那里。"拒绝了秦王的请求。

秦王于是扣留了平原君,威胁赵孝成王交出魏齐,赵王于是紧急发兵包围平原君的宅第。魏齐趁夜逃出,拜访虞卿,虞卿认为赵王无法说服,带着魏齐逃奔魏国向信陵君求助。信陵君一开始不愿意见他们,魏齐得知此事后,自刭身亡;赵王于是取魏齐头送到秦国,平原君才得以回国。

著名食客

毛遂(毛遂自荐)

秦国进逼赵国邯郸时,平原君准备找二十个文武兼备的门客去楚国,游说楚王合纵抗秦。找了十九个人,余下一个名额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毛遂便上前自荐。平原君说:"如果锥子放在袋子中,尖头一定会露出来,怎么没有听说过你呢?"毛遂则说:"我今日才要求放到袋子中,如果早在袋子中,整个锥子一早就整出来了。"于是平原君带毛遂同到楚国。

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了半天,还未有结果,于是毛遂带剑上前说:"合纵的利害,两句话就说完了,怎样说到现在。"楚王说:"我和你的主人说话,你来干什么?"毛遂于是拿着剑上前说:"大王喝叱我,不过仗着楚国人多,但在十步之内,大王的性命在我手里。楚国的强大,天下没有对手,白起只是小子而已,但一攻下楚都,二烧了夷陵,三侮辱了楚国祖先,这是楚国的大仇,赵国也感到羞辱,但大王倒不觉得可恶。合纵的目的是为了楚国,不是赵国。我的主人就在面前,为什么要喝叱我呢?"于是赵国成功和楚国结盟。

平原君回国之后,自惭观人相士的能力不足,未在毛遂入赵之时就发现他的才能,于是立刻奉毛遂为上宾。

公孙龙

名家代表人物,曾经在平原君门下为食客,擅长"离坚白"等论点。虞卿在邯郸之围解除了之后,曾欲以说服信陵君出兵为由,为平原君请封。公孙龙连夜入见平原君,认为平原君在战事中并无功劳,不应以此为由请封,平原君便没有听从虞卿的建议。

平原君原本待公孙龙甚厚,后来邹衍到赵国时,平原君就向邹衍请教关于公孙龙"白马非马"的论题。邹衍认为公孙龙之流是"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有害于大道。从此以后,平原君便绌远了公孙龙。

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名黄歇(前320~前238)为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楚襄王时,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楚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襄王退兵。楚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国即位,即楚考烈王。楚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以此为忧。后来,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李园之妹有身孕后(此处关于是否有孕有争议),献于楚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而李园之妹被立为王后。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受命赴秦

黄歇年轻的时候曾四处拜师游学,见识广博,以辩才出众深得楚顷襄王的赏识。在楚顷襄王熊横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在秦国作为人质。前302年,熊横在私斗中杀死秦国的一位大夫逃回楚国,秦国和楚国的关系开始恶化。前299年,秦国伐楚,攻下八个城池,楚怀王入秦国求和,被秦昭王强行扣留,最后于前296年死在秦国。前298年,楚顷襄王即位,秦昭襄王对其非常轻视,大举出兵准备灭掉楚国。秦昭王派遣白起攻打楚国,夺下巫郡(今四川东部)、黔中郡(今湖南、四川、贵州交界地区)两郡,并于前278年攻下楚国都城鄢郢(今湖北江陵),向东直打到竟陵(今湖北天门),楚顷襄王被迫把都城向东迁往陈县(今河南淮阳)这时的楚顷襄王急于和秦国求和,于是于前272年派遣辨才出众的黄歇出使秦国。当时秦昭王派遣白起进攻韩国和魏国的联军,在华阳大败他们,擒获魏国将领芒卯,韩国和魏国只好向秦国臣服并听命于秦国。秦昭王已命令白起同韩国、魏国一起进攻楚国,正准备出发。这时,黄歇恰巧来到秦国,听到秦国这个计划。黄歇于是上书劝秦昭襄王说,秦国和楚国是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如果秦国欲攻打楚国,必然会导致两败俱伤,很容易使韩、赵、魏、齐等国家得渔翁之利。这还不如让秦国和楚国结盟,然后联合起来一起对付其它国家。秦昭襄王被黄歇成功说服,于是阻止了白起出征,派使臣给楚国送去厚礼,与楚国缔结盟约,互为友好国家。黄歇接受盟约后回到楚国,楚顷襄王派黄歇和太子熊完做为人质去到秦国,秦昭王将他们扣留了十年。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秦国却不同意熊完回去楚国,黄歇知道秦国丞相范雎和熊完关系很好,于是试图说服范雎。黄歇指出楚顷襄王可能会一病不起,如果秦国能让熊完回去,熊完即位后必然会感激秦国,努力维护和秦国的关系;如果不放熊完回去,而是利用熊完要挟楚国,楚国必然会另立太子以对付秦国,秦和楚的关系就会破裂,而被秦国掌握的太子熊完也就变成了一个没有价值的人。范雎将黄歇的意思转达给秦昭王,秦昭王让熊完的师傅回去探问一下楚顷襄王的病情,回来后再作打算。此时的黄歇为太子熊完深深担扰,他觉得如果楚顷襄王真的不幸去世,而熊完又不在楚国的话,把持楚国朝政的王室宗亲阳文君必定会把自己的儿子立为新太子,这样,熊完就不能继承王位了。于是,黄歇让熊完换了衣服扮成楚国使臣的车夫得以出关,而他自己却在住所留守,并以熊完生病为借口谢绝访客。等熊完走远了,秦国没办法再追到时,黄歇才向秦昭王说出实情,秦昭王大怒,想让黄歇自尽。范雎劝道,熊完即位后,必定会重用黄歇,不如让黄歇回去,以表示秦国的亲善。秦昭王听从了范雎的意见,因而将黄歇送回了楚国。

