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临死为戚夫人以及戚夫人孩子,留一条什么样的生路,管用了吗?

大马哈鱼12


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当时刘邦的确给戚夫人留下了后路的,只是戚夫人自以为收刘邦的宠幸就没有当回事,戚夫人没有很好的摆好自己的位置,如果听了刘邦的话也可能不会遭受那样悲惨的结局了。

首先刘邦把戚夫人的儿子封为赵王,并且安排周昌作为赵国相让周昌保护赵王,让戚夫人也去赵国,可是戚夫人没有当回事。

第二,刘邦自己知道年事已高,怕自己死了吕后会加害戚夫人,曾经和吕后也说过,大概意思就是他替戚夫人求个情,让戚夫人归吕后管,让她们好好相处。我觉得这这话吕后跟本是不可能听进去的。

第三,戚夫人还依仗儿子赵王被封太子,俗话说母凭子贵,戚夫人也是有野心的,想和吕后一较高下,可是无奈刘邦一死,吕后就开始毒杀赵王,对戚夫人可谓是恨之入骨了,多少功臣都被吕后所杀,何况戚夫人这样的情敌呢?对戚夫人挖其双眼,割其舌头,去其手脚把戚夫人残忍的做成人彘。

刘邦很宠爱戚夫人,给她留下了后路无奈戚夫人没有领会刘邦的用意,落得如此下场。终究还是没起到作用,戚夫人母子还是没能避免被害的结局。





华纳小川美


刘邦本来想把刘盈的皇位继承权,转让给刘如意。但在吕后的一系列操作及大臣们轮番帮忙说好话,同时经过刘邦自己的深思熟虑之后,他最终还是维持了原先的决定,继续让刘盈当太子。

既然已经决定让刘盈继续当太子,经过这一场风波以后,刘如意的处境就变得极为微妙了。如果刘邦还活着,刘如意当然不会有任何危险。但如果刘邦死后,无权无势的戚夫人和刘如意,就肯定会成为吕后砧板上的肉。显然,给刘如意和戚夫人想一些防护措施,那是迫在眉睫的。

(刘邦)

那么,刘邦究竟给戚夫人和刘如意想过防护措施没有呢?

想过的,而且还想过不止一条,至少是两条。但是当我们在看完刘邦给戚夫人和刘如意想的这些防护措施后,可能我们就淡定了。我们会感到心一阵阵痛。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先来看刘邦为戚夫人和刘如意想的预防措施。

第一条,派周勃和陈平去杀掉樊哙,削夺樊哙的兵权。只要把樊哙的兵权拿下来了,没有兵权的樊哙和吕后,显然就对戚夫人和刘如意构不成威胁了。

第二条,刘邦派周昌给刘如意当相国。周昌本来是极力反对刘邦换太子,坚决维护刘盈的太子之位的。刘邦偏偏选他为刘如意的相国。刘邦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周昌是直臣。让周昌给刘如意当相国,一来,周昌帮助过吕后,吕后看在周昌的面子上,不会打击刘如意。二来,就算吕后打击刘如意,周昌肯定也不允许吕后打击他。周昌连刘邦都不怕,还会怕吕后吗?

看到这两条措施以后,我们很多人可能会频频点头说,刘邦为了戚夫人和刘如意,可真是用心良苦。他确实为了保护刘如意和戚夫人费尽心力。而最后刘如意和戚夫人被吕后杀掉,只能说是天意。

(戚夫人)

不过,我的看法却不一样。我不认为刘邦在费尽心力帮助戚夫人和刘如意。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刘邦给刘如意和戚夫人设计的两条措施。

先说第一条,夺樊哙的兵权。

这一条表面上看起来很有道理,但是明显有很大的漏洞。为什么呢?

其一,就算周勃真的把樊哙的兵权给夺了,并且把樊哙给杀掉了。将来刘邦去世后,周勃能够保住兵权吗?不但不会保住,还会受到吕后的残酷打击。因为周勃杀掉樊哙,吕后能饶过他么?如果吕后对周勃进行了残酷的打击,兵权也就迅速到了吕后的手里,刘邦想的夺吕后兵权的措施,就毫无作用了。

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一种可能,刘邦先把吕后给拿下。但是刘邦既然选定了刘盈当太子,就不会拿下吕后。那么,这怎么解释得过去呢?

