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公案小说中的世态炎凉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公案小说中的世态炎凉

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史是波澜壮阔的,从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到汉赋、魏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独有的文化。众所周知中国古典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巅峰当属明清,四大名著均在此期间成书。然而中国的古典文学包含甚广。在此期间中国的公案小说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像其中优秀的公案小说诸如《错斩崔宁》《包公案》《警世通言》《三侠五义》《彭公案》《施公案》等等在现如今依旧流传甚广,这些公案小说的流传更容易让我们通过这些作品了解当时的那个时代,以及更多的人情世态。张国风老师的《公案中的世态》一书更是详尽的向我们描述了公案小说的发展史,这本书对古代公案小说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通过阅读张国风老师的这本作品,你会发现这就是一部公案小说的发展史,此书读起来非常的流畅,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作者更是通过多方面的考究结合社会学、法学,同时多角度向我们展示公案小说的发展及最终的走向。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公案小说中的世态炎凉

公案小说始于宋代,兴于元明、没落于清末。首先就“公案”一词我们要有充分的认知。公案一词的五重含义:官府的案牍、案件、审案时用的桌子、禅宗用教礼解决疑难问题、话本小说;而本书所描绘的公案则是指话本小说。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人提到公案小说,脑子里往往出现的第一印象则是侦探小说的概念。而公案小说不同于侦探小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重点不在破案,而是通过案件事实反映当时的社会问题。殊不知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众多人对公案小说的认知产生了一定的误区。

其实公案小说最接近今日所谓的“法制文学”,而不是所谓的“侦探文学”,首先需要明白公案小说不是侦探小说,侦探小说重逻辑,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犯罪者在暗处,而案情的发展往往是一波三折,直到最后才会将真正的犯罪者推出。而中国传统的公案小说,则是极力突出“人情世态”“悲欢离合”。清末由于受西方侦探小说影响,中国传统的公案小说开始向侦探小说转变。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公案小说中的世态炎凉

在张国风老师的这本书中,他列举了很多的故事,而且就这些故事所表达的观点,是围绕“世态”进行,由于公案小说反应的是当时的社会问题,反应的下层民众的精神需求,而这些众多的问题由于在当时的大背景下根本无法得到解决,所以普通的劳苦大众也需要一个宣泄点。而百姓真挚的诉求,就实实在在的体现在了文学作品里,不管是《包公案》还是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这些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学作品,而是实实在在的渴求。劳苦大众渴望青天、渴望沉冤得雪,而世态则是时代的滚滚车轮,有些人注定成为时代的牺牲者,有些声音注定会被淹没在岁月里。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公案小说中的世态炎凉

张国风老师通过不同的公案小说,也向我们传达了他得到的一些想法。同时通过公案小说更是衍生出来当时大环境下的司法状况,法治状况、引申出当时有关公案的相关职业,不管是仵作,亦或是讼师,这些人物职业也都在公案小说里有具体的体现。而通过对相关人物、职业的描写,更能体现出当时社会的人文背景,以及社会的世态。

本书着力的通过公案小说展现当时的“世态”,而当时的世态则是由文化决定。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民众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决定了当时的世态。动乱、压迫、不公、官员压榨、恶霸的横行,普通的平民阶层极少有翻身的可能。而作者则是通过一系列公案的发展让我们更加充分的认知“世态”。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公案小说中的世态炎凉

刘鹗的《老残游记》里讲述的清官的可怕以及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这两个故事则真的是让人感触颇深。“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盖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这就是对现实赤裸裸的暴露和讽刺。通过公案小说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的法制观念,以及当时社会的大环境,受西方文化的冲击清末公案小说开始向侦探小说转变,公案小说在现如今已然成为了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