辅国持权

黄歇回到楚国三个月,楚顷襄王去世,熊完即位,称为楚考烈王。楚考烈王元年(前262年),黄歇被楚考烈王任命为楚国令尹,封为春申君,赐给淮北十二县的封地。15年后,由于与齐国相临的淮北经常发生战事,黄歇请求楚考烈王把自己的封地淮北十二县换到江东,楚考烈王答应了黄歇的要求。前260年,赵孝成王在和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结果导致赵国的大败,40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赵国的丞相平原君赵胜前去楚国请求救援,楚考烈王弃秦楚两国的盟约不顾,派遣春申君领兵救援赵国。与此同时,魏国也派出信陵君魏无忌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前256年,楚考烈王派遣黄歇向北征伐鲁国,次年黄歇灭掉鲁国,任命荀况为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通过援赵灭鲁,黄歇的在诸侯中的威望大增,也使楚国重新兴盛强大。春申君黄歇在对外穷兵黩武的同时,对内则和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竞相礼贤下士,招引门客,最高峰时黄歇有门客3000多人,其数量在"战国四公子"中居于首位。黄歇的门客多逞强好斗,奢侈浮华。有一次,赵国的平原君派门客拜访春申君,春申君把他们安排在上等的客馆住下。平原君的门客想向楚国夸耀赵国的富有,他们特意在头上插上玳瑁簪子,亮出装饰着珍珠宝玉的剑鞘,前去拜见春申君,而春申君的上等门客都穿着宝珠做的鞋子,让平原君的门客自惭形秽。

前256年,秦国灭掉西周国,同年,寄居在西周国的周赧王死去,作为天子之国的周朝不复存在。前249年,秦国秦庄襄王即位,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又带兵灭掉东周国。前242年,各诸侯国担忧秦国吞并中原的势头不能遏制,于是互相订立盟约,联合起来讨伐秦国,并让楚考烈王担任六国盟约的首脑,让春申君当权主事。六国组成合纵联军,由黄歇任命庞暖为联军主帅,六国联军曾一度攻到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境内),秦国倾全国之兵出关应战,六国联军战败而逃。楚考烈王把作战失利的罪责归于春申君,从此开始冷落黄歇。

命丧棘门

前238年,楚考烈王病重,当时楚国的国舅李园想取代黄歇的地位,于是暗中豢养了刺客准备刺杀黄歇。黄歇的门客朱英得到了这个消息,提醒黄歇注意李园的动向,但黄歇没有理会朱英的警告。不久,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抢先进入王宫,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前去王宫奔丧,在棘门受到李园刺客的伏击,当即被斩头扔在棘门外。同时,李园派官兵前去春申君的家中,将春申君的家人满门抄斩。同年,熊悍继位,是为楚幽王,李园取代黄歇,被任命为楚国令尹。

孟尝君田文

孟尝君(?-前279年):妫姓田氏,名文,中国战国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幺儿、齐宣王的异母弟弟,曾于齐威王时担任军队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官桥张汪一带),权倾一时。田婴死后,田文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

