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为何30年不上朝,大权还在自己手里?

李煜说史


明神宗朱翊钧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的一生一直备受争议,最广为人知的事情应该就是创下历史上皇帝最长时间不上朝的记录。明神宗 10 岁登基,在位 48 年,有 28 年不上朝。

明神宗即位之初,由于母亲李太后听政,首辅张居正督促,他还是比较勤奋的。年少时的明神宗每天都有课程安排,有日讲和经筵,就是经常性学习和定期讲座。明神宗通过勤奋学习,诗词造诣、书法功底都很厉害。明神宗在张居正的辅佐下还有过“万历中兴”和“一条鞭法”的重大成绩。那明神宗为什么没有继续保持,反而玩起了“消失”呢?

皇帝为何不上朝

万历中期,明神宗开始不上朝,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无为而治,无须上朝。当年朱元璋打下江山为子孙后代制定了《皇明祖训》《太祖宝训》,对制度法令、机构设置、皇帝官员甚至后宫的言行都有明确的规定,为明神宗的“静摄”提供了基础。当老板的一般都喜欢在幕后操作,明神宗作为当时最大的老板,即使身处幕后也能处理朝政,此后的万历三大征可以说明。

其次,《大明会典》中记载了一种叫“乌香”的东西,是暹罗、爪哇、孟加拉等国进贡给明朝的,这其实就是鸦片。明神宗称之为“福寿膏”,这种东西让明神宗乐不可支,但也使得他吸食成瘾不能理政。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让明神宗“消失”。

第一,赌气。明神宗的长子朱常洛,就是后来的短命皇帝明光宗,他母亲是意外被皇帝宠幸的宫女,所以一直都不受宠,甚至是被讨厌。但是,由于他是皇长子,按照祖制被封为太子,可是万历心里一直盘算着将自己最宠爱的妃子郑贵妃所生的儿子福王朱常洵立为太子,接替自己的江山。于是万历封郑贵妃为仅次于皇后的皇贵妃,他想步步为营实现自己的心愿。结果明神宗的私心被大臣们看透,他们极力阻拦,这让明神宗十分气恼。但是在明朝,皇帝的言行要经过层层过滤,不是一个人说了算,再加上党争中受到处理的人,纷纷揪着此事不放,于是明神宗一生气,心想:我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从此“静摄”不上朝。

第二,言官们骂声太狠,皇帝接受不了,只好躲起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大臣们最敢骂皇帝的朝代,他们骂得直接、猛烈,根本不给皇帝留一点面子。大理寺左评事雒于仁在《酒色财气四箴疏》中,把明神宗描绘成一个好色、贪婪、残暴、昏庸、无能、懒惰……总而言之一无是处的皇帝。而历朝历代的皇帝又都怕担杀谏臣的罪名,结果受了气还得忍着,言官们还是不肯罢手,这骂声猛于虎啊,明神宗终于忍不了了,就索性六不做——“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眼不见心不烦,耳根还清净。

第三,自卑。据明朝末期意大利人利玛窦写的日记所载,明神宗之所以久不上朝,是因为他对自己的容颜信心不足,于是对朝官们避而不见。

总之,众多原因导致明神宗一消失就是二十多年。但是明神宗很幸运,国家没亡在他手里。

长久不朝,为何国家还能运转

明神宗在后宫生活得滋润自在,虽然 28 年不上朝,但依旧是高高在上的皇帝。

明朝是很有特点的一个朝代,它除了六部还有内阁,内阁的成员辅政,权力很大,奏折要经内阁才能送到皇上面前,这就给皇上省了不少力气。

张居正和严嵩是万历时期的辅臣,皇帝就像今天的国家领导人,只有遇到特别重大的军事、民事、外交事件,他才会亲自过目和处理。

明朝的监察机构十分严格,锦衣卫、东西两厂都会将各种信息传递给皇帝,即使官员们报喜不报忧,皇帝也能很好地了解社会真实动向。

首辅张居正虽然位高权重,但是却深受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影响,绝不会图谋不轨,只要张居正稳坐如山,别人即使想有异心也不会轻举妄动。

皇帝去哪儿了

万历二十五年,右副都御史谢杰批评明神宗荒于政事:“陛下孝亲、尊祖、好学、勤政、敬天、爱民、节用、听言、亲亲、贤贤,皆不克如初矣。”万历中期以后,内阁的廷臣都快忘记皇帝的模样了,可想而知明神宗的后宫生活有多“繁忙”。

