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的"精緻窮",不過是消費主義鐮刀下的韭菜,誰敢不存錢?

突如其來的疫情,影響了大家的生活,也影響了企業的經營。即便到了現在,依然有很多企業處於延遲復工或者家裡辦公的狀態,街上的人流量也大不如從前。不過,隨著確診人數的減少,大家對疫情的恐慌也漸漸減弱,行業內也開始頻繁出現一種觀點,也就是—報復性消費。

90後的

想吃一頓火鍋,想喝一杯奶茶,成為許多人在疫情期間的強烈渴望,大家紛紛在社交網絡上曬出自己手工煮火鍋和做奶茶的照片,幾乎是滿含期待地翹首盼望著火鍋店與奶茶店開門迎客,以解心頭之癮。在這些熾熱的需求背後,刺激著人們競相購買的動因,與其說是"報復性消費",不如說是一種"補償性消費"。

儘管開年來苦苦掙扎的商家們都十分渴望所謂"報復性消費"的儘快降臨,但我們也注意到,好多被寄予厚望的年輕人們,卻準備在疫情之後好好改造,宅客學院開啟洗心革面的存錢新生活。畢竟成年人的底氣都是錢給的,忽視了未來的不確定性,可能面臨的人身風險、財產風險和市場風險。

存錢是一種習慣,與貧富無關,它不僅為你的生活保駕護航。宅客學院更是一種對自己、對家人認真負責的生活態度。當你開始存錢、規劃收支宅客學院不再為消費環境裡營造出的慾望和幻覺裹挾時,才會有"自由"與"獨立",以及在風險面前選擇的權利。宅客學院

· 90後比你想象中的更有錢

曾經那些被人不斷批判的90後,宅客學院每天不是被信貸消費毀掉,就是被精緻窮毀掉。但是真實情況可能沒人們想得那麼悲觀。宅客學院《2019-90後單身人群白皮書》的調查顯示,宅客學院90後真實的存款情況呈現出兩極分化、旱澇分明的情況。確實有3成90後處於零存款狀態。但同時,宅客學院也有3成90後有3-10萬元存款,2成90後受訪者的存款達到10萬元以上。也就是說,默默存錢的年輕人還是大多數。宅客學院

90後的

根據富達國際2019年的一項調查,48%的年輕一代(18-34歲)已經開始儲蓄,這一數字較2018年增長了4個百分點。而在已經開始儲蓄的年輕人群體中,54%的受訪者在30歲之前就開始默默存錢了。雖然追求及時行樂已經成為許多人的消費信條,但充足的儲蓄是潛在大額支出的最好預案。

拼命存錢背後是未來的花錢壓力

剋制消費、制定預算、利用業餘休息時間繼續工作……越來越多年輕人是真的在認真攢錢。那麼,他們拼命攢錢究竟是為了什麼?前段時間,年輕人想提前退休的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在巨大的不確定性前,退休這樣的詞顯示出無限的誘惑力。《2019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指出,累覺不愛的年輕人甚至開始在規劃自己提前退休的養老儲蓄。調查顯示,作為獨生子女出生的年輕一代基本不寄希望於上一代人曾經堅信的"養兒防老",相較35歲以上的人群,年輕一代對政府養老金的依賴也更少,而更傾向於選擇儲蓄和收益型基金作為自己的未來的退休收入來源。同時,在輿論口中奔三的90後正在面臨更多、更加現實的經濟壓力。在90後目前面臨的支出壓力中,為父母提供舒適生活、為子女提供良好教育和創業佔據了前三項。

90後的

從工作到結婚生子、贍養父母甚至未來養育子女的人生節點接踵而至,似乎只有好好儲蓄能夠保障生活這檔連續劇正常有序地保持播放進度。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這句話隨著年歲增長,也從年輕人的自我調侃變成了一種真實的心酸和擔當。每個拼命攢錢的年輕人似乎都在這個時候,把儲蓄當做了增加安全感的砝碼。對於難於掌控未來生活的年輕人來說,這樣的砝碼越多越好,越重越好。

而如今的這場疫情,讓年輕的90後、甚至00後尤其深刻地體驗到了什麼叫做"蝴蝶效應",從這個角度來說,疫情似乎成為不少年輕人的人生快進按鈕,讓存錢這一習慣以及理財意識更早地成為了我們必須思考的事情。

90後的

每個勤儉節約努力存錢的年輕人,歸根結底,他們積蓄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是隨時應對不確定未來的底氣,和能夠改變生活中不滿的勇氣。最後,不管是報復性存錢還是報復性掙錢再消費,希望年輕人們都能在2020搞定自己的現金流,從容不迫地"戰疫",有條不紊地生活。

如果說"存錢"是節流的話,那麼"學習"就是開源;投資自己才是未來抵禦風險、增加安全感的砝碼。其實,社會系統的自我進化過程,每一次事件的發生,都會加速這個過程。我們不能改變世界,唯一能改變的只有我們自己。儘管生活跌宕起伏,人生充滿許多未知的風險,但是有不少的東西是完全可以把握的,使危機轉變為成長的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