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教育到底缺乏的是什麼?

黃草原的教書匠


個人覺得教育從主體上來說,分為孩子、家長和教師,孩子的出生從自然規律來說是沒有區別的,鄉村孩子與城市孩子拉開的差距在於父母和成長環境,也就是家庭教育。

教師這塊呢,所謂人往高處走,優秀的老師都去了大城市。當然了,偏僻的鄉村教育不乏志願者老師們的身影,他們或許給孩子們帶來了新奇的攝影課程、舞蹈課程和繪畫過程,但這些大多僅僅是喚醒了孩子們的興趣,最終會夭折在父母的觀念、經濟情況和教學資源之中。

鄉村教育缺的是人才、文化和觀念。


XH席紅


我曾在農村學校工作了20年,後來招聘至城區學校,連續12年,每年4次,被市教育局抽調到農村學校調研、督導,走遍了全市所有鄉鎮學校。因此,對鄉村教育這塊比較瞭解。深深感受到鄉村教育需要振興,它缺乏的地方太多。

一、缺乏一支結構合理、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

鄉村學校教師普遍存在超編缺員現象。單從數量講不少,師生比遠遠高於城區學校,城區每個老師平均要教20多個學生,農村平均10個左右,甚至只有3、5個,像帶研究生一般,有一所鄉村初中100多個學生,有40多位老師。我還到過一所村小,7個學生,卻有4位老師。你能說鄉村缺教師嗎?數量不缺,但結構不合理,年輕優秀老師招聘進了城,剩下的老師年齡偏大,知識老化,音、體、美學科教師稀缺。據說,有一個學校還請了5位體育和音樂代課老師。

農村教師的流動性較大,城區學校每年都從農村招聘優質師資,一茬一茬像割韭菜一般。雖然農村也有師範生分配,可是農村畢竟留不住他們。幾年後,他們的業務一成熟,就參加招考大軍,遲早要離開鄉村。

教育局為提高鄉村教師質量,採取了教師支教、交流、送交等措施。支教,是城區教師到鄉村支教一至二年,確實能短期緩解鄉村學校的教師荒,可一二年後,他們是哪裡來哪裡去。交流,是學區內教師異校流動,一般是教師多的向教師少的學校流動,也是一至二年,但又有幾個校長捨得把好教師流向他校呢?送交下鄉,由城區優秀教師到農村學校上一節觀摩課,供鄉村教師學習。對鄉村教師有所啟發和幫助,但杯水車薪,非長久之計。

二、缺乏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課程體系

有人講,鄉村學校辦學設施比不上城裡,影響了鄉村教育的質量,這是不對的。近幾年來,通過教育現代化和義務教育均衡驗收,政府免費添置了足夠的教學設施,新建了教室,鄉村學校硬件設施有的比城裡好,生均面積、生均圖書、計算機生機比都遠高於城裡。問題是,由於師資的缺乏,導致音樂、體育、美術、科技等學科不能正常開設,教學資源沒有得到充滿利用。我們曾一所學校發現,學校的鋼琴生了鏽,計算機堆在那兒沒有進機房,科學實驗器材還沒開箱。

國家課程都無法保證正常開設,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基本沒有。學生的學習生活比較單一,上課、做作業,循環往復。沒有正常的學生社團活動,學生在特長培養與個性發展方面是一塊空白。

三、鄉村教育缺乏最多的是家庭教育的配合與補充

鄉村學校留守兒童佔60%以上,有的高達90%,大多數學生父母外出打工,把他們留給年邁的爺爺奶奶。爺爺奶奶只能照顧孩子吃飯穿衣,無法過問孩子的學習。有的孩子直接丟在鄰居或者親戚家。這些孩子每天很早就到路邊等校車,晚上再由校車送回家。他們沒有機會參加各類俱樂部活動,沒有人輔導他們功課,也沒有豐富的課外書可讀。最難熬的是,孩子們想念父母,有時,要等到清明、春節,才能與父母團聚。

