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習《祭侄文稿》的核心要領(上)


臨習《祭侄文稿》的核心要領(上)

圖1 顏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圖1)縱28.3cm,橫75.5cm,共有23行,234字。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共同效忠大唐朝廷取義成仁之事。唐乾元元年(785年),顏真卿懷著悲憤交加的心情,援筆一氣呵成草就。

《祭侄文稿》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被後世稱為“天下第二行書”。我認為此作有三大方面的美:1.質樸遒勁的線條;2.開張大氣的架構;3.渴澀生動的用墨。祭文的書寫特別率意,加上通篇有塗改,顯得非常自然、渾然天成;線條圓融、沉實、雄厚,並且節奏對比非常大,書寫內容也充分表達了書寫者濃厚的思想感情。臨習《祭侄文稿》要把握諸多核心要領,本文將分步進行分析:

一、核心筆法——篆籀絞轉

《祭侄文稿》貫穿全篇的就是篆籀、絞轉筆法,所謂篆籀筆法就是線條保持中鋒,如同寫篆書一樣,筆尖保持垂直,線條圓融;絞轉筆法就是在書寫過程中筆跟紙摩擦力比較大,筆是通過手腕帶動絞著走,這樣的線條非常遲澀、凝練,而且質樸、耐看。篆籀、絞轉的筆法在書寫上,毛筆也起到很關鍵的作用,寫顏真卿的行書不宜用純狼毫,適合用兼毫,因為它的毫軟硬結合,中間是硬毫,外圍是軟毫,寫出來的線能夠挺拔且外圍具有毛澀的質感。

由於絞轉所需要的摩擦力比較足,所以要求在書寫上,速度不能過慢,並且紙張應該選擇稍微有一點粗糙的紙。如果是光滑的紙,線的遲澀感和質樸、滄桑、渾厚不容易表達。還有一個就是關於墨,書寫《祭侄文稿》適合用焦渴墨,不能摻水過多,墨太溼,寫出來的線顯得比較流、比較滑,線條的沉厚感,或者說在紙面上留得住的狀態就會有所削弱。

二、結構特點——開張外拓

《祭侄文稿》的結構、字法,整體顯得比較寬博、大氣,並且非常講究字內空間的變化。這是顏真卿繼承二王書風而獨闢蹊徑的特點。相比之下二王以瘦勁秀雅為主,而顏真卿則變為寬綽、敦厚,點畫外拓、弧形相向。顏真卿行書書寫的結構方式跟他的顏體楷書相輔相成,都是字內空間比較大,分得比較開,往外拓散顯得特別舒展,富有廟堂之氣,如文中的“蒲、開、門、圖”(圖2)等字。


臨習《祭侄文稿》的核心要領(上)

圖2 《祭侄文稿》中的“蒲、開、門、圖”

《祭侄文稿》字法開合明顯,“歲、次”(圖3)兩字屬於上合下開的處理方法,上面窄,下面寬,往兩邊撐開;

臨習《祭侄文稿》的核心要領(上)

圖3 上合下開的“歲次”

“宅、釁”(圖4)兩字屬於上面寬,下面窄,屬於上開下合的字形處理方法。

臨習《祭侄文稿》的核心要領(上)

圖4 上開下合的“宅、釁”

帖中左右結構的許多字,中間的留白特別大,這些字在書寫當中,我們很容易形成慣性思維,保持常規的間距,而沒有寫出誇張的中間的空白,特別是“作”字和“摧”(圖5)字,這個左右結構,中間的間隔比平常其他書體、其他字帖的間隔要大得多,特別舒展。

臨習《祭侄文稿》的核心要領(上)

圖5 “摧、作”應注意中間的留白

這樣的字法,在《祭侄文稿》裡面有好多字都用了,尤其是左右結構,它慣用這種方法。

帖中平正、端莊的字跟傾斜歪倒的字也應十分注意。例如文中的“陷、郡、開”,這三字的重心是垂直的,顯得端莊;而“期、贖、慰”這三個字,整個角度往左邊傾斜,這些歪倒的字,跟正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在書寫當中,正的字能起到端莊的效果,而歪、斜的字,能起到動態的效果。關於字內空間疏密挪讓,如“首”字(圖6)“目”的左邊是密的,而“目”的右邊留出了大量的空白;

臨習《祭侄文稿》的核心要領(上)

圖6 “首”字字間的疏密

“泉”字(圖7)“水”的左邊跟右邊的挪讓關係也體現出明顯的疏密變化。

臨習《祭侄文稿》的核心要領(上)

圖7 “泉”字字間的疏密

三、筆墨特點——焦渴疾速

顏真卿在寫《祭侄文稿》的時候是滿懷悲情的。這篇書法作品是由血淚交織灌注而成,在書寫當中,它的速度、節奏的快慢是隨著文辭及思想感情的起伏而變化,對比非常強烈。重墨、壓筆,包括筆幹了在紙上挫、擦、拉、絞,這樣的筆法用得很多,形成了明顯的書寫節奏,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

每一字書寫的筆畫都有快慢速度的區別,文中“史”剛開始比較快,寫到下半截就放慢了;“逆”字,右邊部分快速度書寫,左邊部分則開始降慢速度,“辶”寫得速度非常緩、穩(圖8)。

臨習《祭侄文稿》的核心要領(上)

圖8 “史、逆”等字的筆畫間快慢變化

字與字之間,書寫速度快慢的變化也十分明顯。如“贈贊”屬於先慢後快,“震悼”屬於先快後慢。再比如“贈、圖、顏、傾”在帖裡顯得特別的寬、大,而“百、上、生、土、爾、玉”等筆畫少的字,都寫得特別小,這也是體現節奏對比的表現。書寫節奏不單單表現在單個字的快慢,還有行與行之間的快慢,都體現了思想感情流露的節奏。

《祭侄文稿》通篇用墨比較乾枯、焦渴,要想寫出這樣的藝術效果,首先,在用墨上就必須以稠、濃的墨為主,毛筆不能太大,蓄墨量不要過多。蘸墨一次寫到幹筆,不宜寫一兩個字就蘸一次墨。

文中前四行就告訴我們,用墨的變化、跨度層次分明。從第一行的“維乾元元年”的剛開始蘸墨寫得比較慢、實,到第三行“諸軍事”一筆書寫,這一次性寫一大串字,墨色由濃到枯,整體層次感就非常分明,然後從“蒲州”開始,又重新蘸墨,而且這次蘸得比較多,整個第四行幾乎都是重墨。《祭侄文稿》整體由於這樣子大起大落地用墨,使整篇顯得特別跌宕、老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