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同时也是权倾一时,孟尝君死后,葬于薛国东北内隅,与其父亲的墓冢东西排列,为古薛"四门八堌堆"之中两大堌堆。

子承父业

孟尝君父亲田婴从齐威王时就任职当权,曾与成侯邹忌以及田忌带兵去救援韩国攻伐魏国。后来成侯与田忌争着得到齐王的宠信而嫌隙很深,结果成侯出卖了田忌。田忌很害怕,就偷袭齐国边境的城邑,没拿下,便逃跑了。这时正赶上齐威王去世,宣王立为国君,宣王知道是成侯陷害田忌,就又召回了田忌并让他做了将领。宣王二年(前341),田忌跟孙膑、田婴一起攻打魏国,在马陵之战大败魏国, 俘虏了魏太子申杀了魏国将领庞涓。宣王七年(前336),田婴奉命出使韩国和魏国,经过他的一番活动使韩国、魏国归服于齐国。田婴陪着韩昭侯、魏惠王在东阿南会见齐宣王,三国结盟缔约后便离开了。第二年,宣王又与梁惠王在甄地盟会。这一年,梁惠王去世。宣王九年(前334),田婴任齐国宰相。 齐宣王与魏惠王在徐州盟会互相尊称为王。楚威王得知这件事,对田婴很恼火,认为是他一手策划的。第二年,楚国进攻齐国,在徐州战败了齐国军队,便派人追捕田婴。田婴派张丑去劝说楚威王,楚威王才算罢休。田婴在齐国任相十一年,宣王去世,愍王立为国君。愍王即位三年,赐封田婴于薛邑。

脚踏黑白

孟尝君在薛邑,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甚至犯罪逃亡的人,很多人都归附了孟尝君。孟尝君宁肯舍弃家业也给他们丰厚的待遇,而且不分贵贱贫富,不分黑道白道,只要相投皆以礼待之,因此使天下贤志之士无不倾心向往。他的食客有几千人,待遇不分贵贱一律与田文相同。孟尝君每当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在屏风后安排侍史,让他记录孟尝君与宾客的谈话内容,记载所问宾客亲戚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已派使者到宾客亲戚家里抚慰问候,献上礼物。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有个人遮住了灯亮,那个宾客很恼火,认为饭食的质量肯定不相等,放下碗筷就要辞别而去。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与他的相比,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就以刎颈表示谢罪。贤士们因此有很多人都情愿归附孟尝君。孟尝君对于来到门下的宾客都热情接纳,不挑拣,无亲疏,一律给予优厚的待遇。所以宾客人人都认为孟尝君与自己亲近。

秦昭襄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就先派泾阳君到齐国作人质,并请求见到孟尝君。孟尝君准备去秦国,而宾客都不赞成他出行,规劝他,他不听,执意前往。这时有个宾客苏代对他说:"今天早上我从外面来,见到一个木偶人与一个土偶人正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毁了。'土偶人说:'我是由泥土生成的,即使坍毁,也要归回到泥土里。若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着你跑,可不知把你冲到哪里去了。'当今的秦国,是个如虎似狼的国家,而您执意前往,如果一旦回不来,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吗?"孟尝君听后,悟出了个中道理,才停止了出行的准备。

鸡鸣狗盗

秦昭襄王听说田文贤能,把他请到秦国,想让他就相位,但秦国宰相樗里疾担心田文夺他的相位,指使他的门客公孙谗言于昭襄王:"田文是齐国人,他必定先齐后秦。再说,他的门客都是藏龙卧虎之辈,对秦国的事务了如指掌,他一旦背叛秦国,秦国就危在旦夕。"昭襄王去问樗里疾,樗里疾假作惊诧地说:""说得对呀,田文是秦国的祸害,不如杀了他!",昭襄王将信将疑,就把田文软禁在馆舍里。秦泾阳君与田文要好,把真相告诉了田文,并献策说:"昭襄王宠爱燕姬,只有贿赂于她,让她在秦王面前求情,就有救。"田文找秦昭襄王宠妾燕姬求情,宠妾索要他的白狐毛皮袍子,但这件袍子已送了给秦昭王,幸好田文有一位下等门客,深夜里潜入库房,学狗叫骗过守库门吏,把袍子偷了出来,献给燕姬,燕姬向秦昭王求情,把田文放了。但不久,秦昭王后悔了,派兵去追,田文一行来到秦国边境函谷关,关口规定要鸡鸣才放人,由于时辰未到不肯开关。幸好下等门客中有人学鸡鸣逼真,带动其他鸡一起叫了起来,田文及时地过了边关。到了赵国,赵国人取笑他矮小,田文大怒,其门客把取笑他的人全杀了。回到齐国,成为齐相。田文感叹"明珠弹雀,不如泥丸;细流纳海,累尘成冈",正是两位不知名的下等门客救了他,人才不可估量呀。于是,他把这两位门客提为上等客。后来齐愍王灭了宋国,十分骄横,要杀田文,于是田文逃到魏国为相,联合燕国、赵国、魏国、楚国、秦国几乎灭了齐国。

