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白創始人內部分享:價值創造的“經營法”

創立至今9年,江小白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從行業的角度來看,排名大概在30名左右;從年輕用戶的喜好來看,排名可能稍微靠前一點,2018年天貓酒水線上的數據報告顯示,江小白的用戶好感度排名前五。

然而,絕大多數人對江小白的營銷打法、用戶互動更感興趣,卻忽略了其如何打造品牌、創造價值。在近日的一場直播中,江小白創始人分享了企業內部總結的價值創造“經營法”。江小白創始人分享了企業內部總結的價值創造“經營法”

江小白創始人內部分享:價值創造的“經營法”

以下為演講實錄,未經作者審理:

今天這個時代,幾乎所有行業都有存量的格局,在這種存量的格局下面,我們怎麼參與市場的競爭?怎麼創造企業的發展?怎麼創造企業的增長?

我們比較幸運,過去幾年,從小瓶酒和年輕用戶的小切口,逐步走到今天。但我個人包括整個團隊,都不認為我們今天取得了成功,是時代給到我們特別好的機會,讓我們初步取得了立足的根本。

德魯克說過一句話:“所有企業經營的本質就是創新。”就是說,企業存在的價值,本身就是創新。如果跟在別人屁股後面,跟著其他人的存量市場去模仿,企業是不能夠創造價值的。今天的分享重點只有一個詞:價值。如果再強調一下,就是“創造價值”。

江小白創始人內部分享:價值創造的“經營法”


創造價值的優先次序:從ABC變成CBA

我們去看一個企業的時候,特別在乎結果,在乎營業額、利潤、增長率,更願意去看報表,看今天是不是賺了錢。但我認為企業經營是一個因果論,叫做“眾生畏果,菩薩畏因”。取得營業額、利潤的增長都是經營企業的結果,不是我們把企業做好的原因。對於做企業的人而言,一定要去尋找驅動企業成長的原因是什麼。

我個人的理解是,創造價值是企業經營結果的最大因,或者叫做企業經營的底層邏輯。用戶的價值、客戶的價值,是一個企業賴以生存最重要的要素,但是絕大部分人在這方面可能並不重視。為什麼不重視呢?因為人性的慣性思維會導致我們首先關注自己的利益得失,不太容易把同理心擺在第一位,不太容易首先想到創造價值。

創造價值的優先次序應該是從ABC變成CBA。A是我們自己,B是客戶,C是用戶。一個企業通常會隨著組織越來越大,慢慢形成ABC思維。很多企業,包括江小白,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是先想自己的事情,我這個月的任務能不能完成?完不成怎麼辦?這是A的事情,他不會去思考客戶這個月有什麼困難、需不需要支持、需不需要培訓。

一個企業賴以生存的是能創造社會價值,創造用戶的價值,創造企業的價值,最後才是創造自己的價值。想要成就自己,必須要先成就別人。很多人恰恰忽略了“從用戶出發,從客戶出發,從員工出發,最後才是成就我們自己”這個邏輯順序。在過去一年,我們致力於推動整個企業從ABC思維轉變為CBA思維。


C端用戶價值:釀好喝的小酒,連接情感

人為什麼要喝酒?美酒有物化的價值和精神的價值。物化價值在於酒是一個酒精飲料,能夠讓我們產生微醺的感覺;酒還有精神的價值,是用來情感交流的情緒飲料——有一個哲學家講過一句話:“我們吃飯是為了我們的肉體,喝酒是為了我們的精神。”

中國酒的物化價值是有自主知識產權。大家經常爭論什麼是國粹?我認為中華美食、中國美酒本身就是向全世界傳播特別好的載體,這是我們酒類物化的價值。希望成為一個好喝的小酒,是我們的用戶價值。

