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藟:找到你的归依感

《诗经》中有一首《葛藟》,让人思考人生的归依感。

原诗:

绵绵葛藟(lěi,一种蔓生植物),在河之浒。

终(既)远兄弟(指家人),谓(叫,喊)他人父。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

终远兄弟,谓他人母。

谓他人母,亦莫我有(友)。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chún,河岸)。

终远兄弟,谓他人昆(兄)。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问候)。

葛藤蔓长,长河边。兄弟分离,认他人为父。以人为父,他并不照顾我。

葛藤蔓长,长河边。兄弟分离,认他人为母。以人为母,她并不亲近我。

葛藤蔓长,长河滩。兄弟离散,认他人为兄。以人为兄,他并不问候我。

葛藟:找到你的归依感

与父母兄弟都离散了,他孤身一人,只好认他人作亲人,但并不能得到人家的关照,于是发出孤苦自怜哀歌。一个流浪者孤独无依的悲苦命运跃然纸上。

前人点评:

旧说认为此诗为,意在,此说不免牵强。朱熹《诗集传》认为此诗“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反映的是民间流民的疾苦,倒比较客观。

《毛诗序》说此诗:“刺平王也。周室道衰,弃其九族焉。”认为诗歌是东周初年的姬姓贵族所作,讥刺周平王缺乏道义,弃宗族而不顾,认作国作父,却不能得到照顾,反而使周室衰微。朱熹《诗集传》也说 :“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诗感叹。”刘玉汝《诗缵绪》说当时乱世,兄弟相远,与他人亲,实不得已。观点大致相同。

水边葛藤蔓长,助人凄凉。自从远离父母兄弟,他孤身一人漂泊在外,认他人为亲,却不得照抚,依然形影相吊,孤苦无依,如一叶浮萍,在人世飘零,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都一一体会。诗歌基调沉痛悲凉,清代牛运震《诗志》说:“乞儿声,孤儿泪,不可多读。”确实催人泪下。

历史背景:

周幽王,典型无道之君,就是为了博得美人一笑,“烽火戏诸侯”的那位。他因宠溺褒姒,废了申后和太子宜臼,申后的父亲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予理会,结果周幽王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众诸侯于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即周平王。因镐京受战乱和地震所损坏,同时为避免戎、狄等外患的威胁,周平王即位的第二年(前770年)即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迁至到洛阳,东周时代开始。

周平王迁都,必然就丢下一些亲族,于是招致他们的怨恨,说他丧失道义,弃宗亲不顾。说起来,周平王的王位得来也是靠他姥姥门上和其他诸侯国,迁都应该也可能是人家的意思。这样,他就难免受制于人。周朝宗不说他好,百姓他丢下不管也不说他好,他后来国基不稳还出兵帮助他国,致使刚建立的东周迅速衰落,开始了春秋战国时代。周平王这个王位来得本来有点不正,就更不得人心,所以他两头不落好,当政时期可谓内外交困,也够悲剧的。

葛藟:找到你的归依感


国有丧乱,百姓遭殃,人民无依,奔袭离乱,致使孤苦鳏寡者众。这首诗就是周平王时一个孤苦者发出的悲歌。无亲无家无国的悲凉,是真的可怜。周平王自己靠别人成王,处处受制于人,不能保护本国百姓,在古代就是弃道义。失了道义,又丢了人心,怎能不灭亡?有国才有家,无国家难全。这首诗充分说明这一点。家国情怀在这首里也有充分体现。

我读我感:

人都需要归依感,有归依感才有安全感。而最能给我们归依感的,就是家。家连着血脉亲情,也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有家的人不孤独,有温暖,无家可归流浪在外的人孤苦伶仃,内心也是冷的。

不要说诗中那种冷,就是今天,多少人为了生活在外打拼的人,不也有孤苦寂寞吗?

远离亲人,置身陌生城市,缤纷霓虹,芸芸众生,来往匆匆,却都是陌生面孔,无一人可亲近,怎不感觉寂寞?每当夜幕降临时,看万家灯火却没有一个为自己点亮,内心怎不落寞?在北上广深打工的外乡人,哪一个内心没有孤苦?

无家的人最想有个家。倘若能在大城市安个家,自然幸运;倘若不能,故乡的那个家在心里分量会越来越重……

为梦想,你背起行囊,远离父母亲人,漂泊在外,需要的不只是勇气,还要有忍受孤独无依只能靠自己的坚强。还要面对残酷的竞争,人情的冷暖。心中有梦的人,注定要经历更多风雨。没准备好的人最好不要离开家。

葛藟:找到你的归依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