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定与《睡诀铭》



被誉为“朱门领袖”的蔡元定(号西山)。从小得到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对所学的知识能融会贯通。他深研《易经》,所得非浅。他的《睡诀铭》800余年来,影响深远。《睡诀铭》虽仅22字,凡讲论古代睡眠理论,往往都会提及他的《睡诀铭》:睡侧而屈,觉正而伸。勿想杂念。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眠。

朱熹对《睡诀铭》推崇备至,称赞道:“此语可谓名言”,以为《睡诀铭》有古今未发之妙。这22个字高度概括了睡眠的本质、睡眠习惯的养成,一语道破睡眠的真谛。

对睡眠这一研究课题,历代医学家、养生家多有论及,但都不如蔡元定《睡诀铭》所论精辟。唐代名医孙思邈(581-682年)活到102岁。他所著《千金方》有息心之说,认为“能息心,自瞑目。”蔡元定《睡诀铭》则对孙思邈的息心说有所发展。北宋理学家邵雍(1011-1077年),他研究《周易》,创制《先天图》,亦善养生。他的《能寢吟》认为心中无事者能寝:“何故能寝,行于无事。”北宋文学家苏轼(1031-1101年)一生坎坷,善养生,活过宋代平均年龄的一倍多(宋代平均年龄为30岁)。他的睡中三昧说:上床时,把四肢安放舒适,有小痛处自行轻轻按摩,然后耳听呼吸之气息声,很快就入睡了。南宋朱熹(1130-1200年)也活过70岁。他晚年得失眠症,常常写作到深夜。在严冬,他在床上左右手交互按摩足心涌泉穴,数遍过后,脚底有暖意,便很快入睡了。

至元明清,养生学有很大发展,养生无不论及睡眠。清朝曹廷栋著《老老恒言》,其卷一就寝,讲到睡眠大抵以清心为切要。继“先睡心,后睡眼”,提安寢的操与纵二法。清季渔《闲情偶话》也认为睡须心闲。他们都引经据典,展开论述,可谓详尽具体,但未有蔡元定《睡诀铭》那样言简意赅,说到点子上,以到成为后世去失眠朝廷自我心理治疗的依据。

睡眠的姿势影响健康。蔡元定的“睡侧而屈,觉正而伸”,对睡姿作了最为简要论述。睡姿在睡眠中不断变换,据研究,一夜睡姿换多达十余次。蔡元定的这八个字,讲到侧卧、仰卧的相互变换。仰睡能减轻心肺的负担(双手放置胸前除外),手脚伸展开,保持呼吸的畅通,因而不失为一种可取的睡姿。

他在《睡诀铭》里面讲到:“勿想杂念”,尤为重要!如果入睡前心情复杂,心事重重,忧心忡忡,一是心“静”不下来,二是心“净”不彻底。无法去掉杂乱意念,常常引发妄想与噩梦。从深层面告诉人们:做人唯有心不贪,勿将害施与人,心才能没有杂念,才能睡好觉。如果为一己私利而贪,加害于人,罪孽深重,那肯定是会睡不好的,即便睡姿正确,也必定彻夜难眠,心怀忧虑。君不见:很多贪官因为贪图私利,名利薰心,一旦罪行败露,内心必然惶恐不安,难以入睡。

蔡元定的《睡诀铭》不仅要求睡姿“觉正而伸”,做人也得行正而直,堂堂正正。所谓“君子坦荡荡”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心无忧,心无私,通过睡眠,人的体力和脑心会很快得以恢复,成为健康所需。要想得到良好的养生习惯,之欣喜,不激动,不忧虑,不恼怒,“先睡心,后睡眼”,自然就睡得安稳了。蔡元定的《睡诀铭》与他的“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的“慎独”观是一脉相承的。做人做事光明磊落,身正不怕影斜,自然无忧无虑。

因此说,《睡诀铭》不仅是简单的养生要诀,而且是教人如何做个正直正派、心无杂念的正直人。因此说它是一帖灵丹妙药,迄今仍有其实用价值,只要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按照蔡元定所说的正确睡姿去睡,必定能睡好觉,安稳觉,健健康康活一生。

蔡元定去世后,朱熹到他坟前拜祭时说:“唯君学通古今,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夺之节,不可穷之辩,有继往开来之功,今不可复见之矣!使吾之痛若折左臂而失右手,不能运动。”宋宝祐四年,理宗皇帝赵昀赠蔡元定官制时曰:“蔡元定,志气豪迈,性禀高明,赋材卓绝,道德取法于当时,造诣精纯,模范仪型于后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