当时朝廷的首辅李廷机大人有病,连续递交了一百二十次辞呈,都得不到消息,皇帝根本不管不问,最后他只能不辞而别。而国家的四位重臣,于慎行、赵志皋、张位、沈一贯也很无奈。他们关心政务,对皇帝忠心耿耿,对政事更是忧心如焚,只是在皇帝“消失”的这些日子里却也无计可施,他们只好靠数太阳杆子的长短来打发值班站岗的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皇帝不见群臣,但是却与自己最宠爱的妃子郑贵妃日日相见,时刻缠绵在一起,就连郑贵妃所生的儿子福王也是一日见两回。《明史•叶向高传》:“不奉天颜久,而福王一日两见。”说的就是明神宗的“私生活”。明神宗宠爱这母子俩,甚至还想立福王为太子,只是他和内阁的争执长达十余年都没有解决。

在明神宗“消失”的这些年里,最可怜的应该是囚犯,因为囚犯们被关在监狱里,有的长达二十多年都还没有问过一句话,这样被悬着基本上等于是无期徒刑,他们在狱中哭泣喊冤都是徒劳的。皇帝听不见也看不见。

被万历皇帝遗忘在角落里的除了百姓、国家、社稷,其实还有他自己。他早已经忘了自己是一国之君、九五之尊、天下苍生的君主。


市井小贩


导语:

明神宗朱翊钧,是大明王朝第十三任皇帝。他的年号是万历,老百姓又称他为万历皇帝。他可以说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个有为还算英明的君主了。当然他的搞怪任性,也是大明众多帝王中可以排前三名。比如他的三十年不上朝就是其中之一。

他三十年旷工不上班的原因,第一个就是十岁登基称帝,小小年纪被当时他的师傅张居正管教太严格,童年留下了心理阴影。造成了万历皇帝的逆反心理。第二个原因,就是被善于宫斗,政斗的后宫和文官集团搞烦了。最后我们的明神宗朱翊钧同志赌气罢工了,干脆三十年不上朝,眼不见心不烦。但是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仍然牢牢把持了大明最高权力,证明了他不是傀儡,而是英明有为之君。

一,少年天子,管教太严格,童年阴影,逆反心理开始。

明神宗朱翊钧十岁登基称帝,作为一个儿童,难免有贪玩不爱学习之顽劣心性,这也是人之常性。但是作为他师傅的张居正,未免过于严厉矫枉过正,常常批评小孩子朱翊钧。当时张居正获得李太后的支持!与大太监冯保又结成联盟,事实上掌控了大明权力。面对威严的首辅大臣张居正,明神宗朱翊钧小孩子只能唯唯诺诺,还要表面尊敬,但是内心的不满当然也日益增强。形成了逆反心理。

二,立皇储国本之争,与文官集团斗争十五年,最后承认失败而负气不上朝。

明神宗朱翊钧反攻倒算权臣张居正,冯保,培养了自己的嫡系宦官势力从而掌握大明权力。此时万历皇帝真的是意气风发很勤政的。可他自以为是逆反心理又开始发作了。

明神宗朱翊钧宠爱郑贵妃,很不喜欢太子朱常洛,有意立郑贵妃生的第三子福王朱常洵做太子。以是朱翊钧想废太子,可是靖难之役的教训,以及被儒家洗脑的文官士大夫们,坚决不答应。轰轰烈烈的国本之争开始了。这场国本之争,是文官集团对君权的一次集体抗争,明神宗朱翊钧,开始也未必就真的下决心废太子,也是权力争夺一种试探。

让明神宗朱翊钧大吃一惊的是,大明文官集团的抱团结党抗争,非常的坚定和顽固,严重挑战了他的君权。以是围绕国本之争,明面是立太子与废太子的宫斗,政斗,实质是明神宗朱翊钧想扩张君权,掌握朝政的野心,以及抱团取暖抵制皇帝集权的文官集团的私心。

结果是因为夺宫案牵涉郑贵妃和福王朱常洵,朱翊钧终于明白了文官们的无耻和坚定,终于无奈妥协下旨立朱常洛为太子,让这场斗争降下了维幕。明神宗朱翊钧一气之下,干脆以旷工三十年不上朝表示对文官集团的气愤和恼火。

