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文 | 周慧齐


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口口相传的大歌,是侗族人传承和表达的重要载体。青山掩映下,黑瓦木屋中,传出的阵阵歌声,是侗族人千百年来的情感表达,一代代的侗家人通过口口相传,延续着祖辈们的记忆,更传承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有三大宝——鼓楼、大歌、风雨桥。民族文艺方面,侗乡一向被誉为“民歌之乡”,至今还传承着“行歌坐夜”之古风,其民间音乐以大歌、琵琶歌、侗戏、侗歌、哆耶、芦笙曲最受人喜爱。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

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侗族大歌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其音乐艺术的卓越性。如果简明扼要来概括侗族大歌的艺术特点,可以说,侗族大歌是一种不用指挥、不用伴奏的多声部演唱的和声艺术。侗族大歌模仿大自然之声,如虫鸣鸟叫、高山流水、江河之声、山谷回响、风雨林涛之声势,形成侗族大歌自然和谐、深沉高亢、广阔无穷、婉转起伏、清新甜美的声乐,因此,被誉为“天籁之音”。它以大自然的声息、山野的风味、泥土的芳香,给久居城里的人以特殊的美感。

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饭养身,歌养心,”这是侗家人常说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他们把侗族大歌 “歌”看成是与“饭”同样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

侗族人民视歌为宝,认为歌就是知识,就是文化,谁掌握的歌多,谁就是有知识的人。在侗族地区,歌师是被社会所公认的最有知识、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于是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歌为乐,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戚戚相关,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种民歌,特别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们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

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的盛行地大多依山傍水,地貌峰峦重叠,沟壑密布。壮丽的自然景观构成了侗族居住区的原始生态,加之自古交通闭塞,使侗族保留了较为古老的生活方式。侗族人从清晨开始就聚集在鼓楼、小河畔、草坪中,或手牵手对唱,或载歌载舞,或互相挑逗戏嬉戏,或席地而坐低声吟唱,诉说衷肠,直到傍晚,才尽兴而归。而一些倾诉衷肠的青年男女则移情鼓楼,燃起熊熊烈火,通宵达旦地对歌。

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人们眼里,最真挚感人的侗族大歌,不在舞台上,不在追光灯下,而是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侗寨里、鼓楼边。在侗族的一山更一山里,鼓楼的烟火永远都是最晚熄灭,一代又一代的侗族人,他们对爱情最高的寄托,就是这一场以侗族大歌为载体的集体约会,他们会在歌堂找到他们的意中人。

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的形成虽然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是这种独具特色的中国民族音乐就像是被隐藏在山林、海洋里的一蔟蔟鲜艳的奇葩和一串串美丽的珍珠一样,日夜散发出迷人的清香,闪耀着熠熠的光芒,直到解放后全国进行土地改革期间,才为老一辈音乐家肖家驹、郭可诹等发现,并组织音乐工作者深入黎平县侗族山区去收集发掘、记录整理。

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1959年10月,黎平县侗族民间合唱团组织强大阵容进京演出,为人们带去有声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一经首都舞台唱响,打破了侗族大歌长期与外界隔绝的封闭状态,引起强烈的反响,当时中国唱片社还为侗族大歌录制了唱片。那是侗族大歌走出大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迈出的重要一步。

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1986年,在法国巴黎金秋艺术节上,贵州从江县小黄村侗族大歌一经亮相,技惊四座,被认为是“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侗族大歌: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

声 明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转发推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