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鎮國公與一等公哪個地位高?

用戶103983156402


清朝的爵位制度首先分為3個部分:宗室爵位、蒙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

宗室爵位只授予皇室族人(愛新覺羅家族),共有十二級,從高到低排序分別是: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這個“不入八分”裡的“八分”其實是八種待遇,跟漢族王朝的“九賜”差不多,算是一種禮遇。清朝皇帝搞出來了“不入八分”,實際上還是為了突出滿人高人一等的政治地位。有了“八分”,就能位列皇帝左右,凸顯尊貴的身份。漢人的爵位,基本上都是“不入八分”的。

除此之外,清朝的宗室爵位一般都要遵行“降等承襲”的規則,即每代繼承爵位時,都要降一個等級。比如親王去世後,繼承爵位的兒子就要降為郡王。郡王去世後,下一代繼承到的爵位降為貝勒,再下一代降為貝子,以此類推。不過,降級四次後就不再遞降,以此爵傳世。比如親王后代最多降至鎮國公,郡王后代最多降至輔國公。


不過,有一種宗室爵位不受“降等承襲”規則的限制,那就是清朝的“鐵帽子王”。親王去世後,其後人無論傳承多少代,都依然是親王爵位。如果“鐵帽子王”本人獲罪奪爵,則以其旁支承襲爵位。因為是旱澇保收,所以這個“鐵帽子王”又被稱為“鐵桿莊稼”。這樣的爵位顯赫尊貴異常,其中有8位是在清朝開國戰爭中立下了戰功的皇親宗室,還有4位是清朝中期以後在穩固江山中立功受封的,整個大清王朝一共只有12家鐵帽子王。

清朝蒙古爵位和宗室爵位比較類似,分別是:札薩克和碩親王、札薩克多羅郡王、札薩克多羅貝勒、札薩克固山貝子、札薩克鎮國公、札薩克輔國公、札薩克一等臺吉、札薩克二等臺吉、札薩克三等臺吉、札薩克四等臺吉。蒙古爵位的承襲方式也和宗室爵位相同,遵行“降等承襲”的規則。此外,少數札薩克允許保留名譽上的汗號,地位在蒙古親王之上,但實際享受的權利和蒙古親王沒有什麼區別。

清朝異姓功臣爵位有九種,從高到低排序分別是: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每一種爵位又分一、二、三等,所以功臣爵位共有二十七個級別。

雖然功臣爵位最高等級只是公爵,和宗室爵位、蒙古爵位的王爵無法相比,不過功臣爵位的含金量卻往往要高於宗室爵位、蒙古爵位。因為功臣爵位是在戰場上浴血拼殺或者對國家作出重大貢獻才能得到,另兩種爵位的考核標準則是投胎技術。


功臣爵位可以世襲的,不受“降等承襲”規則影響。此外,能獲得高級功臣爵位的人往往會被朝廷委以重任,而獲得宗室爵位、蒙古爵位的人則未必會被授予實職,很多都是光有爵位,沒有實際職務的閒散人員。

鎮國公,不管是不是在“八分”裡面,都是皇親宗室,年俸是700兩。一等公是異姓功臣勳爵,年俸也是700兩。在俸祿上,兩者是相差不大的,但是政治地位上肯定是鎮國公高,畢竟人家是皇室宗親。在實權方面,能夠拿到一等公的,肯定不是善茬,不是封疆大吏就是朝廷重臣,所以實權方面還是一等公的地位高。


而知而行的歷史


鎮國公與一等公要比地位高低的話,還是鎮國公的地位高一些。

我們都知道,清朝爵位是有三大類,第一類是皇上的宗室爵位,第二類是外藩,以蒙古為主;第三類就是異姓的爵位。我們先簡單瞭解一下鎮國公和一等公在這三個類別裡面的地位等等。

宗室爵位大家都十分了解,分為十二等,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等,這裡面鎮國公排在第五級;宗室爵位鎮國公分為兩級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鎮國公,入八分鎮國公和不入八分鎮國公都屬於公爵,品階是超品,不過入八分鎮國公是需要上朝開會的,不入八分鎮國公則不需要在京當差,也不必在京城居住。

外藩呢,共有七等,分別是汗、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鎮國公、輔國公。外藩沒有不入八分這一說。

異姓爵位比較複雜,有公、侯、伯、子、男以及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等二十五等

,一等公在異姓公爵中是地位最高的。異姓爵位封公爵的,少之又少,除了平西王吳三桂等以外,只有福康安父子還有傅恆能夠以異姓的身份獲得公爵,哪怕是曾國藩,李鴻章也僅僅是侯而已,可見公爵的稀缺性和地位之高。

鎮國公和一等公的地位誰高呢?

