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书法,你觉得一些现代人超越古人了没有?

行着茶酒之路


或许有一些现代书法家,超越了一小部分古代的平民百姓。然而,这些现代书法家的水平,搁在古代仍然是不够看的,难登大雅之堂。

这不是我厚古薄今,而是客观现实摆在这里。

如果只是练习书法,那永远也不可能超越古人,两者对待书法的态度不一样。

书法之于古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这是古代读书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技能。只要你开始学习汉字,就要写书法。

因此,这种先天性的熟练度是现代人不具备的。现代人的书法主要是临摹古人,没有办法像古人那样与毛笔建立起如此深厚的亲密关系。

书法止于现代人,终究只是一项兴趣爱好罢了。

书法主要是要靠悟性和天分,以及更重要的勤学苦练。

好的悟性和天分,能够让你有创造力。勤奋练习,是使得你有扎实的基础和底子。

在这两个因素的结合作用下,相信是会有一部分现代的书法家,能够创作出不逊于一部分古人的佳作。

但是,他们并没有达到古代的平均水平。如果还原到古代的背景,这些现代书法是完全不够看的,难登大雅。

总而言之,古人的书法整体水平上是吊打现代人。


HuiNanHistory


古今怎么比?比什么?古人的书法大部分都是书信,怎么比?古人的审美跟今天一样吗?你住的房子什么样?什么格调装饰?古人的房子什么样的?时过境迁啊!

现在一谈书法,就是什么收藏!收藏什么?你家里现在都不用,你希望你的子孙用吗?

可笑至极的现在人。你看现在一说书法,就来了,书法能让孩子安静?爱学习了?书法真的是灵丹妙药了吗?有些不着边际的书法家也叫嚣书法成了“灵丹妙药”,学习书法的孩子怎么这么好?真的,书法这么厉害了?

书法就是个书法,喜欢学学写写,就好。至于通过书法想让孩子怎么怎么的,别抱太大希望,孩子是你们父母的,虽然在学校学习,两个人(父母甚至还有爷爷奶奶)管不好,一个人管四五十孩子,就能管理得比你们好了?

扯远了。古今书法没法比。也没必要比。干嘛要比?



伍增杰字愚翁书法诗词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我认为判断现代人是否超过古人应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 书法是古代人流传下来的,书写习惯及常规知识己经形成。现代人是否己将这些常规知识吸收?

2.创新永远是艺术的主题。现代人用现代手法继续弄创新书法的艺术表现力,并被广大书法界人士认同。这说明己经超越古人。

3.古人名家书法是根,现代人只有汲取古人书法艺术精髓才有超越的可能。

4.是否超越古人要以艺术本身来评价。书法名人与名书法是两种概念。







王寿传书法


要一分为二看待。 一方面,在3000年的书法史中,能留下英名的有多少,被人们记住的又有多少?这就说明,并不是所有古人写的字都是好的、都是艺术精品。被我们津津乐道、又耳熟能详的像钟张羲献、欧颜柳赵、苏黄米蔡等等举世公认的大家,是书法领域一座又一座丰碑,像《兰亭序》《祭侄文稿》《黄州寒食帖》等优秀书法精品,其文学水平也是有目共睹的。现代一些所谓大家,有几人的文学水平达到如此高度?所以,无论从技法层面、还是文学层面,现代人谁也超越不了这些古人。有的现代大家,自诩是**第一人,可与钟张比肩。这显得有点不知天高地厚!另一方面,古人创造的书法作品浩如烟海,可流传至今的,也是有限的。如果拿现代大师的精品与部分不被我们津津乐道的古人比,我觉得还是有胜算的。毕竟,现代大师的精品力作,也不是一无是处。但总体来说。现代人的书法水平不如古人,这没有悬念!


李从万


时代在进步,书法创作也在与时俱进。题主设问古今书法谁好谁坏,是一个静态的比较。这问题好回答,也难回答。

因为超越古人,是全面超越,还是部分超越?以笔者个人能力看,也难以对这个宏大的问题做整体而全面的论述,只能从目力所见,一个侧面来看待这个问题。就是书法的取法材料和书法风格的丰富上,今人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可谓超越古人是完全站得住脚的。

古人书法取法多是丛帖和碑刻、金石等材料,三代钟鼎铭文自然是最古老,最经典的取法材料。从中不仅可以学习字形、解体,而且从中参悟笔法和美学斑驳古茂之美也是可以获得的。这也是清朝书家篆隶书风远超前代的关键所在。