其二,刘邦让周勃去夺吕后兵权的时候,让陈平随从。刘邦让陈平随从前往,是很值得玩味的。陈平这个人,刘邦再了解不过了,完全是一个左右逢源,很会搞关系,多方讨好的人。当年最先跟随刘邦的时候,就收钱搞关系。别人告发他,他还直接给刘邦说,自己收钱,就是用来搞关系的。

刘邦既然知道陈平左右逢源,他就知道,派陈平去,陈平绝对不会杀樊哙。因为陈平明白,杀掉樊哙,将来吕后绝不会饶他。既然刘邦明白这一点,还派陈平去,只能说明,刘邦其实并不想杀樊哙,也不会夺樊哙的兵权。

(樊哙)

再说第二条,派周昌给刘如意当相国。

这一条措施,其实也是很值得玩味的。

周昌本来是积极支持刘盈的,这本身就有一个立场的问题。刘邦派周昌去给刘如意当相国,我感觉不是在保护刘如意,而是在监督刘如意,目的是保护刘盈。因为刘如意如果能够循规蹈矩倒也罢了,如果刘如意想要拥兵自重,那么周昌立刻就会阻止刘如意,这一点是完全可以想到的。

至于周昌正直,是一个直臣这一点,其实并不能帮助刘如意更多。为什么呢?如果是一个大臣,面对皇帝,他只需要做一个直臣就可以了。但如果要保护刘如意,他需要的不是品行,而是智慧。没有足够的智慧,无法委婉地做事情,显然是无法保护刘如意的。而最终,吕后只是用了一招宣刘如意进宫,就轻易把刘如意叫道京城去杀掉了。周昌没有对刘如意做到任何保护。

第一条措施,是否可以理解为,刘邦是在搪塞戚夫人呢?第二条措施,是否可以理解为,刘邦是在保护刘盈呢?如此看来,刘邦真的并没有为戚夫人和刘如意做过考虑。

实际上,对于刘邦来说,江山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刘如意长大后,两个儿子打斗起来了,造成了国家的分裂,显然这才是刘邦不愿意看到的。


张生全精彩历史


我是历史店小二,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刘邦并没有明确为戚夫人和刘如意留下万全之策,用来保住性命和富贵,反而因为之前一系列的神操作,加速了母子二人的悲惨命运。

一、刘邦和戚夫人竟然是罪魁祸首

为什么这么说?封建社会废长立幼都是大忌,作为大汉帝国奠基人的刘邦不会不知道这个道理,这也是刘邦数次下决心要废刘盈立刘如意,但最终又作罢的原因。但挑一个和自己一样有才略的继承人,把帝国发扬光大的历史责任感又时时在心底作怪,搅得得他一次次把这个想法拿到朝臣中去论证,只希望得到心中已存的那个满意的答案,结果是失望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刘邦的这个想法久久挥之不去呢?

首先,太子刘盈仁慈懦弱,难挑大梁。从刘盈继位前后的一系列表现来看,确实是这样的,对大臣,对兄弟仁慈,不忍加害;对太后选的亲外甥女终生不碰,坚持人伦道德;对自己母亲的残酷行径,抵制排斥,难以接受,而最终放任自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点贴心暖男的感觉。这和经历过腥风血雨、尔虞我诈,本就有无赖习气的刘邦是大相径庭的,但戚夫人的孩子刘如意才十岁左右,刘邦觉得类我,欲立。但这些表现就说明刘盈一定不是个好皇帝吗?未必,汉初治国的黄老之术和与民休息政策,保持政策稳定性延续性的萧规曹随,不能说就没有刘盈一点功劳。

其次,戚夫人恃宠而骄。刘邦在路过定陶的时候,遇见戚姬而收为夫人,戚夫人美貌温柔,善解人意,让刘邦爱不释手。刘邦平时出远门总是带上戚夫人随行,而吕后往往和萧何等留守后方,代表刘邦处理重要事情,史载吕后“刚强”,韩信就是刘邦在外打仗时,由吕后做主,萧何配合,被杀害于长乐宫的,当刘邦知道这个消息的反应是“窃喜”。可以看出,刘邦、吕后这一对患难夫妻在维护统治、打击政敌方面的认识是高度一致,配合默契的,刘邦也深知自己老婆的政治手段,是一个合格的“老板娘”。

