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各國的抗疫,真的有那麼“佛系”嗎

近期,隨著疫情在海外的快速蔓延,海外各國抗擊疫情的政策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

從最初新加坡、日本的“一切生活照常”,不進行“封城”,到英德等國“輕症病人在家自我隔離,不集中醫治”,各國的花式做法,的確讓大家不免為海外各國的抗疫前景感到憂慮。

但事實看來,海外各國的抗疫舉措還是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並沒有我們最初所擔心的那麼糟糕。

很多人之所以認為海外各國政府抗疫舉措過於“佛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沒有理解好在西方,“公共衛生”與“傳統醫學”之間存在的差異。

海外各國的抗疫,真的有那麼“佛系”嗎

你可能也發現了,最近每當特朗普、約翰遜等政要發表講話時,總有些人會站在他們的身旁。

這些人,大都是技術專家和公共衛生人員。

海外各國的抗疫,真的有那麼“佛系”嗎

他們大都負責利用專業的知識對當前的現狀進行評估,向政府官員提出專業意見(如有無必要關閉商場、封閉學校等等)。通常,政府官員也都會聽從他們的建議,做出相應的決策。

他們,和傳統的醫護間有什麼區別呢?

您別說,區別還真的不小。他們在看待疫情下,病人是否需要醫治的視角上就大相徑庭。

在傳統醫護人員的眼裡,治療病人,救死扶傷是他們的天職。所有的病人都是平等的。盡一切可能挽救所有病人的生命是他們所追求的。

而在公共衛生人員眼中,情況就並非如此。他們對待疫情的態度,就類似於對待一場戰役。

一場戰役下來,註定是要有士兵犧牲的。如何將犧牲人數控制到最低,是他們的使命。

在突發疫情的當下,如何有效協調好現有資源,減少致死人數,成為了他們決策的出發點。

海外各國的抗疫,真的有那麼“佛系”嗎

所以,傳統醫護人員和公共衛生人員,一個側重於微觀的具體病人,一個側重於宏觀的醫療資源分配;一個側重於局部,一個側重於整體。

有人或許會說,公共衛生人員這樣的做法過於冷血無情。放棄對年老危重病症患者的救治,花費更多精力在年輕的患者身上。的確,這確實有些“社會達爾文主義”。

但在西方各國醫療體系接近崩潰的當下,從長遠的角度決定該救誰,不該救誰,也確是無奈之舉。

海外各國的抗疫,真的有那麼“佛系”嗎

本文也並不是旨在支持海外各國此類的抗疫舉措。只是希望能通過對西方世界傳統醫護人員和公共衛生人員差別的角度,讓你擁有更為全面的認知,而不是簡單主觀地評價“佛系”與否。

或許,站在其他的立場與角度上,你能看得更深、更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