鄉村教育缺乏優秀的教師、豐富的課程和家庭教育的配合。希望更多的人能關心和支持鄉村教育,讓同一片藍天下的孩子能同樣享受良好的教育。


教育望遠鏡


這個問題我以前就思考過。因為我本人生活在城市,弟弟生活在農村。我家一個孩子,弟弟家兩個孩子。

說到教育,我想從幾個方面來講述一下我自己的理解。

1 家長的教育意識。以前看過一個帖子,“為什麼現在很多城市的家庭女人生了孩子做全職媽媽,而農村卻很少有全職媽媽?”我覺得大概率是城市家庭更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了。確實有很多思維習慣、學習習慣以及專注力的養成是在學前教育階段養成的。

2 優質的教育資源。城市裡各式各樣的補習班特長班,國際國內的大品牌都有入駐。而農村雖然近些年也開始有補習班特長班了,但師資隊伍和硬件設施絕對比不上城市的大型學習機構。另外城市裡還有各種類型的圖書館書店。

3 學校的優質師資。城市學校由於有良好的工資待遇和教研實驗方面的便利條件,更容易吸納優秀的教師。而農村學校在這方面就遜色了很多。

4 情商養成培養。為什麼把這點放在最後呢?因為我覺得這點最為重要,也是古往今來城市孩子和農村孩子差距最大的地方。情商培養涵蓋的範圍很廣,包括孩子各方面的眼界和認知。這個需要孩子自己充分的認知和體會,還需要各個方面的信息積累。比如旅行、集體活動、各種社會實踐活動,還比如玩伴的素質,這些都會影響到他們對世界的認知,影響他們的情商發展。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個人看法。




翬尚雲來


要回答鄉村教育到底缺乏什麼,我想應該先看看目前鄉村教育的現狀。

從教育硬件上來說,鄉村教育遠遠比不上大城市,甚至是同一地區的城區學校。我曾作為青年志願者去到一所小學支教。那所小學在一座大山頂,全校六個年級一共十八個學生,校舍一共兩間,破舊不堪。一到三年級孩子同在一個教室,由一名代課教師負責;四到六年級孩子同在一個教室,由校長親自負責授課。全校一共兩名教師,即校長與那名代課教師。孩子們每天需要步行兩個小時左右的路程去上學,遇上颳風下雨就更別說了,校長每個週末也需要步行三個小時才能到學校。就這些現狀來看,鄉村教育在校舍,現代教學設備等硬件設施上,還停留在上個世紀的水平。

就教育軟件來說,從個人角度而言,我覺得教育軟件無外乎課程體系及教師。鄉村教育的課程體系與全國大多數城市是同步的,但輸就輸在教師這一至關重要的因素上。

一、由於鄉村經濟發展滯後的原因,大部分鄉村教師待遇不是很好,導致教師隊伍流失嚴重。優秀的教師因為薪資待遇紛紛跳槽去了私立學校,應屆畢業生又無法忍受鄉村的生活條件不願報考,導致鄉村教師群體結構失衡,老齡化嚴重,中青年教師補給不足,教育改革的中堅力量匱乏。

二、現有的教師隊伍中,大部分教師安於現狀,不願意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以小學語文為例,以往,小學語文教學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聽說讀寫,所以教師的教學設計及其他的教學手段也緊扣這四大能力目標而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光有聽說讀寫能力的孩子贏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於是新課標提出了“語文素養”這一更科學更寬泛的概念,但教師們的教學理念及課堂設計仍然停留在原地,是無法培養出與時俱進的“文化人”的。

三、教師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輔佐教學的能力遠遠不夠。有些教師的計算機水平僅僅停留在QQ聊天的層面,無法應用PPT教學,更別說是微課,投屏以及思維導圖等普遍應用於教學的較為先進的信息手段了,這成為了教育與現代信息技術接軌的較大障礙。

