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五四”模式 构建“善治”格局


农村贫困地区乡村社会治理的静宁县贾河实践


近年来,静宁县贾河乡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政法工作会议精神,以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为主线,以“抓党建、重基层、强联动、促融合”为抓手,全面推行“党建+”工作模式,构建了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强基、智治支撑“五治”融合共建模式,实现了刑事零发案、治安零拘留、交通零事故、群体零事件、发展环境好、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目标,打造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善治格局,为决胜全面小康、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行“五四”模式 构建“善治”格局


聚焦四力驱动

在综合治理中突出“政治引领”

党建统领聚合力。树立抓好党建就是最大政绩的理念,扎实开展党支部建设标准化和党建统领“一强三创”行动,探索建立“一学二查三改四评五比”闭环管理模式,推行“五有”党建工作法(即有目标、有标准、有平台、有抓手、有标杆),着力强化乡党委的领导核心、村支部的战斗堡垒、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开展“四抓两整治”,推进党组织向各类社会治理主体延伸、向社会治理重点工作倾斜、向扫黑除恶重点整治等突出问题治理拓展,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在解决突出问题中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目标引领传压力。立足全局定思路、围绕中心抓部署,坚持把社会治理(平安建设)工作作为乡村两级“一把手”第一责任来抓,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责任考核,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班子成员“一岗双责”的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工作推动机制。严格落实政法单位、各相关部门和基层组织三个层面责任,科学运用评估、督导、考核、激励、惩戒等有效措施,落实“月检查、季通报、年考评”,通过及时发放提示函和督办通知、工作通报等形式,推动形成了协同发力、齐抓共管的乡村治理局面。

夯实基础强能力。着力打造敬业尽责、素质过硬的政法队伍,加强法庭、派出所、司法所基层政法单位建设,大力推行“十分工作法”,专门成立综治维稳工作组、司法调解工作组,实现乡综治专干和司法所人员专职化,积极推行治安中心户长制,做强做精“一标三实”,深化对“人员、场所、事件”三大要素的管控,将每周二、周四确定为入户走访日和案件回访日,防止小纠纷演变成大矛盾,小警情转化为刑治案件,更多控发案、更好办小案。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下乡村组户四级联动作用,科学划分网格,加强村级专兼职群防群治队伍和治保调委会建设,构建“一长五员”的网格化社会治理责任体系,实现基层治理效能最大化。

强化职能增活力。将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接入综治中心,加强综治中心组织建设,选优配强工作力量,完善功能定位,规范运行模式,健全配套设施,设立信访接待室、司法调解室和综治联席会议室,配备工作人员,成立村综治工作站9个,实现了有牌子、有机构、有人员、有场所、有设备、有经费“六有”目标。整合乡综治中心(村综治站)和便民服务大厅(便民服务站)资源,大力倡导“马上办、立即办、网上办”,推行“一站式”服务和“最多跑一次”改革,让群众“来了能办、一次办结”,群众服务更加贴心,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注重四化同步

在依法治理中强化“法治保障”

长效化开展专项斗争。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面开展“七查七摆”,扎实开展以进百家门、问百家事、知百家情、解百家忧和领导下访、干部走访、问题回访为主要内容的“四百三访”活动,着力实施线索排摸核查、治安乱点整治、重点行业领域治理、重点人群管控、网络空间净化、基层组织提升六大工程,对黑恶势力犯罪团伙的重点嫌疑人员,有抢劫、强奸、寻衅滋事、聚众斗殴前科或惯犯、累犯的重点人员,因家庭婚恋纠纷、债务纠纷、人际仇恨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并引发作案动机的人员进行重点摸排,制定“一对一”帮教转化方案,严防发生各类案件,构建长效常治机制。

常态化开展法治宣传。依托村级文化活动阵地,建成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组建法律志愿者服务队和签约律师团,建成法治警示教育基地,依托固定法治宣传橱窗、移动宣传车,通过刷写宣传标语、发放宣传单,利用新媒体定期推送反邪教、扫黑除恶、疫情防控等信息;集中开展精神扶贫“三讲四送”活动,深入实施“法律八进”活动,抓好“12·4”法制宣传、“3·8”妇女节维权、“3·15”消费者权益日保障等活动,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50多人次,进一步提高群众政策知晓率。

精准化开展社会治理。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社会治理体制,整合交通劝导站,在重点路段实施“雪亮”工程,为综治员配发综治E通手机,在全乡9个村79个自然村安装大喇叭和组建乡村治理微信群。大力开展“线索大排查、政策大宣讲、群众大动员、网格大整合”活动,讲好法治故事、弘扬法治精神,进一步构建“网格化+大数据”“天网+地网+心网+人网”的基层治理体系。