先說俸祿,鎮國公和一等公的歲俸,也就是年薪都是700兩銀子,因為他們都屬於超品。俸祿上二者齊平。

因為鎮國公和一等公不屬於一個系統,沒辦法直接評定,其中外藩的爵位,都是在戰鬥時期才能夠有一些權利,平常的時候,都不受宗親貴族待見,但是有了實權之後,又不一樣,所以外藩忽高忽低的地位無法參與正常評選。

那麼我們就說一下宗室爵位中的鎮國公和異姓爵位的一等公。

其實無論鎮國公也好還是一等公也罷,都是沒有職位的超品,如果沒有職在身,都是屬於在家養老吃工資的人,那麼怎麼評定呢?就看在旗裡面的地位了。一般鎮國公都是八旗裡面的大小旗主,就算不入八分的鎮國公,也是屬於在旗的高管。

而異姓的爵位呢,所在的牛錄都是分屬各個旗籍的,見到旗主都需要喊主子,而且清朝時期漢族的一等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再說,清朝是滿人的天下,哪怕你漢族是一等公不在旗,也不能騎到滿族人脖子上面去。

結語

所以,如果非要把鎮國公和一等公的地位進行比較的話,還是鎮國公的地位更高一些。

關注小太陽,每天都有新鮮的歷史知識雙手奉上哦。


小太陽D


根據滿清的爵位封爵制度,鎮國公屬於遠親宗室封號,一等公基本上是給予立有巨大功勳的官員的。就地位而言鎮國公高於一等公,而就權力而言,一等公則遠遠高於宗室的鎮國公,因為如果鎮國公如果沒有實際職務而言。除了領一份錢糧之外,根本沒有地位可言。

清朝宗室爵位實際分為十二檔: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皇帝兒子可以直接封親王,也可以封貝子。從親王到貝子基本上皇帝的子嗣。屬於近親宗室。貝子以下就屬於次等和遠親宗室了。而不入八分輔國公以下就更低了。但最低級別的不入八分國公地位與一等公同級,只不過是因宗室身份所以鎮國公以上爵位排位上高於一等公。滿洲八旗制度以及宗室制度的制約下,整體特點就是宗室的地位和地位都遠高於臣子,畢竟人家和皇帝一個姓。

就品級而言,鎮國公以上屬於超品,鎮國公地位基本上相當於一品官員,輔國、奉國、奉恩將軍分別相當於二、三、四品官員。 滿清官員的爵位分為公侯伯子男和雲都尉、輕車都尉。這些爵位都是都是給非皇室成員的立有軍功的滿蒙洲官員,直到鴉片戰爭以後,漢族官員才有封侯拜相之說,但最高也就到侯爵,漢官沒有封公的。如曾國藩是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左宗棠是二等恪靖侯。李鴻章是一等肅毅侯。在爵位上,這些人比宗室鎮國公差的太遠。

滿清封一等公基本上都是滿蒙立有軍功的勳貴,比如年羹堯以川陝總督、撫遠大將軍身份就封一等公。外加賞一等男世職。鰲拜則是一等超武公,世襲罔替(康熙追封)。我們所熟知的和珅以領班軍機大臣身份的爵位是一等忠襄公。朝臣封一等公的一等公算是位極人臣了。實際上無論滿蒙勳貴還是後來 漢族疆臣爵位對他們來說用處不大,就是多領一份俸祿而已,宗室則不然,如果沒有爵位就等於沒有俸祿。對於朝臣來說。這些人主要還是看實職。看擔任什麼職務有大的權力才是最重要的。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 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在清朝,鎮國公是宗室爵位,即只有愛新覺羅氏子弟才能獲得的爵位。



鎮國公名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之後,但鎮國公又有入八分和不入八分的區別。入八分的鎮國公能擁有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以顯示其更加顯赫的身份,而不入八分的鎮國公則沒有這些,也不必在京居住。