最后总结:

明神宗朱翊钧三十年不上朝,是自己彻底夺权失败后,逆反心理和赌气任性性格的双层作用表现。也可以看出从少年到中年,明神宗朱翊钧被张居正压制管教,后来又被文官集团集体抵制反抗的伤心。最终彻底激发了他内心,从童年时光的阴影戾气,以是他用不朝,不庙,不见,不批,不讲五不表达了自己的严重不满。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47450667802582176"} --}

红红火火讲历史


主要因为是明朝的内阁制度以及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所以他才能在近三十年不上朝时期绝对掌握大权把控权力。明神宗是一位非常聪明的皇帝,但是可惜他不是一代明君,他的聪明没有用对地方,他更多的是用到了挑弄大臣,揽权上面。

明神宗万历皇帝共在位48年,是明朝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纵观他的一生,他其实从继位伊始就展现出了他对权术的掌控性,即位之初,张居正和高拱以及高仪为顾命三大臣,高拱当时为内阁首辅,权势正盛,少年继位的明神宗所幸无为而治,利用李太后和大太监冯保联合张居正将高拱赶出内阁,吓死了高仪,开始张居正首辅的万历新政。

头十年的万历皇帝在李太后和张居正的督促下,还是勤勤恳恳努力的做一个勤政爱民的好皇帝,这十年中万历皇帝借助张居正和李太后的势力,把当初的三位顾命大臣整的只剩下张居正一位了,所以从中不难看出万历帝对于权利把控的心态。

张居正死后是万历皇帝第二个十年的开始,张居正之死也是让万历皇帝真正收回皇权的时候,万历皇帝趁此机会打击了大太监冯保,削弱了李太后的势力,由此开始,万历皇帝彻底揽大权于一身。

这十年也是万历皇帝有勤政变成堕落的开始。最后的二十八年,万历皇帝几乎日夜贪杯好色,不问政事,但是万历皇帝却始终能大权独揽,这其中和明朝祖制有很大关系。

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中国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被朱元璋诛杀以后,就没有了宰相,内阁首辅其实等同于宰相,但是实际权力却比宰相差远了,因为明朝施行的内阁制,但是内阁辅臣一般都在17人等人数不等,互相制衡制约。

所以只要万历皇帝把控好内阁,玩转好内阁权力互相牵制,他就可以稳坐钓鱼台,只要内阁正常运行,朝廷政务即可正常运行,而内阁辅臣互相牵制,就没人能大权在握,因为真正的权力还是掌控在万历帝手里。

而且万历帝非常善于玩弄权术,万历一朝的内阁首辅除了张居正以外,没有一位首辅任期能满十年,大多在一到两年就换人,长的也不过五六年,所以频繁更换内阁首辅也利于万历皇帝把控内阁,通过内阁独揽大权,即使不上朝,朝廷也正常运转,他也是大权在握。

操控内阁外加万历帝一直不设太子,所以满朝大臣只能唯万历帝一人独尊,大权只在万历皇帝一人之身。

万历帝整体来说是一位非常聪明的人,是真正善于掌控权术的人,但是聪明没用到正地方,光用在和臣子勾心斗角,掌控权术上了,他最后二十八年特点基本就是嗜酒贪杯,好色成性,敛财无度以及贪恋权力。

万历帝的才智充分告诉世人他不是一个昏庸之才,但是他没有一代明君的那种雄才大略,在万历时期正是世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之时,中国的封建社会制度已经发展到了晚期,而新型的生产关系萌芽已经开始产生,生产力有了巨大发展,是处于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期前奏,但是在这个大变动中,由于中国封建制度的略根性根深蒂固,以及当时的万历皇帝一门心思贪杯好色且贪财以及玩控权力上面,非但没让中国趁势跟上世界潮流,迎来新时代的曙光,反而万历皇帝把明朝推向了绝境,加快了明朝的灭亡,万历帝死后24年,北京被李自成起义军攻破,明朝灭亡。


小岛知风


老规矩,先说结论——明神宗万历皇帝主要通过以下3个方法做到大权在手!

