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本有机会南迁,却因不想担责多次错过机会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绝望的崇祯帝在紫禁城后的煤山上自杀,标志着建国276年的明朝灭亡了。其实对崇祯帝来说,当时放弃危在旦夕的北京,到南京建立临时朝廷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直到北京城破,明朝实力还是强于李自成的起义军和大清的。这样退可以像南宋一样保留半壁江山,进可以重新组织力量收复江山。

但是崇祯帝却迟迟没有南迁,放弃了唯一生路,还亲手断送了大明江山,自己也落得个自缢身亡,无颜面对历代祖宗。那么,崇祯帝为什么迟迟不肯南迁?他难道是真的不想南迁?其实崇祯帝是想南迁的,但是碍于脸面,一直拖拖拉拉,直到最后丧失机会。

崇祯帝本有机会南迁,却因不想担责多次错过机会


第一次南迁提议,君臣都不想承担责任,被搁置。

最早的迁都的建议是由翰林学士李明睿在1644年正月时提出的。他说:“唯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徐图征剿之功”,然而,崇祯帝对此却踌躇不已:“此事重大,未可易言”。明朝自从迁都北京以后,就没有发生过君王面临外患时,弃城而逃的先例,崇祯帝是一心想做名垂青史的圣君,根本不能承受这种污点。

于是他想让大臣们正式提出南迁,然后他再顺水推舟作个表态,这样就可以不用承担责任。可是,崇祯帝身边的大臣也都是老奸巨猾之辈,一个个明哲保身,不想有朝一日被心胸狭窄的崇祯帝秋后算账,结果到最后也都没有一人站出来表态。

《平寇志》记载帝四顾无人,曰:“朕有此志久矣,无人赞襄,故迟至今。汝意与朕合,朕志决矣,诸臣不从奈何?”

有这样一帮满脑子为个人打算的庸臣,再加上个优柔寡断、只图虚名的皇上,于是第一次南迁提议就一直被搁置下来了。

崇祯帝本有机会南迁,却因不想担责多次错过机会


第二次南迁提议,由于朝臣内部激烈的党争流产

时间很快到了三月,李自成军队势如破竹,攻克了宁武,北京城已经岌岌可危。崇祯帝又连夜召诸大臣商议对策。经过朝臣们的反复讨论,最终大臣们形成了皇帝留守北京,太子南迁的意见。这明显是要求崇祯帝自我牺牲,崇祯帝本想自己逃跑,当然不会同意。加上明朝内部长期存在的党争,最不缺少为了发对而反对的人,当时给事中光时亨揣摩圣意,大声喊道:“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言外之意是指责众臣阴谋拥立太子,逼迫崇祯帝退位,这明显有扣帽子的嫌疑,于是群臣“遂不敢言”。都到了火烧眉毛时候了,还不忘互相攻击,此时崇祯帝愤愤地说道:“今国家至此,无一忠臣义士为朝廷分忧,而谋乃若此!夫国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复多言!

于是第二次南迁之议宣告流产。


崇祯帝本有机会南迁,却因不想担责多次错过机会

​崇祯帝没有谋划退路,决定逃跑时已无机会

北京城在明朝历史上被敌军围过多次,但都没有陷落,崇祯帝可能认为勤王军队很快可以到来,一直还心存侥幸,最终勤王军队都没到。就算到了这时,崇祯帝也还有机会逃跑,当时李自成大军根本没实力包围北京,向通州天津卫的逃跑路线时刻存在。

在3月17日李自成大军到来后,崇祯帝终于决定逃跑,于是召见驸马巩永固、新乐侯刘文炳商议。当崇祯帝询问两人能否率领家丁护送自己以及太子南行时,两人一个说“亲臣不藏甲,臣等难以空手搏贼”,一个说“已积薪第中,当阖门焚死,以报皇上”。两人毫无办法,君臣三人相对而泣,于是崇祯帝死心了:“朕志决矣,朕不能守社稷,朕能死社稷。

崇祯帝本有机会南迁,却因不想担责多次错过机会


崇祯帝没有事先谋划好退路,身边的人也没有谁向他建议,可见崇祯帝自身能力和用人方面存在很大不足。《明史》记载,崇祯皇帝死前在其衣襟上写有“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估计死前也不无怨恨没人帮他逃跑的意思吧。但凡事有预则立,无预则废,崇祯帝对北京城破毫无预案,落得个身死国破的下场也怨不了别人。

最终,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帝无路可逃,在景山歪脖树上自缢身亡,身边只有太监王承恩一人陪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