现在钟鼎铭文已经不是书坛学习的时兴材料了,最时兴的材料当属简牍帛书。

自上世纪开始,甲骨文面世,成为书风新潮的主动力。而后睡虎地秦简、马王堆帛书、包山汉简等楚系书法风格的简牍帛书大量涌现,今人书法便获得丰富的,而且是古人未曾见到的材料。这为风格的多样化,审美的丰富化创造条件。而且书坛确实也在这样做,取得很大成就。

山东有位知名的书家,蒋维松先生,曾说我们应该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书法,这样才对得起这个时代。简牍帛书是这个时代的新材料,我们就应该去写这样的书法。蒋先生的书法,金文大篆不一而足,中正温润,守正出奇,十分了得。

蒋先生门下的刘绍刚先生,也在古文、简牍帛书的创作上用力比较深,曾经在山东省博物馆见过刘绍刚先生创作的论语八条屏,与蒋先生一脉相承,文气雅致。后来,又见刘先生组织的书于简帛的书法展,全国各路书家展示了自己对简牍帛书的理解。水平都十分不错。

从这一个小的方面看,我们现代人在古文字书法和简牍帛书上应该超越清朝,超越之前的多数朝代是立得住脚的。

其他方面和整体的评价,难以做到全面,挂一漏万,希望题主和众多同好中人指正!


地瓜文史


没有。

不过否认,纯从书写的角度今,当代中青年中的确有些写得相当不错,但是,书法不只是一种纯艺术门类,更是中国的一种文化。除了技术,书法更应上升为道的广博,此所谓技进乎道。

古代书家,首先是一个文人:王羲之、张旭、苏轼、黄庭坚、何绍基、傅山…哪个不是有诗文传世?他们的书法,也与他们自身的人文修素养能很好地融合,所以,古人的书法中,有着浓郁的人文气息。

当代书家,在人文修养上与古人比相距甚远,相当一部分书家甚至是胸无点墨,所以,展览体盛行、没有个人面目或者说是千人一面,所以说,今天的书家无法与古人争高下。


依蘭居書法


从书法的形式上讲今人完胜古人(或是说现代书法胜过古人)。传统书法无人能与古人比肩。


南山书庐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

中国的书法是传统文化的精粹,从甲骨文算起,已经经历了三千多年的发展历程。在这漫长的发现过程中,一代代的书法家不断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保证了中国书法始终沿着传统的主脉长盛不衰。

中国的书法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化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有杰出的书法大家。我们不能说后人超越了古人,只能说后人发展了书法。比如较晚一些出现的楷书和草书,秦朝的李斯就不会写,不能说会写楷书的欧阳询比李斯高明。王羲之根本就没有见过甲骨文,不能说能写甲骨文的现代人超越了王羲之。

所以,现代人因为文物出土的原因、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我们比古人有更多的渠道和机会接触更古代的书法文献资料,我们也就有足够的条件来发展和创新书法。但千万不能认为现代书法就超越了古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始终向古人学习,向古碑帖学习,并不断汲取营养、创新发展,才能使我们的中华书法代代传承,发扬光大。


馆阁秀才



首先明确两点:

1、“超越”或者“不如”一词说法缺前提条件,你要看哪个方面的“超越”。

2、淫浸古人的书法不存在“过分”一说。淫浸愈深,出帖愈难,但成功率愈高。详细解释如下:第一点解释:不可否认,以二王为代表的中国书法正统血脉持续近一千多年,书圣王羲之的贡献无人能比,不可逾越,但前提是从王羲之的书法审美风格得出的结论,王羲之体现的是“中和”之美、“自然气韵”之美,“飘逸潇洒”之美,历朝历代在二王的基础上不仅继承了他们的优良传统,更有伟大的创新,从“法度”方面来分析,唐朝必然超过二王,涌现出许多唐楷大家,“欧、虞、褚、颜、柳”就是代表,唐楷法度森严、工整规矩,这不就是创新?从碑学的角度来讲,清朝必超过二王,在碑学盛行的清朝涌现出许多碑学大家,如赵之谦、邓石如等人,把碑上的笔法用帖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何尝不是一种超越?近代以来,受到西方美学思潮和日本“少字派”的影响,中国的书法也会迎来一轮新的创新,至于谁能成功,只能历史来检验,如果继续沿着二王的路子走必然无法超越,因为二王的笔法差不多挖掘完毕(本人猜测,可能还有探索空间),再者,今日的书法诗词的土壤氛围已大不如古人,书写工具也在改变,用毛笔书写的时间也没有古人多,无论怎么努力都是超越不了古人的,但是就没有其他方面能超越古人吗?当然有!一曰:“形式”之美,如今书法作品的形式琳琅满目,各种颜色、纸张、样式种类数不胜数,这样的物质条件是古人没有的。