一、明朝的制度使然,给了皇帝懒政的机会

明中叶以后,明朝皇帝怠政偷懒是出了名的,不只是万历帝,诸如还有正德帝、嘉靖帝、天启帝,这些人里面不只是万历帝一个人没有大权旁落,其他皇帝亦是如此。

建文朝出现内阁制度,明宣宗时太监机构司礼监拥有批红权,也就是说最后形成文官集团的代表内阁和太监势力的代表司礼监互相牵制,而皇帝居中调节不至于大权旁落的情况。

很明显万历帝怠政归怠政,但并没有委以太监大权,来使内阁与司礼监共同决定国事,而是仗着当时制度上的互相牵制,出现不了权臣的情况,所以自己干脆不闻不问,一心偷懒去了。

二、万历皇帝长期不上朝不等于不理政

虽然他不上朝,但对于大事还是严抓的,诸如万历三大征,就是万历拍板决定,并且选兵点将的。至于他理政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喜欢通过召见大臣,开个小会什么的,来处理一些必要的政务。

这里再说一点,随着上世纪万历帝定陵的发掘,考古得出万历帝患有腿疾,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万历帝偷懒的正当原因。

虽然他有腿疾,但也不能说他就可以怠政,以至于造成“曹署多空”那种情况,最多是一个行走不方便,虽然有影响,但不至于影响那么大,所以万历帝整体来说,怠政是他自己偷懒的问题,跟他的腿疾没多少关系。

三、万历皇帝打压张居正的前车之鉴

张居正是明朝有名的改革家,更是明朝的权臣,所以张居正死后,亲政的万历帝痛恨张居正触犯他皇帝的权威,于是对张居正进行了清算抄家。

张居正之所以成为权臣,有两个条件不可或缺,一是原来与内阁互相牵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竟然破天荒的与张居正站在一起,支持张居正改革。二是万历帝当时年幼,皇族实际当家人李太后支持张居正改革,所以张居正才可以成为权臣。


张居正被清算以后,冯保被贬南京,死后亦遭清算被抄家。

是以张居正前车之鉴在前,最有可能成为权臣的内阁首辅都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心里清楚,万历帝看似怠政,但是如果自己对权力要求太多的话,恐怕就要被收拾了。

所以万历帝怠政偷懒时,干脆放弃了以司礼监牵制内阁,形成朝廷正常运行的局面,就是害怕再出现司礼监冯保和内阁首辅张居正这样强强联合的情况,免得自己大权旁落。

当然弊端很明显,就是他放着互相牵制的局面不用,而是选择极端的不闻不问,将大明王朝距离深渊的距离又明显的拉近了不少。

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诸如万历帝这种聪明人如果糊涂起来,无疑后果很严重,所以他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积重难返的大明江山,以至于死以后仅仅24年明朝便亡国。


历史课代表张大同


明神宗,也就是万历皇帝,在位时间长达40几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其闻名的不是他才智谋略或是治国理政有方,而是长达几十年不上朝,却没有大权旁落。

为什么呢?我来说说4点原因。

1.不上朝不等于不理政。首先,明神宗即位后,内阁以“圣龄冲幼”为由,对早朝制度进行变动,减少早朝的次数,定为每逢三,六,九日上朝,这一改动一直延续到明末。其次,讲处理政务的机制发生了改变,“廷议—票拟(内阁)—批红(司礼监)—封驳(六科)—执行(六部)”的机制形成。如果皇帝和大臣的日常工作就是每天上朝议事,上完朝就可以下班回家,这么多国家大事,花个半天聊聊天能搞定,岂有那么简单。所以后来上朝在万历这成了形式,不上朝只是不开全员大会,依然可以在书房开个内阁小会、约谈召见各部高管大臣,并通过批红权进行决策。也就是说最后形成以文官集团为代表的内阁和司礼监互相牵制的情况,万历帝并没有委以太监大权,仗着制度上的互相牵制,内阁与司礼监共同决定国事。明朝至万历年间,文官集团又成为了一个成熟的政治力量,这种力量使得国家机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皇帝处于相对架空的位置,皇帝只需中间调和指正。但是虽然没有上朝,万历也利用军队完成了“万历三大征”。

2.他有腿疾。《诏对录》记载过万历身体不适而缺席很多活动,《明神宗实录》中所记来看,朱翊钧经常颁谕旨,称“朕自夏感受湿毒,足心疼痛,且不时眩晕,步履艰难”。而上世纪万历帝定陵的发掘考古得出右腿比左腿短的情形,也得出万历帝的确患有腿疾。所以腿疾影响上朝不影响大权啊!