除了硬件及軟件的不足,現代鄉村教育還面臨著家長關注度不高的尷尬局面。貧困縣市,家長通常為了解決整個家庭生計問題,常常將孩子全託給校外託管機構,舉家外出務工掙錢。家長忙於掙錢,對於教育的關注度不高,舉個例子來說,每一個學期我們學校都會召開家長會,但到來的通常都是老人或者全託機構的負責人。在這種家校幾乎零溝通的情況下,鄉村教育得不到該有的重視與關注,教師也得不到該有的尊重。





育花朵的小小園丁


鄉村教育到底缺乏什麼我用我的經歷告訴大家。

之前我一直在市裡讀書直到我上初三因為種種原因只好回村上學,初三是中學最重要的一年。雖然每個學生都特別的勤奮學習,學校食堂每天的補助也不錯,但鄉村師資還是成問題,學校的設施成問題。

先從學校設施來說,一個年級就兩個班,一個普通班,一個實驗班。說白了普通班都是些小混混全班沒一個學習的,實驗班大部分都是想出人頭地,去外面上高中。可教室的設施太破了每個教室最後面都燒著一個火爐,全班每個人都需要值日燒爐,最為一個市裡長大的我根本不會。一入冬都得把教室窗糊好,不能有一絲的縫。每天早上值日生都得早早的先去學校燒爐子,還得要保證一天都燒的通紅,可一燒火爐就是一教室的煙。就這樣穿棉鞋的我還經常凍腳。

學校的師資力量也比較差,雖然沒有一個老師帶幾種課程,可他們講課的水平也一般,有時候有好多學生都聽不懂,再講幾次感覺也是不怎麼懂。我清楚記得我們的語文老師老是願意用方言版普通話圍著走道念課文,好多學生聽著聽著就困了。就這樣一節課的時間就過去了。

這就是我覺得鄉村教育所缺乏的。


一人一世界一拾一悟空


我的家鄉在四川儀隴,家鄉有兩德《朱德、張思德》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誕生地。

我縣是勞動力輸出的大縣,家裡留守的基本是年近古稀的老人和尚幼的孩童,土地基本少人種,因為儀隴雖沒有大山脈,但也淺丘連連,沒有出奇經濟作物出產,也不能有大型農具操控,所以年青力壯的不得不背井離鄉。

像我們80年代還算好,村村都有學校、上學非常方便,現在因為很多孩子隨父母外出就讀,導致學校沒有學生,剛開始那幾年,一個老師教好幾個年紀(沒有學籍的年代)後面因為沒有學生,不得不關停學校,孩子要上學;只能爺爺奶奶中抽出一個人去陪讀,陪讀還得租房、做飯,非常非常不方便。很多老人因為在家煮柴火灶,去了鎮裡租房,各方面都不適應,還多出了太多不必要開支;更重要的是:無力輔導孩子學習,孩子學習就只能靠自己的自覺性了,家庭作業有沒有做,做對沒有?爺爺奶奶根本不懂,也看不懂;隨後孩子就是玩手機、看電視,試問這樣的教育環境、孩子能優秀嗎?當學校老師反映孩子情況時:爺爺奶奶就只能說不懂(得問孩子父母),可是父母都不在身邊能管上什麼呀?很多家庭都是抱著義務教育的想法:孩子不讀也沒辦法[流淚][流淚]


七口之家頂樑柱


九十年代,我就是接受鄉村教育而後到城裡讀高中、上大學的,我父親也是一名鄉村教師,他一直在一所鎮初中教書直到退休。說起鄉村教育到底缺乏的是什麼?結合俺的經歷來談一談:

一是缺乏重視學生教育的家長。鄉村學子的家長大多是農民,當然也有一些家長是小鎮的官員、醫生、教師等等,不過人數比較少。家長們平常忙於農活或外出打工,學習就只是學生自己的事,這裡沒有虎媽,也沒有陪讀,學生坐在教室裡不出去晃盪就不錯了,學習好不好就靠老天安排了。