過去幾年,我們的定位是能夠做一個好喝的小酒。現在,除了江小白之外,我們也開始涉足其他的酒種,比如說青梅酒。關於產品這一塊,我們有很多差異化的特性,並不是像有的人講江小白是靠文案成功的。文案成功不太可能,我們一年有2.9億瓶產品被用戶喝掉了。年輕用戶對烈酒的口感偏好,和原來的存量用戶是有區別的。總體來講,我們的產品香味更淡雅,口感更純淨,忠實用戶對我們口感的特性是比較喜歡的。

為了使年輕用戶更能接受我們的產品,我們在技術上做了很多創新。舉個例子,我們有25度淡飲的產品,另外,在國際市場、酒吧市場重點推廣混飲,用酒調配一些飲料,更符合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去年,我們和雪碧做了一個聯名產品,這個產品是用戶在消費過程中發明的一種喝法,就是雪碧兌江小白,叫“情人的眼淚”,我們看到後就和可口可樂公司做了聯名款。

其次,跟情感連接、情緒鏈接的價值,是我們的品牌價值。年輕人喝酒的酒量更小一點,場景會少一點,但隨著年紀增長,很多人會覺得喝酒是一個釋放生活壓力、幫助我們溝通的好方法。我覺得酒作為社交飲料,很重要的一點是為了對話。所以我們會在產品當中,去幫助用戶創造對話的價值。例如,我們去年做了一個叫“召喚瓶”的產品,這是幫助大學生在畢業散夥飯的時候,分別簽名給對方,相互留念。

品牌並不是一個名字,品牌一定需要精神主張,有堅持的理念。部分品牌的做法是打造價格上的高級感,因為貴才有高級感。今天在全球有一種趨勢,單純的價格貴只是高級感的一種,另外一種就是來自於精神上的高級感。

江小白的品牌主張,不是以價為貴,不是以所謂的高大上和通常意義上的消費習慣來定義我們的用戶。在未來的品牌趨勢中,堅持品牌的精神主張,比物理屬性上的價值更重要。作為一個酒類品牌,如果能夠陪伴情緒,能夠連接情感,這就是一個可以去堅持的品牌主張。


B端行業價值:創造愉悅的飲酒文化

作為一個企業、一個品牌,我們還要思考怎麼創造行業的價值、創造客戶的價值和創造產業鏈的價值,包括我們的競爭觀,都是To B的價值。

一般情況下,企業會習慣性思考怎麼在競爭中勝出,怎麼比別人強。但今天絕大部分的行業是多元化的狀態,我們的成功並不是因為把對手幹掉了,或者說並不是非此即彼的競爭,很多時候我們的成功是因為整個行業更繁榮,整個大環境變得更好了。

一個企業上下游都有合作伙伴,怎麼去面對他們,怎麼幫助他們創造價值?我們在全國有一千多個經銷商,對於我們來講,經銷商的成功才意味著我們能夠成功,如果我們的經銷商不能獲得發展,我們的發展一定是暫時的,一定是短期的。從這個邏輯上來講,一定要去幫助客戶,成就客戶最終才能夠成就我們自己。

通常意義上的競爭觀思想是強化競爭。很多時候企業家會講,一定要在競爭中勝出,一定要贏得對手,一定要戰勝別人,人性本能地會覺得競爭就是別人來搶我們的飯碗。但作為一個品牌,最重要的是看誰給了我們飯碗,是客戶給了我們飯碗。所以我們的競爭觀更多時候應該放在客戶身上,而不是放在對手身上。很多企業做到一定程度就不能保持創新,就是因為老盯著競爭對手。

江小白也創造了一點點To B的價值,我們在行業裡面創造了愉悅的飲酒文化。中國傳統白酒文化是圓桌社交文化,講究主位副位,是一個論資排輩、比較緊張的氛圍,我們創造的是一種返璞歸真的,更符合當代年輕人的輕鬆飲酒文化。