3.他决定不了自己的哪个儿子可以当太子。万历皇帝不上朝还有因为立太子的问题。因为没有立太子,让群臣们有多不满意想造反,也没有主心骨。《万历十五年》里有一句话大概是说的万历并非不管,而是选择性放弃,对待这份做不了的主,他选择了逃避。

4张居正的影响很大。万历经历了一个从仁师到结党谋私甚至有谋反意图的转变的张居正,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原来与内阁互相牵制的司礼监的掌太监冯保与张居正站成一队,支持张居正改革。万历对他进行了清算抄家。有了这个前车之鉴,继任的内阁首辅基本上都是小心翼翼明哲保身,不敢越雷池半步。

至于其他答主提到的张居正对万历的严加管教导致的性格反叛而不上朝,我这里就不过多分析,毕竟题主的重点在于问为什么大权未丢。欢迎指正讨论~



番薯叶呀


明神宗万历帝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位长达48年,但这位皇帝在漫长在位时间中,并非是以雄才大略而名垂青史,而是以怠政偷懒差不多三十年而出名。

那么万历帝如此怠政偷懒如此任性,为什么没有大权旁落呢,今天宋安之来说说这个问题。

万历帝三十年不上朝有三个原因:一是明朝的制度使然,给了皇帝懒政的机会;二是万历帝长期不上朝不等于不理朝政;三是万历帝打压了张居正的前车之鉴就在哪里,没有人敢冒头擅权。

首先宋安之大概来说说万历帝怠政的“成果”,万历帝从万历十五年开始怠政,不仅是很多国家大事得不到及时处理,以至于朝廷就连官员的选拔和任免都得不到正常的运行,造成“曹署多空”的局面。

从万历二十四年吏部尚书孙丕杨辞去吏部尚书,万历帝不予理睬并且没有选拔一个新的尚书任职以后,到了万历四十一年,北京、南京两都缺尚书和侍郎这种级别的官员4名,都察院、副都御史缺5名、总督、巡抚缺4名。

由此造成的恶劣后果就是很多政务得不到处理、军饷无人解运、刑部对案件的处理不积极和冤案的堆积。

官场因循拖沓之风大长,吏治腐败更加严重,很多官员开始贪污腐败甚至鱼肉百姓,明朝庞大的官僚机构不只是因为缺员运行不正常,更是已经彻底腐败,而庞大的官僚机构腐败,意味着从朝廷再到地方,代表天子的官员贪污成风肆意妄为,意味着人心涣散,这个国家快要完了,而的确是万历帝死去仅仅24年后明朝便亡国了。

但万历帝为何没有大权旁落呢,接下来宋安之一条一条的说。

一、明朝的制度使然,给了皇帝懒政的机会

明中叶以后,明朝皇帝怠政偷懒是出了名的,不只是万历帝,诸如还有正德帝、嘉靖帝、天启帝,这些人里面不只是万历帝一个人没有大权旁落,其他皇帝亦是如此。

就是因为与明太祖朱元璋当年定下的制度有关系,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十三年废除丞相制,集君权与相权于一身,虽然君权进一步集中,但皇帝自然是更累了,再者毕竟后世子孙都不是他那种猛人。

于是演变成为,建文朝出现内阁制度,明宣宗时太监机构司礼监拥有批红权,也就是说最后形成文官集团的代表内阁和太监势力的代表司礼监互相牵制,而皇帝居中调节不至于大权旁落的情况。

很明显万历帝怠政归怠政,但并没有委以太监大权,来使内阁与司礼监共同决定国事,而是仗着当时制度上的互相牵制,出现不了权臣的情况,所以自己干脆不闻不问,一心偷懒去了。

二、万历帝长期不上朝不等于不理政

万历帝虽然不上朝,虽然造成“曹署多空”的恶劣情况,但还有有一点点底线的。

虽然他不上朝,但对于大事还是严抓的,诸如万历三大征,就是万历拍板决定,并且选兵点将的。

至于他理政的方式很简单,那就是喜欢通过召见大臣,开个小会什么的,来处理一些必要的政务。

如果万历是真的纯粹不管了,那才是真正的不正常了,所谓他怠政偷懒其实并非是指他真的什么都不管了。

这里再说一点,随着上世纪万历帝定陵的发掘,考古得出万历帝患有腿疾,所以很多人认为这是万历帝偷懒的正当原因。

但宋安之认为认为,看待万历帝怠政事情,需要客观。虽然他有腿疾,但也不能说他就可以怠政,以至于造成“曹署多空”那种情况,最多是一个行走不方便,虽然有影响,但不至于影响那么大,所以万历帝整体来说,怠政是他自己偷懒的问题,跟他的腿疾没多少关系。