田文鸡鸣狗盗的故事,史记指是齐愍王二十五年,资治通鉴指是公元前298年,齐愍王三年。

后世影响

俗语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得士者得民心。"可见古今都对士的作用很认同。

战国末期中原诸国为了抵制强秦的侵越以形成了很多网罗人才,礼贤下士,为自己君王尽力的贵族团体。 其中最出名的就属战国四公子,他们对人才的重视和人才观,以及运用人才来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起死回生等方法, 对后世影响深远。吾本布衣草民 如何对四位对国家历史有过巨大贡献的大贤 妄加评价




张文才天若有情


历史影视讲坛为你分享个人观点,喜欢本文的点赞和关注噢!

战国四公子

熟知历史的大都应该知道战国四公子是谁?史书中记载,东周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四人因以广招宾客、其门客众多,被称为战国四公子。

要说这四位战国四公子选出认为谁是名不副实的呢?

我个人觉得是“平原君赵胜”,我再看看赵胜为何许人也?

赵胜,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宗室大臣,其父是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武灵王赵雍。曾两度为赵国的丞相,他的一生以善于养士而闻名,门下食客曾多达数千人。虽说赵胜有贤能,门下宾客数千,但有贤能也不代表有才能。

“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

这段话是太史公司马迁以他的评价,也就是说赵胜只是一个纨绔子弟、不识大体的人而已,为了贪图韩国献给赵国的上党的小便宜而招致秦赵两国的“长平之战”,此战赵国全军覆灭的大祸,差点亡国。这也是司马迁为什么要这样评价赵胜呢?只因为他在许多问题上许多问题上表现了一个纨绔子弟的昏聩和无能。

北宋诗人苏辙也曾这样评价赵胜:平原君仅是窃得一时名声之人,不懂为国计虑。在拒燕之事上不懂用赵将廉颇、赵奢,反而割地与齐借来不会被赵所用的田单。冯亭献上党之事,平原君也不知避开祸患,贪取土地而引起长平之祸。因此平原君难以辅佐危殆的国家,也无法抗拒强秦。

也就是说赵胜是一个平庸,目光短浅之人。因为在史书中记载,有一天,赵胜有个爱妾在楼上看到隔壁家有个瘸腿的人,于是这位爱妾笑他是个瘸腿。次日,瘸腿的人来到赵胜家说:我听说你喜欢“土”,我这个瘸腿不远万里来到这想做你的门客,却受到你爱妾见到我这般模样的取笑,你就不怕你的门客都认为您爱色贱士而离开呢?果不其然,一年不到门客走了一大半,而赵胜呢为了自己的门客能回来却斩了那位嘲笑瘸腿的爱妾,然后登门向那位瘸腿的道歉,这件事也可以看出赵胜是个徒好虚名的人。

也难怪司马迁在史记中这样评价他不识贤才,虽招徕宾客数千却不过是显豪富、摆样子而已,对真正贤才竟一无所知,他矫情杀妾以讨好宾客更显出无能和残忍


历史影视讲坛


这个问题由小白来说一说:

我们知道战国四公子分别是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无忌;楚国春申君赵歇。

如果说最名不副实的人,我认为是赵国平原君赵胜,原因有三:

1、不能正确分析形势,利令智昏:据《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赵孝成王听从平原君赵胜建议,接受上党守将冯亭献十七城以抗秦的建议,在军事、经济实力大大弱于秦国的基础上,不是韬光养晦,而是引发了秦赵两国的生死之战-长平之战,坑杀赵军四十余万,用利令智昏来形容是再合适不过了。


2、食客虽多,不能让贤者脱颖而出:我们都知道毛遂自荐的历史典故,毛遂在平原君门下已经三年有余,但始终没有机会显露自己的才能,充分说明平原君对这些门客没有一个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造成贤者没有脱颖而出的机会。