但無論是入八分的還是不入八分的鎮國公,都屬於宗室爵位,是超品,他們是清朝最頂尖的既得利益者,是真正的天潢貴胄,論地位是與異姓功臣爵位不可同日而語的。

一等公就是異姓功臣爵位最頂尖的,一般來說必須有實打實的軍功才能獲封。比如阿桂、傅恆、和珅等人都曾獲封一等公,晚清大名鼎鼎的曾國藩也就是個一等侯。



可見,由於獲封一等公必須有真本事,所以能獲封一等公的人往往都是皇帝股肱之臣,掌握著朝廷的實權。而鎮國公是宗室爵位,地位雖然較異姓功臣爵位要顯赫一些,但說到底那都是拼爹的功勞,一般自己都沒什麼本事,坐吃山空降級承襲了個鎮國公的爵位,也不會得到什麼差事去做,更不會有實權,充其量就是一閒散宗室而已。


達摩說


鎮國公地位高。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蒙古、功臣三種。爵位的含金量,也是按宗室、蒙古、功臣從高往下排列。

至於為什麼這麼排,道理很簡單。因為宗室爵位只授予愛新覺羅氏,蒙古爵位只授予蒙古諸王公。這兩種爵位的授予,只看出身血統。而功臣爵位則是根據功勞大小授予旗人和漢人。

一個是看血統,一個是看功勞,後者自然跟前者是無法比了。

說清楚了宗室和功臣爵位的含金量,再來看鎮國公和一等公。

鎮國公屬於宗室爵位的第五等爵,歲俸銀七百兩,祿米七百斛——超品。

一等公屬於功臣爵位的最高等級,歲支俸銀七百兩,與鎮國公一樣待遇。

品級也一樣——超品。

如果僅從俸銀和品級這兩個角度來看,鎮國公和一等公是一樣的。平級。


但是前面說了,宗室爵位比功臣爵位的含金量高,同品級官員,宗室爵位所立位次均優先於功臣爵位。

所以實際上,鎮國公的地位比一等公高。

同理,同為一品職銜的鎮國將軍和子爵走在一起時,也是鎮國將軍走在子爵的前面。

PS:所謂“走在前面”,是指上朝或者陪皇帝巡遊時,宗室和群臣會按照“王公班”、“隨旗行走班”、“品級班”排隊。入八分的鎮國公和輔國公走在“王公班”的末位,跟親王、郡王、貝勒這類高等貴胄走在一起;不入八分的鎮國和輔國公走在“隨旗行走班”的首位,跟普通的旗人走在一起。至於功臣爵位的人,就只能走在“品級班”了。也就是跟普通臣子走在一起。這屬於一級壓一級,具有非常鮮明的等級差異。


另外關於鎮國公,還要強調一點。

清朝入關後的高等宗室爵位有四種,即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這四個爵位,只授予皇族近親,比如當朝皇帝的兒子,依例降爵的近親宗室等。

但是這只是清朝入關之後才形成的規矩。皇太極稱帝之前,清朝沒有王爵。當時最高的宗室爵位是貝勒。而鎮國公是第三等爵。

由於鎮國公是第三等爵位,所以這就導致清朝早期的皇子中,有相當數量的皇子爵位僅僅只是鎮、輔國公,或者鎮、輔國將軍。

試問,功臣的爵位再高,他能跟皇帝的兒子比高低嗎?所以國公這一級爵位,在清朝的地位也是不低的。

不過清朝入關後,就沒有這個情況了。所有的皇子,最低爵位都是貝子。鎮國公也從高等爵位降為了中等爵位,變成了王爺的兒子專屬的爵位。

PS:清朝入關後,有十位皇子沒有獲得王爵封號。這十個人中,有九個是貝勒,唯一的一個貝子是康熙帝第九子胤禟,也就是著名的九阿哥。也就是說,清朝入關後,爵位最低的皇子是九阿哥胤禟。



總結:鎮國公和一等公在清朝爵位中分屬於兩個體系。鎮國公由於是宗室爵位,只授予皇室貴胄,所以雖然一等公在品級和俸祿方面與它不相上下。但血緣和出身註定了功臣爵位和宗室爵位是沒法比擬的。

所以,鎮國公的地位要高於一等公。

當然了,以上說的都是地位。清朝爵位和實權不掛鉤。一個人的實權大與不大,主要是看職務,而不是看爵位。有的人沒爵位,但擔任軍機大臣,這樣的人,實權遠比那些沒差事的空筒子王爺要大得多。


