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的衙门有多气派?县官到底有多威风?


明清时的衙门有多气派?县官到底有多威风?

明清两代州县的政权组织形式基本相同,行政权力的运用方法也相似,因此,两代州县衙门的布局和官员行政的格局也差不多一样。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窥见当年衙门里的景象,只能通过前人的文字再现昔日情景。当然,我们也可以从一些严谨的影视剧里一窥端倪,毕竟,拍摄严谨的影视剧,摄制方大多会在细节上下功夫,以达到尊重历史的目的。

衙门的格局

这里可以举两个例子。

1909年,巴金的父亲到四川广元任知县,巴金和母亲随父亲一同前往。此时的大清王朝已然风雨飘摇,但巴金眼里的广元县衙依旧辉煌气派。在《巴金自序》里,他这样描绘广元县衙:

“衙门,很大一个地方,进去是一大块空地,两旁是监牢,大堂,二堂,三堂四堂,还有草地,还有稀稀疏疏的桑林,算起来大概有六七进。”

著名史学家洪业的父亲洪曦曾在山东鱼台、曲阜等地做过知县,洪业曾随父亲到过任上,据他介绍,一般情况下,衙门外面都会有一堵墙,上面写着“尔俸尔禄,民脂民膏”。进去之后,通常是一个广场,旁边会有一些小房子,是警备处和各级小吏们办公的地方。过去又是一堵墙,墙边有旗杆、大鼓,还有一种鞭炮一类的东西,守门的人一看到知县的轿子从里面出来,便把鞭炮点燃,这样做,一是表现一种气势,二是警告百姓不要靠近。

再走进去,两边是厢房,是刑名师爷、钱谷师爷、文案师爷等人的办公室,再上几级台阶,才到公堂。公堂是知县审理案子的地方,有一张高高的桌子,后面摆一张大椅子,两边各站着六个衙役,手里拿着剑、竹竿等器械。这种陈设,大约跟今天电视剧里演的差不多。

公堂的一边是客厅,也就是知县接待客人的地方,另一边是知县的书房。公堂后面,隔着一个院子,是第二进,通常叫后堂,有饭厅和供客人留宿的住所。第三进是厨房以及仆人的睡房,第四进才是知县及家眷的住所。

县衙的层层叠叠、森严肃穆,表现的其实是知县身份的高贵、地位的威严。知县们倘若在县衙里办公时,高坐公堂之上,审理各种案子,出门则坐着轿子,或体察民情,或调查研究,在内在外,都显得身份娇贵,气势不凡。

明清时的衙门有多气派?县官到底有多威风?

衙门里官员办公的情景

关于坐堂,清朝的黄六鸿的《福惠全书》里是这样介绍的:

清晨,七声云板响起,外传头梆,衙役领取城门的钥匙打开城门,各办公室人员到位,做好上班准备。一会儿,第二次阵云板声响起,一共五响,外传二梆,各房的人齐聚二堂,依次领取签押,相当于现在的上班打卡签到。然后衙役们各司其职,进入工作状态。再一会儿,云板三声响起,外传三梆,保管大印的小吏和两个门子站在大门边伺候,等待知县。又一会儿,一声云板响起,守门的衙役拿出钥匙,打开宅门,保管大印的小吏捧着印箱,门子捧着装着案卷的木箱,打开仪门。经过这些反复的工序之后,县官终于姗姗来迟,进入办事的公堂。

进入公堂,县官并不是马上切入正题,他会先在座位处站一会儿,扫视一下下面。公堂下面,捧着印盒的小吏站在堂檐左边,门子站在堂檐右边,各个部门的人,按照相应顺序在下面站好,把堂的衙役站在堂下的左右两边。当班的衙役,各司其职,比如守各门房的,驱逐闲人的。总之,阵仗很是吓人。

站在公堂里的衙役们拿着打人的板子,并不是吓人的,知县审案子,固然有调查,有卷宗,但并不像今天的法官审案子一样“疑罪从无”,而是要“上刑”,实施刑讯逼供。巴金回忆他父亲当知县时审案子的一个情节:他父亲命衙役把人犯摁在地上打板子,打完之后,衙役把人犯牵起来给知县磕头,人犯一边磕头一边说:给大老爷谢恩。

衙门是一个极富封建色彩的词语,如果抛开他的社会意义,只谈功能,它其实就相当于今天的行政官员办公的地方。跟今天相比,明清的衙门虽然谈不上富丽堂皇,也说不上豪华,但从气势上看,却要威严得多,让老百姓望而生畏。究其原因,今日的政府是为群众服务的,而古代的官员虽然声称是“父母官”,却名不副实,相反,是站在老百姓的对立面的。明清时的州官县官又被称为“州牧”、“县宰”,从字面就能理解,他们把百姓放在了“牧养”、“宰割”的位置,因此,州县衙门的森严肃穆、州县官员的八面威风也就不奇怪了。

明清时的衙门有多气派?县官到底有多威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