另外一點,做企業的人經常會提到一個詞叫“行業對標”,這是傳統管理學和戰略諮詢公司經常要做的事情。在今天的環境下,我比較反對這種傳統管理思想。尤其是今天的中小企業、成長型企業、創業型企業,可以去學習,但絕對不能去對標。去對標優秀企業、頭部企業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歷史不會給你機會成為第二個誰誰誰,成為第二個蘋果、第二個華為或者阿里巴巴是不可能的,市場不會給你機會。我們每一個企業只有可能成為第一個誰誰誰,這是我對於行業的一個觀點。

同為酒類企業,我們會去看為什麼韓國的真露做得很好。今天中國基本上處於第三消費時代,很多人用品牌價值來標榜自己的身份地位,但亞洲的日本、韓國已經進化到第四消費時代,人們不太願意通過吃一個什麼東西、喝一個什麼品牌,來彰顯我和別人有所不同。當我們還需要物質的東西來標榜自己身份地位的時候,就是不自信。經過新冠疫情,可能很多人的價值觀慢慢會發生改變,未來像韓國真露、日本優衣庫這樣去階層的品牌,在中國會大行其道,會比今天的規模大很多。

過去幾年,我們也積極地探索國際市場,在全球28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銷售和出口,儘管每年只有幾千萬的規模,但我們覺得很有意義。美國能夠誕生可口可樂、星巴克這樣全球化的品牌,未來中國白酒裡面肯定也能夠出現全球化的品牌,這是全球化帶給我們的機會。

江小白創始人內部分享:價值創造的“經營法”

面向國際市場的江小白PURE

員工價值:組織是公司的第一產品

江小白從三五個人,慢慢變成三五十個人,到今天幾千人的規模,相信經過努力,未來我們的組織規模可能變得更大。為什麼這麼多人能夠聚集在一起?一個企業之所以能夠發展,最終是基於人,構成公司的組成要素是每一個活生生的人。

最終交付到用戶手裡面物化的產品,其實是一個間接的產品,而我們最重要的是組織產品。每一個個體形成了一個組織,所以說組織是公司的第一產品;組織形成公司的整體產品,所以公司是第二產品;這個公司對外產生物化的產品和服務,是第三產品。

怎麼幫助員工創造價值?我們有一個“Better Me 持續改善”的主張。每一個人不是天生就優秀,也不是天生就有經驗,我們所做的事情,只是希望致力於每天能夠進步一點點。一個公司對於員工的價值,既有物質方面的持續改善,也要每一個員工的能力能夠得到成長。


“小白精神”既是品牌精神,也是企業文化

“小白精神”和今天社會的主流文化稍微有點不一樣,它既是我們的品牌精神,也是整個企業組織形成的文化。

從當年創立這個企業開始,我們的初心就是“小白”這個詞的字面含義。“小白”是網絡用語,是一種自我謙虛、自我反省的說法。比如,“我是某個方面的小白”、“我是做企業的小白”,表示我們覺得自己還有很大的差距,還不能說自己是一個老手,不算一個懂行的人。

今天要做好一個企業,或者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我們要去掉自己的虛榮心,真正地去自謙自省。

為什麼這麼多人認為華為是一個了不起的企業,覺得任正非是一個了不起的企業家?我覺得他身上有一種特別的美德,就是時時刻刻都在反省,他從來沒覺得華為了不起,從來都是覺得華為有很多問題。所以更多時候我們是解決問題,而不是應該去掩蓋問題。我們絕大部分人都沒什麼了不起,我們的能力水平、資源、稟賦也很一般。我們應該正確地看待自己,承認自己是一個小白。

第二,把話說小,把事做好。

一般情況下,我們習慣把話說得很滿,和別人稱兄道弟,大包大攬,但在做事的時候卻打折扣。很多公司的團隊文化,經常也是把話說得很偉大,但是執行能力並沒有預想得那麼好。所以,一定要把事做好,把話說小。

第三,知無知。

我們觀察了公司內部年輕幹部的成長,特別重要的一點是能保持學習和進步。你是否能夠達到一種“知無知”的狀態,對於企業來說非常重要。我們絕大部分人不是知無知,而是習慣於所謂的已知,比如我知道很多東西、我看過多少書、這個事情我已經很懂了、我經驗比別人強等。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很強、很了不起,進步的速度就會慢下來。