三、万历帝打压张居正的前车之鉴

众所周知张居正是明朝有名的改革家,更是明朝的权臣,所以张居正死后,亲政的万历帝痛恨张居正触犯他皇帝的权威,于是对张居正进行了清算抄家。

张居正之所以成为权臣,有两个条件不可或缺,一是原来与内阁互相牵制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竟然破天荒的与张居正站在一起,支持张居正改革。二是万历帝当时年幼,皇族实际当家人李太后支持张居正改革,所以张居正才可以成为权臣。

张居正被清算以后,冯保被贬南京,死后亦遭清算被抄家。

而张居正被清算以后,有了这个前车之鉴,继任的内阁首辅张四维、申时行、沈一贯等人,为了避免“专擅”罪名,所以基本上都是小心翼翼明哲保身,即使顶撞万历帝,那也是有限的范围之内,反正在权力上从来不敢过分染指。

这些内阁首辅为了表示自己,甚至都有些丧心病狂,像张四维反对张居正的新政,还恢复了张居正革除的官场弊政,申时行更是建议废除张居正的考成法。

是以张居正前车之鉴在前,最有可能成为权臣的内阁首辅都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心里清楚,万历帝看似怠政,但是如果自己对权力要求太多的话,恐怕就要被收拾了。

同时冯保的事情为万历帝敲响了警钟。

所以万历帝怠政偷懒时,干脆放弃了以司礼监牵制内阁,形成朝廷正常运行的局面,就是害怕再出现司礼监冯保和内阁首辅张居正这样强强联合的情况,免得自己大权旁落。

还真别说,万历帝这招的确不错,最起码怠政期间没有再出现司礼监勾搭内阁,影响皇权的情况。

当然弊端很明显,就是他放着互相牵制的局面不用,而是选择极端的不闻不问,将大明王朝距离深渊的距离又明显的拉近了不少。

通过以上三点,由此可见万历帝这个人还是很聪明的,虽然偷懒但不至于大权旁落,但往往聪明反被聪明误,诸如万历帝这种聪明人如果糊涂起来,无疑后果很严重,所以他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积重难返的大明江山,以至于死以后仅仅24年明朝便亡国。




高高在下哟


明神宗30年不上朝,并不代表他不办公。

明神宗只是不上朝去管理一些日常事务,但是诸如万历三大战,特别是明、日的壬辰战争一直在万历指导下进行。

明神宗最终能让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 1、牢牢抓住主要权力

在明神宗不上朝期间,虽然内阁对于国家的大部分事情都有处理权,但是宋神宗将人事权却牢牢抓在了手里,因此,在他统治时期党争现象变得越来越少,同时他对于宦官和外戚也十分谨慎,在他统治时期也没有出现宦官乱政以及外戚专权的事情。

而对于文官集团,明神宗则利用高超的御下手段,使内阁官员不会一家独大,不会影响自己的统治。

  • 2、利用锦衣卫

众所周知锦衣卫是明太祖朱元璋设置的监察机构,而明神宗充分利用了这一机构的特性,对百官进行监督,使得百官不敢有丝毫预约规矩的地方。

基于以上两点,当时的官员没有机会也不敢在明神宗面前有小心思,因此万历能够将大权把我在手中。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如果大家有不一样的理解,欢迎讨论。

我是百科小历史,21世纪,利用碎片化时间了解历史。


百科小历史


最重要的一点:30年不上朝,不代表30年完全不理朝政啊!老板不参加公司例会,不代表他不参与决策、不看报告、月报表啊!