二是缺乏尊師重教的社會風氣。教師地位歷來不高,再窮不能窮教育,實際上教育最窮,教師最窮,當然這些年有一些改善了。

三是缺乏優良的師資力量。說實話,以前鄉村教師還有一些德高望重、業務精湛的,但大多數為了自己為了孩子為了收入想方設法調走了,城裡一些私立學校也重金挖一些有能力的老師,長此以來,鄉村就淪為人才輸送地。

不過鄉村少年有一些確實聰明,他們在這種環境中脫穎而出,老師們也格外關照,也走出去幾個天才,我們學校就曾經培養了一個學生,華工畢業,留學德國,博士學位,不過數來數去,也就是那幾個天才,成為鄉村一個傳奇和傳說。


多媽生活記


所謂的鄉村教育,就是指我國廣大農村地區的教育現狀,也包括各種教學資源以及教育建設。從目前我國的鄉村教育情況來看,我國的鄉村教育缺乏以下幾點。

基礎設施

鄉村小學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後,尤其是廣大中西部地區。就我老家村裡的小學來說,校舍還是上世紀90年代建的,已經出現屋頂漏雨的情況,而且由於當時沒有考慮排水問題,下大雨時甚至會出現積水,有時不得不聽課。

隨著電腦科技的興起,城裡的小學基本都配備的多媒體教學工具,而農村學校,尤其是大部分小學都還沒有配備。

除此之外,體育設備、餐廳等配套設施都很落後,甚至缺少。

師資力量

現在農村學校的教師,由於城鎮化的發展,都在成立買了房子,加上成立學校的待遇好,都想法設法調回城裡。部分特崗教師,一到3年期滿,就調回城裡。有的甚至不到3年的期限,就被城裡學校借調。

大部分農村學校的教師年齡偏大,文憑和文化素質偏低,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知識快速更新的需要。有的農村學校雖然配備了多媒體設備,但是存在教師不會使用的問題。

生源不足

生源不足已經是農村教育的發展瓶頸。由於設施落後,教師素質偏低及城鎮化發展,農村教育深入的發展的怪圈,大部分農村家庭想法設法送孩子到城裡上學。有的由於不能上公立學校,就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就讀。我愛人在一個私立學校教語文,他們學校初中生近2000人,小學生近1000人,大部分都是來自農村。

扶持政策

除了城鎮化的因素,各項對農村教育扶持政策的缺失是最大的問題。當地政府喜歡把資金和資源用於改造城區老學校,建設新學校,從而帶動周邊房價上漲,土地升值,能夠增加財政收入。

農村教師的收入也大大比不上城裡的老師,在職稱評定等方面也沒有政策傾斜。

希望農村教育問題能夠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增加資金投入,改善教學質量,留住孩子,就留住了農村的勃勃生機。


濮陽所見所聞


很高興來回答您的問題。

我父親從事鄉村教育多年,現在退休在家賦閒,我的求學歷程經歷了鄉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所以對於鄉村教育略瞭解一二,談談我的個人看法!

第一,師資和生源匱乏。

個人覺得這個因素佔主體,鄉村居住環境相對較差,工資待遇相對滯後,所以鄉村留不住人才,優秀的教師被城市學校挖走,城市教師不願意來,剛畢業的大學生也是把鄉村學校當作臨時跳板,不會呆的太久就想辦法進城了,師資力量嚴重匱乏。生源也是一樣,天資聰明的和家庭條件好的孩子,則被父母選擇去了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另外還有的孩子隨父母打工也去了外地,剩下的大多無心讀書。

第二,基礎設施簡陋。

鄉村的校園普遍簡陋,校園面積小,教室少,課桌板凳破舊,缺少現代化教學設施,多媒體課和實驗課根本無法開展。隨著地方教育的整合,學生數很少的學校被併到了本地中心校,就這樣生源總量數還是遠遠不及城市學校,所以師生少政府也就不願加大投入,投入少教學效果就無法保證,惡性循環。現在回到初中母校,當年的瓦房校舍還在發揮餘熱,老師要麼調往城市,要麼等著退休,物是人已非!