第二点解释:古人的书法美学范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理解的,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感悟,而且每个人感悟的深浅都有差别,也正因为这种差别导致了各类书家风格有别,有人对古人的书法美学理解的深刻,例如杨凝式(俗称杨疯子)就是很成功的案例,但是如果你临帖死临,而且越临越像,就是很难出帖,但是在你临地很像的前提下还能继续深入入帖并理解其中的大道,就能很快出帖。并且出帖后成功率非常高。因此临帖越“过分”越好,最好到达“意临”的状态(也就是悟出其中笔法、结构、章法的变化规律),当然这是非常难以到达的境界,因此“过分”局限于古人的书法美学范式会带来两种结果,一是出帖难,二是出帖后成功率高。当然我们为了成功地写出好字,再“过分”也不为过。

古人自己就非常明白这一点,唐代孙过庭《书谱》中写到:

评者云:“彼之四贤,古今特绝;而今不逮古,古质而今研。”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醨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

他批判前人主张的“今不逮古”,提出“贵能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主张。这显然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表现。唐代书法发展的辉煌证明了,孙过庭的这种观点显然是非常正确的。

有的人认为,古人从小接触毛笔,在对毛笔的熟悉和掌握的程度上是今人无法相比的,这是事实。但是这种书法理解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有弊的一面,在古人看来单纯的书法是下等技艺,是“雕虫小技”。为了提高书法的内涵,往往掺杂了非常多“形而上”的元素,比如“心正则笔正”,书法的内涵泛化为人品、学识、素养等等。而对书法创作本身的关注,古人基本上是零,即“无意于佳”。书法之所以被放在极高的地位上,纯粹是因为书写的是汉字,而汉字的内涵承载着中华文化,如果说书法是毛,那么汉字就是皮,文化是骨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但是,一旦书法和汉字、文化剥离开来,那么书法完全丧失了崇高地位,而这在现代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在今天,我们学习汉字不再局限于毛笔,而更多的使用硬笔。我们学习文化,不再依赖小楷抄经,而是印刷甚至电子显示。文化不局限于汉字(还有英语),汉字不依赖于书法,那么书法还有什么意义?没有了承载文化之“道”,只留下书法的“技”。书法就只是一帮人在比拼谁的笔法更熟,谁的结构更准,字匠和木匠、铁匠还有什么区别?

PS:从这个意义上说,汉字可以离开书法,书法离不开汉字,这是一种附庸关系而非统一。硬笔书法学习借鉴毛笔书法,在实用层面上基础了传统书法,而毛笔书法逐渐向艺术层面发展。实用和艺术开始分道扬镳。

苏轼说古代书法“无意于佳乃佳”,是因为古人用毛笔写字为自然而然的事。而在今天,只要你拿起毛笔,那么你就是“有意”,不存在“无意”。从这个意义上说,古人“无意之书法”达到了最高境界,今人是不可能超越的,这不是今人不如古人,而是客观条件的局限。即便是再主张复古,崇尚晋唐的书法家,也不可能要求今天的人放弃硬笔、放弃电脑去追求毛笔书法的“无意”。

假如抱残守缺,对客观发展变化视而不见,依然追求古人“无意”,那么失去文化滋养的书法没落是显而易见的。正如现在的京剧、秦腔,失去了温润的土壤,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苟延传承。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书法家所乐见的。穷则变,变则通。现代书法,本质是向“有意”的最高境界发展和探索,这就是创新。书法强调创新,是因为不得不创,不得不新。

而创新,就很难简单地去比较判断说谁更好,谁更差。


羊钛白


中国的书法作为文化载体,他主要起到传承的作用,在传承中发展,不要动不动就谈超越古人。

书法作为艺术是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一个过程,从夏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到秦汉时期的小篆、隶书、章草书,再到魏晋时期楷书、行书、今草书,乃至以后魏碑、唐楷,再后来宋元明清每个朝代都有自己对前古人继承和发展,每一个历史时期都在中国书法史留下了独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艺术气息。

随着时代的进步,书法用品种类繁多,可供书家选择也越来越多,表现的书法艺术的手法也层出不穷,到了今天我们书法艺术进入展厅和艺术长廊。这是前人没有的一种表现形式,只能说我们需要在我们这个时代,留下独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烙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