Mer86


鎮國公分入八分和不入八分兩種,都是宗室封爵,前者地位高。

一等公是民公,民公地位等同於不入八分鎮國公,但排班要在宗室公爵之後。

另外還有一個特例,就是衍聖公。衍聖公是孔子後裔特封,是“國亡爵不休(某個朝代滅亡,該朝代的王公官爵都一體消亡,而惟獨衍聖公生生不息)”的特殊存在,雖然不是超品,但其排班順序在諸文臣之首。衍聖公進京面聖不叫“覲見”而稱“來朝”;衍聖公在京城可坐八抬金頂大轎,而一般公爵只能坐四人抬的轎子;衍聖公進紫禁城不走側門不下馬,而是騎馬直接走御道(御道,就是隻有皇帝和皇太后才能行走的中門大道)。


譯路若揚


這就有點關公戰秦瓊的意思了,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鎮國公和一等公雖然都是清朝的爵位,但是分屬不同的封爵體系,是沒有可比性的。很多人可能就比較奇怪了,同一個朝代的爵位居然還有沒法比較的?還別說,清朝正是這個特例!今天小祁就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清朝的爵位體系。

(一等公年羹堯影視形象)

因為清朝是少數民族入關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因此在建立的過程中不得不聯合蒙古,借用漢人或其他異姓人的力量,因此在清朝建立以後,爵位也分成了三套不同的體系,即宗室爵位、異姓功臣爵位(世爵)和蒙古爵位。而題中所說的鎮國公和一等公則分屬於宗室爵位和異姓功臣爵位。

宗室爵位

宗室爵位顧名思義就是封給清朝宗室的,也就是愛新覺羅氏族人!

宗室爵位共分為十二級,以男子為例從高到低依次為: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


(宗室爵位等級表)

需要注意的是公爵以上品級屬於超品,也就是說高於正一品!而公爵以下則類比一到四品武官!

異姓功臣爵位

異姓功臣爵位顧名思義就是封給除了宗室和蒙古以外的異姓功臣的爵位,需要注意的是滿族異姓也包括在內,比如說和珅,阿桂、福康安等人!

(和珅影視形象)

異姓功臣爵位大致可以分為九等: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

伯爵及以上屬於超品,同樣高於正一品。男爵以上的爵位又細分為三等,而題中所說的一等公就屬於異姓功臣的最高爵位等級!

蒙古爵位顧名思義就是封給蒙古人的爵位,比較複雜,用的也比較少,這裡不再贅述。

說完這些,現在就回到提問,那麼究竟鎮國公和一等公哪個地位更高呢?

(一等侯曾國藩畫像)

在我看來,比較爵位是相對於比較官職更為困難的!因為官職還有管轄範圍和職能尚可拿來比較,而爵位你可以說它什麼都是,你要說他什麼都不是也沒有問題,因為爵位更多的是一種地位的象徵,一張長期飯票,如果爵位之外沒有任何官職,那就是混吃等死!

如果單純的比較鎮國公和一等公兩個爵位,我覺得清朝前期和中期還是鎮國公地位比較高,畢竟是清朝宗室,在古代姓氏決定了很多問題!但是隨著清朝的逐漸衰落,宗室子弟也早就在紙醉金迷的生活中被腐蝕了。此消彼長,異姓功臣卻在此時強勢崛起,比如說曾國藩、左宗棠等人,他們都靠軍功獲得了一等侯和二等侯的爵位,雖然沒有達到公爵,但此時的曾國藩和左宗棠地位肯定是要高於那些只知吃喝玩樂的鎮國公的!


小祁說歷史


鎮國公有三種,前兩種是宗室爵位系列中的,為宗室爵位(共十二等十八級)中的第五等“奉恩鎮國公”和第七等“不入八分鎮國公”,第三種是蒙古爵位系列中的,為蒙古爵位(共七等十級)中的第五等“扎薩克鎮國公”。

一等公則屬於功臣爵位系列,為功臣爵位(共九等二十七級)第一等第一級。

宗室爵位僅授予宗室(皇太極崇德元年即公元1636年規定,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的直系子孫及其後裔方可稱為“宗室”)子弟,即所有獲得宗室爵位的,都是愛新覺羅嫡系子弟,其它人功勞再大也無法染指宗室爵位中最低級的奉恩將軍。

宗室爵位第八等“不入八分輔國公”及以上列為“超品”,上朝時穿著超品品服,第五等的奉恩鎮國公和第七等的不入八分鎮國公當然也是“超品”;蒙古封爵“視宗室”,前六級蒙古封爵(札薩克爵位)和前六級宗室爵位除開頭的冠名改用“扎薩克”外,都一模一樣,因此“札薩克鎮國公”也是“超品”。