3、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守城,威信不足以服众:赵孝成王七年,秦军进围赵都邯郸,平原君散尽家中财物,发动3000余士兵坚守城池。直到楚军和魏信陵君援兵赶到,解邯郸之围。充分说明手下食客虽然众多,但大多是乌合之众,关键时候大多都掉链子,不能凝聚起有效的有生力量。

所以小白认为平原君赵胜最名不副实,你认为呢,欢迎留言讨论。


小白不太白


战国四公子是太史公在《史记》中的提法,《史记》在各个篇目中都提过这么一段话

近世延陵、孟尝、春申、平原、信陵之徒,皆因王者亲属,藉于有土卿相之富厚,招天下贤者,显名诸侯,不可谓不贤者矣。

这样一来,后人遵从太史公的提法,就将此四人称为战国四公子。

1、

在读完四位公子列传,我们不妨思考一个点,就是无论战国四公子贤明也好,不贤明也罢,结果我们都很了解,就是战国四公子都没有达成一个目标。就是养士挽救国家,最后六国都被秦国所灭。这样一来战国四公子就要大打折扣,这四个人加起来养士不下万人,这么多人,怎么就没有完成这个使命呢?

讲战国四公子,仿佛在讲四个人,这是我们固有的认知。所以有人讲魏国为什么会衰落啊,就是不用信陵君。仿佛用了信陵君,事情都解决了,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先抛开四位公子的能力不谈,谈什么?那就是他们身上最突出的特点,养士。四人的门客加起来超过万人,怎么就出现不了几个定国安邦之才呢。后来的吕不韦多少还贡献出了一个李斯呢。

所以我们怎么看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把信陵君作为解剖的小麻雀,好好打量这个最贤能的公子。

2、

信陵君,魏国人,看过前面文章的人,都知道这一点。那么魏国的衰落跟人才的直接流失是很有关系的。我们熟知的商鞅、张仪、范雎、孙膑、吴起、尉缭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富国强兵的人才流失,我们不免疑问,魏国整个是秦国的“神助攻”啊。

但是翻开魏国的历史,并不是这样。魏国原来是晋国的一部分,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那么韩赵魏三家谁的实力最强呢?赵国。而魏国属于中下层,为什么呢?

从图上可以看出来,魏国处于韩、赵的夹缝之中,无法扩展领土。并且处于四战之地,这样一来魏国的发展岌岌可危。但是至少,当时的魏国还没有面对虎狼之秦。尽管是这样不利的战略环境,但是魏国却成为了战国首强。依靠什么?人才。魏国成也人才,败也人才。当时魏国的人才济济,据《史记·魏世家》记载

1、西河之守(吴起),臣之所进也。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君谋欲伐中山,臣进乐羊。中山以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李克)。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

2、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

那么为什么同样一个魏国,一个能有这么多人才,一个却人才凋零呢。那么魏国的衰落,大概有三种可能性。

1、魏国衰落,其他国家增强

2、魏国衰落,其他国家没有增强

3、魏国不变,但是其他国家增强

那么第二种可能性基本可以排斥,而第一种、第二种到底哪个比较靠谱呢?我们从逻辑上可以复习出,第三种可能性,不可能出现。好,那么魏国衰落的历史,就是其他国家增强的历史,特别是秦国的增强的历史。

首先我们看魏国怎么强大的?魏国强大有两个原因

1、重用人才

2、李悝变法

我们先不管魏国怎么变法,我们就看最关心的问题,他怎么招揽人才?

魏国初期招揽人才,由谁主导呢?魏文侯。

魏文侯怎么招揽人才,说穿了跟他的后代魏公子一样,礼贤下士。但是不一样的是,

1、人才数量没有信陵君那么多

2、人才具有互相举荐的机制

那么魏国人才流失的原因就找到了呢?我们再看魏文侯手底下的人和魏公子手底下的人

魏文侯手底有吴起、西门豹、乐羊、李克、屈侯鲋、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前面5个人属于具体功用的人才,后面三位属于学者型人才。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只有这几位,但是武有吴起、乐羊,文有西门豹、李克、屈侯鲋。最后还有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可以作为魏文侯的老师,可以讲这种人才配置是十分合理的。

相对应的信陵君的人才配置,与魏文侯就相差甚远。

并且魏文侯的人才中有很多战略性人才。什么叫战略性人才?就是在国家的发展,在战略怎么打仗才能对魏国最有利,有独到见解的人才。

魏文侯以后,魏国就是因为缺少这种人才,导致魏国的战争吃力不讨好。

但是我们就要问了,那么魏公子为什么就没有这种人才呢?