可能孩子多了,做父母的都有所偏爱,刘如意的一举一动都让刘邦欣赏,这种欣赏的高度上升到国家层面,就有了让他做继承人的打算。戚夫人其实是一个不懂政治的傻白甜,刘邦想换太子,她就极力撺掇,想给儿子一个大好前程。但是她低估了吕后这个对手,她也没有政治势力和政治手腕,所拥有的盲目自信和热情全部来自与刘邦的宠爱,数次哭闹,求立如意为太子,但这件事的阻力太大了。当刘邦欲另立太子时,吕后的反应是可想而知的:愤怒和危机感。老公被狐狸精抢了也就忍了,现在还要来抢儿子将来的皇位,也太欺负人了!虽然后来有周昌、张良、商山四皓还有众大臣的倾情演出配合,太子位置是保住了,但是一颗仇恨的种子已经在吕后的内心生根发芽:终有一天,你要付出代价的。

二、吕后的复仇说来就来

公元前195年,刘邦崩于长乐宫,太子刘盈继位。刘邦刚一死去,吕后的报复就来了,把戚夫人从宫内带走为奴,还给她找了一件工作:舂米。收拾了母亲还要收拾儿子,吕后召刘如意进京,赵国的相国周昌知道吕后怨恨戚夫人和刘如意,坚决不同意赵王如意离开赵国,三次僵持之后,吕后改变策略,先把周昌调回长安,然后再召赵王如意,没了周昌帮忙,赵王无奈只得赶往长安。

这时候刘盈的仁慈就表现出来了,他担心吕后害弟弟如意,提前出城把赵王接到身边与他同吃同住,防止吕后派人加害赵王,丝毫没有因为之前刘邦的换太子事件影响和这个幼小弟弟的手足之情,这样的皇帝应该不算个差劲的君主吧。无奈吕后加害赵王的决心和手段已经超出了常人的想象,终于,机会来了,刘盈早起狩猎,赵王年幼睡着没有醒来,皇帝也就没忍心叫醒他,等刘盈回宫时,赵王已经被吕后派人给毒杀了。就是这么明目张胆、就是这么斩草要除根的决绝。当十六岁的皇帝看着和自己朝夕相处的只有十多岁的弟弟死在床上的样子,刘盈的悔恨、悲痛和对母亲深深的怨恨和失望一下子涌到心口,非要这样吗?

当刘盈找到吕后时,吕后带他来到了厕所边上,观看中国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人彘”,那一刻吕后作为复仇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那一刻刘盈作为一个人和一个皇帝的价值观轰然倒塌,他身处无情的战场,但是人性未泯,他不是一个好皇帝,但他想做一个好人,从此汉惠帝刘盈纵情酒色,疏于朝政,放弃了帝王应有的勇气和坚守,只做了七年皇帝就在公元前188年病逝了。

总结:刘邦生前给除太子以外的所有儿子都封了王,希望藉由分封制让他们守护大汉帝国,享受荣华富贵,令他没有料到的是,太后吕雉在他死后对他的子孙大肆屠戮,他最喜欢的夫人和儿子都在这一场场宫廷斗争中悲惨死去,生长在帝王家着实不易啊。


历史店小二


刘邦好像没为戚夫人母子留下什么后路。

刘邦晚年偏爱刘如意,一度想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可在封建社会,废长立幼是大忌,文武百官不可能轻易同意。

吕后心里也清楚,母凭子贵,要是自己儿子被废了,丈夫死后,母子两的日子肯定不好过。她更清楚,即使文武百官极力反对,要是汉高祖吃了秤砣铁了心,刘盈被废也是迟早的事。得自己采取措施。

吕后是怎么做的呢。她找到了“谋圣”张良,张良为她出了个主意,让她请出“商山四皓”,陪在刘盈身边为刘邦侍酒。刘邦一看,儿子能请出自己都请不来的人,说明羽翼已丰,动不得了,遂断了废太子的念头。

