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子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傻傻的分不清


道家认为,宇宙混沌未开之时,只有先天一炁之本源,世界还没有阴阳之分,此谓“道生一”,也即“无极”。

随后,混沌已开,就好像盘古开天辟地,清气上升,浊气下沉,万事万物有了相对的两面,如天地,左右,前后,男女等等,此谓“一生二”,也即“阴阳”。

到了这时,便是“有”了,但不管是阴还是阳,都是秉承先天一炁所生,也即老子所说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人们不应该执于事物的形状或者个人的喜好去对待,因为阴阳是不完整的,需要人找出事物的本质,也就是利用事物的阴阳矛盾又互补的特性,让它们升华并回归本源,此谓“二生三”,也即“太极”,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复归其根”,让阴阳回归无极,即为太极。

所以,人活一世,需知道物的形状,人的情绪,都是外像,是“炁”的外在显现,对待事物,要找到矛盾又互补的另一面,让其重回无极,就好像一滴水滴到火上,从而升华并回归为“气”,不停留在水火的“有”的层面而争论不休,先天为“炁”,后天为“气”,所以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


绍煌文苑


老子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佛说,空不异色,色不异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俗言,无中生有。

无论老子、佛、道、还是俗言,都道出了矛就是盾、好就是坏、是就是非、黑就是白、死就是生的道理,从而推理出动就是静、美就是丑、善就是恶的胡言乱语。

其实,古代这些所谓名人,都是封建统治者的走狗,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让老祖宗们糊涂灌顶,形成了这种贻害后人的扛精文化、是非不分文化、狡辩文化。



杨哥之翩翩舞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是老子的名言。“有”和“无”是讲了一个哲学道理。

“有” 在《道德经》中称为“一”,而“无” 在《道德经》中称为“道”,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此得出“有”与“一”、“无”与“道”的对应关系,同时也说明了“道(无)”乃万物之源。

老子(网络图片)

老子所谓的“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就是在说明“道(无)”和“一(有)”的相生性。老子在第一篇中又有一说为“有无相生”即是“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最好注解。

为什么老子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从无到有,这是人类认识世界最基本的问题。因为,人们因为有了这个问题而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的。例如:,机器人的出现,它是代替人类做事的,它的出现就是因为人类,我们而出现的。站在机器人的角度想,人类代表着无,而机器人则代表着有。当机器人有着人类一样的思想时,它就具有了人类的能力,是人的另一个克隆,就是人了?这是不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过程呢?

老子之所以要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句话,就是来申明自己的哲学观点“无为而治的”无为而有为之。这是一种顺利自然的本性,进而促使事物的发展,而不是人为地粗暴地干预事物发展,使其逆着自己的本性而进展,这样做是适得其反的。

总之,老子之所以要宣讲“有即是无,无即是有”,就是为了人们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善于尊重客观事物,以其客观事物的本性去看问题,处理问题,而不要主观武断地去“有为而治”,而要达到“无为而治”的思想境界。


言者青青


为什么老子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是老子的思想核心,是老子对世界或者对宇宙的主流观点。

老子的这个思想,我们可以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首先,老子所说的“有”是指宇宙中一切有形的、可以被看见的物质,比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小到需要放大镜才能以观察到的粒子,大到各种宇宙天体,这些东西被老子称为“名”;而老子所说的“无”是指宇宙中一切看不见、摸不着却能被感知且作用于物质的东西,这个东西左右着一切物质的发生、发展和灭亡,这些个“无”的存在,老子又称其为“道”。

其次,老子认为,宇宙中存的一切可见物,即“有”,都是“无”即“道”的表现形式,而“有”是时刻变化着的,是有生有灭的,是不恒定的,而“道”是一定的,是永恒存于宇宙之中的。

第三,“有”因“无”而生,也因“无”而灭。老子认为,“无”即是物质发生、发展、变化和灭亡的根本原因,是规律和本质,“有”是“无”的产物和表现形式,“无”寓于“有”之中,“有”因“无”而成形,“无”因“有”而存在。

对于老子的这些思想,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比如,我们手里有一个苹果,这个苹果就是“有”,是一个我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是这个苹果是怎么来的,怎么到我们手中的,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为什么被我们吃掉就找不到这个苹果了,等等,这都是因为有“无”的存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是“有”承载了“无”,“无”寄托于“有”中。所以,这才有了老子所说的“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哲学思想。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分析,不知道是否合理。