3、

原因就是君主掣肘。比如魏王对信陵君的态度,我们是知道的。那么原因就是这么简单吗?如果君主不掣肘,人才就能有吗?那么我们就找一个反例看。在战国四公子里,春申君是唯一一个被大王信任的人。

从楚考烈王做大王第一年,他就是国相,一直做到楚考烈王死。但是我们看春申君的表现

据《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

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

何以保相印江东之封乎?

这段史料我们读过,我们注意这段话里的几个词。这几个词很重要吗?我们想尽管楚王十分信任春申君,但是

其一春申君毕竟是臣子

其二我们看春申君想的是什么?不是富国强兵,而是保住封地。

为什么要保住封地?封地是分封制下的遗留产物,土地所有者对这块土地是有税收,征兵的权利的。

我们再看一段史料,据《战国策》记载

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阴,奚以薛为?夫齐,虽隆薛之城于天,犹之无益也。

这段就是大名鼎鼎的海大鱼的故事,我们也讲过。但是我们仔细想,无论是田婴修薛邑还是在齐国专权,这都说明君主和臣子并不是一条心。那么为什么君主和臣子不是一条心呢?

4、

原因就在于,这段话

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

这后半的话是不是史实我们暂且不管,但是他确实说明了君主和臣子的心态。君主认为手底下这帮人养了一大推门客不是为了国家好,而是为了专权(孟尝君对田婴一番话可以为证)。而公子们认为反正君主不信任我,就算君主信任我,经营自己的封地,专权是自己获得好处(虞卿对春申君一番话可以为证)。

所以为什么很多人对信陵君评价那么高?因为信陵君是真心为国,但是这个逻辑的骇人之处就是无论你是不是真心为国,你都逃不出这个逻辑。

那么这个逻辑怎么形成的呢?原因就在于时势二字。战国是一个什么时代?大变革的时代,一个重要的变化在于,所有制度开始向中央集权制转变,这样一来君主权力加大。君主权力加大,这就导致君主的位置的稳定性减弱。而战国还残留分封制,这样而来交织的关系就加剧了君主的不安稳性。

据《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记载

且王举君而相赵者,非以君之智能为赵国无有也。割东武城而封君者,非以君为有功也,而以国人无勋,乃以君为亲戚故也

这段我们也读过,像这种亲戚的词汇就表现出血缘关系对政权的依存。

那么君主是这么认为的,臣下也是这么认为的,而其中的人只能这样向前推进。所以选上了的人才其实只听命于公子一个人,根本不听魏王的。不然候赢就不会出计策偷出虎符。

所以战国四公子只能在变法程度不完善,仍然有封邑去支撑门客的花销用度(孟尝君叫冯驩去收债一事可以为证)的这个特殊阶段的产物。

所以中央集权制下的分封体制的人才选拔,必然出问题。

5、

那么为什么秦国能够成功收揽人才。因为秦国的招揽人才方式和魏文侯的招揽方式,如出一辙。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这是战国时期,秦孝公最先开始招揽人才。首先招揽人才的主体是君主,这种招揽方式被称为客卿,客卿能够在战国时期最大程度上避免上文所说的逻辑的出现。

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四大公子手底下没有真正的人才,原因在于他们根本就不想挖掘人才,真正的人才都是举荐上去的。那么为什么他们不想挖掘人才?因为首先想的是扩大自己的私利(信陵君的私家间谍可以作证),那么是人多见效快还是有几个定国安邦的人才见效快啊。那当然是人多,既可以宣扬自己的美名,又可以组成一个门客集团。而真正的人才压根就不会来到这里。而且公子们的选材方式仅仅作为选拔人才的补充方式。为什么呢?

国家体制僵化,那么公子们的选拔方式是作为体制外的选拔。这就注定了大量低端人才的进入,高端人才的流出。因为高端人才不可能有更高的阶梯给他们爬,留下来的只能是低端人才。


亲也爱地理爱旅游吗


孟尝君田文,负气入秦,鸡鸣狗盗回国。还一手参与五国伐齐,最终把自己的祖宗牌位坟墓让给燕国人。齐国人恨到什么程度?田文一死就直接灭了薛地,更有当初执国政的魏国也参与了灭薛行动。做人做到这里也可以了。


O162807866


没有,

名不副实的战国公子有很多,只不过太史公没给那些人立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