反对戚夫人,她又做了什么呢。她或许也采取了一些手段,只是和吕后比起来,微不足道,她将太多的希望寄托在刘邦身上了。刘邦一死,戚夫人母子自然不会有好下场。

帝王家的权力之争,还得靠自己去博弈和争取,妄图靠逝者留下来的东西当护身符,实在难度有些大。





温酒看历史


唯有杀了吕雉,戚夫人及其儿子才有生路。吕雉不死,她生的儿子刘盈继承皇位,戚夫人母子只剩一条路,那就是随时赴死。刘邦心地软,下不了手,吕雉阴险狡猾,刘邦在世她尽力讨好戚夫人,哪怕受辱再所不惜。戚夫人一良家妇女,没有政治头脑,不会耍手段,一心侍候刘邦,在功臣里面没有外援,也没施人以恩惠。刘邦死,吕雉得势,哪会有戚夫人母子的活路呢?吕雉那么会装,没有过错,夫妻一场,刘邦怎能忍心杀死她?






正平


刘邦宠爱戚夫人,一直想废掉与吕后生的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与戚夫人所生儿子刘如意为太子。戚夫人也很有野心,也一直撺掇刘邦这样做。

废长立幼是大忌,大臣们的百般阻挠以及刘邦也犹犹豫豫,使得这件事没有成功。

刘邦死后,刘盈即位,吕后开始整治戚夫人,先是让她干苦差舂米,这个活计,普通的农妇可以干,但戚夫人不能,她是养尊处优惯了的。戚夫人的不安分,让吕后更加生气,于是,更惨的事发生了。吕后让人砍去了戚夫人的手脚,把她放在酒瓮里,做成了人彘。

唉,一个还算年轻的美妇人就这样被恶毒的吕后算计了。等待戚夫人的就只能是坟墓了!


淡眉1969


刘邦尸骨未寒,宠妃爱子惨遭吕后屠戮

戚夫人是汉高祖刘邦的宠妃,她为刘邦生有一子叫刘如意

。刘邦很是宠爱戚夫人,加上吕后年老色衰,刘邦每次外出巡视都把戚夫人带在身边,这使吕后对戚夫人很是嫉妒仇恨。

更要命的是,戚夫人所生之子刘如意也很得刘邦喜爱,又因吕后所生之子太过仁慈懦弱,虽然已被立为太子,但刘邦有点想废掉太子改立刘如意为皇位继承人。这也为以后戚夫人母子二人被害留下了隐患。

一、刘邦改立太子风波

公元前197年,刘邦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刘如意为新太子。大臣们纷纷反对刘邦做法,但刘邦始终听不进去。时任御史大夫周昌在朝堂上与刘邦据理力争,刘邦才暂时打消了另立太子的决定。而此时,吕后正躲在东厢房偷听君臣废立太子之争。由于周昌保住了吕后儿子的太子之位,吕后特别感激周昌,向周昌跪谢说到:“要不是您,太子几乎就废了。”

戚夫人母子给吕后带来了夺夫夺权之恨,吕后恨不得立马将戚夫人母子二人杀死,以解心头之恨。

二、刘邦托孤护子

刘邦年龄越来越大,病的也越来越重,而此时赵王刘如意才十多岁,刘邦担心自己死后戚夫人母子会遭到吕后残害,很是焦急。

符玺御史赵尧建议刘邦给赵王刘如意配备一个位高权重的大臣辅佐他,这样吕后就有所忌惮,便不会害戚夫人母子了。刘邦问:“谁合适?”赵尧说:“御史大夫周昌合适。”刘邦于是命周昌担任赵国宰相,辅佐赵王刘如意。

赵尧的建议确实有谋略,周昌曾力挽狂澜保住吕后之子的太子之位,吕后感恩于周昌。现在周昌又成了赵王刘如意的宰相,吕后要想加害刘如意,周昌就是吕后绕不过得坎。

三、吕后残害戚夫人母子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驾崩,刘邦尸骨未寒吕后就开始了对戚夫人母子的屠戮。

吕后将戚夫人剃去头发,戴上刑具,斩断手脚,毒瞎眼睛,熏聋耳朵,关在厕所里,称之为“人彘”。

然后,吕后又下令召赵王刘如意进京,意图加害。刘邦生前委任的托孤大臣周昌很明白吕后心思,始终以赵王年幼有病为由拒不前往。吕后很是愤怒,便先下召让周昌来长安。周昌离开赵国后,刘如意没有了主心骨,也就被吕后整到长安了。

此时,已是汉惠帝的吕后之子刘盈听说吕后要加害自己的同父异母弟弟——赵王刘如意,便亲自迎接刘如意,并与他同吃同住,这使吕后始终无法下手加害刘如意。

直到次年冬季,汉惠帝有天早起外出打猎。刘如意因年幼未起,吕后抓住机会,派人毒死刘如意。

可怜刘如意小小年纪就成为宫廷之争的牺牲品,估计有来世的话,再也不想出生在帝王家吧!