梧桐之树


现在大多数人都笼统地,简单地从“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字面上去理解。有与无,是道家关于宇宙起源和本体的哲学范畴,老子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又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就是说,天地万物始于“无”,“有”是从“无”中生发而来。

而庄子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庄子~天地》又说;“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这段话可以理解是庄子对老子的“有无论”的进一步深入。庄子对这一问题的解答是,“无”并非宇宙的起点,“有”与“无”都是不可知道的,不能断定终极的有无。关于有无的论述在庄子的理论上变得更加玄奥,魏晋时对有无之辩形成了“贵有”与“崇无”两派。如王弼以“崇无”论出发,主张“以无为本”,而裴颜:则认为“至无”不能够生“有”,因而主张“以有为本”。有无之论与西方哲学中的唯心论和唯物论并没有对应关系,以西方的视角来简单地框定中国的和古代的哲学论题是十分荒谬的。


用户言午泽群


老子思想精华在《道德经》里面,道德经核心思想就是道法自然。自然里没有对立,而是我们人心有了对立;

比如我们用好和坏评价一个人的人品,贫穷衡量一个人的资产,美丑评价一个人外貌。这都是人心起分别,而自然不起分别。

所以,不能从我们分别的观念里去理解这句话。

‘有既是无,无既是有’就是告诉我们不能用二元对立思想去理解道。

何为‘有’?有相的物质。从现在科学的角度来说,当把有相的物质无限的分,比如我们人,分到最后,人变成一种能量。整个人变成无相的了,有即是无。能量看不见,能量却能孕化成人,无既是有。你不能说能量在,人不在!也不能说人在,能量不在。对不对?

‘致虚极,守静笃。’这是理解《道德经》的心法,就是把我们个人观念放下,与自然感应,依道而行,达到‘天人合一’。这怎么能用语言能够表达的得清楚的呢?一说就错。所以,道可道非常道!‘道’是用来行的,所以叫‘行道’。



心安否


母亲是家庭的灵魂。

父亲是社会的灵魂。

家庭的不稳,由于女德的缺失。

社会的不稳,由于家庭的不稳。

廉耻是立国之本。男人不懂廉耻为盗。女人不讲廉耻是娼!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礼是相处之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克己以复礼。若不克己,子弑其父者,有之,母杀其子者,有之;夫妇互杀者,有之……

义是行为底线。忽见孺子坠井,见之者必发乎怵惕恻隐之心。发乎心,践乎行,义也。若不信乎义,社会冷漠,世态炎凉,重庆公交之事,可怖也!国家未尝不似一辆行驶中的列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是义之义!

廉不是清廉正直的意思!廉是自知之明!儒家一日三省吾身!自省以养廉!若不知廉,妇叛其夫,夫叛其妇,官叛其位,国叛其家,家庭之道绝矣!

耻是羞耻之心!书曰“一夫不获,是余之辜;百姓有过,罪之在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羞耻是人性最后一道防线。不自知,不知耻,何为人!

育民不以廉耻,是为育畜!畜类只有被食用的价值!死不足惜!

帮忙复制粘贴,转发。中华复兴有你一份力量


用户52245638526


【回答:因为老子吃饱了,没事干了】

老子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怀才不遇。也没什么奇怪的,老子的学说,并不适合那个时代。不用说那个时代,就是现在,老子的学说,也不一定适应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

适合不适合时代的学说,与这个学说本身有没有价值,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

老子的学说是有价值的。只不过,这个价值,分人。有人觉得有价值,是由于老子的学说对他有用,有人觉得没有价值,是因为老子的学说对于他来说一文不值。

说回正题。

有与无,老子没有说过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原话,题主可能是看到了《心经》中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有此一问吧。不过,老子描述的有与无的概念,与《心经》中的空与色,的确是异曲同工。

有,可以理解为物质世界的万物,眼睛可以看得见的,手可以摸得到的,心里可以感受出来的,都属于有的范围。

无,可以理解为高能量震荡的光波,眼睛看不见,手摸不到,心里也感受不到。

因此,有一个概念十分重要,无不是什么都没有。

用科学的术语,解释一下有与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一句话,当能量下降,速度下降到光速,就叫做有;当能量上升,速度提高到光速之上,就叫做无。