奉恩鎮國公載洵,年紀輕輕就備受寄任


功臣爵位中,公、侯、伯三等都列入“超品”。

簡單說,三種輔國公和一等公在朝服品級上是相當的,都是比正一品還高的“超品”。

但品級相同不意味著地位和待遇相同。

先看地位。

奉恩鎮國公和不入八分鎮國公都是皇族中顯赫者,出行儀仗遠比身為外姓甚至外族(一等公可授予漢族)人的一等公氣派煊赫,在朝堂上的班次也在一等公之上(雖然一般而言兩種鎮國公和一等公同時上朝的機會並不多)。

待遇方面,自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起鎮國公歲俸銀700兩,祿米700斛,而一等公歲俸銀700兩,無祿米。

簡單說,儘管屬於不同的封爵體系,且品級、朝服相似,但地位和待遇,皇族範疇的奉恩鎮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都遠高於非皇族範疇的一等公,正因如此,雍正將原為宗室封爵第一等的八弟允禩“廉親王”改為“民王”,不僅是一種羞辱,而且是地位上的一落千丈。

其實就連看似最“平等”的朝服也有不平等的地方:奉恩鎮國公賞戴三眼花翎者史不絕書,而一等公賞戴三眼花翎者則如鳳毛麟角,漢人一等公更無一人賞戴(唯一賞戴三眼花翎的漢人李鴻章,死後才從一等肅毅伯追晉一等侯)。

大名鼎鼎的福康安封一等公時的畫像。儘管是旗人貴族和乾隆寵臣,他當一等公時也只有雙眼花翎,三眼花翎是後來乾隆破例授予他宗室爵位貝子、郡王(清朝僅他和費揚古兩人)時加賜的,且他生前一直不敢用


而蒙古爵位系統的札薩克輔國公情況則有些特別。

從表面上,札薩克爵位“視宗室爵位”,看似同樣穿著“超品”服色的札薩克輔國公地位崇高,賞戴三眼花翎的也很多,但其俸祿卻只有歲俸音300兩,緞9匹,還不到一等公的一半,就更不用說和宗室輔國公相比了。札薩克爵位說到底,是清朝拉攏蒙古貴族、鞏固邊疆的羈縻手段,看似崇高親密,實際上“水分較大”,札薩克輔國公在朝堂上或自己部落裡,會顯得比一等公更有“面子”,但在內地行走,實際的權勢和所受禮遇,恐怕還不如一等公。

清代僅有的兩名漢人一等公之一孫士毅(另一個是名聲很不好的黃梧),他更是隻能戴單眼花翎


當然,同樣屬於宗室爵位體系,奉恩鎮國公的地位、儀仗和朝堂班次,都遠在低自己兩等的不入八分鎮國公之上。


李厚何


清朝鎮國公與一等公哪個地位高?這就好比是問主任醫師與教授哪個地位高差不多。如果論品級,鎮國公與一等公都屬於超品,就好比主任醫師與教授都屬於正高級職稱一樣。可到底主任醫師地位高還是教授呢?不具備可比性,因為他們根本不屬於一個系統!



清朝的爵位系統

清朝的爵位系統與很多朝代都不一樣,它被人為分成了三個系統,即宗室爵位系統、功臣爵位系統、外藩爵位系統。宗室爵位只授予清顯祖塔克世的直系子孫,即所謂宗室黃帶子,其他任何人無權染指。功臣爵位主要授予異姓功臣和清景祖覺昌安兄弟六人的其他後裔,即所謂覺羅紅帶子。外藩爵位帶著濃厚的統戰性質,主要授予外藩蒙古、回部、西藏等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鎮國公是宗室爵位系統和外藩爵位系統中的一級爵位,而一等公則屬於功臣爵位系統。



在宗室爵位系統中,鎮國公通常指入八分鎮國公與之相對應的還有不入八分鎮國公。入八分指的是八種禮儀性待遇——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不入八分者無權使用。與此同時,入八分者還擁有分得旗份的權利,不入八分者是沒有的。所謂旗份,即下五旗數量不等的牛錄,入八分王公在封爵可以同時獲得旗份。在宗室爵位系統中,鎮國公第五等級,低於貝子、高於輔國公和所有不入八分爵位。



在外藩爵位系統中,鎮國公屬於第六等級,其上有汗、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五個等級。外藩爵位系統無入八分、不入八分之分。因此,只有鎮國公,沒有不入八分鎮國公。



在功臣爵位系統中,輕車都尉及以上爵位每級分為三等,一等公是最高級別中的最高等級!換言之,公爵是除了外藩之外,異姓可以獲得的最高待遇。除了清初的“三順王”、吳三桂和孫可望之外,就只有傅恆、福康安父子以異姓身份獲得過王爵。清初收復臺灣的施琅、晚清挽狂瀾於既倒的曾文正公也沒能獲得公爵,更別說是公爵中的最高等級一等公了!足見一等公之精貴。




鎮國公與一等公到底誰地位高?