四、吕后也是失败者

汉惠帝得知吕后害死了刘如意,并将戚夫人做成人彘,很是气愤。惠帝派人对吕后说:“你这简直不是人做的事情,我是你的儿子,但我不会治理天下的。”从此,惠帝变得天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六年后去世,年仅23岁。

吕后为一己之私害死戚夫人母子,使自己的儿子惊恐于母亲的惨无人道,最终郁郁而终,连个子嗣都没给吕后留下,吕后忙碌一场,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史无眠


秦朝顺应民意统一六国结束了几百年的动荡,而后秦朝的暴政成就了刘邦。刘邦以约法三章的形势收货了大量人心,在短短的几年里再次统一了全国。

成功男人的背后总少不了贤内助的支持,刘邦的贤内助就是吕雉。而成功后的男人总免不了享受胜利的果实,美色也包括在内;戚夫人便是刘邦成功后宠爱的女人。

储君争夺赛,戚夫人失败收场。

不能说喜新厌旧是男人的通病,但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边是患难与共的结发妻子,一边是年轻貌美的美娇娘;他们在刘邦的后宫争权夺利,都希望在刘邦的汉王朝中得到很多的利益。

所谓的后宫争权夺利,最重用也是最致命的无非是储君的争夺。

争夺结果:在御史大夫周昌等人强烈反对下刘邦更换太子的想法第一次流产;在张良建议太子请出商山四皓之后刘邦彻底放弃了易太子的想法。

两难的选择,将保全戚夫人母子的希望寄托于周昌。

刘邦深知成王败寇的道理,所以他需要为宠爱的戚夫人母子留一条后路;希望他们能够在自己死后还可以好好活着。

刘邦当心自己死后吕雉不会放过戚夫人,他为此伤透了脑筋。

终于在别人的提点之下他想到了周昌,那个和他从小玩到大有点结巴的御史大夫。

在第一次易太子的会议中周昌的强烈反对帮助了吕雉,吕雉对他感恩戴德;所以如果让周昌辅佐刘如意,吕雉或许会看在他的面子上放过戚夫人母子。

人走灯灭,一切的安排只是徒劳;戚夫人母子悲惨收场。

刘邦为了保住戚夫人母子,封刘如意为赵王;周昌为赵国的宰相。

他希望吕雉能给周昌一些面子放过戚夫人母子。

刘邦死后吕雉就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砍断手脚,挖眼削鼻),又派人到赵国想要骗赵王刘如意回京城。

周昌为了完成刘邦的遗命,多次以各种理由推脱不让赵王回京。

吕雉不想和曾经的恩人为敌,于是选择了计谋。她让周昌先回国复命,周昌也想着当面说服吕雉于是启程复命。

只是在他回京途中吕雉就安排了其它人杀了刘如意。

安排刘如意为赵王,那么他就有了自己的势力;安排吕雉曾经的恩人为宰相,希望吕雉念及旧情。

这是刘邦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只是他没有想到刘如意还小更本无法在自己的封地形成气候;他也没有想到封国宰相也是汉朝的臣子,需要服从总部安排。

于是吕雉只使用了一招“调虎离山”就搞定一切,刘邦为戚夫人母子留下的这条保命之路就此结束。


蚁史为谏


刘邦死后其实是为戚夫人以及他儿子做了安排的。刘帮邦让戚夫人的儿子赵如意做了赵王。让他去管理赵国。原以为他去了赵国以后,祁夫人会跟着去投奔儿子。但是祁夫人并没有去投奔他的儿子,而是被吕后关起来了。吕后又用母子情深的法子把赵王给骗来了。把他们母子给杀害了,这个也是属于他们两个比较蠢吧。


西施聊招商


任何统治者在位时自以为安排的完美,但实时有变,即使自己亲儿子也有不同价值观念,手段方法也不一样,况且吕后还比较强势,戚夫人后果可以想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