如果是你们想象的那样,皇帝好像啥也不管了,也不露面也不批示,那别说30年,就是一年,大臣都该带兵冲进宫去,看看这皇帝还活着没到底咋回事了……

首先皇帝有代理人,就是宦官,宦官是不可能造自己的反的,这对他们没有一点好处。而且我们可以看倒,当时万历不是完全不看奏折不批示的!哪怕到了后期,像大臣上疏批评皇帝不露面不上朝,万历都有亲自批示,辩解自己身体不好,又患有腿疾,行动不便等等

事实上明朝的皇帝再不像话,有一点还是比较好。个人修养还是不错的,颇有君子气质。如土木堡英宗,其气质高雅,不卑不亢,连也先也叹服。再如荒唐的正德,再怎么闹,文官天天在耳边叨叨,其实也没拿文官怎么样。这个当年明月也提到过,我就不多讲了。——只不过看到万历回复的这一段,也颇有点意外……你说他昏君吧,人家上疏批评他不上朝,他倒也也没把人家怎么样,自己反而委屈巴巴地为自己辩解。

总之皇帝是不可能离开权力中心的,一旦离开,别说皇位,性命都堪忧。人家只是不出席会议,股权还把在手上,董事会也承认你的绝对领导,至于你们会议开的再热闹,报告递到皇帝这里,人家还把着决策权不是?

他爸爸倒是个上朝的,可是以他爸爸的言听计从,已经达到了太上,下而有知的地步。就是说员工只知道有这个老板,但也不知道他出了什么主意干了什么事,其实这是很高明的领导。——这其实对于他来说,上不上朝又有啥区别呢?



-洛林


神宗皇帝30年不上朝

事出必有因

万历是明朝十几位皇帝中的第13任,即位时年仅10岁,由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辅政在位前十年,由于年幼,由母亲李太后代为听政,太后则将一切军政大事交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然而,即便张居正已死,万历皇帝已经大权独揽,但还是无法按自己的想法来办事。

文官集团不断以劝谏的名义,批评他奢侈懒惰、只顾个人享乐,甚至连他的私生活比如宠爱德妃郑氏冷落恭妃王氏也要批判一番。

万历皇帝发现,虽然贵为皇帝,但是根本无法抗衡眼前这个文官集团。

甚至连立太子的事情也做不了主,必须按照文官集团的要求,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而不是他自己最喜爱的三子朱常洵。所以他开始了他的罢工,以至于二十八年不上朝,这一对抗持续到了他生命的尽头。到死也未能如愿。

明万历消极怠工的结果如何呢?

比如,高位空悬,这是祖宗二百年未有。

据悉当时他不行使皇帝的职责,不愿意签署各部院大臣的任命。

当时中下级官员和地方官员的任用,因为得不到皇帝的亲自选拔,甚至只能靠抽签来任免……

那为何大权仍然在握呢?

不上朝并不代表不处理政务

首先你要知道,所谓上朝就是朝会,讲礼仪讲程序,走形式的意义和耗费的时间是远大于开会讨论实际事情的。明朝皇帝有内阁票拟,有司礼监批红,有厂卫四处监督盯梢,加上神宗确实和大臣闹的僵,懒得见他们。明朝文官体系不是魏晋南北朝那样的世家大族,都是科举上来的,不背靠皇权他们什么也不是,既然内阁自己就能梳理奏折,皇帝只要掌握拍板权就行了,开不开朝会没有实际意义。

而其最重要的是,万历也知道,就算自己不上朝,以现在的情况,文官们也能自行操作。他已经没有了发言权,所有的事情,在他的眼里,只不过是走一个形势罢了。

最后,我国作为一个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农业大国,一个王朝的更替并不是顷刻之间,历史的惯性也会让一个王朝继续向前几十年。


大政剪辑


在亲政初期,他充分展示了胆识与谋略,完成了关乎国家领土完整的"万历三大征",即平定宁夏哱拜叛乱、两次抗日援朝、平定西南杨应龙叛乱。瞿九思著《万历武功录》中,称平定杨应龙叛乱是"唐宋以来的一大伟绩"。

虽然万历到后期,连续三十年不上朝,但国家大权依旧掌握在他的手中,一个是明朝的政治体制,相互制衡,没有任何一方做大,权力牢牢地掌握在皇帝的手中,虽然很多的皇帝不成器,但明朝依然屹立不倒。

一个是设置内阁,取消丞相,这样一来内阁无法变成权臣,权利没有那么大,另一个是厂卫制度,对百官进行有效的监督,如果有事,就直接报给皇帝解决,这样一来大权牢牢地把握在皇帝的手中,就算三十年不上朝,权力中心在万历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