法治化开展矛盾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解决民事纠纷,坚持平常拉网查、节庆期间重点查、敏感时期超前查、共性问题联合查,推行“乡督村办,特事专办,急事现办”,日排查、周分析、月研判、季回访,第一时间掌握社会矛盾动态。对可能引发刑治案件或群体性事件的重大矛盾纠纷,及时建立台账,实行领导包案,跟踪销号解决,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把矛盾纠纷消除化解在萌芽状态。


推行“五四”模式 构建“善治”格局

采取四种措施

在系统治理中体现“德治教化”

核心价值立新风。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开展“千万新风”行动和“抵制天价彩礼、推进易风易俗、共创文明新风”万人签名活动,建成文化民俗乡愁红色场馆、村史文化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广场,为乡村治理注入时代文化基因,真正实现了民风正、环境好、生活美。

文明实践育新风。发挥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职能作用,组建农业技术、理论宣讲、环境治理、文化文艺、科技普法、民事代办、帮扶关爱、移风易俗、健康医疗、青少年教育等10支志愿服务小分队,扎实开展精准扶贫、扫黑除恶、法治宣传、环境治理、文化下乡、安全生产,在全乡营造崇法向善的良好氛围,鼓舞了干群斗志干劲,凝聚了发展共识。

家风家训树新风。

注重从挖掘优秀家风文化及身边的优秀家庭着手,开展立家规扬家训树新风活动,建成家风家训馆,家风家训墙,发挥党员中心户、乡贤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开展“推荐一个好人,讲述一件好事,树立一批典型,启教一代后人”“我说我的家风”等系列活动,用道德教化乡民,让好家风浸润百姓心灵。

示范创建扬新风。开展以“无访、无案、无毒、无邪”和“和美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村庄”为主要内容的“四无三和”示范村创建活动,确保“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件件能落实”。经常性开展“金果家园·金果人家”评选、“敬老孝亲会”“春节团拜会”“幸福大院”“四美”等主题创建活动。


坚持四个融入

在源头治理中夯实“自治强基”

把“两新组织”融入社会治理。充分发挥新型经济组织点多、面广优势,精准对接果农、市场和社会需求,探索建立资源、需求、服务“三张清单”,联合搭建共治议事、公益服务、纠纷调解等治理平台,营造尊商重商的良好环境,使外地客商收购苹果放心、暖心,农民出售苹果舒心、开心。多年来,静宁县贾河乡苹果长期占据全国、全省苹果交易的价格高地,“两新组织”成为乡村治理的“小政府”,发挥了稳定社会关系的“连通器”作用。

把“阳光规范”融入民主治理。认真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建立村干部小微权力清单,村务公开公示制度,定期召开村民知情大会,落实“三重一大”事项村务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确保权益在保障中维护,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把“全员参与”融入多元治理。按照“邻亲相依、居住相近、易于集中、便于活动”的原则,党员中心户每人联系10户左右群众,建立“致富产业联建、生产生活联帮、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社会事务联管”的“1+10+5”的“五联共建、十户联创”党群共建模式,建强群防群控骨干队伍,深入开展维稳处突、防范邪教、治安防控、安全生产、科普培训、文艺润心、特殊人群关爱等服务活动,让群防群治、专群联动的基层社会治安落到实处。

把“五会共建”融入长效治理。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作用和新乡贤的示范带动作用,由各自然村和果品专业合作社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爱心志愿会、突发事件处置会等议事机构,鼓励支持各类村民自治组织开展工作,有效解决村“两委”管理弱化的问题,促进社会治理长效化、规范化。


实施四大工程

在乡村振兴中构建“善治”格局

实施美在其中的“强基础”工程。加强基础设施配套,补齐弱项短板,不断完善提升服务功能,全乡在硬化道路沿线种花种草,美化人居环境,建成中海棠风情线,休闲养殖园,实施巷道硬化,改造提升架设动力线路,完成整体移民搬迁,改造危旧房,易地搬迁,实现全乡互联网全覆盖,活动阵地、文化广场全覆盖。

实施富在其中的“兴产业”工程。坚持苹果主导产业不动摇,持续推行果园标准化管理,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全乡栽植果树2.8万亩,实现了适宜区全覆盖,2019年果品全乡收入达1.2亿元,人均果品收入10506元,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实施乐在其中的“惠民生”工程。坚持共享发展理念,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群众福祉。全乡建档立卡贫困户由2014年的835户3325人减少到当前53户90人,危房全面“清零”,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实现了全覆盖,为42户五保户、39名留守儿童、11名残疾人家庭发放补助资金,对5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及时送院就医。

实施安在其中的“保平安”工程。坚持把平安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原则,大力开展“平安村”“平安单位”“平安医院”“平安校园”“平安道路”等系列创建活动,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抢骗”“食药环”等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和完善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具有乡村特色的治安防控体系,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为建设“果乡宜居地 平安新贾河”提供了良好的法治保障,助推了全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平凉市委政法委 供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