而老子,用自己的身体证明了这个关系。这叫什么?圣人。

仅此而已。


老祖宗的智慧


道德经有言:“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有无相同,只是名字不同罢了,明明无就是无,有就是有,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就是玄妙,能将这种玄妙看懂,看出玄同的,即一般看起来不同的,站在更高的层次,看的更深入、看的更广,其实是相同的,那就是众妙之门。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有无相同,两者并非对立,而是相对待,彼此会互动、会迁就、会变化,无中生有,有又变为无,似有又似无,又有又无,无即是有,有即是无,即为道。

有无玄妙告诉我们,为人处世不要走极端、搞对立,要做良性的互动,彼此尊重,彼此包涵。


奶茶爱尚咖


这是一个哲学形而上的问题,一涉及到哲学,就需要大量的思辩,辩来辩去,还是在哲学里边打圈,钻到最后,把自己都钻迷糊了,对于他人,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或者以己昭昭使人昏昏,拿了一大堆的哲学名词,别人也看不懂。

有与无是两个相对的概念的,所以先要清楚什么是有,什么是无。看似两个经常用到的概念一下了复杂起来。

有,感觉是存在的代名词,然而不太严谨,我们之所以定义“有”,是因为我们主要依靠自己的感觉器官的判别,例如用眼晴判定有形体颜色的实体物质,如山河大地,蓝天白云。用耳朵判定声音的存在,等等,然而,超出人的感官之外的物质和现象呢?如紫外线、电磁场等,也是客观存在啊,所以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个“有”的概念就发生了变化,从感官的判断到仪器的测定,客观的存在,都称之为有。

而无呢?简单一点就是不存在。这里和“空”不是一回事,空不等于是“无”。

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所谈到的“有”与“无”涉及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就是我们这个三维世界,或者称之为低频宇宙。

我们把所有存在的物质进行微观分析,物质由分子构成,然后一路分下云,原子,原子核,质子,电子,夸克等等,按哲学的意义来讲,可以无限制的分下去。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一是技术手段的不支持,同时如若继续分下去,结果是一无所有。

20世纪,物理学的量子理论的发展,一切物质分解到最后,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能量,而能量最基本的粒子称为量子,物质是由量子低频振动的一个表现形式,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博士,在1918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感叹道:

我对原子的研究最后的结论是——世界上根本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物质是由快速振动(低频振动)的量子组成!

这样,人们对现实世界我感知的“有”,只是只是能量量子合成的虚假的现象而已。就像一道彩虹,是一个虚假的现象而已,如果说到有,人们并不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有,而是“假有”,也就相当于“无”。

而“无”是没有绝对的,我们在这个世界的“无”或不存在,只是受到了这个世界物理量的制约,在高频宇宙或四维空间以上的多维空间,存在着物质与精神之外的神秘高级能量,在其宇宙中的次高频能量是我们感不到,称之为“无”,这对于这些高维空间来说,就像是垃圾被淘汰到我们这个宇宙中来,在低频宇宙中表现为能量的量子,这些量子我们也只能以假想的形式去建立模型,然而正是这种“无”的量子,以低频振动的方式形成了现实的物质世界,以次高频振动的方式形成精神世界(如思维、意识等),这就是“无”即是“有”的表现形式。

所以世界上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有”或者“无”,它们只是在不同空间和时间上的在不同的条件下的表现形式而已。

就像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一样,运用到量子力学后将不再成立。取而代之是爱因斯坦的质能守恒定律。

质能守恒,物质和能量就能互相转化,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就容易理解了。

如果我们把量子学说再推一步的话,如普朗克博士所说:

所有物质都是来源于一股令原子运动和维持紧密一体的力量,我们必须在认定这个力量的背后是意识和心智,心识是一切物质的基础。

物质世界的存在只是一个假象,是我们心念的力量使量子在低频振动中聚集起来的缘故。世界的存在决定于心念的力量。这正如王阳明心学中的一段话: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这样一来,有即无,无也即是有了。只不过对于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因为没有训练个人意识达到进入高维空间,从而无法理解“有”与“无”之间的关系罢了。

以上浅见,欢迎批评指正,欢迎评论!如果你喜欢可以关注、点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