前面已經說過了,二者不屬於同一個系統,根本無法具體量化比較。因此,我們只能從二者之間有聯繫的部分進行一個簡單比較。先說外藩爵位系統,這類爵位實際上是出於統戰需要而設置的,只代表了清廷的“重視”和待遇,爵位本身並沒有什麼權力含金量。如果在朝中沒有任職,外藩親王、郡王也不過就是地頭蛇而已!這就是電視劇《大宅門》裡詹王府失勢後連常太監都不把詹王爺放在眼裡的原因所在。可一旦在朝中身居高位又是另一回事了,著名的札薩克博多勒噶臺親王僧格林沁就是典型的例子,因為在“麒祥政變”中站準了隊,僧格林沁地位如日中天,遠不是那些賦閒在家的宗室親王可比的!因此,外藩爵位系統根本無法加入到對比之中。下面我們只就宗室爵位系統中的鎮國公與一等公進行一個對比。



宗室鎮國公與一等公到底誰的地位高?清朝的爵位並不與職務掛鉤,換言之,如果沒有職務,爵位只是一張“長期飯票”而已。因此,從權力方面我們無從比較。至於品級,二者都是超品,同樣沒有可比性。但是,有一點是可以比較的,那就旗份!鎮國公是擁有旗份的,如果某位一等公的旗籍所在的牛錄正好是這位鎮國公所分得的旗份,那麼這位鎮國公就是那位一等公的主子。管你幾等公,都必須畢恭畢敬執下人禮!年羹堯之所以被稱為清世宗的“潛邸奴才”,就是因為年氏家族所在牛錄被劃撥給了潛邸時期的清世宗作為旗份。換言之,如果當初這個牛錄被劃撥給了某位鎮國公,權傾天下的年大將軍、年公爵照樣也得管那位鎮國公叫主子!



除此之外,沒有分得旗份的不入八分爵位,雖然不是大小“旗主”,但名義上也是“主子”,只不過是略低一等的主子。而一等公雖然位極人臣,可名義上還是旗下的奴才!地位孰高孰低,想必無須小編多說了吧?正如陳道明先生早年的一部作品裡那位“徐狗子”一樣,雖然傍上高枝、小人得志,但看見陳道明先生扮演的“少主子”,也只能認慫磕頭,心裡一萬個不願意也得認,這是清朝的祖制!至於漢臣,在清朝能夠擁有一等公爵位的漢臣比鳳毛麟角還要罕見,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更何況,漢臣在清朝是“二等公民”,地位連漢軍都不如……


農民工歪說歷史


清代的宗室男性爵位分十二等,自和碩親王以下、輔國公以上,共6個等級的貴族統稱"入八分公";與之相區別的,有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至三等鎮國將軍、一至三等輔國將軍、一至三等奉國將軍、奉恩將軍等六級爵位,則統稱"不入八分公"。

其中鎮國公、輔國公有入八分與不入八分之別。入八分者,得與滿洲親王、貝勒等一體分左右翼列班,不入八分者,各隨旗行走。入八分"與"不入八分"的"八分"是指八種待遇的標準。"不入八分"者不能享受這八種待遇。八種待遇是: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

八分並不僅僅是朱輪、紫韁、背壺、紫墊、寶石、雙眼、皮條、太監這八種待遇,更是指可代表八旗參與議政王大臣會議決定軍國重事的權力。於天聰朝擁有入八分身份的只有代表正黃旗的皇帝皇太極、正紅旗的旗主代善、正白旗旗主阿濟格管主多爾袞等12人。

世爵即異姓功臣爵位,或稱功臣世爵、民世爵,掌於吏部驗封司,授予漢員和西南民族等滿蒙外其他民族人士。等級1、公爵2、侯爵3、伯爵(上三者超品)4、子爵(正一品)5、男爵(正二品)6、輕車都尉(正三品,以上爵位均分一等、二等、三等三個等級)7、騎都尉(正四品)8、雲騎尉(正五品)9、恩騎尉(正七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