第三,工資待遇稍顯不足。

早些年間,鄉村教師和城市教師的待遇還是有差距的,俗語說“安居才能樂業”,所以鄉村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普遍不高,有課就上沒課就走是常態,沒課的時候打打麻將,喝喝酒,釣釣魚。不過這幾年國家正在努力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工資待遇已大幅上漲。每每遇到鄉村老師,談話中也感受到了他們對待遇提高的幸福感。

第四,缺乏有效的管理。

很多鄉村學校的管理和城市還是有差距的,城市學校有打卡坐班,打卡實行的是指紋或者面部識別(刷臉),考勤結果和績效工資掛鉤;鄉村學校教師相對自由,原因是多方面的,俗話說“靜下心來搞教育”,但教師是良心職業,只有靜下心來鑽研才能對得起孩子叫我們一聲老師啊!

所以,鄉村教育首先要解決教師和家長的後顧之憂,讓他們留下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加大基礎設施和硬件建設,讓教師有展示的平臺;做好科學化管理,讓教師靜下心來做教育。

我們不能“只仰望星空而不見大地”,希望國家能繼續關注鄉村教育,鄉村孩子們一定會有一個新的明天!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


擁抱世界的美好


大家好,我是大雪兒,我來自農村小學乃至高中都是在農村。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從小在農村長大,我們接受的東西,學到的東西,啟蒙的東西,就是從農村教育裡面得到的,那麼這麼多年過去了,農村教育又改變了什麼,農村孩子拼命的努力讀書到底有沒有用,到底能給他們帶來什麼,這些都值得我們去深思。

1.教育資源缺失

教育資源涉及的東西很多,老師,校舍,基礎設施,等等,都是教育資源,但是農村各地發展部平衡,這些資源也就分佈不均衡,就造成了農村之間的教育差距,就拿我們小時候來說吧,一個老師身兼多職,我們也覺得這個老師很厲害,語文數學,音樂體育,還都是一個人教,當然有時候還教多個年級,其實是老師不夠,老師不夠也是很多農村學校面臨的最大問題,特別是村裡面的小學,小學這樣的情況比較嚴重。

2基礎設施

也就是教育設施,書桌,教室,宿舍,食堂,課外活動場所,等等也都是農村比較缺少的,教室能基本滿足,但是農村寄宿的學生可以說是佔了大多數,但是宿舍就可能不夠,有時候幾十個孩子住在一起,非常的擁擠,當然更沒有課外活動場所,除了讀書放學吃飯,孩子們也沒有其他活動。就像我們當年讀書的時候,等到高中才接觸到電腦,去到城市,不知道電腦怎麼開關機,而城市裡面的孩子,卻從小就接觸了,而差距也就來了,城市的孩子多才多藝,農村孩子,除了讀書啥也不會。

3.結構單一

農村基本的義務教育就是教學大綱來進行,並沒有其他課外的活動或者擴展,當然單一的另一個方便,就是除了學校教會你東西外,家庭,父母是無法教會你什麼的,父母大多數都是農民,對於教育想重視,但是卻無能為力,如今不再為學費發愁的時候,而對孩子的教育也無能為了,有時候父母都出去打工,孩子讀書還需要承擔生活和精神上的重擔。

農村孩子讀書,並沒有太多的興趣方面的發展,就是學習考試,考出一個好的成績,而很多孩子,等到高中,來到城市,看見這麼多的新鮮玩意,突然對這些有興趣了,但是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了,還是隻能埋頭讀書,考成績來彌補不足,今後進入到社會,也會因為性格和很多方面能力的不足,也會寸步難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