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 德國館,1929年


作為現代建築史上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德國國家館的選址最初並不在西班牙民俗村坡下的角落裡,而是與法國館共用場地。密斯於1928年6月7日與9月19日先後兩次到訪巴塞羅那才選定了如今所在的位置。從新場地的確定到場館建成開幕,密斯和他的團隊只有短短9個月,而根據密斯檔案館的記錄,德國國家館的實際建造時間更是隻有短短3個月。時間和經費的限制使得德國館的設計、選材、施工、收尾等工作都異常緊張、意外頻出,開幕時仍處於一種“未完成”的狀態,記錄性資料的不完整更是能被理解。即便如此,該作品在現代建築史中的里程碑意義依然無法撼動。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 德國館總平面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 德國館模型 圖源網絡


在功能上,德國館被設定為一個展覽空間,但事實上,放置在其內部的藝術品,除了一座雕塑和幾件密斯設計的傢俱之外就別無他物,這樣才使得建築本身從內部連續開敞的空間中凸顯出來。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 德國館平面 圖源:Mies Van Rer Rohe The Built Work


展館的平面非常簡單,東西向輪廓近似矩形。展館基座尺寸大小為基座尺寸大小為56.62米×18.48米,面積約為1000平方米。它由天然石灰石貼面,並中並置了一個主展館、一個輔助用房和一大一小兩個水池。小水池中豎立著由格奧爾格·科爾貝(Georg Kolbe)創作的雕塑作品。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 重建後的德國館 圖源網絡


在主展館中,建築師使用了8根鍍鉻十字形截面的鋼柱,並由他們支撐起整片輕薄的屋面,使得主體覆蓋部分的結構和圍護能完全分開,起隔斷作用的牆體自由穿插於十字形的鋼柱支撐起的矩形屋面下。隔斷分別採用阿爾卑斯綠色大理石、提諾斯綠色大理石和產自非洲的金色縞瑪瑙幹掛,這些石材的尺寸規定了整個空間的高度限制。灰色、綠色、白色和半透明等多種類型玻璃的使用,充分體現出密斯對玻璃的興趣與心得,也最終塑造出一個完全流動的開放空間。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 重建後的德國館室內 圖源:Mies Van Rer Rohe The Built Work


作為推動歐洲“新建築”(New Architecture)風潮最有代表性的建築之一,德國館以其先鋒、前衛的設計,使得那一屆巴塞羅那世博會的其他累贅繁雜的建築黯然失色。


1929年5月26日,可謂是密斯人生中輝煌的一天。這天,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及王后尤金妮亞,來到剛剛竣工的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現場,在用黃金做的書頁上署下姓名。戴著高帽出現在現場的密斯,自然成為聚光燈下的焦點。即便在媒體上曝光報道並不算多,德國館依然以“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理念震驚了當時的國際建築界。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 重建後的德國館室內 圖源網絡


然而德國館僅僅是一座臨時性場館,以至於在世博會結束之時,它的去留一度成為當時的問題。在博覽會的後半階段,德國政府對其進行了拍賣,然而直到最後,買家並沒有出現;與此同時,世博會組委會並不願意出資購買這座建築。無奈之下,1930年,在距離建造完成不到一年的時間後,德國政府只能將它拆卸並運回德國。


1936年,西班牙開始了內戰以及漫長的戰後封閉式佛朗哥獨裁時期;同時,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歐洲大陸一直處於炮火連天的狀態。1938年,密斯離開歐洲移居美國。


“二戰”平息之後,身處和平年代的西班牙人終於想起了那座在二十年前讓巴塞羅那變成國際焦點的德國館。


1981年,一直在為爭取德國館重建而努力的西班牙建築師奧里奧爾·博伊加斯(Oriol Bohigas)擔任了巴塞羅那住宅和都市主義部主任,他完成了針對項目中技術、文獻以及經濟方面的不同研究之後,再次提出的復建計劃終於獲得了市政會支持,此時的重建計劃才真正從理論走向了實踐。1983年10月10日,重建的德國館開始奠基,歷時將近三年。1986年,復建完成的德國館再次出現在了世人眼前。在重建的過程中,建築界的不同力量促進了復建的最終完成,比如保留了大量關於密斯資料的包豪斯檔案館,以及存有密斯二戰之後許多資料的美國MoMA現代博物館,都為重建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料。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 重建後的德國館室內 © Cemal Emden


由於原德國館僅為一座臨時建築,採取的也是“臨時建築”的搭建方式:為了平臺結構的牢固和使平臺外露的兩側不超出20釐米,密斯將平臺結構倚靠在8根十字型柱子之上。然而,這樣的方案放在重建這樣的永久性項目裡是不可行的,因為在復建方案中平臺的開放空間裡,如果沒有鋼筋加固,平臺的中央部分會逐漸變得傾斜。在復建時,新方案採用了少量的鋼筋混凝土,因為鋼筋混凝土自帶的雙層網狀結構,使得平臺以及豎牆面的形態和尺寸不會隨著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而舊方案中金屬架構之上的露天石膏頂缺乏隔熱的問題,也能通過鋼筋混凝土的替代來解決。此外,當時密斯並沒有將排水溝納入到設計範圍內,復建時,團隊將館內所有石灰華過道的表面都設計成有縫隙的流動形式,通過縫隙將水彙集到較低的位置,配合斜坡和地下排水系統,將過道和兩邊平臺多餘的積水排除。


這個在1929年建造的臨時建築,如今已成為現代建築發展過程中最重要的紀念碑;1980年代以它的復建為契機而成立的基金會,及隨後延伸出來的歐洲當代建築密斯獎,又影響了歐洲近幾十年的建築話語。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現代建築的50個經典07——巴塞羅那世博會德國館:重建的里程碑

△ 重建後的德國館黑白攝影 © Cemal Emde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