第四,因為熱愛才能做到數一數二。

怎麼才能夠讓心裡更輕鬆一點?本質上來講是你是否真正熱愛這件事情。如果你不喜歡這件事情,只是為了掙錢盈利,始終會覺得特別辛苦,不會樂在其中。要達到一種樂在其中的狀態,要持續去創造數一數二,一定要有內心的熱愛。

所以很多老闆要去評估一下,一個公司、一個團隊、每個個體到底是否喜歡他從事的事情。至少我覺得我們公司的釀酒團隊、技術團隊、創意團隊,包括組織和人力資源部的團隊,大家的工作熱情是比較高的,因為他們喜歡這個事情。

江小白創始人內部分享:價值創造的“經營法”

以90後為主的江小白團隊

第五,成為更好的自己。

每個人對過去的自己和當下的自己,多多少少都是有一些不滿意的。這可能涉及到一個哲學問題,為什麼我們每天要開開心心地生活著,因為我們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希望變得更好。比如雖然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但我們還是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第六,活出年輕。

年輕更多的是一種心理狀態。很多人會去向有經驗的人、長輩或更成功的人學習,但反過來想,年輕人身上的活力、創新和無知無畏的勇敢,恰好也是我們最需要去學習的。做一個企業,包括我們作為創始人來講,最大的挑戰就來自於我們的心態是否變老了。如果有一天心態變老了,我們就很難再帶領企業去做一些創新,持續地往前走。作為一個品牌,能夠帶給用戶“活出年輕”的力量感或精神主張,也是創造一種用戶價值。

第七,要接受別人的批評。

每個人、每個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遭受特別多的質疑,成功的企業早期也承受了巨大的質疑,像特斯拉和阿里巴巴。我們內心該怎麼去面對這些質疑?只有持續變得更好,才能讓這些噪音消散。今天中國的創業環境和社會環境裡,批評的聲音其實越來越多,幾乎每一個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都會面臨特別多的批評,作為創始人和企業經營者,要讓自己內心變得更堅強,學會去接受這種批評。


創業公司當掌握“心體技”

怎麼做好一個創業型的企業?怎麼帶好一個創業型的組織?我認為叫“心體技”。

很多人特別在乎商學院裡面學到的模式、技巧,會覺得把一個企業做好是因為擁有了某一種必殺技。但我覺得不是這樣的,身體力行比技巧更重要,最為重要的是一種心力。疫情期間,我在公司做直播,跟所有高管、小夥伴講,“除了生死,都是擦刮”。這是我們公司的“心力”,一般擁有這種心力的時候,就沒有什麼困難能把你打倒。

我個人的觀點叫“心大於體,體大於技”。我們需要提高能力、模式、技巧,但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的能力和內心的能力。心力是可以傳遞給別人的,可以影響組織的。

第一,堅定心力。

“心力”是什麼?

有一點是真心誠意。我們作為經營者、生意人,絕大部分時候要保持真心誠意,多一點利他之心。所謂的創造用戶價值、客戶價值、員工價值,這都來自於我們是否有利他之心,都源於我們組織內部是不是簡單純粹。

還要有罵不死打不死的堅強心力。經營企業,絕大多數時候都是無數人在罵你,在議論你。創業至少有三五年的時間,同行業的很多朋友評論江小白走不下去,到今天為止仍然有很多批評,但我們做好了未來十年、二十年都是這個狀態的心理準備。

另一個是保持好奇心。我們的好奇心隨著年齡增長成反比,越來越多的人告訴我們這個不行,我們的好奇心慢慢就消磨了。

格局之心也很重要。我們做企業是為了賺錢,還是希望能夠帶出來一個好的組織,還是希望能夠改變一點什麼東西?每個人的出發點不一樣,要相互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格局,一定要把自己的格局想明白,要守住自己的邊界。

