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手札臨習對比第《四十九》

米芾《法華臺詩帖》 紙本 行書 縱29.8釐米 橫42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一,釋文


坱圠有同色,雪

深雲未開。終南晴夜月,彷彿

似登臺。

(注:坱圠yǎngyà:山勢高低不平狀。)

賞析

上次我們在《《四十六》期提到了米芾30歲時期的作品《道林帖》。今天分享的這幅《法華臺詩帖》寫於1080年,同樣是米芾30歲時的作品。而三年後的1083年,米芾留下了他學習王羲之《聖教序》的經典作品《方圓庵記》。由此似乎可以推斷,這個時期的米芾都還在集古字的學習階段,而從作品的筆法特徵看,此時的他正處在對魏晉筆法的深入繼承之中。

從整幅作品的大小(縱29.8釐米、橫42釐米)上看,我們可以發現,此幅作品中的每個字大小在3釐米左右,且大多數的字都呈縱勢形態。

我們知道,用筆才是書法的核心技術。一個作品的好壞,除了結構、章法、氣息、墨色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看其用筆的技術熟練程度。米芾以“八面出鋒、風檣陣馬”為其用筆特色,技術高超,達到了隨心所欲而又不逾矩的程度,賞之令人玩味。

王獻之《東山帖》,“敘”和“奴”兩字的捺筆蹲點,同形反覆。


讀此帖,讓我們眼前一亮的是,在這幅作品中,米芾採用了王獻之那種“同形反覆”的處理手段:相鄰的同偏旁的兩個字保持筆勢和形態上的。所謂“同形異構”,也就是同一形態的偏旁部首採用不同的形態來構建,從而體現出不一樣的特徵。說得簡單點,這有點像隸書裡的“雁不雙飛”,強調的還是如何避免筆畫的雷同。

而“同形反覆”,是在“同形異構”的基礎上,將相鄰的同部首或同偏旁的兩個字反覆出現時,所作出的既相同卻又有稍許變化的處理手法。

“坱”和“圠”的土字旁,同形反覆

米芾自然深諳此道。在《法華臺詩帖》中,我們發現:“坱”和“圠”的土字旁、“雪”和“雲”的雨字頭、“仿”和“佛 ”的肆字旁等等,這三組同形反覆的情況,反覆運用,上下相鄰的兩個偏旁筆勢和形態基本類似,竟如三對“雙胞胎”一樣,在作品視覺效果上,得到了一種出奇制勝的藝術效果,可謂先聲奪人,令人眼前一亮。

​“土字旁”上下重複出現,米芾將兩個土字作了上疏下密的處理;兩個“雨”字疊加對比,他從“雨”字線條構成的空間結構加以區別;而“肆字旁”上下對應,米芾乾脆從左右結構的配合中尋找變化和平衡之理,可謂妙筆生花,令人驚歎!

“雪”和“雲”的雲字頭、“仿”和“佛 ”的肆字旁,同形反覆也是如此。下面看我的臨寫。


原帖。

米芾手札臨習對比第《四十九》


米芾手札臨習對比第《四十九》

臨寫。

米芾手札臨習對比第《四十九》

更多米芾手札臨習對比作品,敬請期待。


文舍堂頓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