第二,身體力行。

今天很多人喜歡做“評論員”而非“運動員”,我經常講一句話——“運動員改變比賽結果,評論員是改變不了比賽結果的”,但很多人願意去做評論員。企業經營者就是運動員,就得下場去幹、去試,行不行你只有做了才知道。我們時時刻刻要特別警醒,自己是運動員角色,而不是評論員角色。

同理,到底我們是開車的還是坐車的?所有的創始人都逃離不了一個身份——你就是一個開車的人。絕大部分人希望自己是坐車的角色,如果我們是坐車的角色,一定要去體諒開車的人。真正開車的人也要承擔起開車的責任,這也是一個身體力行的感受。

身體力行是認知乘以行動才能出結果,認知不直接產生結果。我們要有意識地去觀察自己的知行狀態。最近這兩三年我給公司打分,80分的認知乘以60分的執行,最後是48分。我個人狀態也是一樣,處於一種知大於行的狀態。認知的東西說得那麼好聽,但真正做出來執行到位的,遠比我們所知道的要少得多。

第三,方法論與方法。

我們的積累總結中,有的東西是從外面學習的,有的是自己歸納總結的。比如,“量級思維”和“時光機思維”都是方法論,做企業的時候不要太在乎眼前,我們要拉長時間長度,相當於你擁有一個時光機。

我們還開創了一個“PPBS理論”,在企業內部叫做精力分配方法論。第一個P是對於人(person)的理解,第二個P是對於產品(product)的理解,B是對於品牌(brand)的理解,S是對於銷售渠道(sale)的理解。意思是首先要專注對人和產品的理解,最後才是銷售,這是我們自己慢慢沉澱的一套方法論。

以上,是我們做企業過程的一些方法論,可以歸納總結為“心體技”的邏輯。

首先,組織產品是提升團隊組織力的最佳路徑。

去年,我們把組織產品的一些東西沉澱下來,叫做心力、腦力、體力。“心腦體”原本是阿里的組織建設方法論,我們根據自己企業的特性做了一些改善,比如組織“酒話會”。企業組織工作中最大的難點,是每個員工的自我認知容易形成偏差,極少數人沒有信心,絕大部分人覺得自己很牛,這就會導致團隊的人心不齊。“酒話會”就是批評與自我批評會,下屬也可以給上級提意見,可以消除團隊隔閡,保持純粹的人際關係。

其次,創造了用戶價值、客戶價值、員工價值,就會實現我們自己的價值。

去年,我們的小瓶酒銷售了2.9億瓶,含稅營業額差不多30億,佈局了一個面向新生代的“新酒飲計劃”。新年代的挑戰和困難都會更大,如果能克服挑戰、克服困難,就會變成更好的企業。我們最大的收穫不是營業額,而是我們擁有了一個面向未來的組織、一種優質產品的生產能力和麵向未來的渠道能力。只要這些能力在,我們就能夠面向未來去創造更大的價值。

最後,創造最好的美酒,連接最好的情感。

在新的年代裡,我們公司的使命是在未來二三十年,甚至有生之年,去創造最好的美酒,連接最好的情感。相信只要把這件事情做好了,營業規模、利潤情況自然而然會更好,我們也會變成一個比今天更好的企業。我們也定下了在這個年代裡實現“Billion bottles(10億瓶)”的願景。去年我們銷售了2.9億瓶,在新的年代裡,會繼續努力釀造10億瓶美酒,參與到10億人次的情感連接。

綜上,是我個人的一些理解,今天我的分享過程也是一次重新梳理,所以也特別感謝大家幫助了我。到今天為止,我們只是一個48分的公司,我自己也是一個48分的創始人,不是故意謙虛,每一個人都是認知能力過剩,執行能力太差,這就是創始人群體的自我反省吧。最後,歡迎大家來我的酒館以酒會友,謝謝。


▼▼▼獲取更多管理知識和行業案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